高中生學習不好怎麼辦

  學生進人高中後,學習就登上了一個新臺階。新的教材、新的教學要求,在學生面前擺下一道道難關。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高中生學習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生學習不好原因

  一:孩子的學習潛能出了問題。

  有的孩子可能是學習潛能需要進一步提高和完善。環度生涯規劃的專家研究發現,與孩子學習有關的潛能有五大項:工作記憶能力、思維轉換能力、資訊加工能力、表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如果孩子語文、英語的閱讀理解、理科綜合答題經常存在問題甚至是做不出來,那麼,孩子成績提升的瓶頸之一就是思維轉換能力,一旦此項能力相對較弱,閱讀理解、綜合答題當然就成了孩子學習的攔路虎,儘管孩子學習相對勤奮,但是一旦題目中條件較多,孩子就難以快速應對了。

  二:孩子的學習特質出了問題。

  專家研究發現,如果孩子的學習特質出了問題,那麼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效率,成績提升當然較慢。例如,如果孩子的變通性不太好,一道題目花了半天時間弄懂了,可是一旦變換條件,孩子就會犯傻了,不知道無從下手,不會遷移原有的知識,自然而然,就做不出來。

  如果,孩子經常因為馬虎做錯題,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孩子本身心急、魯莽,拿到題目尚未看清題目,就匆匆忙忙做題,結果不是漏掉一個條件,就是沒有看清一些符合和數字,考場上,本該會的題目也做錯了,不會做的題目更加無從下手。另外一種可能的原因就是孩子的工作記憶能力較弱。當大量資訊湧來時,孩子的資訊加工通道比較窄,就會出現“資訊堵塞”,其他新的資訊到來時孩子來不及處理相關資訊,無形之中就會過濾掉,於是表現為馬虎。

  三:孩子的學習心態出了問題。

  專家通過多年與學生直接深入接觸發現,孩子不好的學習心態表現在:第一,長期的努力之後發現自己原地踏步,於是孩子有了“我不行”的心態;第二,上了一個一般的高中之後,發現學校裡考上一本的同學都很少,於是孩子有了“依據目前情況,我不可能上一本”的心態;第三,縱觀社會現實,發現很多大學畢業生就業前景不樂觀,於是孩子有了“讀書無太大用處”的心態;第四,家裡條件不錯,以後不用買房買車,很容易就找個工作做做,於是孩子有了“不用太努力就可以得到很多”的心態,或者說孩子變得沒有慾望和追求了。第五,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要付出很多,很辛苦,何況不是人人都可以有成就,於是孩子有了“差不多就行了”的心態。

  高中生學習方法

  第一, 藉助科學的工具幫助孩子尋找成績無法突破的根源。

  如果孩子的學習目標不夠明確,那麼首當其衝的就是在全方位瞭解孩子優勢的前提之下,幫助孩子明確學習目標,轉變學習心態,心態變化,再加上運用專家量身定做的方案,孩子成績提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第二,根據孩子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提升方案。

  如果是孩子的學習潛能出了問題,那麼高三以前的學生都可以通過專業老師結合孩子的學科知識進行學習潛能提升訓練,如果到了高三,孩子學習潛能的突破較慢,那麼可以通過專業老師幫助孩子揚長避短,最大程度地發揮其優勢,孩子同樣可以取得優異的成績。

  第三,根據孩子的特點,教會孩子如何學習。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告訴孩子具體的知識,不如告訴孩子如何學會學習。一個人如果具備了學習能力,那麼不管在學習中還是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都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因為,專家在指導每一個學生的過程中,更加註重以孩子的學科知識為載體來培養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力提升了,方法掌握了,孩子的成績自然而然跟著就會快速提升。

  高中生實用的學習習慣

  ①認真預習的習慣在預習時,要做到:瞭解教材的大概內容與前面已學的知識框架;找出本章或本課內容與前面已學知識的聯絡,找出所需的舊知識,並補習此時的知識;找出本課的難點和重點***作為聽課的重點***;對重點問題和自己不理解的問題,用筆劃或記入預習筆記。

  ②專心聽課的習慣如果在每節課前,學生都能自覺要求自己“必須當堂掌握”,那麼上課的效率一定會大大提高。實際上,有相當多的學生認為,上課聽不懂沒有關係,反正有書,課下可以看書。抱有這種想法的學生,聽課時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聽課障礙,就不想聽了,結果浪費了上課的寶貴時間,增加了課下的學習負擔,這大概正是一部分學生學習負擔的重要原因。

  ③及時複習的習慣及時複習的優點在於可加深和鞏固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學習後發生的急速遺忘。根據遺忘曲線,識記後的兩三天,遺忘速度最快,然後逐漸緩慢下來。因此,對剛學過的知識,應及時複習。

  ④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真正懂沒懂,記住沒記住,會不會應用,要在做作業時通過對知識的應用才能得到及時的檢驗。做作業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實際上,不少學生正是通過做作業,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區別開來,對事物之間的關係瞭解得更清楚,公式的變換更靈活。

  ⑤練後反思的習慣在讀書和學習過程中,尤其是複習備考過程中,每個同學都進行過強度較大的練習,但做完題目並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於將知識引申、擴充套件、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題之後的重要環節。

  一般說來,習題做完之後,要從五個層次反思:***1***怎樣做出來的?***2***為什麼這樣做?***3***為什麼想到這種方法?***4***有無其它方法?***5***能否變通一下而變成另一習題?

  ⑥積極應考的習慣從學生的角度講,考試的結果直接關係到對自己的評價,也關係到自己的切身利益。

  應該如何應考呢?首先,對參加考試要有一種積極的態度,不要給自己再施加壓力。臨考前,不要去想考試成敗將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後果,尤其不誇大考試成敗的影響;其次,考試前要休息好;再次,在考試過程中,注意答卷順序,按先易後難的答卷法,審題要認真,想不起來,先放一放,做好後要仔細檢查,更正錯誤。

  ⑦自學的習慣自學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就學習過程而言,教師只是引路人,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學習中的大量問題,主要靠自己去解決。閱讀是自學的一種主要形式,通過閱讀教科書,可以獨立領會知識,把握概念本質內涵,分析知識前後聯絡,反覆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識,形成能力。

  ⑧觀察的習慣對客觀事物的觀察,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環節“觀察”這兩個字有兩層意思,“觀”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不想,不是真正的觀察,對認識客觀事物毫無意義。

  ⑨切磋琢磨的習慣《學記》上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同學之間的學習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問題要互幫互學,展開討論。每一個人都必須努力吸取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像蜜蜂似的,不斷吸取群芳精華,經過反覆加工,釀造知識蜂蜜。

  ⑩總結歸納的習慣每章每節的知識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識體系,課後必須有小結。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抓住應掌握的重點和關鍵。對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學習一個專題,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識點連成線、輔以面、結成網,使學到的知識系統化、規律化、結構化,這樣運用起來才能聯想暢通,思維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