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訓練在小學語文學習中重要性

  語文基本功訓練中關鍵的是培養語感,而語感的培養與朗讀又密切相關,因為語感的培養基於對語言文字的感覺及其引起的身心反應而實現的語言模式的內化。其基本途徑有二:一是現實的語言交際活動;二是典範的文章作品的朗讀。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傳統教學的法寶,也是我國幾千年傳統的語文學習的方法。“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說的是朗讀與理解的關係。朗讀又是一種對作品進行再創造,把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表達藝術。

  

  有主題地朗讀,有主題地誦讀,讓朗讀成為吸收美文的最佳方法,讓朗讀成為讀好書的最佳途徑,這是我們能夠做到的,也是應該做到的。

  一、朗讀是用形象化的口語表達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藝術手段

  其一,通過語言技巧的運用和語音的多種變化,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繪聲繪色的表達出來,也能使字裡行間潛在的含義溢於言表,還可以把書面文字難以表達或者根本無法表達的隱情妙趣抒發出來。於永正老師執教的《林沖棒打洪教頭》,緊緊圍繞著林沖“讓”的性格特點和洪教頭張揚跋扈的性格特點,抓住林沖語言和動作的關鍵處反覆朗讀,如“不敢,不敢”、“請教了”、“撥草尋蛇”、“一掃”等語言,加深了對林沖性格的“讓”的理解和認識,在朗讀中,層層深入地理解了林沖“禮讓”、“謙讓”“寬讓”“忍讓”的風格,領略了這位忍辱負重,高風亮節,寬容大度,道德高尚的仁者風範,課堂上感人的火花一次次被點燃。

  其二,朗讀有助於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

  朗讀是把握教材內容的一種手段,學習語文的一扇視窗。王崧舟老師執教的《兩小兒辯日》,緊緊圍繞著兩小兒“辯鬥”的主要內容展開朗讀,通過學生自瀆,表演讀,老師身臨其境地參與學生的表演讀,使課堂高潮迭起,情趣頓生,教材的主要內容在朗讀中被學生牢牢記住,而辯鬥的語氣把孩子們帶進了真實的情境,彷彿迴歸遠古,無需多講,文章的意思已經在辯鬥中自然深入到孩子的心靈深處。

  其三,通過朗讀可以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義,對於文章的妙處只有通過反覆朗讀才能體會到,對於各種語文知識、技能的獲得也只有*反覆的朗讀,在不斷的語言感受中領悟。

  反覆朗讀便於記憶。薛法根老師執教的《桃花心木》,一開始便通過聽寫的方式,牽出了文章的重點語句,那就是“在不確定中生活,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深化了對環境的感受與情感的感知,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圍繞著這句話,薛老師帶領著孩子展開了品讀,這句話在課堂上被反覆誦讀了不下二十幾次,直到學生當堂成誦,我想一篇文章,真正被學生銘記的如果有那麼一句經典的話,那已經是最大的收穫了。記憶、背誦是向大腦輸入資訊,儲存知識財富,這是學語文的基礎。其餘的語文活動,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沒有基礎,一切都成了空中樓閣。

  二、朗讀是培養說話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朗讀有助於提高口頭表達能力。讀書時就把辨形釋義、正音、識字有機結合起來,便能積累詞彙,熟悉句型,洗練語言,規範口語,能培養正確、流利、清晰、富於表情的說話習慣。賈志敏老師執教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近乎執拗地要求學生深入到語言情境中去朗讀,尤其是爸爸和媽*的爭辯一句,賈老師繪聲繪色地範讀,儼然一個倔強的爸爸,又彷彿一個慈愛有加卻急不可耐的媽媽,表情在說話,語氣在傳情,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父母的性格的不同。我想這些都是為了使學生從小就能培養起正確、流利、清晰、富於表情說話的習慣。不僅如此,朗讀還利於提高書面表達能力。因為“讀”是前提,“讀”是接受資訊,而寫作是對資訊進行處理加工。如果沒有資訊,處理資訊就無從談起。當背過的東西,寫文章時若能用到它,便能召之即來,呼之欲出。前人所說“勞於讀書,逸於作文”,正緣於此,我想孩子為什麼寫文章不能細緻入微,對話描寫不符合人物性格,是不是與朗讀不好有關係呢?

  三、朗讀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

  文章是作者描寫現實、反映生活、抒發感情、寄託理想的物質載體。作者敘述一件事情,描寫一個人物,說明一個問題,論述一個道理,都是被一定的道義和社會責任感所驅使,為一定的道德理想、生存慾望所啟動的。因此,在作者的匠心妙筆之下,無不飽蘸著酣暢淋漓、強烈鮮明的愛憎感情。朗讀作品是一種感化、薰陶,讀好一篇文章會心蕩神弛,情思橫溢,如飲甘露,渾身清新豪爽,給人以無窮無盡的力量。竇桂梅老師執教《醜小鴨》時,沒有刀削斧鑿的痕跡,沒有強塞硬給的技巧,但是,通過教師配樂朗讀,把學生帶進那個充滿詩情畫意的童話世界裡去,學生跟著主人公的情緒遊走在它的痛苦和幸福中,感受著它的遭遇和追求,感受著主人公的悲觀和不屈,朗讀自然音韻優美,節奏和諧,從朗讀活動中得到的寶貴的教益溢於言表,在他們的情感受到了一次次的滌盪和衝擊時,對於他們樹立遠大理想,堅定生活信念,振奮進取精神,激發鬥爭意志,我想,都會產生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