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校長梅貽琦閱讀答案

  梅貽琦融合中西學問之精華,從1931年至梅貽琦逝世,他被稱為清華“終身校長”。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終身校長梅貽琦》閱讀材料

  梅貽琦,字月涵,幼年熟讀經史,在南開受新式教育,喜讀科學,在美初習電機工程,任教清華後專研物理。任清華留美學生監督時卻又重溫中國經史典籍,於中西文化密切接觸體會中,融合中西學問之精華。

  1915年,梅貽琦到清華園任教,工作半年後,回到天津,去見恩師張伯苓,表示對教書沒有什麼興趣,想換一個工作。張伯苓語重心長地對弟子說:“你才教了半年就不願幹了,怎麼知道沒有興趣?青年人要忍耐。回去教書!”他的夫人韓詠華感慨地說:“月涵照老師的教導老老實實地回到北京,繼續在清華任教。……這可倒好,這一忍耐,一輩子下來了。”

  梅貽琦在美國留學時,學的是理科和工科,執教清華初期,教的是物理、數學、英文等課程。梅貽琦早年的學生浦薛鳳回憶說:“本人於民國三年夏考入清華後,梅師曾授予數學一課,講話特別緩慢,解釋非常明白,聯絡認真,而態度和藹,此一印象至深,迄今猶歷歷如昨日事。”後曾執教清華大學土木系的施嘉煬回憶說:“我於1915年考入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在高等科二年級學習時,梅貽琦先生是我的物理學老師。現在回憶起來,梅老師對學生的學習是非常關心的,他經常在實驗室裡指導學生做實驗,並且總是以誨人不倦的態度為學生解釋課本上和實驗中的疑難問題。”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很大程度上靠人格魅力,並以自己為榜樣,言傳身教,如春風華雨,潤物無聲。梅貽琦就是這樣,薰陶了一大批清華學子。他最初的教育教學活動,為他以後出任清華大學校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清華有驅逐校長的傳統,從1928年到1931年,羅家倫等幾任校長像走馬燈,時間長者如羅家倫為兩年,短者兩三個月,有的派來的校長甚至連清華校門都進不了,被師生抵制,灰溜溜地走了。

  梅貽琦就在這樣的情形下出任清華校長,時任教育部長的李書華晚年回憶說:“民國廿年下半年我任教育部長的時候,正值清華久無正式校長,我急於解決這個問題,當時再三考慮,認為月涵最為適當。時月涵正在美國任清華留美學生監督,我電其同意後,於九月廿三日提行政院國務會議通過,以月涵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由民國廿年起,他繼續任清華校長達卅一年之久,是中國國立大學任職最久的校長。他對清華盡力甚多,貢獻甚大。回想我在教育部所做的事令我滿意的並不多;我為清華選擇了這位校長,卻是我最滿意的一件事。”

  “大師論”是梅貽琦將西方高等教育理念移植到中國本土的最成功的例子之一。1931年12月2日,梅貽琦在就職演講中提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著名論斷。梅貽琦千方百計廣招人才,使清華園內人才濟濟,群星燦爛,有效地推動了清華學術和教育的進步。

  梅貽琦是國際學術界有名的“寡言君子”。 他倡導“為政不在言多,顧力行何如耳”。他認為學校造就了人才是為了實用,“否則將是極悲慘的事”。梅貽琦提倡學術自由,科學民主,主張學與術分開,文與理通科,主張學生自學。有了他的這些主張,才有今日之水木清華。

  從1931年至梅貽琦逝世,他被稱為清華“終身校長”***晚年創辦臺灣新竹清華大學***.他沒有博士學位,也不像胡適那樣有名氣,為何能在大師雲集的清華,長期治校而無反對者、驅逐者,有人問梅貽琦有何祕訣,他幽默地說,“大家倒這個,倒那個,就是沒有人願意倒‘梅’!”這正好印證了霍寶樹對梅貽琦的印象:“先生處理公務的態度是實事求是,清正不苟,待人接物則謙誠懇切,和藹可親。其個人志趣高尚,嚴峻自持,平日不苟言笑,卻極富幽默感和人情味,有時偶發一語,雋永耐人回味。”

  1940年,昆明,潘光旦在《梅月涵夫子任教廿五年序》中做如下感慨:“清華所培養出來的多少人才之中,對母校竭其心力,能如是鍥而不捨的,已有幾人?目前從事於大學教育的人中,或負行政的責任,或主專門的講席,對所出身的學校,能如是其全神貫注契合無間的,能有幾人?不因時勢的遷移,不受名利的誘引,而能雍容揖讓與大學環境之中,數十年如一日,中國之大,又有幾人?”這三問便概括了梅貽琦校長終其一生的堅持與執著。他的一生和清華大學緊密聯絡在一起,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清華大學的學術精神和教育理念,代表了民國教育家的風度。

  ***選自劉宜慶《浪淘盡﹣﹣百年中國的名師高徒》,有刪改***

  【相關連結】:

  ①對於學校時局,則以為應追蔡孑民先生相容幷包之態度,以克盡學術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謂新舊,今日之所謂左右,其在學校,應均予以自由探討之機會,情況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為北大;而將來清華之為清華,正應於此注意也。

  ***梅貽琦語***②梅貽琦這個名字始終與清華大學聯絡在一起,原因不僅在於他是歷任清華大學校長中任職最久的一位,更因為他是為形成清華校風貢獻最卓著的人之一。清華著名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來自梁啟超演說中的引用之辭,而真正能夠將之充分發揮者則是梅貽琦。

  ***《生斯長斯,吾愛吾廬﹣﹣記清華前校長梅貽琦》***

  《終身校長梅貽琦》閱讀題目

  ***l***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A.梅貽琦學成歸國,到清華任教,以極大的興趣投入到教學中,以自己淵博的知識、埋頭苦幹的精神贏得了學生的好評。

  B.梅貽琦在美國留學時,學的是理科和工科,執教清華初期,教的是物理、數學、英文等課程,是中國近現代僅有的通才學者。

  C.梅貽琦在清華久無正式校長的情形下出任清華校長,因其待人接物則謙誠懇切、和藹可親,志趣高尚、嚴峻自持,而得到大家的認可。

  D.梅貽琦是國際學樣界有名的“寡言君子”,倡導多幹事少說話,他平日不苟言笑,有時偶發一語,雋永耐人回味。

  E.梅貽琦最初的教育教學活動,為他以後出任清華大學校長打下了基礎。又因晚年創辦了臺灣新竹清華大學,被稱為清華的“終身校長”。

  ***2***在清華執教和擔任校長期間,梅貽琦身上體現了哪些人格魅力。

  ***3***文中有許多引用的文字,請結合文章分析其作用。

  ***4***梅貽琦“提倡學術自由,科學民主,主張學與術分開,文與理通科,主張學生自學”。請聯絡選文和現實就其中的一點談談你的看法。

  《終身校長梅貽琦》閱讀答案

  ***1***DC ***答D給3分,答C給2分,答B給1分;答A、E不給分,答三項或三項以上不給分.***

  ***2***①埋頭苦幹的堅持與執著精神;②志趣高尚,嚴峻自持,嚴謹治學;③對學生態度和藹,關心備至,誨人不倦;④不苟言笑,靜默做事;⑤處理公務實事求是,清正不苟,待人接物謙誠懇切,和藹可親;⑥對母校竭其心力,不受名利的誘引.

  ***答出三點即可給6分***

  ***3***①直接展示傳主的精神,增強感染力,也為作者的評述提供了依據.如文中引用梅貽琦自己的話,對他的幽默性格有一個形象的展示.

  ②間接顯示傳主的性格特點、人格魅力,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豐滿.如文中引用兩學生的話,從學生的角度展示梅貽琦作為老師的人格魅力.

  ③真實生動、內容充實,避免一家之言,具有可讀性、可信性.如引用潘光旦的評價,使文章對人物的評述更加全面客觀.

  ④豐富文章情節內容.如引用時任教育部長的李書華的晚年回憶,讓我們明白了梅貽琦任清華校長的過程及推薦者對梅貽琦的評價.

  ***答出三點給6分***

  ***4***答案示例:

  我認為梅貽琦倡導的文與理通科,在今天尤其值得我們沉思.

  在中國的近現代,為什麼能出現那麼多的大師,就是因為梅貽琦那一代的學者,生於晚清,受過國學的基礎教育,“文”可謂紮實,又出國留學,接受了西方的科技和物質文明,“理”可謂精通,他們是“文”“理”皆通、學貫中西的一代,加之當時較為寬容、自由的學術氛圍,所以大師雲集,清華的通才教育就是成功的典範.而在社會分工日益精細化和專業化的今天,我們的教育似乎越來越重視“精”和“專”,這當然有利於人才教育的專業化和方向性,但同時也導致受教育者視野的狹窄和思維的侷限,學習和受教育的工具性突出而人文性淪喪.因此,再很難誕生像那個時代那樣的通才和大師.

  因此,今天,我們依然需要“文”“理”並重的通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