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術論文活動

  ,你們參加過了嗎?小編整理了教育技術論文,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教育技術論文篇一

  教育為何就是教育

  摘要:當今社會,教育究竟是什麼以及該如何定義這一問題已引起人們廣泛思考,而對這一問題的認識關涉當代教育的成敗,結合當前教育痼疾,從教育的構成要素以及教育的根源、教育的本質出發探析得知教育就是教育。

  關鍵詞:教育;教師;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9-0135-02

  教育究竟是什麼?它該如何定義?這個問題引發人們思考的同時,我們不由得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每個人對這個問題都有發言權。為父母,他們對孩子的教育細微到一針一線,可謂“潤物細無聲”;為教師,他們對學生的教育滲透到一問一答,可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為學者,他們對教育的定義更是追根溯源,頗有“樹一宗,學百家,求創新”之風範……但教育究竟是什麼呢?這個問題是否真如數學題一樣需要一個標準答案來一錘定音,告訴世人“……才是教育”,筆者認為不然,正如列寧曾說:“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是“具體地分析具體情況”,而教育不也正是這麼一回事兒嗎?

  一、直面實事:教育本身

  胡塞爾在《邏輯研究》第二卷引論中指出:“我們對邏輯學所提出的規律的意義,對‘概念’、‘判斷’、‘真理’等等及其各種劃分做初步反思時,我們決不會僅僅滿足於‘單純的語詞’,即‘對語詞單純的象徵性理解’。那麼產生於遙遠、含糊和非本真直觀中的含義對我們來說是遠不夠的,我們要回到‘實事本身’上去。”[1]所以,我們談到教育,就得回到教育這一事實本身。研究教育,教育的構成要素是必過的坎兒,所以我們對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統這三要素的理解,對“何為教育”這一問題的認識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種教育活動中從事學習的人,既包括學校中學習的兒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種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學生。馬克斯・範梅南解釋道:“只有當我們真正感受到教育作為一種召喚而激起活力和深受鼓舞時,我們與孩子的生活才會有教育學的意義。”[2]因此,學生能不能成為有意義的受教育者與教育者有著莫大的關係。教育者,凡是對受教育者在知識、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響作用的人,都可稱為教育者,並且教育者主要是指學校中的教師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員。但這些教育工作人員真是教育者嗎?關於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我們得打上大大的問號!在《語文建設》2013年第1期中有一篇文章,其記錄了一節公開課結束後的一個片段:主持人:你希望老師怎樣上語文課?學生:希望老師能讓我們自己讀書、自己思考,不喜歡老師講給我們聽。學生的話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教育的根本問題本就是人的發展問題。有目的地培養人,是教育這一社會現象與其他社會現象的根本區別,是教育的本質特點。教育之所以為教育,全賴乎於此,儘管在新課程提倡“學生為主體”這一時代背景下,一些教師仍舊忽略了教育這一本質特點,如一位青年教師上《燭之武退秦師》時就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四個問題都沒有說清楚,並在學生滿臉疑惑想繼續問下去時示意學生坐下,這就是教師不敢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表現,而不敢放手的重要原因就是害怕學生思維活躍,超過了自己的預設,致使自己無法掌握課堂。從何談起培養人是教育的立足點,是教育價值的根本所在,是教育的本體功能呢?甚至讓我們從何談起教育呢?做教師易,做教育者難。陶行知先生說得好:“要做孩子的先生,先要做孩子的學生。”若教師只是將受教育者當作道具,將課當成舞臺,那就是假教育。而教育中介系統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聯絡與互動的紐帶,是開展教育活動的內容和方式。試想,若教師沒有成為一個合格的教育者,沒有使學生成為有意義的受教育者,那我們談教育中介系統也無多大意義,談教育更是“索然無味”。

  二、追根溯源:教育背後

  在探求事物的本源上,西方哲學一直遵循著古希臘的傳統,認為事物的根源不在其本身而在其背後,故我們再從教育背後談教育,怎樣探究教育背後的原因呢?筆者認為,我們唯有不斷從問題出發進行歸納總結。從教育目的看,我國現階段的教育目的在目前的教育方針中有鮮明體現:“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3]從此段話中,可看到我國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即社會主義的方向是對人才性質的要求,而一些學者認為“教育是社會的產物”、“教育是政治的產物”,這些恐怕都是對這段話的過度解釋,還有甚者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著手,認為“教育是經濟的產物”,這更是不恰當的解釋。故談對教育的理解,我們還得追根溯源從人那裡開始。葉瀾老師在《新基礎教育》一書中提到,我們過去的教育的弊端,就是“大量養成以被動接受現成知識,以適應、服從、執行他人思想與意志為基本生存方式的人,缺乏創造精神與能力的人”。[4]而對這種教育的校正與超越,則是“人的主動發展”,唯有采取主動方式去參與活動並形成積極的關係,在活動中實現自我發展的人,才是能在當今社會實現其生命價值的人和創造幸福的人生的人。如我國新頒佈的《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極其強調作為學習者本身的價值,其中“主動”一詞出現12次,“自己”一詞出現了45次,可見課堂逐漸從傳統的“師本課堂”轉向“生本課堂”,語文老師也愈來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江蘇省揚州中學戴老師在上《想念地壇》這一課時,她非常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內需力。課上她組織學生一起思考、一起討論、一起研讀文字,使得學生在深刻領悟史鐵生的人生態度這一基礎上,對自己的生命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這堂課不僅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也將語文的“人文性”貫穿其中,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當然,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不能為了達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一課程目標而忽略了教育的根源是人。一些教師原本的出發點是好的即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但卻忽略了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自身發展的規律,從而在課堂上問一些高於或低於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並鼓勵他們展開討論,儘管課堂熱熱鬧鬧,學生討論得面紅耳赤,但問題的結果是什麼、這一問題的意義是什麼,他們都不得而知。這種“偽討論”、“偽合作”的教學也是對教育的過度理解,是一種忽略了根源、架空了根基的“偽教育”。所以,教育是真心誠意為人服務的,而人主動發展後又試圖將所學知識、所得經驗教育給下一代,故為人服務之根本還是為教育服務。教育本身就是這個樣子,它不是被某個詞彙、術語或概念所規定的,應該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像愛和友誼一樣,存在於這種情感的親身體驗中……也就是說,在極其具體的、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就在這兒!就在這兒!”[2]   三、實事本質:教育就是教育

  在與孩子的實際生活中,在許許多多微小的經歷當中,人作為父母或老師的意識就產生了,這種意識被馬克斯・範梅南稱為“教育學意向”,即“我們面對孩子時我們發現被召喚時的一種主動迴應”。[2]他說:“教育學的意向也是我們面向孩子的最基本體驗,我們將孩子看作是走進我們生活的另一個人,他向我們提出要求,他改變了我們的生活。”[2]因此我們今後遇到“兒童的閱讀體驗本身是什麼?對一個年幼兒童而言讀書是怎麼一回事?”這類問題時,我們不能隨意作答,倘若僅憑藉自己對教育學、心理學等這些理論的掌握以及平時的教學經驗就設定答案,這就是對教育的褻瀆!我們應該怎麼做呢?筆者認為我們應身處其中進行人文體驗後才能作答,如在指導學生如何作文時,教師應做到葉聖陶先生所主張的“自己先下水”,即教師勤練筆,就作文題目進行認真思考,然後寫成文章,體會學生寫作時的所思所想,再在評講時談談自己對該題目的思考以及文章的不足,這樣教師才是真的與學生感同身受,並能在教學中找準著力點,加強教學效果,做到事半功倍。而回答“教育是什麼”這一問題時也應遵循這個原則。而究竟該如何著力,筆者認為,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不單單是身體,心智水平更為重要,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堅持教育的本質,從教育根源出發,以閱讀教學為例,有的學生能夠藉助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理解文字,從而把握文章的主題以及內涵,而有的學生只能讀懂文字的表層意思,不能理解其背後的深層含義,此時教師萬不可以同樣的要求、統一的進度來要求這些不同的學生,應做到耐心對待,鼓勵先進,鞭策後進,這才是對教育最忠誠的態度。

  倘若非得就“教育是什麼”說出一個所以然來,筆者非常贊同張楚廷先生的回答,那就是“教育就是教育”,頗具真實自有萬鈞之力的氣勢,而且,“教育就是教育”絕對不是一個偽命題,儘管這一回答非常簡單且萬能,但它至少說明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即從教育的自身來闡明、解釋教育,張先生以獨特的視角再結合自身的體驗回答了教育的本源意義,這是對當今社會紛紛質疑教育並認為“教育是無用的”最有力的回答,而他也主張人們就該問題沒有必要做進一步的展開,並沿此走下去,因為我們與其多說教育,不如多思考、多領悟、多體驗、多踐行,以“不忘初心”的態度將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的教育弄得儘可能明白、清楚一些,這才能“方得始終”。

  參考文獻:

  [1]胡塞爾.邏輯研究[M].倪樑康,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2]馬克斯・範梅南.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M].李樹英,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薛曉陽.教育原理與策略[M].鎮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0.

  [4]葉瀾.新基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徐晟***1991-***,女,江蘇泰州,現就讀於揚州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為語文課程與教學。

  教育技術論文篇二

  教育為本 超越教育

  摘 要:香港教育學院***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是香港八所高等院校中的唯一一所師範大學。香港教育學院的歷史可追溯至1939年成立的羅富國師範學院。1994年,香港政府合併羅富國教育學院、葛量洪教育學院、柏立基教育學院、香港工商師範學院和語文教育學院,成立了香港教育學院。作為香港最大的師訓機構,香港教育學院一直以“教育為本、超越教育”為指引,致力於師資培訓工作,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及專門化的學科;致力於支援香港成為區域教育樞紐,影響區域及全球的教育與社會發展。為深入瞭解香港教育學院的辦學理念、發展特色、與內地的交流合作情況、國際化辦學現狀,本刊近期專訪了香港教育學院校長張仁良教授。張校長於2013年9月上任,此前曾擔任香港浸會大學商學院院長、金融學講座教授。在訪談中,張校長為我們詳細介紹了香港教育學院的發展歷史、辦學特色及未來目標,提出要努力把香港教育學院辦成一所以教育為主,提供多科教學,兼具研究實力的大學;把社會帶進教院,讓教院走向社會;重視科研工作,服務香港社會發展;密切與內地的交流,牽頭打造大中華地區師範大學聯盟;加強師生的國際交流,創造先進技術條件下的國際化大學;藉助資訊科技的力量,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實現資源共享;推動教院“正名”,重塑學校品牌。

  關鍵詞:香港教育學院;辦學理念;發展特色;與內地的交流合作;國際化

  一、香港教育學院努力成為以教育為主,提供多科教學,兼具研究實力的大學

  《世界教育資訊》:尊敬的張校長,非常感謝您接受本刊的專訪。首先,請您結合學校的發展歷程,介紹一下貴校的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特色。

  張仁良:香港教育學院傳承了160年的教師教育經驗。1853年,在香港開埠之初,外國傳教士成立的聖保羅書院開創了香港師資培訓的先河。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進步,教育發展對於師資的需求使香港政府於1994年把當時的幾所專上師資培訓機構合併成為香港教育學院***以下簡稱教院***,並在大埔工業村附近選址建校。在百年的歷史長河中,教院歷經數次變遷,這得益於香港政府對師資培訓的重視。

  過去的數十年裡,世界範圍內對於師範院校的發展模式有著許多的討論和革新實踐。比如,內地師範院校的辦學定位發生了重要的轉變,逐漸從單純的師資培訓機構轉變為多科型的綜合性大學。在課程設定和培養目標上,師範院校提供的專業教學不再侷限於師範專業,而是增加了許多非師範專業。我認為,師範院校向多科型綜合性大學的轉變有利於學生涉獵不同的學科,從而提高學生的知識層次,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基於類似的辦學理念,教院於2007年向香港政府提交了申請轉製為大學的報告,希望將學校辦成一所以教育為主、提供多學科教學、兼具研究實力的大學。我校近年來的一系列實踐活動都是圍繞著這一理念開展的,如設定博文及社會科學院、人文學院、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和研究生院。這些學院為學生提供多學科的教育,為師資培訓提供多元化的理論和實踐基礎。2013年是教院發展史上比較重要的一年,因為我校首批非教育類學科本科生和首批哲學博士生都在這一年畢業。

  二、把社會帶進教院,讓教院走向社會

  《世界教育資訊》:作為香港最大的師訓機構,香港教育學院致力於教育的創新及卓越發展,矢志成為教育大學先導,為香港乃至亞太地區的教育發展奠定基礎。請問,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學校做了哪些努力?

  張仁良:目前,社會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這一職業的工作性質也在不斷髮生變化。因此,師資培訓要從以往把重點放在教學法方面,轉向重視對教學法、教學技能和情商的培養。我希望,教院這幾年開設的課程重視對學生的教學方法、教學論的培養,並加強教院與社會的溝通。教院的地理位置較為偏僻,師生與社會在地域上有一定的距離。為促進雙方的瞭解和互動,我上任伊始就提出了“把社會帶進教院,讓教院走向社會”的理念。

  教院的發展就其社會背景而言,主要是“人才”和“錢財”的問題。其中,核心是“人才”的問題。相對而言,全球化背景下人才的流動既包括國際人才的引進,也包括本土人才的培養。就本土人才培養而言,教院作為一個重要的基礎教育師資培訓機構,畢業生從事教育行業的覆蓋面很廣,學前教育佔80%,小學教育佔80%,中學教育佔30%。教院在社會發展和香港競爭力的提高中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培訓香港下一代的大部分工作是由教院培養的畢業生作為教師所承擔的。正因如此,教院在做師資培訓的時候,一個重要的程式就是參考中小學校長對我校畢業生的能力要求,即教育一線需要具備什麼樣能力的教師才能維持香港的競爭力。根據反饋意見,教院會進一步調整教育課程的設定。比如,在瞭解了學校領導對於教師技能的具體要求後,我校會把這些要求整合到學校所提供的課程中去,從而為培訓者提供最全面的分析,以滿足教育市場的需要。這個過程同時也是教院打造自身品牌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社會各個利益相關方的訴求都會得到滿足。

  今後,教院將進一步加強與教育各界的聯絡,傾聽他們的心聲和建議,努力成為創新教育方法和實踐的基地,成為整個基礎教育的“後援中心”。我在任期***5年***內,除了要積極為教院“正名”以外,還將積極推動教院品牌的重塑。我校將基於教育界的思路去改造教育課程,通過教院這一學術研究平臺把全香港的中小學聯結起來。如何使不斷髮展的資訊科技服務於課堂教學?如何開展全納式的教育?如何把國外的教育創新形式運用於本地的課堂教學?這些都需要教院打造一個能夠讓學校校長、教師互動、互通的學習平臺***Mutual Learning Platform***。總的來講,這一過程可以總結為“教學和科研相長”。我校開展的教學研究要滿足教育界的需求,研究成果必須為教育服務,必須能夠指導教學工作的開展。

  三、重視科研工作,服務香港社會發展

  《世界教育資訊》:香港教育學院非常重視科研工作,而且貴校的研究範圍也比較廣闊。請您介紹一下貴校的科研情況和取得的重大成果。

  張仁良:在全香港各大高校中,我校教育學科從香港大學資助委員會獲得的競爭性科研資助,即優配研究資金***Grant Research Fund***排名第一,心理及語言學科獲得的科研資助排名第二,社科類科研資助排名第四。這充分體現了教院雄厚的科研水平和競爭力,也體現了我校在促進科研工作方面不遺餘力的努力。我校有一批非常優秀的學者,他們的科研成果是世界一流的,同時他們也十分關注本地教育實踐。本地的教育實踐未必具有全球影響力,但是可以加強我校與本地教育界的聯絡。

  《世界教育資訊》:今天的大學越來越關注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和貢獻,請問香港教育學院在香港社會發展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為香港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哪些貢獻?

  張仁良:教院不是一所大型的高等院校,但是如果能夠充分發揮其在聯結香港教育界和中小學校方面的作用,無疑對於香港教育的發展有著直接的推動作用。教院的另一個重要的業務領域是開展教師和校長的在職培訓,提供學校領導力培訓課程。如何為教育界培養合格的學校領導?如何使一名優秀的教師成長為優秀的學校領導?我校重點關注如何發掘和培養具備領導潛力的優秀教師,併為他們提供恰當的培訓和支援。從優秀教師到學校領導轉變的關鍵在於要讓教師理解從事教職工作和學校管理工作對其自身所具備的素養有著不同的要求。

  四、密切與內地的交流,

  牽頭打造大中華地區師範大學聯盟

  《世界教育資訊》:香港教育學院一直與內地保持著密切的合作交流關係。請您談一下香港教育學院與內地的交流合作情況。未來,香港教育學院將如何進一步加強與內地的教育交流合作?

  張仁良:目前,我校致力於開展兩岸四地的交流與合作。今年,兩岸四地師範大學***教育大學***校長高峰論壇將在教院舉行。我們希望藉此平臺打造一個大中華地區師範大學聯盟,並借教院成立20週年慶典活動的契機,探討大中華地區師範大學和教育大學在辦學、發展方面的成功經驗和遇到的困難,以產生協同效應。

  我校積極與內地知名師範大學開展交換生專案。去年,我校派出20名學生到北京師範大學進行為期一學期的修學。今年,北京師範大學將派20名學生到我校學習。此外,兩校還將為各自派出的交換生提供在當地學校實習的機會。我希望,香港的學生可以通過實地考察瞭解內地的社會情況,親身體驗內地的民情,並在今後的教學中將自己最直觀的認識傳授給學生。

  教院將不斷擴大招收內地學生的規模。就我個人的工作經驗而言,1998年,最早一批內地本科生到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學習就是由我與內地高校開展合作促成的。因此,我十分鼓勵內地學生到香港學習。

  五、加強師生的國際交流,

  創造先進技術條件下的國際化大學

  《世界教育資訊》:香港教育學院致力於為學生提供國際化的學習環境。請您結合學校國際交流合作現狀,介紹一下香港教育學院國際化的戰略與實踐情況。您覺得國際化對香港教育學院的發展有何特殊意義?挑戰又有哪些?

  張仁良:我們希望通過學生交流和教師的國際合作科研專案達成國際化。教院致力於營造國際化校園,通過接納世界各國的交換生,增強本地學生國際化的體驗,增進整個校園的國際化。目前,我們遇到的困難主要是學校的住宿床位不足的問題,需要假以時日逐步解決。一言以蔽之,我校國際化的目標是成為具有先進技術條件的國際化大學。

  六、藉助資訊科技的力量,

  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實現資源共享

  《世界教育資訊》:當前,資訊科技的發展對教育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比如最近湧現的“慕課”***MOOCs***。請問,您對此有何看法?香港教育學院如何通過資訊科技促進學校的進一步發展?

  張仁良:目前,教院正在更新全校的資訊系統,總投資超過了2000萬港幣。除了學校層面資訊科技的更新以外,學生個人電子檔案的建立也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建議學生在學校進行教學實習的時候通過便捷的電子產品把自己在學校的實踐進行數字化的記錄,並作為教學反思和畢業求職自薦的材料。按照學校的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在學習生涯中留下資料記錄。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以及下一個時代,都屬於“大資料”時代。教院必須與時俱進,努力研究如何通過提升資訊科技促進學校教學的發展,如何培養學生可持續的資訊科技能力,如何培養學生通過不斷更新的資訊科技素養指導課堂教學實踐以豐富中小學生在資訊科技下的學習經歷。我們希望學生具備資訊科技能力,秉持開放的學習態度,不斷提升資訊科技素養。這樣,即使我校學生畢業了十年、二十年,他們仍會秉持開放、學習的態度,資訊科技的更新將在他們的腦海中根深蒂固。

  就網路課程方面,教院準備與兩岸四地的高等師範院校合作,把一些優秀的課程放到網路課程平臺,讓更多身處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學生受益。比如,通過資源共享,合作院校的學生可以選修我校提供的課程,完成課程和課業後還可獲得學分。

  七、推動教院“正名”,重塑學校品牌

  《世界教育資訊》:作為新任校長,您對香港教育學院的未來發展有何設想?

  張仁良:綜觀目前世界範圍內知名度較高的一些專事教育教學的高等院校,不同的院校受到本國、本地區特質的影響而展現出不同的發展特徵。就教院而言,在香港現行高等教育體制下實現“大學”的“正名”,有利於進一步提升教院的教學素質,加強教院的競爭力。目前,香港的8所公立大學***包括教院***中,就提供師資培訓而言,並非只有教院一家。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也具備培養師範生的資源和實力。在面向社會招生,尤其是面向內地招生的時候,學校的名稱就難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決定。同時我們也瞭解到,在內地的師範類高校中,學生對教育學院和師範大學的認同度並不一樣。因此,教院的名稱影響了學校的招生。實際上,教院具有從學士到博士各個階段的學位授予權。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教院已經具備了大學的實質。就本地而言,相比其他7所公立大學的招生,教院的名稱也難免影響了教院的招生錄取工作,其主要原因還是受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

  之前,香港的師範學院為學生提供的是非學位的職業資格課程培訓。現在,教院提供的師資教育課程完全是配合教師學位化的要求而制定的。與本地的其他高校相比,教院培養的教育專業本科生所接受的專業培訓水平只高不低。在課程設定上,教院得益於長期以來與幼兒園和中小學形成的良性互動關係,在師範類專業課程設定和教學內容方面都能夠滿足中小幼教學的需求。當我們具備了大學的“實”後,對於大學之“名”的追求就取決於學校所在地區、教育環境和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從這個角度而言,教院的“正名”主要立足於香港本地和內地的社會觀念,也體現了我校對社會認同的追求。

  教院“正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匯聚了幾位前任校長的共同努力。上一任校長張炳良教授提出了以教育為主體,打造多科型兼具研究實力的綜合性大學的理念。此前,因為教院專注於教育學科,所以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要求教院拓寬學術領域,並以此作為預備更名大學的條件。為了實現從“學院”到“大學”的轉變,我校一直以來都在做著積極的準備工作。例如,我在前面提到的增設學院,開設非教師教育專業等。但是,從學院到大學的跨越,並非僅僅是多設定幾個學院,多招聘一些教師就可以實現的,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素質和他們實際貢獻社會的成效。因此,從學院到大學其實是對學校內部治理機制、教師科研水平、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的檢驗。在“正名”的過程中,我們要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重視對校內教學質量的把關;另一方面,要積極承擔社會的問責。作為一所擁有上萬名學生、上千名教師的高等院校,我校的辦學質量還有不斷提升的空間。作為校長,我對教院實現“正名”充滿信心。
 

  ""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