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生態旅遊發展模式下的武漢市湖泊開發研究論文

  隨著人口的增長、城市化程序的加速、經濟的發展,使得工業文明和物質文明飛速膨脹,人類活動加強,大量工業廢水、農藥和生活汙水被排入湖中,使湖泊受到嚴重汙染,湖泊富營養化現象日趨嚴重。這些人類干擾因素的存在,打破了湖泊的自然演變過程,造成湖泊生態系統結構退化,功能失調,原來宜人的湖泊及濱水環境也已不復存在,如不採取有效措施,這種退化現象將日益加劇,影響湖泊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基於生態旅遊發展模式下的武漢市湖泊開發研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基於生態旅遊發展模式下的武漢市湖泊開發研究全文如下:

  摘 要:城市湖泊是城市水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湖泊生態環境脆弱,傳統的資源利用方式對湖泊的破壞性極大。本文指出了武漢市進行湖泊生態旅遊的必要性,提出了城市湖泊生態旅遊發展四種模式,並就如何開展湖泊生態旅遊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湖泊;開發;生態旅遊

  湖泊是一個有著多種功能的複雜系統,尤其是納入到城市發展版圖的湖泊,與人類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對湖泊資源的開發利用在規模、速度以及強度方面都大大加強,然而城市從湖泊開發中獲得巨大經濟收益的同時,也對湖泊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的破壞[1]。轉變城市湖泊利用途徑,引入新的發展模式,打造人地和諧、宜居的城市生活環境,是現代化城市追求的目標。

  一.武漢市發展湖泊生態旅遊的必要性

  城市湖泊是重要的城市水體形態,是城市溼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武漢雅稱“百湖之市”,全市共有湖泊164個,現存水域面積佔武漢市總面積的11.31%,是全國湖泊數量最多的城市之一 [2]。湖泊是武漢市的名片,湖泊生態環境的狀況不僅影響武漢市的可持續發展,更關乎武漢市的城市形象。

  但是,在武漢市的發展程序中,由於歷史的原因以及在城市建設改造中忽視了對城市水系的總體控制和管理,城市的湖泊遭到不同程度的汙染和破壞:圍湖養魚、填湖造地等不斷上演,導致近30年武漢湖泊面積減少了228.9平方公里,目前中心城區僅存的38個湖泊,仍面臨著繼續被侵蝕的危險。在城市湖泊的開發中引入生態旅遊的觀點,發展湖泊生態旅遊,通過資源的合理利用,既滿足遊客休閒旅遊的需求,又能解決湖泊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問題,是合理有效、可持續地保護和利用城市湖泊,維持其可持續性發展的必然途徑。

  二.城市湖泊生態旅遊模式的建立

  當前,城市湖泊更多的是被當做城市的點睛之筆,通過綠化整治更多地發揮城市綠地的作用,以豐富城市景觀和提供遊憩場所;或是被開發成特色景點,發揮旅遊功能,使城市湖泊溼地功能由實用功能向旅遊美化型轉化。根據湖泊生態旅遊的性質、遊客的感知方式及經營內容,武漢市湖泊生態旅遊有以下幾種模式。

  ***一***城市湖泊休閒模式

  打造休閒湖泊,推進休閒湖泊旅遊綜合體建設,還湖於民,為遊客提供開放式親水空間,滿足多元化的旅遊消費需求。武漢市湖泊眾多,資源特性各不相同,對於生態旅遊潛力較高的湖泊,如梁子湖、東湖,依託其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己形成規模效益較好的風景區,遊覽方式應由單純的自然景觀遊覽開始向自然與人文景觀混合型轉變,充分發揮其生態休閒功能,開展城市湖泊休閒旅遊,堅持“綠色環保、生態低碳”的理念,突出“迴歸自然”的主旨,建設親水式、開放式的旅遊景觀並向公眾開放,通過開展湖泊休閒節、荷花觀賞、環戶湖自行車賽等活動,使遊客能夠真正走進湖泊,親近湖泊,欣賞湖泊、喜愛湖泊。

  ***二***湖泊水文化休閒模式

  人文景觀資源為生態旅遊地提供了豐富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成為生態旅遊活動的重要部分。武漢市所處地區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有獨特的楚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在湖泊生態旅遊發展過程中,要加強歷史文化資訊在濱水綠地景觀建設中的傳遞,在景觀佈置中,注意突出歷史風光、人文風光,將風土人情、楚風楚韻滲透其中,開展文化休閒體驗。如月湖、木蘭湖、東湖有很深的文化內涵,一方面,可以通過對現有文物古蹟的保護、古樹名木的保護、非物質形態文化遺產的繼承與發揚、新建綠化景觀中歷史勝景的再現和表達手法的運用進行歷史文化資訊的傳遞;另一方面,通過舉行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節慶、民俗活動,如依據屈原的傳說舉行划龍舟比賽、民俗表演、古樂演奏等活動不斷挖掘湖泊旅遊的文化內涵。

  ***三***湖泊生態養生模式

  武漢市近郊湖泊如木蘭湖、漲渡湖、梁子湖都具有大於90%的綠化率[1],有著優越的生態環境,這一環境所散發出的自然、綠色的氣息,使之成為“養生”的天然樂土。對這類湖泊,可以充分提煉獨特的湖泊溼地資源,圍繞“康體養生”主題,發掘“天人合一”的養生新空間。從自然風光、生態風光著手,營造碧波盪漾、魚鳥成群、山清、水秀、岸綠如詩如畫的生態環境;恢復湖泊的水系的複合功能,增強水生態的生物多樣性、改善水質,構築人水和諧的生態之美,進而可以開展湖邊垂釣、觀鳥、攝影或選擇適合的環保型交通工具開展水上游覽等活動。

  ***四***湖泊溼地科普研究模式

  武漢市的湖泊屬於平原淺水湖,最深的梁子湖水深也不過2米,按照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的定義,這類湖泊都屬於廣義上的溼地,溼地物種豐富,是生物多樣性的儲存庫 [3、4]。可以利用武漢市湖泊溼地資源,開展科普教育和研究。近幾年來,隨著武漢市對湖泊的日益重視,通過湖泊治理,改善湖泊質量,以湖泊為生的生物種類日益繁多,可以開展溼地科考、鳥類觀賞與研究等活動。以鳥類觀賞為例,武漢市許多湖泊是良好的鳥類越冬地,湯遜湖、木蘭湖、漲渡湖等郊區湖泊擁有一定數量的野生鳥類群落,而東湖和墨水湖有人工養殖的鳥類群落,通過觀鳥活動,一方面普及生態環保知識,讓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滿足遊客的求知心理;另一方面進行湖泊溼地研究,可以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溼地,保護溼地。

  三.武漢市湖泊生態旅遊發展策略

  ***一***進行城市湖泊生態修復

  武漢市要依託湖泊開展生態旅遊,首要的問題就是要進行水環境整治,開展湖泊修復,構建完整的水岸和水中生物多樣性的環境,因地制宜地連線生物鏈,不斷提高水體的自淨能力。具體可以通過湖岸種植林帶草坪、河坡植綠、水中栽種植物、水中放養動物、恢復湖岸的自然多樣***彎曲***化、保留與建設生態溼地以及加強湖泊生態管理等方法進行修復。

  ***二***加強湖泊生態景觀設計

  在湖泊景觀設計過程中要注意將科學、藝術和社會三個方面相結合,使其成為一個包含美學、溼地功能、公眾參與、教育以及工程本身等綜合內容的專案。一方面,在整體上要注重綠化景觀的連續性和協調性,注重保持自然地貌特徵、保持良好的尺度感以及強調個性特徵;另一方面,在湖區修建必要的基礎設施時,要注意建築高度和密度的控制,對建築風格和色彩進行統一管理,建築色彩一般以中性色調和淺灰色為主,注意屋頂部分的處理,儘可能體現特色楚文化、少數民族文化,體量應適中;同時,善於運用園林造景和表現手法,貫徹“城在湖中”的理念,在城市道路與湖泊景區、綠化空間、標誌性建築物等主要景觀節點之間形成開敞、通透的景觀走廊,充分展現秀美的景色。

  ***三***加強湖泊生態旅遊管理

  開展湖泊生態旅遊有利於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武漢市政府應積極推進,有效管理,做好規劃、管理、服務、監控等職能。首先,政府應對湖泊水資源進行資產化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湖泊旅遊開發標準,依此標準對城市湖泊旅遊開發進行科學審批嚴格把關,杜絕隨意決策的現象,在湖泊旅遊開發、經營過程中也要做好監督工作,一旦出現問題及時整改;其次,加大科研投資力度,促進湖泊生態旅遊相關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建立生態旅遊示範區,進行與旅遊同步的教育與培訓等;再次,政府主導戰略著重點要放在樹立旅遊目的地城市整體形象上,通過開展湖泊生態旅遊,使湖泊真正與城市融為一體,密不可分,突出武漢“山水之城”的形象。

  ***四***繼續推廣生態旅遊等新觀念

  遊客生態環境意識的增強是旅遊地實施生態旅遊永續發展的關鍵條件,加強遊客環境意識教育、引導遊客健康綠色消費尤為重要。在武漢市湖泊生態旅遊開發與經營過程中,要注意營造全民關注、全民參與的氛圍,藉助豐富多彩的形式和手段,如富有趣味性味的宣傳標識、寓教於樂的參與體驗,進行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意識教育,在全市掀起熱愛湖泊、保護湖泊、觀湖、賞湖的熱潮,同時,加強城市的生態文化與法治建設,積極建立文明景區與文明城市,打造和諧大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