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淡護士心理健康論文

  心理健康是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文獻報導護理人員因工作物件,工作環境,社會地位,社會風險,壓力等原因造成的心理緊張、工作壓力比一般職業更為突出,其心理健康水平低於一般人群,尤其對急診護士的影響更甚。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淺淡護士心理健康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淺淡護士心理健康全文如下:

  【摘要】工作壓力,社會地位和工作環境以及個人因素都影響護士的心理健康,護士及相關醫院管理者可採取合理科學排班,改善工作環境,加強護士的心理素質訓練,增強認知調節能力來進行調適。

  【關鍵詞】護士;心理健康

  隨著醫學的發展和進步,以及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護士的心理健康狀況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1]。這就要求醫療護理人員應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另外,在醫療護理過程中,種種原因,時常發生各類醫療糾紛,或因醫療護理技術差錯,或因治療費用發生衝突等等。在這些糾紛中,醫師和護士總是被推上風口浪尖,再加上社會上一部分人重醫輕護,來自學習的壓力,晉級的壓力,生活的壓力等[2],護士的心理健康很容易出現各樣的問題:自卑,焦躁,失落,鬱悶,嚴重影響了護理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1影響護士心理健康相關因素

  1.1工作壓力對護士心理健康的影響護士工作時間沒有規律,在崗護士數量少、頻繁的班次更換,擾亂了護士身體的正常生理規律,使得護士在身體上承受巨大的壓力。近年來, 醫院床位都有不同程度擴張, 醫院為提高經濟效益, 減少開支, 最先考慮到的是儘可能地少用護理人員, 而現代醫學科學的高速發展, 醫療儀器不斷更新, 各種各樣新的檢查和治療方法廣泛應用於臨床,這給護士帶來了更多的治療和護理工作, 護士的工作量急劇上升,使得一些護士長期處於超負荷狀態,極度影響護士的心理健康。

  1.2社會地位和工作環境對護士心理健康的影響護理工作的社會地位低、公眾對護士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見,不尊重護士的勞動,並且當前的醫患問題較為突出,患者和家屬遇到醫療問題時容易將矛盾轉移到與之接觸最為頻繁的護士身上。如不分青紅皁白的責備護士, 甚至辱罵、打擊報復護士。這就造成了護士的安全感極低,影響了護理工作的質量,工作中容易產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另外醫院是一個多種疾病患者聚集且充滿焦慮、痛苦、溝通障礙的場所,長期工作在充滿這種不良刺激的環境中,每天接觸文化經濟背景不同、性格特點各異的患者與家屬,經常面對飽受病痛折磨、病情變化莫測的人群以及生死彌留、骨肉分離的悲慘場面, 讓護士感到悲哀、無助、壓抑、內疚等悲觀消極心理,在短時間內難以擺脫。嚴重影響護士的心理健康。

  1.3個人因素對護士心理健康的影響大多數臨床護士學歷偏低,年齡偏低,都沒有受過心理健康方面的專業教育和訓練,心理衛生知識缺乏,缺乏自我調節,面對工作上和學習上收到挫折,難以靈活運用心理知識科學的解決問題。護理學科的快速發展對護士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護士所承受的學習壓力也越來越大。但是護士的晉升的機會少、繼續深造的機會少、工資及其他福利待遇低,又使護士在心理上承受很大的壓力。

  2護士心理健康的自我調節方法

  2.1緩解工作壓力對護士的影響建立科學的輪班制度,緩解慢性晝夜失調,管理者應該科學的分配人力, 根據工作量合理安排人力,避免過度疲勞,提高工作效率。合理的輪班制還應考慮到規律排班、順向排班、班次匹配等原則。同時護士應在在工作中應互相幫助、注意休息、正確對待工作壓力、保持良好的心理和身體狀態, 適應繁忙和高風險的工作需要。

  2.2改善工作環境,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等途徑對護士加強宣傳,讓人們認識到護理工作是區別於一般服務性工作的,讓社會更多地理解和尊重護士的辛勤勞動,從而提高護士應有的社會地位。在處理護患糾紛問題上, 管理者應該深入基層, 傾聽護士的心聲。在嚴格管理的基礎上, 應當多一些關心少一些斥責, 設身處地的解決護患問題。

  另外,科室定期組織團體性活動和組織家庭聚會,以增強人際間溝通,化解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誤會和矛盾, 增進了解和相互之間情感的培養,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工作氛圍,從各方面調節護士的工作環境。

  2.3加強護士的心理素質訓練,增強認知調節能力加強加提高護士感知自我和他人情緒的能力,加強心理健康專業知識的學習, 充實專業的知識, 為自己的情緒尋求適當的發洩途徑, 如有氧運動、聽音樂、養花種草、肌肉放鬆、旅遊、購物、散步、看喜劇等,消除精神的緊張和身體的疲勞, 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使每天都能以良好的精神狀態投人工作。提高護士主動適應社會環境的潛能,在遭遇困境時,能以積極的思考,樂觀的心態,豐富的經驗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把握命運,將增進心理健康的鑰匙把握在自己手中,在遭遇生活事件時,要拓寬應對策略,持樂觀態度、儘早處理困難的事、必要時尋求幫助、鼓勵病人與家屬參與、建立適合自己的切實期望、腦力與體力相結合、把幾件事放在一起做、安排工間休息、避免油膩食物、總結過去經驗。

  要提高護士的待遇,要向臨床一線護士傾斜,以保證護士在辛苦工作、治病救人的同時有足夠的物質基礎維持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1] 姚曉紅,姚雨平,郭雲英.急診科與內科護士心理健康調查分析[J].中國醫院管理,2002,22***1***:36-37

  [2] 何貴蓉,李小妹,顧煒,等.護理工作壓力源及壓力程度的研究現狀[J].護理學雜誌,2001,16***11***:7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