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對精神病患者家屬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論文

  探討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屬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其相關因素是心理健康研究的一個方向和話題之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心理健康教育對精神病患者家屬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心理健康教育對精神病患者家屬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全文如下:

  摘要:目的 探討心理健康教育對精神病患者家屬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為優化該類患者家屬的護理服務方案提供理論性指導。 方法 選取2012年10月~2013年9月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精神科精神病患者家屬152例為對照組,實施常規的護理服務方案;同時選取2013年10月~2014年9月我院精神科精神病患者家屬160例為研究組,在實施常規的護理服務方案基礎上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精神疾病是一類常見的慢性疾病,病程多反覆遷延,患者家庭作為精神病社會關懷的主力軍之一,長期揹負著巨大的精神與經濟壓力,並且由於社會的歧視與偏見,患者家屬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冷漠的對待,一些家屬因長期鬱積的壓抑無法得到及時疏導,逐漸演變成一系列的心理問題[1]。據調查顯示,家庭支援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療、康復、就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因此,關注精神疾病患者家屬的心理健康極具有現實意義。筆者查閱國內外大量文獻資料後發現,心理健康教育用於精神疾病患者家屬心理干預的案例較少[3]。故筆者設計本次研究,旨在探討心理健康教育對精神病患者家屬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0月~2013年9月廣東省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精神科精神病患者家屬152例進行問卷調查,設為對照組,其中男48例,女104例;年齡40~71歲,平均***63.2±2.6***歲;大學學歷16例,中學學歷72例,小學學歷64例;選取我院精神科2013年10月~2014年9月符合調查物件條件的精神病患者家屬160例進行問卷調查,設為研究組,其中男60例,女100例;年齡44~72歲,平均***64.5±3.1***歲;大學學歷24例,中學學歷64例,小學學歷72例。所有患者入院當天均由兩名具有主治醫師職稱以上的醫生聯合診斷,確診為精神疾病,診斷參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本次研究每位患者均只測試一位家屬。納入標準:排除濫用精神藥物者;無任何精神疾病;無重大腦器質性疾病。兩組患者家屬在年齡、文化層次、性別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家屬均瞭解本次研究且自願參與。   1.2 方法

  對照組採取常規的護理服務方案。主要涉及相關精神性疾病的健康宣教,包括疾病的發生機制、預後轉歸、治療注意事宜及照護措施,另外,採取心理疏導的方式引導家屬進行情緒放鬆。研究組在此基礎上採取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為期15周的干預,每週至少2次,每次30 min。

  1.2.1 認知干預 護理人員向研究組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講解有關精神病的病因、注意事項、常見型別等基礎知識,幫助其構建有關精神病的知識體系;引導患者關注自身精神狀況,瞭解精神藥物的不良作用及針對不同型別的精神病應採取的措施。通過講解成功案例使其瞭解社會支援對病情的作用,培養其的社交能力。

  1.2.2 心理教育 患者的病態行為、對患者前途的擔憂、社會的漠視、巨大的經濟壓力等原因均使研究組處於長期的應激狀態,極易因此出現一系列的精神症狀,如恐慌、心悸、抑鬱等。護理人員應充分體諒患者家屬的心境,進行“換位思考”,對其進行心理干預,鼓勵他們傾訴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扮演好傾聽者的角色,並及時進行心理疏導。若發現患者心理狀況不樂觀,應聯絡我院心理醫生對其進行治療。

  1.2.3 團隊支援 組織患者家屬開展一些團隊活動,如羽毛球友誼賽、書法練習、廣場舞學習等。由於患者家屬們經歷同樣的痛楚,存在共同語言與談話基礎,護理人員在組織活動時,可鼓勵患者家屬間多進行交流,幫助其建立信任的關係,做到彼此接納並認同,可以相互吐露心聲、宣洩不良情緒。

  1.2.4 冥想訓練 護理人員應選擇安靜的地方指導患者家屬進行冥想訓練。告知家屬盤腿而坐,挺直脊背,用鼻子深呼吸,直至感覺肺部充滿空氣,腹部及胸腔均擴張,再用嘴緩緩吐氣,在將要呼盡空氣時收緊腹肌,排空腹部內的所有空氣。指導家屬默記呼氣與吸氣的次數,使其能專注於呼吸,從而在吸氣與吐氣之間進入冥想狀態,心境得以處於平靜狀態。

  1.3 觀察專案

  兩組家屬於干預前及干預後第15天末均接受症狀90項症狀自評量表***SCL-90***,該量表是世界上廣為認可的心理健康測試量表之一。該量表共90個條目,9個專案,即軀體化、強迫症狀、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SCL-90的每個專案均採用5級評分制,1分:自覺無該項症狀;2分:自覺該項症狀有問題,但無影響或影響極小;3分:該項症狀對被測者有一定程度上的影響;4分:該項症狀對被測試有很大影響;5分:該項症狀對被測者影響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採用SPSS 19.0統計學軟體進行資料分析,計量資料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採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採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干預後軀體化、強迫症狀、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SCL-90評分均明顯低於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干預前各項SCL-90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3 討論

  心理健康指心理活動及心理狀態均正常,據調查顯示,精神病患者家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這是由於患者家屬長期身負監護精神病患者的重任,需要隨時應對精神病患者的病態行為,投入大量的財力與物力[4-5]。而患者家屬自身對該病的認識存在偏頗之處,加之極易受到社會不良評價的影響,使他們長期處於應激狀態中,缺乏不良情緒的表達通道與周圍人的關愛,所以難免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6-7]。隨著醫學模式的不斷改進,精神病患者家屬的心理健康問題逐漸成為不可忽視的課題,心理健康教育主張為患者提供宣洩不良情緒的支援性環境,鼓勵患者吐露心聲,藉此改善患者心理狀況[8]。

  精神病患者需要注意精神上的護理常識,很多精神病患者在經過醫院的正規治療後,由於沒有得到很好的護理加上一些社會因素,反而出現復發甚至加重的現象[9-10]。精神病的護理,需要從心理與行為等方面做起[11-12],和患者交流一定要注意方式,避免患者受到過大的刺激[13]。精神病復發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在恢復期,這個時期患者和正常人的行為表現相似,所以一定要提高警覺以護理好患者。

  精神病患者存在嚴重的孤獨感和恐懼感,他們既要承受自身疾病痛苦,還要飽受社會壓力和精神創傷,因此需要家屬及親朋好友給予恰當的心理支援和關懷,態度誠懇,耐心傾聽患者心理感受並給與正確解答[14-15]。幫助患者分析其長處和優點,使其勇敢面對困難,建立起積極的心理狀態,樹立戰勝疾病的鬥志。精神病患者心理狀態較為複雜,難以琢磨,家屬應心平氣和地對患者進行循循善誘的護理[16-18]。

  ①對發病期間行為異常難以釋懷,心理上有羞恥感者,應態度溫和、語言誠懇地幫助患者分析病情,使他們正確認識病態行為並給予安慰,以解除思想顧慮及羞恥心理。

  ②因個人生活受挫而憂心忡忡、消極悲觀者,則應誘導其正確對待和處理生活中的事情,學會處理個人與家庭、社會關係的能力。③心理狀態較穩定、無心理顧慮者,可引導他們總結髮病規律,宣教精神疾病方面保健知識,自己制訂預防小措施,有利於患者早日康復。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組干預後軀體化、強迫症狀、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SCL-90評分均明顯低於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干預前各項SCL-90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改善精神病患者家屬的心理狀況,提高患者家屬應對疾病的能力,使患者家屬在家庭支援中繼續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次研究主要包括:認知干預、心理教育、團隊支援、冥想訓練四部分內容。其中認知干預在本次研究中佔據著重要地位,認知干預能幫助患者家屬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培養患者家屬應對精神疾病的能力,提高患者家屬照看患者的能力,同時能引導患者家屬對自身精神疾病的關注,讓患者家屬察覺自身是否存在精神病的先兆,做到“早發現,早治療”[18]。

  心理教育是本次研究的核心環節,由於家屬疾病對於患者家屬而言本身就是一個應激源,患者家屬長期處於焦慮、緊張、恐懼中,內心苦悶急需得到傾訴。護理人員應為患者家屬創造一個易於傾吐心聲的環境,護理人員在傾聽過程中,要注意“換位思考”,切不可鄙夷、輕視患者家屬。團隊支援是本次研究中的輔助環節,患者家屬間比較容易相互接納,護理人員應借組織患者家屬參加活動的契機,幫助他們建立信任的關係,鼓勵他們相互傾訴,相互安慰,相互鼓勵,滿懷信心一起面對未來。在冥想訓練中,引導患者家屬通過簡單的呼吸訓練,緩解負面情緒,追求心靈的寧靜與超脫,從而使患者能以更加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對精神病患者家屬心理健康大有裨益,能有效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進一步提升患者家屬看護患者的能力與效率,有助於患者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