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心理淺析論文

  進入大學後,大一新生要儘快適應從高中生到大學生身份的轉變,在面對身邊優秀的群體時要欣然接納自己,正確評價自己,客觀對待與別人的差距。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大一新生的入學適應問題及思考》

  摘 要:大一新生進入大學會不同程度存在學業緊張、學習計劃不明確、心理困惑、人際交往障礙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應對措施如下:及時引導學生成功轉化角色,適應大學生活;建立以輔導員為主導的多方互動機制;開設“高校學生自我規劃指導”講座;強化課堂教學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大一新生;問題;思考

  據調查,大學新生在步入大學的第一年,不同程度存在著各種不適應的情況。正視大學生新生入學適應情況所存在的問題並努力改進,不僅是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的客觀要求,也影響著學生及學生家長對學校的“首因效應”評價。本文對大學生新生入學適應問題進行探討。

  一、大學新生入學不適應狀況

  新生入學不適應比較普遍的狀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學業緊張

  在高中階段,課程門類不多,往往一個內容反覆講解,還要通過題海戰術進行強化訓練,課程進度較慢。但進入大學,要學的內容量比高中多,而教師一節課要上十幾頁或幾十頁,有些還是教師對教材內容的補充,不像高中那樣對既定教學內容的反覆講解和訓練。許多學生短期內不能適應大學階段教師的啟發式授課方式和以自學為主的學習特點,學習方法轉變困難。另外,部分學生不喜歡所學專業,有時逃課曠課,影響班風、考風和學風,又由於平時沒學好,臨近考試也會出現學業緊張狀況。

  ***二***學習目標不明確

  具體表現在這幾個方面。學生普遍希望四年時間能更充實、更有意義地度過,但與高中階段人生目標的唯一性――考大學相比,進入大學後人生的選擇變得多樣化,不知道該怎樣確立就業、考研、考公務員等多元目標。學生還片面以為大學階段學習和高中一樣只是為了考試,對課堂教學活動不太重視,把大學課程學習的目的看成是順利通過考試,指望在臨考選擇一些重點予以複習即可。從而忽視了大學階段除了順利通過考試以外更重要的東西,比如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寫作能力、價值判斷能力、交際能力培養等等。

  ***三***心理困惑

  一些大學生自認為成熟,實際上其心理人格等方面尚未完全成熟,對自己及社會的認識還帶有一定的片面性。更由於之前教師及家長只重考試成績不重教育的“育人”功能,學生們在應試教育的長期過程中忽視了意志及品德的培養,往往抗挫折能力不強,遇到問題容易產生心理困惑。

  比如部分學生以前自我評價過高,在進入大學這一新的環境中,與身邊一些同學作比較時,對自己出身貧窮、沒有多才多藝、知識面不寬、不善交際等產生焦慮,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一些學生在高中階段能經常與老師交流,進入大學後發現絕大多數授課老師上完課後就離開教學區,這有大學擴招分割槽辦學的客觀因素,這時,學生把這種與授課老師較生疏的情況,與高中階段老師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心相比,心理有失落感。這些需要予以正確引導。

  ***四***人際交往障礙

  在中學階段,不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把考上大學作為最主要的目標,很少注意到交際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再加上大多是獨生子女,所受挫折不多,習慣以自我為中心。進入大學後,大一新生多數都需要過一種集體生活。有相當一部分大一新生以前沒有宿舍生活方面的經歷,這就對他們的適應能力提出了挑戰。

  二、大學新生入學不適應性主客觀原因淺析

  傳統教育對“育人”功能的忽視是主要客觀原因。可以說在大學生進入大學前,老師都把學生考出好成績作為最重要目標,相對而言,大多忽視了教育所擔負的“育人”功能,家長也是如此。高中階段如此教育取向使得許多學生生活自理能力、自我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價值判斷能力存在欠缺。從教學方式來看,中學階段“填鴨式”教學方式的影響在短期內也難以消除。比如許多中學為了追求升學率,實行題海戰術,把學生的大腦當成容器,往裡面塞進各種知識,由此使得學生自主學習及獨立思考能力嚴重欠缺。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不能總是牽著他的手走路,要讓他獨立行走,使他對自己負責,形成自己的生活態度”[1]。所以,這些傳統教育因素使得以前教育造成的缺口要在大學階段來補。

  主觀方面來說,新生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也造成了入學的不適應。中學時教師為了激勵學生刻苦學習,把大學描繪成一個“人間天堂”,學生也將考大學作為唯一的和最終的目標,生活雖忙碌但充實。但進了大學後,發現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差距,不適應隨之產生。比如考上大學後不知道什麼是新目標,目標模糊往往比緊張忙碌更讓人焦慮。此外,進入大學後發現,由於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存在,一些學生擔心“畢業即失業”,也使得大學即天堂的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差距。

  三、應對措施思考

  大學生入學角色轉化存在的問題,有學生自身和社會的原因,同時也反映出高校教學及管理有進一步完善的必要。對存在的問題充分重視並提出應對措施,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客觀要求。

  ***一***及時引導學生成功轉化角色,適應大學生活

  要充分重視新生入學教育及團體活動開展。通過新生入學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知大學階段學習的特點,明確人生提升的具體內涵。要通過新生入學教育,幫助新生培養一些大學階段需要提升的基本素質,比如愛心、尊重、包容等。為了促使新生更快地轉變角色,融入新的環境,還應重視新生團體活動的開展,使新生之間、新老生之間、新生與教師之間增進了解。

  要重視通識教育對大學生適應新環境的教育與指導。通識教育在大學階段主要是強調基礎性的語言、文化、歷史、科學知識的傳授、高尚道德的陶冶、個性品質的訓練,以及基本能力的培養。正如盧梭所說:“在使愛彌爾成為一名軍人、教士或行政官員之前,先要使他成為一個人”[2]。通識教育除了傳授專業性知識以外,還要重視在知識傳授過程中促進大學生具備基本思維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價值判斷能力。

  在入學之初要重視對學生心理困惑的疏導,可以通過開設心理諮詢網站及熱線的方式,主動地去發現新生中存在的自卑及心理困惑現象,及時解答新生入學的各種困惑。

  ***二***建立以輔導員為主導的多方互動機制

  以往對學生的管理工作基本上是輔導員的事。但輔導員往往要管理的學生很多,精力也有限,新生入學角色轉化及環境適應的各種問題只依賴輔導員解決有一定難度。在以輔導員為主導的條件下,充分調動其他一切資源,建立輔導員、教師、家長等多方互動機制。還可以調動家長的積極因素。大學新生主要為獨生子女,進入大學這新環境,由於生活經驗及獨立生活的較欠缺,容易迷失方向。在通訊方式非常快捷的今天,可以通過簡訊、E-mail、QQ等形式及時與家長溝通,向學生家長反饋其子女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方面的情況。既向家長反饋孩子進步及努力的一面,也要對其子女出現的不好的苗頭予以指出。實際上,作為家長,也很樂意瞭解其子女在校學習及生活情況。這種家長參與的學習激勵及預警機制對督促或幫助一些學生成功轉變角色,能起到特有的作用。

  ***三***開設“高校學生自我規劃指導”講座

  針對新生一旦考上大學便瞬時感覺自己失去了奮鬥的目標的情況,可以開設學生自我規劃及學習方法講座。所謂高校學生自我規劃就是指學生自身的學習、發展計劃,是為實現職業生涯而確立的行動方向、行動時間、行動方案,它對於提高畢業生就業力,實現職業生涯發展與成功具有重要的意義。此類講座的開設不應以高深的專業理論知識講授為目標,而是要突出指導與示範的功能。主要目的是通過介紹自己的治學經歷、治學方法、研究心得以及自我規劃的成功做法,引導和幫助大一學生做好四年的學習計劃,以使學生在忙碌而充實的四年大學時光中使自己真正得到一個提升,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四***強化課堂教學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一些學生對大學課堂教學認識上存在誤區,以為只是為了應付考試。這也是一些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及虛度光陰的重要因素。改善這種狀況就需要優化課堂教學,通過課堂教學強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實際上,大學教育不能簡單地看成是知識接受的過程,能力培養顯得更為重要。在當今知識日新月異、知識獲取渠道更為方便快捷的社會背景下,大學教育把知識灌輸作為唯一內涵已遠不能適應時代要求。“如果教師的職責仍然固守於知識傳遞,那無異於教師剝奪了自己存在的理由。”[3]這就需要重視大學生自我學習能力、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合作能力、寫作能力、研究能力等各種能力的培養。

  這種能力的培養要落到實處,最主要渠道應該還是通過高校課堂教學的途徑。這就要求高校教學過程在知識傳授的同時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各種能力。比如倡導研究型學習,引導、幫助學生結合課程論文的寫作認真研讀一兩部經典著作,對學生所撰寫的課程論文予以認真修改和評閱,以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及知識整合能力,提高學生閱讀、寫作能力和研究能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應注重對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的培養,教會他們綜合運用多種教學資源和查閱資料的能力,不斷攝取並篩選有效資訊的能力,以及多媒體課件的製作與運用的能力。還要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學習過程中的心得,適當運用課堂討論和組織小組學習的形式,使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以培養學生合作、協作、語言表達及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78.

  [2][美]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1.

  [3]王少非.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專業發展[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57.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