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心理論文

  教師心理成長已經成為教師教育中的重要課題,是正在蓬勃發展的研究領域。班主任作為教師群體的特殊一員,不僅要提高教學能力,更要提升心理品質。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淺談班主任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班主任的心理輔導工作是學校與學生、家長之間溝通聯絡的紐帶和橋樑。如何發揮這一管理核心的作用,組織和協調內外各種心理教育的力量,最有效地發揮班級的凝聚力,是每位班主任關注的問題。下面是我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兩點體會:

  一、 班主任是小學生心靈的培養者。

  1.培養小學生健全的人格

  學生在校學習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在學習征途上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和問題,機遇和競爭並存,成功與失敗同在,挫折與困難時時會與奮鬥同行。要教育小學生增強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心和自制能力,樹立起與困難作鬥爭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具備承受困難和挫折的能力;這就是我們小學生應有的健全的人格。培養健全的人格必須在群體的活動中進行,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是陶冶純真、美好心靈的搖籃。活動中涉及到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板報設計、組織學生觀看電影、電視節目、收集剪貼文章、開主題班會、參加文體活動等等。集體生活中去享受成功的喜悅,感受集體的力量,經受挫折的磨鍊,學習他人對待勝利與失敗的坦然態度和沉著應付處理問題的方法,學會受己愛人,尊己尊人,相互幫助,培養群體意識和集體觀念,學會生存、做人、處世、善解人意,積極參與各種活動

  的競爭,勤奮學習,積極進取,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全人格。

  2.個體的區別的教育。

  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在全體一起的常規的教育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個體的區別的教育。家庭出身富裕者,要對他們講述他們父母創業的艱辛,我們的學生家長做生意者居多,他們的父母在生意場上拼搏,實在是很不容易的,同時風險與順利的機遇不時的交差而過,有的血本無歸也是經常要發生的,居安思危,富而不奢,才是應該的。父母的錢,是父母辛苦賺的,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自己去走,許多國外的孩子也有一些國內的孩子,他們完全不依賴家庭本身的經濟積累,而是自己長大了去開闢自己的天地,認為依靠父母是可恥的,因此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使自己最終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士。對於家庭經濟相對貧窮的學生要他們克服自卑心理,讓他們明白雖然每個人家庭背景不同,但是每一個同學的人格是平等的,以前就不乏有許多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在學習上異常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因此贏的了同學的羨慕。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也有嚴重的自卑心理,這樣的學生老師就要他們有些少許的進步就要給予表揚與鼓勵,讓他們找到自信,逐步趕上成績好的同學。在老師的家訪中,現在有一些不好的傾向,走訪的往往是富家和官家,作為老師千萬不可有這種趨炎附勢的舉動,這是與教師的稱號相違背的,我們老師要多走訪弱勢群體的學生家庭,特別是民工家庭,使學生感受到老師對學生的一視同仁,甚至是親貧遠富,才是最好的言傳身教的心理健康的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不但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還會產生事一功十的神效。此外,班主任還應適當地調整對學生心理健康的評價,以使評價更趨合理性。

  二、班主任是學生心理健康的輸導者。

  班主任的愛是小學生健康心理形成必不可少的支撐點是學生心理潛能的優先開發者。首先開發優勢智慧,繼而喚醒多項潛能的靈動發展。依據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或激發探究創新慾望,或開拓擴散想象思維,或協調多種感官訓練、或開發快速記憶潛能等。班主任應有的充滿慈母的心懷和充滿良師的風範,是小學生最容易接受和敬佩的偶像。小學生正處於長身體、長知識、開發思想的黃金時段,對人生的諸多問題充滿著疑問,但由於知識不豐富、社會層面狹窄,生活經驗欠缺,人生觀遠未完全形成,他們渴望得到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作為班主任老師,我就因勢利導,在順境時督促他們頭腦冷靜,看到不足,戒驕戒躁,繼續勤學奮進;逆境時,鼓勵他們看到成績,樹立信心,爭取多學一些文化科學知識,為未來升學,擇業多打一點堅實的基礎。讓小學生在學習征途上能把握住自己,學會正確地對待順境和逆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學會處理問題的正確方法。熱愛學生是熱愛教育的最集中最根本的體現。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者最可貴的品質之一就是人性,對孩子深沉的愛,兼有父母的親暱溫存和睿智的嚴厲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那種愛”。 教師面對學生是沒有選擇的,教師必須愛每一個學生。沒有愛就沒有學生的健康心理。班主任工作,就是貫徹著愛學生的這一條主線。只要以嚴師之愛,慈母之心,良師風範去接近學生,關愛學生,發揚奉獻精神。踏踏實實做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讓他們在班集體中健康地成長,學習上得到滿意的成績,思想上得昇華的進步。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對每個小學生的基本要求。在實施素質教育的同時,我們要不斷地探索解決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方法。班主任既是學生的導師,更是學生的朋友,在對學生心與心的溝通中,無論在時間、空間上,還是在情意的交流中,要保持積極、樂觀、健康心態。所以,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必須要做到學生心靈的培養者和輸導者。

  範文二:班主任是學生心理健康的塑造者和維護者

  摘要:

  現在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被家人寵慣了,受不了一點點小委屈,更不能接受一點點挫折。他們的心理很不成熟,身心的發展仍處於不平衡的狀態,他們的心理水平不能正確應對諸多刺激,導致自身的心理障礙逐漸增多。如果班主任不重視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學生的各種心理障礙就難以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 關鍵詞:瞭解、對症下藥、因材施教

  在人類進入新紀元的今天,孩子們是否能夠健康成長,日益成為學校、家庭和社會關注的焦點。由於現在的孩子學習競爭日益激烈,學習內容與實踐活動增多,他們在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同時所產生的心理壓力和心理障礙,往往容易被家長和老師忽視。而這些心理因素的消極作用恰恰正是阻礙孩子們健康成長的最大隱患。因此,作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應該擔負起做學生心理健康的塑造者和維護者的重任,以科學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學生的心理,因勢利導地促進各種型別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瞭解當前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不久前,有人預言心理疾病將是21世紀的嚴重病患。有關調查表明,當前小學生中存在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比例確實相當高。從調查結果來看,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頻繁的考核競賽,沉重的學習任務,滿負荷的課餘安排等,造成了不少學生長期精神處於緊張的狀態,心情受到壓抑,急需得到宣洩。

  2、 在家長"望子成龍"、老師"盼生成鋼"的高期望之下,學生的心理負擔日益加重。因此,面對學習生活中的激烈競爭,特別是達不到滿意效果的時候,學生的自信心很容易受到挫傷,會產生焦慮不安,憂心重重的感覺。

  3、 班上的後進生,由於在學習、行為等方面表現得不盡人意,經常受到家長和老師的批評、指責,往往容易產生自卑和自暴自棄的心理。

  上述這些不良的心理,已經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縱觀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智力發育正常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而作為心理健康的少年兒童應該是朝氣蓬勃,在樂觀、滿意等積極情緒體驗方面佔優勢。儘管也會有悲哀、困惑、失敗、挫折等消極情緒出現,但不會持續長久,他們能夠適當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使之保持相對穩定。另外,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懂得自尊、自愛、自重。他們既能客觀地評價他人,更重要的是能正確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和把握自己。其次,心理健康的少年兒童,還要有積極、良好的人際關係,學會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能用友善、寬容的態度與別人相處,善於學習利用他人的長處補己之短。再是,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對生活充滿熱情,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樂趣,積極憧憬美好的未來。正確對待現實中的困難。

  二、對症下藥,因材施教,塑造和維護學生健康的心理。

  班主任老師是一個班級的靈魂,有人說:“一個好的班主任就是一個好的班集體。”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班主任每天都要和學生打交道,每天都要處理班級發生的大大小小事件。其次,現在的學生中獨生子女的比重佔絕對優勢,他們不少人身上具有狹隘、偏執、任性和要求個性張揚、渴望體現個人價值、迫切要求成材的特點,這些都使班主任老師所做的工作變得更繁重、更復雜。因此,在對學生實施教育的過程中,班主任如果還是運用單一的教育方式,常常會覺得不能夠適應學生群體複雜,個體性格突出的特點。這時候,班主任就需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有的放矢地對學生加以正確地引導、扶持、幫助和教育。

  其一,班主任要樹立以科學的觀念為核心的教育價值觀,要為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負責,不能壓抑學生的個性、損害學生的心理健康。

  其二,班主任還要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建立健康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真正地把學生看作是一個生命體,用呵護備至的愛心、“金石為開”的誠心、不厭其煩的耐心去對待每一個學生。

  其三,班主任更要認真學習和掌握有利於學生身心發展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努力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不斷完善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以教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影響每一個學生,用自身美好的心靈去塑造學生健康的心靈。

  根據以上三點原則,班主任可以從三方面入手:

  1、自己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才能影響學生的心理髮展。因此,班主任一要對工作充滿熱情,有自信,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一如既往認真、負責地工作,決不動搖;二要善於調控自己的心情,對學生耐心、親切,主動用自己樂觀、愉快的情緒感染學生,使他們保持輕鬆、愉快的心境;三要通過語言、表情、動作,對學生流露出信任、期待的態度,從而鼓勵學生不斷完善自我。

  2、注意深入細緻地瞭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及時解決學生的心理困擾。大多數學生通常會把心理問題隱藏在心,這就需要班主任平時留心觀察,善於發現。古人說:“親其師,則信其道”。如果班主任在生活中樂於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對學生真誠關懷,善解人意,尊重學生,就會得到學生的接納和認同,學生就會對班主任產生一種依賴感和信任感,願意和班主任老師平等地談論心理問題,誠懇地交換彼此看法,並接受開導,使得班主任在心理輔導教育中有天然的權威性和深厚的影響力。

  3、積極採取多種措施,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班主任可以對學生加強思想教育,端正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認識;可以採取週記溝通或說"悄悄話"的形式,與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心靈對話,開啟學生的心扉;可以利用品德評語對學生實施情感激勵;可以組織豐富多彩的專題活動促進學生融洽和諧的人際關係,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真正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到達心的深處。” 我們面對的是健康的學生,就算學生有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也可能是暫時的,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必然遇到的,我們有責任幫助他們解決這些問題,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班級管理就像是一臺戲,班主任老師就是這場戲的導演。所以,班主任老師要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扮演好不同的角色,認真地擔負起做學生心理健康的塑造者和維護者的重任。

  參考文獻:

  1、張正君 《課程-教材-教法》 2003-5

  2、麥克斯維爾-梅爾茲 《個性的改造——心理控制學》 19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