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計算機控制的論文開題報告

  計算機控制是指用數字計算機對動態系統進行的控制,在生產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計算機控制的論文,供大家參考。

  關於計算機控制的論文範文一:計算機控制類課程機械製造論文

  1.存在問題

  1.1學生的思維觀念問題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生普遍認為機械類學科應該以機械設計和機械製造為核心,主要學習機械的設計以及與之相關的加工技術,其它與機械“無關”的課程學不學無所謂。所以,在計算機控制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數同學表現消極,僅求考核過關。有的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學生甚至認為計算機控制類的課程,應該是計算機專業或者控制專業的課程,這些課程與自己的專業方向不相關,花時間在這些課程的學習上,浪費自己的時間。

  1.2計算機控制類課程設定上與專業結合生硬

  普通的本科學生在大學課程期間會學到很多的計算機類課程,但真正把計算機控制類課程與機械類主幹課程相關聯的課程卻幾乎沒有。比如,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學生都學習了機械設計課程,課程中對於絲桿的設計與計算進行過講解;同時他們也學習過微控制器或者PLC之類的計算機控制課程,對伺服或者步進電機控制也有一定的瞭解。但由於我們教學過程中缺少將兩者有機結合的主幹課程,所以,但在大多數同學的眼中,這兩門課程沒有任何的關聯,是獨立的兩門課程。由於機械和控制類課程的生硬結合,也導致學生在進行機械設計的過程中,對於設計中需要考慮的機械傳動與動作部分,都用一個方框替代,認為這是計算機專業學生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就使得有些機械設計成為了“空中樓閣”,無法執行。

  1.3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針對計算機控制類課程的實踐

  與創新環節尚未形成實踐和創新環節是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組成部分,機械類學生的實踐環節多是針對某個零件的生產工藝或者設計過程進行的,而對於其生產製造過程中的動作及工藝自動實現部分卻視而不見,這種長期以來形成的實踐環節,更進一步地加深了學生對其課程學習的偏見。針對計算機控制類課程的實踐和創新環節目前大多數的學校沒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方案。

  2.機械專業計算機控制類課程教學改革的方法與實踐

  2.1轉變學生的思想觀念

  大學生進入學校後,專業教育很重要。在專業教育的過程中,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老師不僅需要強調其未來四年需要學到核心專業知識,同時,要進一步強調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和減輕勞動強度,控制類的課程也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不能讓學生在思想上對該專業開設計算機控制類課程存在偏見。其次,在機械類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機械設計、機械製造課程教學的老師,在提及到電機和控制之類的素材時,也需要提示同學們在今後的計算機控制類課程會進一步說明和講解,這樣可以使得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學生逐步認識到該專業課程不僅僅是機械設計和製造等機械類課程組成,它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同時也有計算機和控制之類的課程。這樣不僅可改變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生在大學期間的思想觀念,同時也會影響其今後的設計和製造工作,使其對事物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某一個方面,而會從系統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和研究。

  2.2機械類課程與計算機控制類課程有機結合

  為了改變傳統的機械類課程與計算機控制類課程的生硬疊加的教學模式,大學本科教學的老師有必要從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課程與計算機控制類課程的內在聯絡出發,提取機械類課程與計算機類課程的關聯因素,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對兩類課程之間的空缺進行有益的補充,形成比較完善的機械專業知識體系結構。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嘗試將機械類課程與計算機控制類課程分解為知識點、章節和教材的三種結合模式,形成點、線、面的三級結構,將機械類課程與計算機控制類課程真正做到此有機地結合,形成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結成部分和重要的學習環節。

  2.3針對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計算機類課程的實踐環節研究

  實踐教學環節是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進行驗證的手段,也是學生進行創新設計的重要基礎,因此對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生的計算機類課程的實踐環節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學環節中,需要從機械的部件、功能、組成和介面之間的聯絡出發,將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實踐教學分解為設計類實踐教學、工藝類實踐教學和控制類實踐教學三個組成部分,從而形成實踐教學中的三大核心模組。實踐教學的內容緊緊圍繞三大模組展開,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既能體現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三大核心模組的獨立性,又能強調三大模組之間的關聯性。通過實踐教學環節,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機械是一個系統工程的認識。此外,在注重學生實踐環節訓練的同時,鼓勵學生參與各類與機械和控制相關的設計大賽,如全國的機械創新設計大賽。通過參加各類大賽,不僅可以提高參賽學生對本專業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同時也可以激發本專業學生對課程的學習熱情,在整個院系形成一點帶面的學習效果,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使控制類課程真正融入到機械類課程的學習和實踐之中,為培養知識全面的新時代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提供有力地保障。

  3.結束語

  針對我校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中的計算機控制類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分析了目前影響計算機控制類課程學習熱情的因素。同時,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教學改革方法,將新的教學方法和做法應用於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改變學生對機械專業課程的認識,提升學生對機械裝置的系統認知能力,完善其自身的知識體系結構。該教學改革的研究,為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計算機控制類課程的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關於計算機控制的論文範文二:計算機控制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論文

  1課程教學中的問題

  《計算機控制技術》這門課程在不同高校的課程設定有很大的不同。有的高校側重於以計算機為主線,著重討論直接數字控制系統、以及現場匯流排控制系統等計算機控制系統。有的高校側重於硬體系統的設計和模擬,而對軟體卻是一帶而過。有的高校針對的是計算機控制技術的數學描述及控制演算法。應該說各個高校在教材的選取和教學環節的進行中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但是對於針對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在經歷了若干個環節的教學和實踐中,我對計算機控制技術這門課程的教學改革的方法和實踐有自己的一些認識。

  2課程教學改革的方法和實踐

  2.1教學環節突出側重點

  針對本校學生的實際水平,在教學環節中突出側重點。由於本課程的第一部分主要涉及計算機控制的基礎知識、數學模型及控制原理和分析方法。這一部分內容在前期的自動控制原理、複變函式中都有所講述,那麼在本課程的學習中主要是針對課程內容進行復習和總結,而不作為重點內容進行講授。而第二部分中,講述的是計算機控制技術的演算法和應用以及系統模擬的演算法。該部分是眾多學科實踐與應用的理論支撐,包括了經典控制演算法如PID控制演算法及其改進等,複雜控制演算法如最少拍控制及達林演算法等以及數字濾波等資料處理方法,同時包括了系統模擬演算法。這一部分作為重點內容講授。而第三部分是控制系統的MATLAB模擬和SIMULINK模擬。該部分需要學生動手實踐來完成,實際應用也很廣泛,在講授中同樣以舉例的方式讓學生能親身體會到軟體方面的使用。

  2.2教學與教材有機結合

  針對《計算機控制技術》這門課程的特點,現有的高校教材可謂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特點,那麼如何使學生更好的學習課程內容而又不依賴於教材呢?或者說如何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內容而更深入的學習課程知識呢?這就要求將教學與教材有機的結合起來。針對本校學生特點,不能拘泥於一本教材來學習本課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第一部分內容也就是前期的計算機控制技術基礎知識和數學模型等內容,主要針對學生現有教材以及自動控制原理等教材進行講解,第二部分內容主要是計算機控制技術的演算法和應用以及系統模擬的演算法。該部分的內容想對比較難,計算量大,因此既應用現有教材,還參考於海生等編著的《計算機控制技術》以及湯楠等編著的《計算機控制技術》等教材,針對演算法的部分,結合不同教材的例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演算法的來源。第三部分即控制系統的MATLAB模擬和SIMULINK模擬,該部分更多的需要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那麼在上課的過程中針對例題給學生通過多媒體演示的方法,引入知識點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3有效利用實驗環節

  《計算機控制技術》這門課程不但有獨立的理論和方法,而且有相當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因此,要學好這門課程,必須有效的充分的利用實驗環節。本門課程安排在第六學期開設,該課程的實驗的設定充分結合課堂內容,考慮以實際應用為主,主要安排了數字濾波器、數字PID控制演算法、最小拍控制、大林控制演算法等等。併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還安排了選做的步進電機控制、溫度控制系統等現實中廣泛應用的實驗環節。

  2.4重視教學中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評價學生學習、瞭解教師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槓桿。而僅僅通過期末考試的方法來對學生進行考核的話,有可能使學生平時不注重學習,期末搞突擊,考後知識還給老師。我們把考核分為了4種:

  ①課堂作業。每次作業計10分,按照作業次數摺合成滿分10分的平時成績。

  ②課堂表現。針對學生的課堂狀態以及回答問題的正確率和積極性,計10分平時成績。

  ③實驗環節。針對各個實驗中學生的預習情況、實驗過程中的參與情況,實驗結果的準確度來評價,滿分計10分。

  ④期末考試。期末考試成績摺合成70%,再加上以上3項的成績即為學生的總體考核成績。這樣分配更加合理,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3結語

  我在從事《計算機控制技術》這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也深深的被該課程的魅力所吸引,同時也深感學生是蘊藏著極大的學習熱情和潛能的,關鍵是要靠教師去挖掘。通過我對該課程的教學改革的一些方法進行了實踐後,學生對該課程的掌握和實際應用能力均有了很大的提高,並且在課堂中,也明顯感覺學生有了活力和動力。那麼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投入更大的精力在該課程的教學改革中,希望能用我的微薄之力使該課程的教學能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