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專業學術論文範文發表

  醫學是一門自然科學,事實上也堅持了“客觀性的原則,堅持可檢驗性、可證實性、可重複性的原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醫學學術論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醫學學術論文篇一

  論新醫學模式與中醫的契合

  【關鍵詞】 新醫學模式 治未病 中醫的 發展

  新醫學模式是在當代 科學 主義和人本主義相互作用下產生的。在 現代 化大 工業 文化背景下,疾病的解釋模式是生物醫學模式。隨著知識 經濟 時代的到來,這種模式越來越不適應以生活方式病、老年病、慢性病為主的社會疾病譜背景[1]。同時,現代西方醫學在科學主義價值崇拜下,技術工具的盲目使用導致醫藥費持續攀高。醫生過分依賴昂貴的精密儀器來研究“病”,卻忽視了“人”這一主體,出現只見疾病不見人的狀況,導致醫學人文的危機和失落。針對上述狀況,美國的戴依在1977年主張:人類的健康應表現為生物-心理-社會的健康。其後,恩格爾在《科學》雜誌上提出新的醫學模式——“一種文化上的至上命令下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所謂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辭海》中解釋為“人類的健康與疾病取決於生物、心理和社會等各種因素,保護與促進人類健康,要從人民的生活環境、行為、精神和衛生服務等多方面努力”[2]。《新生命倫 理學 》則認為新醫學模式是針對傳統生物醫學模式使現代醫學喪失人性、已成為“屍體醫學”的現實提出的,它從大衛生觀出發,重新認識到人的健康應包括機體、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上的良好等方面,強調醫學應是完整人的醫學和“活人”的醫學[3]。

  新的醫學模式力圖改革單純生物醫學模式,遏止盲目技術至上主義帶來的危害,引導人們改變對疾病、健康、醫學任務的認識,醫生的職責將不僅侷限於 治療 疾病,其重點會轉為預防疾病,開展保健服務,增進健康,從“以救治病人為中心”轉變為“以保障健康為中心”,從“技術服務”轉變為“社會服務”,從“醫療服務”轉變為“預防保健服務”。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醫學自身的發展和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滲透,新醫學模式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這種醫學模式的轉變為中醫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

  1 新醫學模式與中醫的契合

  1.1 近代以來中醫面臨的困境近代以來,自從德先生、賽先生進入 中國 ,中國人就迷信於西方的堅船利炮造成的話語霸權。西醫快速的療效,一整套規範的醫學行為方式,很快就得到民眾的認可。在西醫快速發展的同時,中醫處於十分窘迫的境地。20世紀20年代末,國民黨政府通過“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之障礙案”,給中醫以致命的打擊;20世紀50年代對中醫的排斥和歧視盛行一時;20世紀六七十年代關於中醫陰陽五行存廢的問題爭論不休;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不停地追問中醫是不是科學以及中醫如何現代化的問題。在理論上中醫面臨一次次打擊,在實踐中也不例外。國家衛生主管部門最新公佈的全國衛生統計資料顯示:我國西醫從業人員558.39萬人,中醫40.72萬人,中醫佔11.4%;西 醫院 1.68萬個,中醫院0.26萬個,中醫佔15.47%。在一些發展得比較好的中醫醫院的盈利專案中,西醫專案卻佔有相當大的比例[4]。經過長期碰撞,西醫已成為中國的主流醫學體系,中醫則逐漸邊緣化。

  1.2 中醫與新醫學模式的契合當前,人類的疾病模式發生了變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一份資料表明,1977年美國1歲以上死者的10種主要死因與影響健康的4個主要因素的比例關係中,心臟病、腫瘤、腦血管病佔前3位,影響健康的4個主要因素依次為:①生活方式和行為,它包括吸菸、攝入脂肪過多、缺乏體力勞動、性格因素等;②人類生物學因素,它包括遺傳、免疫缺陷等;③環境因素,包括汙染、輻射等;④社會保健服務制度,包括醫療費用支付制度、服務方式等。它們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比例依次是:48.99%,3.2%,17.6%,10.3%[5]。不僅一些發達國家的有關資料是這樣,發展中國家的有關資料也呈現出類似變化。

  同時,隨著生活和工作節奏加快,競爭日趨激烈,人們的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日漸加重,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越來越多,以致醫學界不得不把“亞健康”列為21世紀人類健康的頭號大敵。“亞健康”是指人體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邊緣狀態,又叫慢性疲勞綜合徵或“第三狀態”。世界各國醫學家對“亞健康”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沒有發現 “亞健康”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因而缺乏真正有效的治療方法和手段。據統計,處於“亞健康”狀態的患者年齡多在20~45歲之間。美國每年600萬人被懷疑處於“亞健康”。澳洲處於這種疾病狀態的人口達3700萬。不久前,日本公共衛生研究所的一項調研發現,接受調查的1000名白領員工中,有35%的人正忍受著“亞健康”帶來的病痛,並且至少有半年病史。

  中醫發展的核心首選角色定位,要找到中醫突破困境的出口,就要找到中醫相對於西醫獨特的魅力。中醫之所以區別於西醫就是因為它獨特的科學抽象思維的辨證論治邏輯方式,不但完全能夠駕馭實證技術,而且是完全可以相容形態結論的[6],是具有高度原則性和靈活性的六經病八綱辨證科學。中醫對證的高度抽象化的理論研究方式是超越於時空概念的非解剖意義的醫學辨證法科學、藏象假說模式和辨證論治科學的抽象方法。西醫是具體的、可重複的、是技術層面的,是對抗性治療,強調外因,需要找出疾病原,再用藥消滅。西醫針對性強,見效快,這也是西醫在中國大行其道的原因。然而人體本身就有巨大的免疫系統來預防疾病,激發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就可以從根本上預防疾病。中國傳統醫學以整體觀念為基本特徵,重視“天人相應”,不把人與 自然 的關係、人的社會屬性強行剔除乾淨,是模糊的、非線性的、 哲學 層面的,強調內因,不進行對抗治療,而是用藥調整人體的自組織能力或者說自康復能力,由機體自行抗擊疾病。中醫是辨證論治的,重視個體化治療,重視人的情志,既可治療,又可預防,具有以人為本的傾向。因而,中醫的人文精神和理念與新醫學模式是比較吻合的。

  2 “治未病”的理念是成就中醫的關鍵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明確指出:中醫醫療機構在從事醫療服務活動中,應當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和優勢,遵循中醫藥自身 發展 規律 ,運用傳統理論和方法,結合 現代 科學 技術手段,發揮中醫藥在防治疾病、保健、康復中的作用,為群眾提供價格合理、質量優良的中醫藥服務。

  所謂“治未病”的思想就是從事物的運動性特點出發,強調未病先防和已病防變。中醫中蘊涵著豐富的 中國 傳統 哲學 思想,和諧學說以及陰陽五行相剋相生的理念,符合完整人的醫學觀。中醫學認為人處於不斷運動變化的環境之中,人本身也是在不斷運動變化的。疾病並不是對健康的突然襲擊,而是對身體潛移默化的侵襲,是一個不斷髮展變化的過程。改善人體體質,提高免疫力,促進免疫球蛋白合成,提高機體抵抗力,這樣才能“治未病”。兩千年以前的《黃帝內經》表明,中醫以證候為研究物件,以陰陽五行學說為方法論,形成了人類醫學史上成熟的、也是最早的醫學。其中的《六微旨大論》認為:“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四氣調神大論》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上工救其萌芽,下工刺其已成、求其已敗,此之謂也!”《金匱要略》:“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中醫“治未病”的思想包括未病先防、防微杜漸和已病防變。《靈樞·九針十二原》:“今夫五臟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汙也,猶結也,猶閉也。刺雖久,猶可拔也;汙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疾病是可以認識、預防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7]。”可見疾病是在不斷髮展變化的,有其獨特的演變規律,病在肌膚,燙煨之所及,如果病入骨髓,扁鵲亦望而旋走!所以 治療 疾病應立足於使人體陰陽和諧,做到未病先防、防微杜漸、已病防變,“治未病”是從根本上治療疾病的一個關鍵。

  中醫要在新的醫學模式下煥發新的生命,就必須重倡希波克拉底名言——“對於醫生來說,瞭解一個病人,比知道一個人得了什麼病更重要!”,要認真分析當今時代的特點,同時要認識到自己的獨特魅力。現代人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精神焦慮,各種心理障礙不斷,人不是機器,人要定期休閒,過一種詩意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要用中醫的和諧、陰陽五行互生互滅的觀點來調節。中 醫院 的環境要具有一定療養院的性質,集食療、保健、養生、鍼灸、按摩、防病為一體。中醫要獲得發展,還要根據轄區衛生資源現狀、社會 經濟 發展及居民衛生服務需求等實際,對中醫院實行全面改革,積極開展社群衛生服務,建立以中醫中藥為特色的社群衛生服務新體系,發展疾病預防、保健養生、中醫美容、心理諮詢四大優勢學科。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為現代人提供比較優質的醫療保健服務。

  【 參考 文獻 】

  [1]李曉康,劉公望.中醫文化·新醫學模式·中醫人文 教育 [J]. 天津中醫學院學報, 2004,23***4 ***:196.

  [2]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456.

  [3]孫慕義,徐道喜,邵永生.新生命倫 理學 [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3:7.

  [4]趙安平.SARS:能否再造中醫藥[N]. 健康時報,2003?06?12 ***3***.

  [5]餘佔海.新的醫學模式對醫學界的重大影響[J]. 蘭州醫學院學報,1994,20***1***:63.

  [6]李守業.中醫藥學方法論科學概念的定位問題再思考[J]. 醫學與哲學,2005,26 ***4***:72.

  [7]劉小江,趙旭斌.淺談中醫學專業思想的哲學底蘊[J]. 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5:8***1***:120.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醫學學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