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學術論文發表

  隨著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飛速發展,醫生的地位是越來越高。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醫生學術論文,謝謝你的閱讀。

  醫生學術論文篇一

  淺談臨床醫生的創新

  【摘要】臨床醫學的特點是研究未知數最多的人類自身,在臨床診療工作中探索與創新的本質是排除錯誤,不斷進步,服務病人。但近幾年來,國內醫患關係比較緊張,醫生們寧願做“太平醫生”而不敢創新了。本文就此問題做一簡要淺析。

  【關鍵詞】臨床醫生 探索 創新 風險

  中圖分類號:R19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1-301-02

  我常喜歡看中央電視臺CCTV10科教頻道的一個品牌欄目----探索與發現,也經常由此想到臨床工作一線的醫生,在日復一日大量而又繁瑣的臨床工作中,有沒有探索和發現呢?回答當然是肯定的。醫學是一門仍在探索的科學,人類對自身和疾病的認識,至今還是處於“童年階段”。面對充滿未知的醫學世界,醫生們只有不斷探索,才能獲得或發現新的認識。一部醫學史,充滿了探索與發現,才成就了今天的醫學。我們臨床醫生現在所學習、認識、掌握和應用的醫學,無論西醫還是中醫,無論內科還是外科,無論手術還是用藥,都是由無數“醫學哥倫布”先驅們為我們所探索、發現和揭示的。探索與發現的起點有時清晰,有時模糊,卻永無止境。

  臨床醫生們身邊的病例和診療工作中有著許多未知與疑難的問題,帶著疑問去查詢文獻資料,求教老師或同仁,參與會診討論,上網發帖求助,使出渾身解術利用各種渠道來尋求解決辦法,這就是在探索。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奧祕,找到了新的、好的診療技術、方法或術式,甚或會有小小的創新與發明,這就是發現。看似很普通,很平常,卻深刻地反映出科學活動的思維認識過程,目的是找到客觀存在的事物或規律,以幫助醫生們戰勝疾病。

  然而,世事都有兩面性,探索就意味著冒風險。最近幾年,國內的醫患關係比較緊張,醫生“帶著鋼盔開著坦克”行醫,自我防護意識越來越強,該做的手術不做了,該冒的風險不冒了,該創新的不創新了。臨床醫生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寧願做“太平醫生”。在醫患關係和諧的年代,醫生的失誤往往能夠得到患者的理解,這才促使醫生不遺餘力地為患者治病,從而加快醫學的進步。對於現在的醫患關係緊張狀況,大多數臨床醫生的內心都充滿了矛盾與苦悶。我們既希望探索醫學禁區,又害怕患者無理取鬧,使本來單純的醫學問題,最終上升為法律糾紛。為此,許多醫生不得不選擇“無為而治”。

  一代名醫張孝騫曾用“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來形容現在國內從醫的謹慎。醫生面臨的病人個體差異巨大,診療過程時刻存在犯錯誤的可能。因此,有些醫生感嘆,如果把每個醫療過程倒過來分析,多數都能發現一些治療過程中的某些不足。為此,美國醫學會於1999年發表了著名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公告,指出:公眾必須認識到醫生也是人,也會犯錯誤,把所有醫療缺陷的責任都歸結在醫生身上是不公正的。有資料顯示,即使在醫療技術更發達的西方國家,醫療缺陷的發生率仍高達10%~15%,比一些惡性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數都多。

  我們目前對醫療缺陷還缺乏理性對待的態度,醫生對自己的醫療缺陷有種神經質的忌諱。與此同時,我們國家對醫療缺陷缺乏一個切實可行的應對辦法,飛機失事,國家有一套賠償標準來安撫家屬,可是對醫療缺陷卻沒有明確的賠償標準,於是醫療糾紛中的爭執和天價賠償屢屢見諸報端,這更加劇了醫務人員對醫療缺陷的逃避。如此,在面臨患者質疑的時候,就把醫德、規章拋在腦後,通過修改病歷來“保命”。而我國法律規定的醫生“舉證責任倒置”,也使我們醫生處於不利地位。而且,當前醫生和醫院的隸屬關係,使得某個醫生的過失,成為某個醫院的過失。一旦發生了賠償,一般也需要醫院承擔大頭。在這種情況下,醫院在共同利益的作用下,會不遺餘力地為醫生修改病歷創造條件,甚至敦促、指導當事醫生修改病歷。

  相比起來,國外醫生的獨立執業的管理方式就顯得合理些。在很多國家,醫生儘管和某些醫院發生工作關係,但其利益是獨立的,其和保險公司直接掛鉤,病人找醫生看病,然後到保險公司報銷,包括醫療缺陷,也可能由保險公司來買單。可是一旦某位醫生經常遭到患者投訴,賠償超過一定數量的時候,保險公司就可能和該醫生解約,而醫生一旦失去了保險公司的支援,就意味著病人找他看病沒有保險公司報銷,那麼一般也就很少有患者會找他,他也很難和醫院簽訂工作合同。這種醫生自己為自己負責的模式,既可以增強醫生的責任感,也可以避免醫院和醫生因為利益關係,玩“貓膩”共同應付患者的情形。面對醫療缺陷,如何讓醫生相對獨立出來,應該是當前醫療改革需要認真面對的問題。

  沒有失誤也可能失敗,沒有失誤並不意味著成功。沒有錯誤就等於完美無缺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更何況,從來不犯錯誤的醫生是沒有的。醫生們的這種“無為而治”,不僅阻礙了醫學進步,也損害了患者的根本利益。醫生應該怎麼辦?醫學應該怎麼辦?

  醫生這個職業,是相當特殊的職業。因為人命關天,所以,對這個職業的要求更高一些。就拿大學本科來說,正規的醫科大學的學制要比普通大學多上一年。畢業以後,必須要當相當長時間的住院醫師,要有相當長時間的實踐,才有可能真正當上醫生。但是,醫生又是個高風險職業。除了確實因為醫術不高或因為疏忽可能發生人命關天的問題外,來自病人家屬的誤會也不得了。因為醫生接觸病人,而沒有一個病人不希望自己儘快好起來,醫生又不能保證每個病人都儘快好起來,這樣,勢必會發生醫生和病人的摩擦,經常聽到的新聞是某某醫院某某醫生又受到了病人家屬的攻擊。受攻擊的醫生中,應當有不少人是無辜的。不是他們不想治好病人,而是他們回天乏術。這個回天乏術不是醫生的手段不高強,而是病人已經病入膏肓。

  醫學有很大的侷限性,因為醫學的特點是研究人類自身,而人類自身的未知數是最多的。醫學的侷限性在於認識的侷限,而認知也是相對的,也許是片面的,過後是錯誤的。醫學原理也會如此。科學並不會說“我什麼都知道”,科學只知道一部分。“包治百病”肯定是謊言。醫生對病人說話一定要留有餘地。什麼都能治,就意味著什麼都不能治;沒有任何副作用,就意味著沒有作用。醫學的侷限性還在於方法的侷限性,100年前沒有輸血、沒有抗生素、沒有真正的麻醉。疾病不可能被人類征服,它們總是伺機反撲,或者“提升水平”,把人類推向陷阱。

  醫生的注意力要集中到患病的人的體驗上,而不僅僅集中到疾病的過程本身。治療並不意味著治癒某種疾病,有時候意味著體恤,減輕痛苦而已。2004年4月《英國醫學雜誌》曾刊登這樣一段話:對於有些“病”***至少60餘種***,沒有必要採取什麼方法去治療,沒有確鑿的證據說明有什麼方法有效,也許不治療比用什麼方法去治療更好,也許最好的方法是不去治療。

  醫療也有很大的風險性,因為醫療的特點是在獲的人體上實施診斷和治療。醫療的風險性存在以下幾種,診斷風險:誤診、誤傷。用藥風險:毒副作用、劑量耐受差異、過敏。手術風險:麻醉、出血、損傷、感染。風險在於疾病的複雜、認識的侷限、技能受阻,也有責任心和經驗不足。醫療是服務性行業,卻是特殊的、極大風險的服務。醫學是一輛行使在高速路上的破車。各種媒體電臺將醫學推向尷尬,使醫生陷入無奈。醫生的手謹慎而顫抖。醫生只能以“儘可能”“盡力而為”的表達得到理解。

  作為臨床醫生,要有為科學、為患者獻身的精神。一名醫生如果不願冒險,就只能成為“修機器”的匠人,而不能成為醫學大師。醫生的冒險精神不僅來自於對真理的追求,也來自於對患者的感情。人心都是肉長的,只要醫生深懷仁愛之心,患者都是通情達理的。當然,患者理解醫生也是有條件的。在臨床中,儘管誤診是客觀存在的,但醫生不能以此為藉口,無視生命的尊嚴,隨意讓患者付出無謂的犧牲,承受無謂的痛苦。患者可以寬容正常的失誤,卻無法寬容因敷衍塞責、草菅人命造成的失誤。

  中國古代政治家、哲學家說:做事要“通天理、近人情、達國法”。作醫生也當如此,對醫生而言,天理即為自然規律、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人情即為人的思想、意識、情感和意願。而國法即為診治的原則、規範、技術路線、方法技巧和政策。臨床醫生在日常診療工作中探索的本質就是排除錯誤,不斷進步,服務病人。“先病家之憂而憂,後病家之樂而樂”,充分體現了醫學仁愛的真善美精神,這種精神正深深地植根於現代醫務人員之中。無論時代和社會環境發生怎樣的變化,這仍然是中國醫學的主流。

  郎景和教授的這樣一段話,很值得我們臨床醫生好好回味的:珍視自然的每一種狀態,是客觀地看待科學。科學不是萬能的。認識無限,而我們認知的程度和探索的範圍總是十分有限的。疾病的診治要遵循兩個原則:科學原則與人文原則。科學的原則是針對病情而言的,需要對疾病的病理、生理、治療方法和技術路線而採取科學謹慎的原則;人文原則是針對人情而言的,需要對病人的心理、意願、生活質量、個人與家屬要求而採取人文關懷的原則。

  現金的醫學模式是:生物-心理-社會。醫生要將科學與人文交融:有完備的知識基礎,優秀繁榮思維品質,有效地工作方法,和諧的相互關係,健康的身心狀態。醫生與病人和病人家屬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交流是診斷、治療、醫學發展和醫療糾紛防範的關鍵環節,也是醫德的表現。新時代的臨床醫生必須是細心的觀察者、耐心的傾聽者和敏銳的交流者。

  臨床醫生們的探索與發現之路就是一條臨床醫學研究之路,是理論聯絡實踐、修煉求道、功成自然之路。臨床科研的土壤就在臨床診治的病例、病案之中,關鍵是善於發現問題,要有思維、學術的敏感性,抓住問題就去研究、去探索,在探索中產生創造性。臨床醫生在工作中的探索與發現之路更是一條深入雲端的羊腸小道,需要咱們臨床醫生們具備一種執著的獻身精神,一種事業激情,一種睿思智慧和一種行動習慣,不是為了尋求功利,而是為了選定的目標和使命而去苦苦探索的。真正使醫生能力和智慧提高的是病人。病人是病理現象的展現者。只有這時***在病人面前,而不是在書本上***,醫生的雙眼才能煥發智慧。病人是醫生真正的老師。專業和技能的學習和提高是必要的。人文修養和哲學理念具有根本性、終身性。不要把自己限定在一個狹窄的領地內,我們需要學習的更多更多……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醫生學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