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口租界學術論文

  漢口租界,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西方列強於19世紀至20世紀初遺留的歷史建築。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篇一

  漢口原租界片區城市空間形態研究

  摘 要:漢口租界對武漢城市結構發展和城市空間形態演進具有不可磨滅的影響。本文以武漢市近現代城市規劃活動為時間軸線,通過城市空間形態理論的分析方法,從土地利用、街道模式以及地塊模式等三方面對漢口原租界片區城市空間形態進行探討,探索其空間形態發展的現狀、特徵以及對未來租界片區可持續化發展提出若干策略。

  關鍵詞:漢口;租界區;空間形態;歷史沿革;構成要素

   of Hankou has an indelible impact on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Wuhan city development an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This paper, from the time axis of Wuhan modern urban planning activities, uses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urban spatial form method, the original tripartite face: land use, street patterns and plot patterns, to explore patterns of urban space of Hankou Concession area and its space form of development status, characteristics, and raise a number of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future concession area.

   area;space form;history; elements

  中圖分類號:TU984.1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2***07-0029-02

  1 引言

  武漢自盤龍古城發展而來,距今已有3500多年曆史,是一座因河而建、沿河而居的獨特城市,形成了現今一河兩岸的城市空間形態。但真正擁有現代城市規劃理論作為指導思想的歷史卻只有100餘年,其中漢口作為內陸沿江流域開埠最早的城市,其自上而下所形成的近4Km長的租界範圍***江漢關至黃浦大街***,自然也成為該流域最為成熟與活躍的區域之一 。租界區的產生是殖民主義滲入中國傳統城市空間最典型的例子,對現今武漢城市空間的營造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 城市空間形態理論

  2.1 城市空間形態的概念

  城市空間形態是城市集聚地產生、成長、形式、結構、功能和發展的綜合反映,是一個城市的全面實體或實體環境以及各類活動的空間結構和形成[1]。

  2.2城市空間形態要素

  本文從英國學者M.R.G CONZEN***康澤恩***所提出的城市空間形態學角度出發,認為土地使用、地塊模式、街道模式是一系列把握聚居地要素中最為關鍵的要素。

  2.2.1土地使用

  穩定性低,相對別的要素是短暫的,新的使用常會引起再開發和新建活動,引起地塊的合併和細分。

  2.2.2街道模式

  街道的模式是城市街區以及它們之間的公共空間或活動通道,或者“公共空間網路”的平面佈局,它具有疊加歷史資訊的特徵。

  2.2.3地塊模式

  街道單位典型的被細分或如繪製地圖那樣分成一塊塊場地或地塊,地塊隨著時間的變化可以再細分,但通常是被合併[2]。

  3 漢口租界區空間形態分析

  3.1漢口租界區空間形態現狀

  漢口租界作為武漢市歷史文化重點保護區,但在武漢經濟日益高速發展中卻日漸沒落,昔日城市輝煌已成往事。現今原租界區在周圍新興城市空間的包圍下,似乎成了漢口城市空間中格格不入、猶如時間在此停滯的模糊地帶。漢口租界歷史街區需要復興,其保護策略不僅侷限於對單體建築外立面的簡單保護,而應該從城市空間形態的層面考慮,整體上緩解歷史街區保護和城市建設之間的矛盾,使保護街區與新興城市空間更好地相互融合。

  古人云“五百年前漢口如荒洲,五百年後樓外樓”,因此對城市形態的正確評價和更新保護可以幫助城市設計者們認知到當地發展的模式和歷史風貌的變化過程,對延續和繼承歷史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

  3.2租界對城市空間形態的影響

  1945年日軍投降,武漢解放,在此百年殖民期間***1861-1945年***,由於租界的建立和逐步擴張,武漢的城市性質、結構和形態都發生了轉變。主要表現以下特點:

  ①城市性質:從農業文明為基礎的封建城鎮變為有一定工業基礎、外向的半殖民半封建城市;

  ②空間結構:城市重心擴充套件,跨過漢江,沿長江發展;

  ③城市形態:由典型的古代封閉城鎮形態轉變為開放的、沿江發展的近代城市[3]。

  3.3漢口租界區空間形態分析

  3.3.1土地功能分析

  美國學者Ann Breen ***安·布里***和Deck Righty***迪克·裡貝***曾將城市濱水區的土地開發從功能劃分出發,按其用途進行歸納為商貿、娛樂休閒、文化教育與環境歷史、居住和公交港口設施等六大類[4]。

  就目前漢口濱江租界區而言,與武漢其他區域相對比則具有更高的公眾認知度。其原因可歸納為三點:一是由於其長達近4km的濱江岸線中,土地功能利用主要集中為優秀歷史保護建築群、舊宅改擴建形成的國際知名連鎖企業以及城市綠肺漢口江灘的成功規劃,在很大程度上為公益設施相對缺乏的江岸居民提供了配套城市生活遊憩用地;二是由於武漢重要市政機關、大型公交水運港口以及大型國企對城市用地的佔據,為該區域創造了大量人、車流,同時過江隧道的通車為濱江的可達性提供了條件,根據武漢2010-2020城市交通規劃,2014年前在原租界區域將會建成第二條過江隧道——三陽路公鐵合建過江通道;三是土地功能利用程度高,並能高效利用相關天然景觀塑造出人與自然和諧的生存狀態,讓濱江岸線具有了可遊、可賞和可玩性。

  3.3.2街道佈局分析

  街道是聯絡建築、居民與環境設施等內涵的橋樑,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具體存在的空間載體。街道以線形的空間形態存在於城市空間結構之中,把不同的景觀節點連結成了連續的景觀序列,同時街道又是建立在人類線形活動的行為模式基礎上的,其空間本身就又成為城市景觀的視線走廊。

  著名規劃師Ken Alexander***肯·亞歷山大***曾在《模式語言》一書中對通向水域的濱水區可達性進行了研究,他認為:“沿著濱水區的土地必須保留作為公共用地,為此目的,凡若破壞濱水區的公路只能靠後設定。靠近濱水區的公路只能與之成直角……”[5]。通過對漢口租借濱水區的交通路網組織形態分析,我們發現沿江大道為城市主要交通樞紐,從晴川橋平行於水域發展到二七片區,上接沿河大道下連城市三環線,而次級交通***如青島路、臺北路等***則垂直於沿江大道向其它區域延伸,形成四通八達的格網式城市街巷,具有很強的整體性與延續性,對武漢當今道路的發展模式啟到了重要影響。

  從城市街道尺度及性質方面可將街道分為四類:城市交通性街道,如沿江大道***如圖1***;城市步行商業街道,如江漢路步行街***如圖2***;城市生活性街道,如天津路***如圖3***;城市濱江步行道,如江灘公園路***如圖4***。四類街道相互並聯,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滿足可及性、可選性的需求,把人們從社群引入到外部空間,起到促進城市公共空間流動的作用。其中沿江大道作為交通性街道,以其寬闊的尺度和適合車輛便利出行的條件成為溝通城市外部空間與內部空間的重要橋樑,從而誘導步行商業街道和生活性街道中的人群直接通往外部空間。

  3.3.3地塊組合分析

  研究發現漢口原租借區建築所佔地塊尺度直接與街道寬度、建築高度、建築立面寬度等密切相關。地塊邊緣尺度越大,臨街的建築立面寬度就越長。西方列強早期規劃中通過對地塊空間的圍合,控制了建築空間及其功能設定的方式,並對現今城市地塊產生了深遠影響。

  如果把原租界區城市並聯的街道比喻為城市的血管,那麼在道路圍合用地時就形成一個個開發建設單元,落實在地塊的劃撥上,就形成了城市的骨塊——地塊單元體,這是城市空間形態和用地控制的基本要素之一。街道的邊界即為地塊的用地邊界,街道與地塊是構成城市形態在二維平面上的基本單元,兩者相應並存。街道是地塊用地邊界最重要的臨界環境,租界地塊的劃分總是依託街道,地塊平行於街道劃分,街道尺度的調整往往是伴隨著地塊尺度的調整***如圖5***。

  追溯到漢口開埠前,城市的商業主要以漢正街為中心,沒有任何規劃可言,採取自由發展模式。隨著1860年列強的入侵,沿江大道的新建逐漸取代了漢正街的對外貿易,地塊發生突變與整合,從而形成租界片區現有的地塊模式。但是由於年久失修,再加上地塊的閒置等原因,造成了原租借區功能混雜、地塊零散的現象。武漢市政府於20世紀後期曾對漢口租界區地塊進行了大範圍的改造與整合,拆除了一些底部為公建、商業等功能大量混雜的建築地塊,重點保護和開發了一批優秀歷史建築地塊,以加強地塊滿足當代人們的使用需求。

  4 漢口租界區空間解決策略

  漢口原租界區為帶狀狹長、一江兩岸型城市空間,它不僅是連續的整體,而且由若干有一定複合功能和歷史性質而組成的重要歷史地段,是對過去武漢歷史文脈的一種記憶,是對未來城市發展的一種展望。

  通過以上對漢口原租界片區土地、街道及地塊等形態要素的分析,可得到一些復興策略:

  1***增強土地的混合利用。從漢口濱江地區的獨特區位及景觀優勢出發,以商業巨頭、商貿服務、行政辦公為核心,拓展到酒店、餐飲、娛樂等方面,形成一體化、關聯性的服務鏈,增強租界濱江區域的發展活力和吸引力,帶動周邊非正式的交流活動的產生,激發治理群體創新的潛能。

  2***細化土地功能分割槽。濱江區域集中了大量優秀歷史保護建築群,可以對其加以修繕和維護,以多樣融合、適度分離為原則,對濱江腹地進行詳細土地功能分割槽,從濱江綠化景觀帶、商業金融臨江帶、辦公居住層等方面進行逐級控制。

  3***擴充套件街道並聯模式。鼓勵多種方式出行來緩解原租界地段的交通壓力,如公交系統、輪渡系統以及私家車等。但前提是網格式道路必須提供良好的進出道路和方便的停車設施,並能對其進行有機配合、相互協調,這樣既利於交通出行又滿足交往空間的營造,使整個租界濱水區空間結構清晰明朗。

  4***整體協調地塊利用。漢口濱江地區本身具有優越的景觀區位,但不能以追求高強度商業利益為目的,而應把握好“度”的控制,以在各地塊功能分割槽的用地主導性質、建設總量、相容性質以及相應建築量為標準。

  5***營造宜居休憩空間。對於漢口原租界區內雖具有較好區位條件但建築質量破敗、交通設施匱乏、土地混雜程度相對嚴重的地塊,不僅需要考慮原租界區城市空間的整體性、可達性、識別性、開敞性和安全性等一般原則[6],同時還應增加土地地塊中路網密度,加強區域的對外聯絡,提高地塊公共空間和公益設施的比例,避免稀缺地塊被開發商攫取,構建系統性的地塊綠化景觀系統,更好地為市民提供遊憩空間。

  5 結語

  漢口原租界片區作為近現代武漢城市規劃歷史長河中的重要一筆,它不僅記錄了西方列強的入侵,同時又承載了城市的發展與轉型,不管在過去還是在未來,它都具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需要對它不斷地進行研究與實踐。通過對城市空間形態要素的研究,有助於認識和了解武漢城市變更的價值,為武漢歷史建築的解讀提供 “記憶原型”。

  參考文獻:

  [1] Matthew Carmona等.馮江等譯.城市設計的維度[M].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2.

  [2] 段進,邱國潮. 國外城市形態學概論[M]. 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02***.

  [3] 李玉堂,曾正. 租界之於武漢[J]華中建築,2010***07***.

  [4] Dennis Pieprz.重建城市濱水區[M].國外城市規劃,2004.

  [5] Ken Alexander.建築模式語言[M],中國建工出版社,2002.

  [6] Kevin Lynch.方怡萍,何曉軍等譯.北京:華夏出版杜,2001.6.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