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投稿指南

  學術論文的投稿可以鍛鍊自己的寫作能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方法,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1、選定一種期刊雜誌作為自己的投稿物件。

  怎麼選呢,首先要看自己的行業和單位評職稱需要什麼級別的論文。現在很多都要求必須是核心期刊。這個可以上網搜一下都有哪些。從這些期刊中選一個,開啟它的網站。網站上都有它的介紹,要仔細看。看看是不是核心的,還要看它分的哪些版塊,看自己的論文適合不適合

  2、選定要投稿的期刊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看此期刊的論文投稿要求。論文格式根據投稿要求進行修改。

  不同的雜誌社對論文的格式要求不一樣。

  3、察看此期刊的論文投稿流程,現在的期刊一般採用網上投稿。需要註冊。這個根據流程來就可以了。

  4、註冊以後,可以根據網站上的導航式投稿進行操作。

  5、投稿完了以後可以隨時登陸作者中心察看自己稿件的狀態。論文一般需要三審,會需要一定的時間,好的期刊時間更長。所以投稿要有一定的提前量。

  6、稿件如果被錄用,作者會收到雜誌社的通知。繳納了版面F後就可以等著見刊了。繳費後雜誌社會開FP,如果單位可以報銷的話一定要告訴雜誌社準確的單位資訊。

  關於人情的學術論文

  人情與社群矯正關係初探

  【摘要】社群矯正是從西方移植過來的新制度,在其與中國實際相融合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與傳統文化中的人情發生聯絡。從實踐角度來看,社群矯正工作必須正視人情的存在,並且要善於充分發揮人情的正功能,有效地抑制其負功能,從而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有力的保障。

  【關鍵詞】社群矯正 人情 功能

  社群矯正與人情關係

  在十一屆全國人大會第十六次會議初次審議的刑法修正案***八***草案中,首次明確地提出了“實施社群矯正”。這標誌著社群矯正工作逐漸納入了法治化的軌道。

  中國的社群矯正制度源自於西方,但自從它在中國紮根之日起,就帶上了顯著的中國特色。社群矯正融合了國外的經驗與中國的文化傳統,已然在中國的大地上生根發芽。就社群矯正制度而言,“供體”與“受體”之間起碼是具備相容性和同構性的。①但是不同的文化必然存在或多或少的衝突,因此制度的移植就需要一個本土化的過程。正如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所言:“為某一國人民而制定的法律,應該是非常適合於該國的人民的;所以如果一個國家的法律竟能適合於另外一個國家的話,那只是非常湊巧的事。”②在本土化的過程中,起源於西方的社群矯正必定要接受文化的改造,以此適應中國的具體國情。舶來的“社群矯正”必然要接受中國文化的涵化。而在此期間,人情這一體現中國文化特色的元素在社群矯正工作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鄉土社會的差序格局之下,決定了每一個社會人都必須在某一“倫”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必須在這種特殊的結構中與他人發生關係。③因而,社群矯正中絕不可忽略人情的功能。

  人情是一個在中國社會普遍流行的文化概念,它具有社會規範的功能。它既內在於個人的意識層面,也外在於個人的意識層面,對社會人際關係具有約束力。④人情就是人之常情,是“人們通常可以估計對方會怎樣思考和行動,彼此這樣相互期待,也這樣相互體諒”。只要超過了“活生生的平凡人之心”,無論從好的方面或壞的方面都被稱為“不近人情”。⑤人情賦予人與人之間日常的接觸、互動和交往以意義。一個人體會不到人情的冷暖,人生也就失去了價值。⑥為了保證社群矯正獲得成功,因此就有必要對社群矯正與人情的關係進行考察。基於這一目的,筆者對社群矯正工作中的人情關係問題進行了初步調查。

  人情在社群矯正中的功能

  “面子”是社群矯正中不可忽略的文化因素。中國人非常講究“面子”,美國學者明恩溥***A. H. Smith***在其《中國人的氣質》一書中提到:“在中國,‘面子’一詞可不是單指腦袋上朝前的那一部分,而是一個語義甚多的複合詞,其內涵之豐富,超出了我們的描述能力,或許還超出了我們的理解能力。”⑦對於國人來說,人人都熟知“面子”的重要性。我們甚至可以說,如果中國人一旦沒了“面子”,生活就會變得索然無味。由此,在社群矯正工作中,如果適當採取一些措施照顧到矯正物件的“面子”,包括積極利用人情輸導的作用,那麼社群矯正必然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

  以矯正物件Z為例,他因罪被判處緩刑。從參加社群矯正之始,Z便整日早出晚歸,生怕街坊鄰居看到自己。在熟人圈中,舊有的人情,很容易使Z產生負罪感,更確切地講是羞恥感。正所謂“知恥而後勇”,只要個體還懂得廉恥,那麼社群矯正就有希望。但是,如果讓一個人在社群中背上沉重的包袱,那樣就不好了。Z其實講求的是“面子”,不光他自己,即便家裡人也覺得丟不起這個“面子”。

  此外,在實際工作中,社群矯正的主體雙方都意識到“面子”是個大問題。有時為了“面子”,社群矯正物件不願意去司法所報到,不願意按規定參加公益勞動,不喜歡集體性的教育。其實,這正是人性使然。遇到此類情形,人們實際的行動理念是,彼此都給對方“面子”,實際上,這也是一種“面子”的交換。在這個交換過程中,那種原本緊張的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係舒緩了,社群矯正也取得了最佳的效果。

  社群矯正工作者與矯正物件之間情感關係的構建。社群矯正工作必然要包含情感的因素。這種情感不是天然的,而是依靠各種行為建構起來的。這種建構並非是巨集觀意義上的,相反卻是通過瑣細的行為表達出來的。

  通常,社群矯正工作會貫穿著非常複雜的人情關係。比方說,社群矯正工作者X為了幫助矯正物件Y找到一份工作,就會找自己的熟人Z,請Z來幫忙解決Y的困難。在這種人際關係中,人情的流動性便顯現了出來。這種人情的介入無疑減輕了政府部門解決類似問題的壓力。因為人情的緣故,其他社會人員也自然被吸納進到社群矯正工作中來,擴充套件了社群矯正的群眾基礎。

  法律約束力與人情的轉換。社群矯正工作具有法律約束力,這種約束力可以幫助矯正工作者樹立起應有的權威。這種權威對於社群矯正的正常開展是相當重要的。但是,在實踐中,一些社群矯正工作者也發現,不能將法治權力的作用過分誇大。相反,卻應該有選擇地將法治權力轉化為一種讓人產生情感體驗的人情。例如,在調查中,筆者發現當某司法所長將社群矯正物件所報銷的醫藥費親自送到矯正物件家中時,矯正物件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這位所長沒有按照常規的做法――打電話讓矯正物件自己到司法所取錢,而是親自登門送錢。當法治權力轉換為一種人情關係的時候,矯正物件自然就會感到負有一種“人情債”,這樣更有利於他們改過自新。在中國,人情的法則中一定包含著“報”***含“報答”和“報復”***的規範。⑧

  中庸之道的管理教育策略。儒家倫理道德講究“中庸之道”,“中”是指恰到好處、恰如其分;“庸”是指普通和尋常。⑨這種“中庸之道”並非是玄學意義上的解說,而是人們生活的智慧。我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不可過火,也不能不知足,這是社群矯正工作應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作為社群矯正工作者也必然要生活在本社群內。在社群***特別是鄉村社群***這個彼此守望相助的空間中,人們之間互相協作、共同生活。矯正工作者要想做到工作、關係兩不誤,就要在具體工作中掌握好度,不能太教條,這樣才能夠既做了工作,又不得罪人。說到底,這也是中國人對人情參悟的絕妙之處。

  人情是一把“雙刃劍”。如果缺少了人情,社群矯正就無法與監禁處罰相區別。但是,人情關係不僅都具有正向功能,同時也具有負向功能。例如,過於強調人情,而將法律法規置之不顧,這就很容易使社群矯正陷入放任自流、管理缺位的境地。儘管我們強調人情在社群校正工作中的重要性,但也不能任由人情氾濫,否則就有可能對社會構成新的威脅。

  積極發揮人情的正向功能,抑制其負向功能

  從維護社會穩定這個角度來講,社群矯正工作無疑是一項情理法兼顧的事業。單就社群矯正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及志願者而言,他們在為人處事中萬萬不可“單從理性的、邏輯的思維和條文制度的角度來考慮,而是從具體的、情境的和個別性來考慮問題”。⑩換言之,就是要充分考慮到人情關係。

  然而,人情關係在社群矯正工作中是有正功能和負功能之分的。

  人情的正功能主要體現在:一是因立法滯後,人情有時會克服法律不完善所帶來的某些問題;二是因有的社群矯正規定過於教條,在實際工作中,人情會化解不必要的矛盾和衝突;三是人情是一種潤滑劑,它能有效地恢復人與人之間和諧、融洽的關係。

  相應地,人情的負功能主要體現在:一是人情不足時,社群矯正物件心靈上缺少依託;二是會出現濫用人情的情況,有人會置法律於不顧;三是當人情與法發生衝突時,取捨不當,會使社群矯正的目標難以實現。

  為了使人情能夠恰到好處地發揮其正功能,並有效地抑制其負功能,這就要求社群矯正管理者和執行者既要堅持原則,又要因地、因時制宜地把握各種具體情況。總之,社會矯正工作者要充分、正確地運用人情關係,幫助失足者重新找回做人的尊嚴,並儘快適應新的生活。這是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社會持續穩定的重要保障。***作者單位:江蘇省司法警官高等職業學校***

  註釋

  ①宋立軍:《中國社群矯正研究》,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第38頁。

  ②[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第7頁。

  ③費孝通:《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24~30頁。

  ④金耀基:“人際關係中人情之分析”,載於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臺北:桂冠圖書有限責任公司,1988年,第76頁。

  ⑤[日]滋秀賀三:“清代訴訟制度之民事法源的概括性考察”,《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37頁。

  ⑥閻雲翔:《禮物的流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18頁。

  ⑦[美]明恩溥:《中國人的氣質》,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第1頁。

  ⑧黃光國:“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載於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臺北:桂冠圖書有限責任公司,1988年,第301~303頁。

  ⑨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第151~153頁。

  ⑩翟學偉:《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