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術論文格式

  學術論文是衡量一個人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標誌。而其中的學術論文格式是必須要規範的,論文格式就是論文達到可公之於眾的標準樣式和內容要求。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一、題目作者:

  論文題目***宋體二號、不超過20個字***

  作者姓名宋體四號

  ***單位全名 部門全名,市***或直轄市*** ****** 宋體小四

  二、摘要關鍵詞:

  摘要宋體四號:摘要內容宋體小四號

  關鍵詞宋體四號:內容宋體小四號

  三、引言部分: 宋體小四號

  四、正文部分: 正文文字宋體小四號,單倍行距

  五、標題部分:

  1一級標題宋體三號標題1

  1.1二級標題 宋體四號標題2

  1.1. 1三級標題 宋體小四號標題3

  六、圖片格式:正文文字中,先見文後見圖,全文統一按順編號,

  圖片格式為JPG格式,解析度為400DPI以上。

  七、註釋文獻:

  [註釋] 宋體五號

  ①註釋1宋體小五號

  ②註釋2宋體小五號

  [參考文獻] 宋體五號

  [1]參考文獻1 宋體小五號

  [2]參考文獻2 宋體小五號

  關於人文的學術論文範文

  人文與反人文的博弈

  摘 要:新的時代,新的課程,新的教學理念,賦予人文教學以新的內容。如何科學理解和正確把握中學階段文言文教學中的人文特徵,是目前中學語文教師所面對的一大問題,因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出現了諸多偏差,常常表現為新手段、新方法、舊觀念。就人文教學的時代性,從人生觀、心態和思維等方面揭示偏差並作思考。

  關鍵詞:人文性;時代感;人生觀;心態;思維

  什麼是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課標定義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中學文言文教學是對文言文字體的一種認識活動,它應當是現在而非過去的,是現在的人著眼現在而與文言文字“對話”,因 此,這種“對話”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深化。換言之,在古人眼中極具人文價值的好作品,存活於今天,可能已失去了原有的人文價值,甚至成了反人文之作。筆者認為,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人文教學缺乏時代感。

  一、人生觀――“反人文”與“人文”的博弈

  既然對文言文的認識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變化,時代性就成了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它要求語文教學工作者以符合時代精神的科學的思想觀念闡釋、分析、評價文字。人們對現實的認識是認識文言文字的基礎,教學者本身的思想是認識文字的原始思想。一般地說,原始思想越進步、深刻,則其對文字就越敏感,對文字的當代意義的探討就越突出;對當代的困惑與問題研究越多,則其對文字從新角度所作的新的闡釋就越豐富、透徹。且以《五柳先生傳》為例做一分析。

  1.傳統的理解

  南朝人沈約和蕭統,都說陶淵明寫《五柳先生傳》是用以“自況”,這話是有道理的。陶把田園看做是與腐朽現實對立的一片淨土。他傲彼濁世,守志安貧,不與世俗同流合汙。《五柳先生傳》正刻畫出這樣一個具有“高風亮節”的人物形象。

  我們發現,大多數老師是基於對文字的這種理解而組織課堂教學的。筆者曾在一所名校聽過這堂課,教學形式新穎別緻,學生自主探究充分,情感薰陶沁人心脾,得到了聽課者的一致好評。但筆者很是疑惑:沁入當代學生心脾的應該是什麼?是“超凡脫俗”“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生活態度嗎?

  2.筆者的理解

  我認為,這樣的人生觀教學帶有明顯的滯後性,其中十分明顯的一點是執教者只關注陶的個人性情,並沒有考量這種性情的社會價值。在眾多的歷史名人中,不乏“德馨”者,他們的情操和志趣的確令人敬佩,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去官歸隱就是其中之一。但令人敬佩的情操和志趣並不一定有社會價值,也不一定是值得弘揚的“人文”。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寬些,從關懷學生生命的成長和社會發展的角度去考察,我們就會有新的發現:陶文的價值取向值得質疑。

  閱讀陶淵明的文章,我們不難發現,在人生觀、價值觀的判斷上有兩大誤區:一是完全排斥富貴名利,二是對歸隱態度的全面贊同。陶深受儒、道兩家思想的影響,而儒、道的一個共同點是批判現實、否定現實,其中老莊的消極避世、清靜無為、順適自然的思想,更是對社會責任感的淡化。新的課程目標要求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積極參與社會,而不是做一個逃避現實的隱逸者。其實,早在13世紀末興起的文藝復興運動就主張以人為中心,重視人的作用,崇尚個性的張揚。從這個意義上講,陶文所崇尚的人生觀是消極的,甚至可以說是反人文的。

  3.整合設計

  基於上述分析,本人在執教《五柳先生傳》和《愛蓮說》這兩文時,作了如下整合設計:

  第一步:學生自讀課文。利用工具書,參閱註釋,自主釋讀課文,整理常用的虛實詞。難度較大的詞句,通過生生對話或師生對話釋疑解惑。

  第二步:熟讀課文,品味古漢語特有的語言美。***著力於《愛蓮說》***

  第三步:三讀課文,做批判性賞析。

  第四步:四讀課文,合作探究。

  在這裡,“超凡脫俗”和“安貧樂道”不再受到崇尚,相反,它成了學生思辨的物件。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經過學習和思辨,確立起正確而又現實的人生觀,這才是真正捫及了文言文學習的“人文”底蘊。

  二、心態――“消極”與“積極”的博弈

  心態是指對事物發展的反應和理解表現出不同的思想狀態和觀點,主要外顯為積極心態和消極心態兩種。仔細觀察、比較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心態,我們將會發現:“心態”的不同會導致人生驚人的不同。因此,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已作為語文人文教學的重點寫入課程標準。文言文教學理當承載著這一使命。

  這裡,選擇哪些文言篇章進入我們的教學領域,課標的“內容標準”已作出明確規定。留給我們研究的是,這些篇章以怎樣的方式存活在今天的生活中,它們與今天社會的聯結點在哪裡,我們以怎樣的方式將昨天與今天加以聯絡。在文言文教學中,如果我們能隨機完成這種聯絡,那麼,人文教學的“舊”的問題也就解決了。讓我們以《陋室銘》為例作一剖析。

  1.傳統的理解

  《陋室銘》是一篇優美的抒情短文,通過讚揚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全文只有9句,寥寥81字,以立意鮮明,構思精巧,韻味深長而膾炙人口。

  就教師角度而言,中學語文教學的創新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教學形式、手段、方法的創新;二是對教學內容的創新性理解與分析。教學形式、手段和方法的創新,是實現創新教學的重要因素,但這是一種表象。而教學內容的創新性理解與分析,則是創新教學的本質。

  2.筆者的理解

  我認為,《陋室銘》中劉禹錫的人生態度是消極的。劉曾參加王叔文的“永貞革新”。革新失敗後,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及安徽和州縣通判。《陋室銘》中就不時流露出被貶後的失落、消極思想。

  我們對教材作出這種分析是符合時代精神的,極具創造性,有了這種分析,我們就真正理解了《陋室銘》的精神實質。只有關注時代的發展變化,深入研究和理解現實,在現實中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對文言文作出時代性的分析與理解,才能真正發揮語文教學的人文功能,達到鑄造新人、為今天服務的目的。

  3.整合設計

  依據被貶後的人生態度,將《陋室銘》與《岳陽樓記》整合,作比較學習。下文是第二課時的設計流程片段:

  第一步:賞析性閱讀,在閱讀過程中逐一出示思考題。

  ①劉禹錫和滕子京兩人在人生經歷上有什麼共同點?

  ②被貶後,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有什麼不同?請用文中相關詞句加以說明。

  第二步:探究性閱讀,合作討論。

  ①兩人中,你讚賞誰的生活態度?劉禹錫的或是滕子京的,或兩者兼而有之?請陳述讚賞的理由,做到以理服人。

  ②在我們的周圍,在當今社會,有沒有像滕子京這樣的人?如果有,請你舉一個例子,給大家說說他***她***的故事。

  在這裡,學生通過對文字所蘊涵的人生態度的比較、思辨和選擇,進而正確認識“今天”,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換言之,文言文字成了一把鑰匙。教師拿著這把鑰匙,幫助學生開啟步入“今天”的大門。而要做到這一點,則全在於教師對現實的深刻理解。

  三、思維――“臆測”與“邏輯”的博弈

  無論怎樣定義語文教學,歸根到底,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公民的基本素質。素質教育應當使學生對自身觀念及其可變性進行自覺的認識、反思和修正。深入思考“我們從哪裡獲得這些觀念?這些觀念是否正確?為什麼以前沒有人告訴我這一點?”諸如此類的問題,會使學生養成問題意識,並從中意識到他們的思維缺乏足夠的資訊基礎,如果他們擁有足夠的資訊,他們就能形成自己的獨立思考。

  因此,語文學科必須幫助學生學會質疑,教會他們怎樣去尋求答案。讓我們以《曹劌論戰》為例做進一步分析。

  1.傳統的理解

  全文共三段。第一段寫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於民。曹劌認為察獄以情是“忠之屬也”,“忠”是盡職於民,於是“可以一戰”。他重視民心得失與戰爭勝負關係的思想,確實比“肉食者”高明。

  第二段寫曹劌指揮魯軍戰勝齊軍的經過。

  第三段寫曹劌論述贏得戰役勝利的原因,是本文的中心。“既克”,魯莊公卻不知其所以然。足見其“鄙”。曹劌的回答分為兩方面。一是論述了利於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二是論述了追擊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最後,曹劌親自察看敵情,發現敵軍“轍亂”“旗靡”,確認了齊軍是狼狽逃竄,潰不成軍,才乘勝追擊,足見其“遠謀”。

  聽課中發現,大多數老師的課堂教學是建立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的。但我們認為,這種分析並不科學。按照這種分析,首先就把曹劌定位為“能遠謀”的“智者”,把魯莊公定位為“未能遠謀”的“鄙者”。這是一種人為設定的學習“限定”,在教學開始,就對文字進行定性,這是對文字原初價值的傷害。

  2.筆者的理解

  我們學的《曹劌論戰》是左丘明依據《春秋》中的記載加工而成的作品。《春秋》中記述齊魯長勺之戰只有一句話:“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於長勺。”到了《左傳》裡,就成了一個有情節有人物的故事。這正是文學和歷史的區別。

  從文本里看,魯莊公沒有曹劌思考得周全。但曹劌的思慮真的縝密到無懈可擊了嗎?根據文字的意思,魯國取勝的原因是“一鼓”而“作氣”,齊國失敗的原因是“三鼓”而氣“竭”。曹劌認為“一鼓”能“作氣”,那麼,按曹劌自己的思路推論,首先擊鼓進攻的是身為大國的齊國軍隊,亦即強齊先做到了“一鼓作氣”,從這個意義上講,曹劌是把戰爭的有利時機“一鼓”主動讓給了強齊。曹劌這樣做必須有一個不可缺少的前提,也即能正確而有把握地斷定齊軍“一鼓作氣”不能擊敗魯軍。他憑什麼判斷齊國軍隊不會趁著“一鼓作氣”而消滅魯國軍隊呢?文中,曹劌對這一關鍵問題卻隻字未提,因此其推論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科學依據,與此同時,曹劌的“遠謀”也令人懷疑。

  我們中國人習慣於從結果來看過程,認為曹劌的一套組合拳獲得了勝利,這證明了曹劌從頭到尾全過程的正確。其實,在這裡,我們可以歌頌魯莊公,因為他作為一個君主卻能放棄自己的主張,而任由另一個人來發號施令並取得戰爭的勝利,這實在是一種美德。

  古人認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是聖人的思想。因此,古人的邏輯是自己在大腦中預先設定好了的,而不是經實踐檢驗後科學推論出來的。這種現象在其他經典文言篇章中也很常見。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夫環而攻之”,是否一定能判斷其“必有得天時者矣”?“夫環而攻之”,是否也能判斷“必有得人和者矣”?如果這一判斷也成立,那麼所得出的結論是:夫環而攻之,必有得人和者矣;然而不勝者,是人和不如地利也。因此,培養學生開放性的思維方式,不認一理,這是當代的文化意識,也是非常重要的人文素質,而且,對我們中國人特別有針對性。

  3.整合設計

  鑑於上述分析,筆者在《曹劌論戰》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兩文的整合教學過程中運用了問題探究法,設計了下列思考題:

  第一步:獨立思考,課堂搶答。

  ①“夫環而攻之”,是否能判斷其“必有得天時者矣”?除了這一判斷以外,是否還有其他的判斷?如果有,那麼所得出的結論會是什麼?

  ②查閱資料,分別舉一個天時惡劣卻環而攻之的戰例和地利在戰爭中曾起決定作用的戰例。***課前預習準備***

  ③你認為魯莊公是怎樣一個人?他有優點嗎?如果有,表現在哪裡?

  第二步:小組討論,代表發言。

  ④如果沒有曹劌指揮,按照魯莊公的指揮去做去打,有沒有取勝的可能?請說說理由。

  ⑤曹劌認為“一鼓”能“作氣”?而實際上是齊國軍隊先“一鼓作氣”進攻,那麼,有沒有齊國軍隊乘“一鼓作氣”而消滅魯國軍隊的可能呢?如果有這種可能,那麼,文章的結果又將如何呢?

  第三步:深入探究,拓展延伸。

  ⑥就現代戰爭而言,你認為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有哪些?請查資料或請教有關專家,對這一問題做一簡單分析。

  由此可見,如果不更新思想觀念,就不可能對文言文做出科學的理解和分析,也就不會有創新教學。只有將今天的智慧與昨天的文字緊密相連,才能看清今天是在怎樣延續並發展著昨天。理解歷史文字是為了更好地理解現實,只有理解了現實,才能更客觀地認識歷史文字。

  中學語文課文中,關於經典文言文,已經有許多的文化解讀,當然也不乏曲解。值得強調的是,老師所給定的結論,不應該帶有侵犯性,不應該是對學生的見解的佔領。我們應該把中學語文教學納入社會文化思考的範疇。遺憾的是,在我國的人文科學領域,已經自成一個相對完備的系統,長期以來一直是系統內的思維和系統內的規則在起作用,“內部”的尺子和規則拒絕著外部觀念的侵入,新的社會文化觀念很難進入這個場域,許多次的呼喊,到最後,仍還是系統外的社會,只能抱怨,而不能介入,這是一個悲劇。

  ***作者單位 浙江省富陽市大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