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學術論文格式

  隨著學術界對論文內容質量的要求的日益提高,論文格式也漸漸地被學者們關注。小編整理了,歡迎閱讀!

  

  論文格式字型要求:

  1.頁面設定:頁邊距上2.8cm,下2.5cm,左3.0cm***裝訂線0.5cm***,右2.5cm,,頁尾1.5cm。

  2.封面格式設定:字型:四號宋體,居中,指導教師簽名必須手寫。

  3.題目:中文,三號黑體加粗居中;英文,三號Time New Roman字型, 加粗居中。題目和摘要之間空一行***小四號***。 4.摘要:

  ***1***中文摘要和關鍵詞***行間距單倍*** 摘要***黑體五號加粗,左起空兩格***: XXXXXXXXXXXXXXX***五號楷體***

  關鍵詞***黑體五號加粗,左起空兩格***:XXXX,XXXXX,XXXXX,XXXX***五號楷體***

  ***2***英文摘要和關鍵詞***行間距單倍******置於參考文獻後。參考文獻與英文摘要之間空一行,小四號***

  Abstract***Time New Roman字型,五號,加粗,頂格***:XXXXXXXXXXXXXXXXXXXX***Time New Roman字型,五號*** Keywords***Time New Roman字型,五號,加粗,頂格***: XXXX,XXXXX,XXXXX,XXXX***Time New Roman字型,五號*** 5.正文層次格式***關鍵詞和正文之間空一行,小四號*** 1.***四號黑體加粗,左起空兩格***

  正文左起空兩格,使用小四號宋體***行間距1.5倍***

  1.1 XXXX ***小四號宋體加粗,左起空兩格,行間距1.5倍*** 正文左起空兩格,使用小四號宋體***行間距1.5倍*** 第三級標題與第二級標題相同

  6.致謝***正文和致謝之間空一行,小四號***

  致謝***居中,黑體,加粗,小四號***

  *****************************************************************中文小四號宋體,英文小四號Time New Roman字型,行間距單倍***

  7.參考文獻***致謝和參考文獻之間空一行,小四號***:

  參考文獻***居中,黑體,加粗,小四號***

  [1]********************中文五號宋體,英文五號Time New Roman字型,行間距單倍*** 參考文獻格式設定:

  期刊:[序號]作者.題名[J].期刊名稱,出版年份,卷號***期號***:起止頁碼.

  書籍:[序號]著者.書名[M].版次.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頁碼.

  論文集:[序號]著者.題名[C].編者.論文集名.出版地 學位論文:[序號]作者.題名[D].儲存地:儲存單位,年份. 專利文獻:[序號]專利所有者.專利題名[P].專利國別:專利號,釋出日期.

  國家、國際標準:[序號]標準代號,標準名稱[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

  電子文獻:[序號]作者.電子文獻題名[EB/OL].電子文獻的出版或可獲得地址,發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選*** 8.頁碼規範: 位於頁面底端右側 9.圖片格式設定:

  字型:黑體,五號 行間距1.5倍 10.表格格式設定: 表格內容格式設定:

  字型:五號,宋體 行間距1.5倍 表頭格式設定:

  字型:黑體,五號 行間距1.5倍

  11.引文標註:***作者姓名,年份***,多個姓名中間用分號分隔。注意引文標註與註釋的區別,引文標註是註明文獻出處,註釋是對文中概念、觀點等的進一步補充或解釋說明。

  12.腳註:用腳註方式標註,腳註格式設定如下:引用腳註格式,頁面底端,五號字型。

  關於物理教育的學術論文

  物理化學雙語課程“過渡式"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雙語教學是指學習的引導者與學習者圍繞某一門非語言學科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遵循一定的學科標準,在思維水平上運用兩種語言媒介,通過傳授、仿效與內化等過程而進行的學校活動。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科的專業學習和認知發展,提高單語學習者運用目標語的水平,尤其是在認知學術方面的語言能力。在我國,雙語教學主要是指利用漢語和英語作為課堂主要用語進行學科教學。近幾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專業人才國際化要求的提高,國內各高等院校紛紛加大了雙語教學的力度。但是由於各高校的辦學條件和專業背景的差異,導致雙語教學不可能按照同一標準、同一模式進行,因此探索適合各個學校自身相關專業特點的教學模式,成為了當前的研究熱點。

  從專業的角度來看,物理化學作為化學學科四大基礎課程之一,是化學與化工類專業課程之間的橋樑。但由於該學科理論性強、內容抽象、覆蓋面廣,且自身又具有基礎性、專業性、系統性相結合的特點,使得其雙語教學具備了一定的難度。因此,結合我院的化學化工專業特點和學生的知識背景,筆者對物理化學的雙語教學模式進行了一定的探索,並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與思考。

  一、雙語教學的實施模式

  目前各個高校普遍認可的雙語教學模式主要分為以下三種:

  1.完全滲透式

  以英文教學為主,僅用漢語作輔助說明,並採用全外文教材和參考書。這種教學方式對學生和教師的英語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且課程的授課以西方人思維模式為基礎,這是雙語教學的最高階形式,也是最理想的目標。但是由於各個學校班級學生和教師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這種模式目前只能被極少數的高校所採用。

  2.交叉滲透式

  中英文教學並重,這是目前使用較普遍、也是最受學生歡迎的一種形式。這種方式要求採用外文教材,教師採用中英文相結合的方式授課,並儘量使用原版教科書裡準確精練的英文,使學生學習和掌握到正確的英文表達方法。這對備課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必須能夠用流利的外語準確地表述所要講授的專業知識,同時要很好地把握使用外語和漢語的比例,既要避免因過多使用外語造成學生的思維障礙,又要避免單純使用漢語而違背雙語教學的真正目的。對於課堂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特別是學生無法理解的內容,要用中英文重複解釋,避免學生因聽不懂而產生厭學情緒。

  3.術語引導式

  以中文教學為主,適當採用中文教材,配以英語章節名稱、專業詞彙和術語。這種雙語教學方式對教師的要求最低,既不要求口語表達,更不要求用英語解釋教材中出現的公式和定義,是雙語教學的初級形式,對學生英語水平沒有太高要求。但是,這也不是雙語教學的最終目的。

  依據我院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學科背景、教師和學生的英語知識水平,以及物理化學課程自身的特點,筆者以術語引導式和交叉滲透式相結合的“過渡式”教學模式進行了雙語教學實踐的探索。物理化學課程本身內容量較大,知識面較廣,且各章內容相對獨立、系統性強,各章間的聯絡與滲透也是教學的一個難點。由於課時有限,結合考研等各方面的要求,授課內容大體上分成四部分:熱力學一***包括熱力學基礎、多組分系統熱力學***、熱力學二***包括相平衡、化學平衡、統計熱力學***、熱力學三***包括電化學、介面現象、膠體化學***,以及化學動力學***動力學基礎、各類反應動力學***,等等。對於每一部分,都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前期教學中以漢語教學為主,使學生了解每一部分的大致內容,熟悉並掌握相關的英文專業詞彙和相關術語;中期,以較為簡單的英語句型引導學生逐步熟悉理解章節中的基本原理、公式的推導過程等等,並鼓勵學生練習用英文記憶、推導,這一部分教師的引導相當關鍵,絕不能因語言的問題而影響專業知識的吸收;後期,主要以學生的強化、應用知識點為主,輔以一定量的英文習題,同時引導學生閱讀適量的相關英文文獻,完成以英文綜述的方式來達到鞏固知識、提高專業英語水平的目的。

  二、雙語教學要“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即以學生為本,教育模式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擴大其知識面和知識結構為目標的,雙語教學更是如此。就學生方面,中外語程度較好的學生,迫切想提高自身的專業英語水平和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一般比較歡迎雙語教學課。而有少數學生會因自身英語不好而對雙語教學有一定的牴觸心理。考慮班級的整體水平,授課以基礎英語應用為主。根據近幾年的授課狀況發現,學生只要具備英語四級的水平,授課的效果基本可以保證。但是在每年正式授課前,必須要對學生的英語基礎進行摸底。經過近幾年的摸底瞭解,發現大多數學生普遍的問題是閱讀能力相對較好,聽說能力相對較差,公共英語相對較好,專業英語相對較差。如果英語使用的比例過大,會使學生不易理解,從而將注意力更加趨向於語言的學習,忽略了學科知識的消化吸收,這樣的學習效果可想而知。雙語教學中語言只是工具,不能以降低課程或整個學科的教學質量為代價。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科知識水平和探究能力,筆者在教學中做了以下幾點探索:

  1.必要的預、複習

  為了幫助學生克服語言方面的障礙,跟上課程節奏,必須重視課外的學習。首先,教師在每堂課結束時,就本節課的內容做出小結,並對下節課的內容做一個概貌式的介紹;隨後,提出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的具體要求,規定預習和複習的內容;為了達到督促學習的目的,會將其作為成績考核的一部分。

  2.培養閱讀文獻的興趣

  作為雙語教學的目標之一,提高學生外文文獻的閱讀能力也是重要的方面。在每一部分結束時,可以適當佈置閱讀1—2篇英文文獻作為課後作業,並鼓勵學生就閱讀的文獻以英文形式進行報告,以提高其專業英語的閱讀理解和表達的能力。這樣,既可以讓語言服務於教學,提升教學層次,同時也鍛鍊了學生應用語言的能力,獲益匪淺。

  3.靈活調整教學手段

  課程初期、中間和結束階段必須結合學生的反應,採取不同的教學手段進行,否則雙語教學的效果很可能事倍功半。課堂內容的設計要因學生的承受能力為依據,中英文使用的比例要適當,對於難點、重點,要力爭做到讓大多數學生理解、吸收。例如相平衡一章,似乎與前面所學內容的聯絡不大,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所以在授課中教師會偏重漢語教學,穿插相關的英語術語,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而化學平衡的一些知識,學生在無機化學中已經學習了,比較熟悉,多使用英語授課,學生溫故而知新,反響較好。

  三、雙語課程中教師應具備的能力 毫無疑問,作為課堂知識的引導者而言,教師在雙語教學中充當著相當重要的角色,雙語課程教師應具備以下素質:

  1.具有一定的外語水平

  一般而言,大學教師的英語水平都達到了六級或以上水平,但是,達到將外語和母語等同地使用還有相當的難度。因此要開展雙語教學,必須首先對教師進行一定的強化培訓,使他們在上崗前就具備熟練運用第二語言的能力。

  2.具備較高的專業水準和職業素質

  較高的專業水平是教學的根本,“雙語”說到底是為專業教學服務的。能夠登上“雙語”講臺的教師,除了具有熟練駕馭外語的能力和掌握本專業的學科知識外,還應能通過外文資料的查閱,最先了解國外的科學研究動態和社會發展狀況,應比一般的專業教師掌握更多前沿性的知識。因此,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去查閱相關資料,以擴大知識面。

  3.具備較好的課堂駕馭能力和設計能力

  雙語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靈活調整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以期做到讓大多數學生理解、掌握教學內容。教師最好能夠靈活運用那些前沿性的、具有新奇性的知識擴大學生的視野,激發他們自覺使用外語獲取專業知識的興趣。

  4.具有使用多媒體軟體的能力

  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生動、形象等特點,是傳授知識、優化教學資訊的很好的教學工具,多媒體通過影象、動畫、聲音方式,將複雜抽象的原理、過程以簡單形象的方式表達出來,增加學生對物理化學知識的感性認識。因此,作為多媒體課件的製作者,最好具備好的操作和想象能力,課件製作的成敗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學效果。

  四、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雙語教材

  教材的選擇和運用直接關係到雙語教學效果。中文教材選擇天津大學物理化學教研室編寫的《物理化學》***第五版***,英文教材的確定則較困難,選用的是A.G.Whittake等編寫的《PhysicalChemistry》。目前,許多高校傾向於採用國外原版教材,其語言純正地道,使學生能接觸到當前國際最先進的理念,從而使他們更為直接、準確地理解課程內容。但是從現階段看,學生的外語理解能力遠遠不及自己的母語,閱讀起來較為吃力,不適合自學,久而久之會產生厭學情緒。目前雖然有些教材配有漢英雙語,但這樣會使學生對漢語過度依賴,達不到培養英語思維模式這一目標。因此,最理想的方法是結合上課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國外原版教材為參照,授課教師能夠自編教材。教材中體現“過渡式”教學模式,由淺入深,並伴有預習內容、目標,課下作業、要求,以及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擴充套件閱讀、英文文獻,等等。

  五、考核方式的多樣性

  雙語教學要求學生既要獲得學科知識,又要掌握一定的英語語言技能,是一種提高綜合素質的教學模式,因此雙語教學的考核方式也註定是多樣性的。成績考核可以分散到日常學習過程中,加大平時成績的比重,激發學生日常學習積極性。此外,雙語教學考試應選用雙語試卷,而且外文覆蓋面不應低於40%,並鼓勵學生用英文答題。為了全面考核和評價學生掌握該課程的情況,學生最終成績須綜合卷面成績、作業成績以及平時英文報告的成績,這樣可以為將來的改進提供借鑑。

  我國的雙語教學總體上還處於起步階段,結合各個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推出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是各個高校提高雙語教學效果的關鍵所在。“過渡式”教學模式的實踐對於雙語教學有一定的借鑑價值。但是,由於處於初步階段,各方面尚存在問題,仍需學校、教師、學生多方面的努力來共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