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燕之美聲教育思想的探究論文

  美聲是指起源於17和18世紀義大利的強調自如、純淨、平穩的發聲與靈活和準確的聲樂技巧的歌劇唱法。 美聲歌唱不同於其他歌唱方法的特點之一,是它採用了比其他唱法的喉頭位置較低的發聲方法,因而產生了一種明亮、豐滿、鬆弛、圓潤,而又具有一種金屬色彩的、富於共鳴的音質;其次是它注重句法連貫,聲音靈活,剛柔兼備,以柔為主的演唱風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周小燕之美聲教育思想的探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周小燕之美聲教育思想的探究全文如下:

  摘要:周小燕是我國著名的歌唱家兼聲樂家、教育家,她畢生都為中國聲樂的發展事業努力奮鬥,鞠躬盡瘁。從1949任教於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起,曾先後任系主任和副院長、周小燕歌劇中心音樂總監,她的學生遍佈世界各個地方,有很多活躍在世界的各個藝術舞臺,如我們經常耳熟能詳的歌唱家廖昌永、張建一、袁晨野、樑寧、萬山紅、方瓊等等。

  一、周小燕與美聲藝術

  周小燕,我國著名聲樂教育家和歌唱家。若翻閱中國歌唱家履歷,沒有幾個人和周先生一樣,既可以擁有歌唱家的頭銜,又有著豐富的聲樂教學經驗,她自己在舞臺上實現歌唱夢想的同時,還幫助晚生後輩也努力進取。眾所周知,很多歌唱家有著嫻熟的歌唱技巧,動人的歌喉,但是在平時的教學中不一定能夠給予別人聲樂歌唱的幫助,而在眾多人之中,歌唱家周小燕算是將此二者兼而有之的藝術大師。她是中國聲樂發展中具有開創性和里程碑式的人物。

  ***一***美聲唱法的傳播者

  美聲唱法源自於義大利,它脫胎於歌劇藝術,在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流派,如在義大利它靈活自由,在法國它淳樸自然,在德國它又深沉富於哲理性。而同樣的,美聲傳播到中國已經到了“五四運動時期”,當時的中國在與西方文化進行著一次劇烈的碰撞,很多留洋歸國的音樂家將這種歌唱藝術帶回自己的國家,也正是由於它歌唱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很多人都很喜歡它,它給當時的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同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形式,這可能是美聲歌唱藝術在中國的最初發展。後來隨著國立音樂學院的建立,一批批音樂家的學成歸國浪潮席捲,美聲藝術在中國當時的傳播更加迅速,而周小燕就是那個時代的一員。

  周小燕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家庭,父親不僅是一位銀行家,也是一名音樂愛好者,他的愛國精神對周小燕的影響很深。她是一名愛國歌唱家,一生對祖國濃烈的情感和熱情全都在自己的歌曲演唱中進行了表達,《長城謠》這首歌曲她曾是首唱者。另外,除了家庭的影響之外,她從小就受到專業的音樂教育,後來考入國立音樂學院,又在法國巴黎留學學習美聲唱法,回國之前就已經在國外開過多場音樂會,被譽為“中國夜鶯”。儘管當時她就已經名聲大震,但是滿目瘡痍的祖國依然是他的掛牽,她毅然放棄了國外優厚的條件和優越的生活環境,不遠萬里回到祖國,用自己的一腔熱情投身於中國聲樂的發展。所以,中國聲樂的最初發展周先生是最有發言權的一名參與者,她的藝術經歷也映證著美聲唱法的中國化傳播。

  ***二***中國聲樂學派的建立者之一

  周小燕先生是中國聲樂學派的建立者之一。“什麼是“中國聲樂學派”?似乎尚無人能在理論上作出令人滿意的闡釋。但這並不妨礙它作為一種實際存在……周小燕作為這個學派的建立者、開拓者和代表者之一,從演唱和教學兩方面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並伴隨著這個學派成長、成熟的全過程,也使自己成了名揚中外的聲樂大師。”沒有周小燕等老一輩藝術家的努力,就沒有現在中國聲樂發展的新局面,也就不會有如此眾多的青年一代歌唱家的誕生。他們為中國聲樂的發展浸入了自己全部的藝術生命。

  二、周小燕美聲教育思想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創新性

  周小燕作為一名聲樂教育家,她的戰場是教室,她的武器是學生,中國聲樂藝術的蓬勃發展是她畢生奮鬥的目標。她從教半個多世紀,上海音樂學院是她長期耕耘的基地,她將自己的青春獻給了這所專業院校和中國聲樂事業,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一套科學的、系統性的、且具有創新性的美聲教育思想,她的教育思想在他學生的身上得到了很好地延續,毋庸置疑,這種延續對於一位教育家來說是最高的獎賞和榮譽。

  ***一***美聲唱法和中國傳統唱法的完美融合

  “我認為以什麼唱法為發展‘基礎’的想法是不現實、不可行的。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方面大力發展國際性音樂品種,如交響樂、室內樂、藝術歌曲、歌劇等,另一方面十分重視發展本民族固有傳統形式,如民間歌舞、民族器樂、民族的音樂戲劇等,這兩者是並行不悖,可以同時提高、互為促進的。民族聲樂和美聲唱法在中國的發展也應是如此。多種演唱方法共存,有利於比較、吸收,彼此取長補短,相得益彰。”這是一段周小燕的話。也是她本人針對不同唱法,針對西方音樂和中國傳統演唱藝術的態度,她認為但凡是有益的元素我們都應該學習,在繼承原有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和融合,此二者應該互相借鑑,互相學習,中國傳統的東西並不落後,相反可能它也有一些供西方聲樂演唱無法媲美的元素,要想開闢出一道中國聲樂藝術發展的道路,我們應該正確看待“土洋”問題,其實“土”的唱法或許真不土,洋的唱法也有時候來借鑑“土”的東西。

  ***二***聲樂演唱的“真善美”

  何謂“真”?何謂“善”?何謂“美”?它們三者出自於哪裡?又有著怎樣的聯絡呢?面對這一系列的提問,我們應該明確一個問題,首先這三個字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藝術美的回答,是中國人民長期以來所總結的藝術審美。真代表著真實、真心、真誠,它是一位歌者“善和美”表達的核心,也只有在演唱時用真心去歌唱,歌聲才會打動人,歌唱家也不會僅僅是一名聲樂炫技的表演者。而“美”指歌唱要美,它和善是融為一體的,歌唱時的美和善是一位歌唱家不可或缺的東西。正是因為周小燕先生這種美學思想,她在上課的過程中不僅僅是練習學生的技巧,也有對學生美的認識的培養,而對於一種藝術形式來說,只有歌者擁有紮實的藝術修養,你才會對藝術有一定的感悟力和理解力,這樣你才談得上對聲樂有一種美的享受,用一種完善的表達方法,用真誠的一顆心去歌唱。

  ***三***聲樂演唱“深水區”的探索和攻克

  周小燕的門生大都以男性為主,如歌唱家廖昌永、張建一、魏鬆,作為周先生最優秀的學生,他們的成功無疑不預示著男高音“高音區”難度的解決。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很多男性歌唱家在演唱過程中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在中國也是同樣如此。周先生面對這個難題,她自己也是一步步的摸索,在慢慢的實踐中,一次次的和學生的演唱進行磨合,最終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方法。所以無論是聲樂演唱中出現怎樣的難題,周先生都會因材施教,利用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身體力行的進行示範,用一次次的失敗和堅持去攻克很多難題。另外,針對轉換聲區的問題,周先生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

  她認為每個人因為嗓音的不同,有著不同的換聲區,教師應該根據自己敏銳的耳朵進行辨別,然後教授學生從中聲區到高聲區的完美轉換。周先生曾說:“它既不同於原有民歌、曲藝、戲曲唱法,又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美聲唱法,它是建立在深入研究、學習、吸收各種唱法優點的基礎上,綜合發展而成的一種新的演唱體系――中國的新聲樂藝術”,所以若要走一條中國聲樂學派的道路,一些聲樂演唱中出現的“深水區”聲樂教育家們必須去面臨的問題,也是需要慢慢摸索和攻克,而周小燕在面對難題時往往有著很好地應對辦法,有自己一套理論體系,這種體系最終也證明了它的科學性。

  ***四***心理素質的培養

  聲樂演唱藝術屬於舞臺表演,舞臺表演藝術有著它獨特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表演者心理素質的培養。聲樂演唱者僅僅有著高超的歌唱技巧是不可行的,他們還需要在長期的舞臺實踐中進行鍛鍊,良好的心理素質都是在實踐中得來的。一位優秀的歌唱家需要內外兩方面的修養,內修為心,外修為技巧,有外無內或有內無外二者缺一都不可。而周先生在平時大量的教學過程中,她很重視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鼓勵他們參加各種音樂晚會和大賽,用一顆逐漸成熟的心智對待每一次演唱,這樣在內外兼修的情況下,歌唱者的聲樂演唱技巧才能芝麻開花節節高,一次比一次有信心,這樣才能求得進步。所以說,周先生和其它聲樂教育家一樣,也非常注重聲樂學習者在平時心理演唱素質的培養。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你才能夠平穩的發揮,你才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詮釋一首作品。

  三、結語

  作為聲樂教育家的周小燕,她不但有著高超的技巧,而且還在長期的聲樂藝術實踐中形成了一套科學的、系統的、不斷創新的美聲教育思想,她的思想正通過一批批學生在不斷的傳承和延續,她的成功為美聲歌唱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