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雕塑藝術專業研究論文

  雕塑藝術的發展史跟我們人類的文明史一樣久遠,幾千年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孕育出了雕塑藝術千姿百態的形態樣式,不同時期的雕塑藝術都蘊含有豐富的文化歷史與精神內涵在裡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雕塑藝術研究論文,供大家參考。

  雕塑藝術研究論文篇一:《試談亨利·摩爾的雕塑藝術》

  摘要:亨利·摩爾是現代雕塑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在吸收眾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對現代雕塑藝術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革新。尤其是他的大型室外雕塑,既遵循了人文主義的道路,又把作品完全融合到現代的環境中去,具有深遠的影響力。

  關鍵詞:雕塑 材料的真實 空間 主題 環境

  20世紀的世界雕塑藝術可以說是西方人的天下,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在這漫長的100年裡充滿了變革與傳播。在眾多的藝術家中,英國雕塑家亨利·摩爾在這一時期佔有重要的地位。如果說19世紀羅丹打開了現代雕塑的大門,那麼亨利·摩爾則把現代雕塑推到了另一種高度。摩爾的雕塑藝術以其獨特的個性語言將雕塑完全推向室外,達到了一種與自然、與人的共語狀態,具有深遠的藝術影響力。

  亨利·摩爾1898年出生在英格蘭北部約克郡的卡索福德鎮礦工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摩爾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並在16歲時獲得了劍橋高階證書。“一戰”爆發後,摩爾應徵入伍,後在法國作戰中因毒氣所傷回國治療,1919年退伍並被錄取到利茲藝術學院學習雕塑藝術,第二年獲得了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的獎金。

  在皇家藝術學院求學期間,摩爾得到校長威廉·羅森斯汀爵士的賞識和大力支援而成為皇家藝術學院的一名雕塑教師,這對於摩爾成為一名優秀的藝術家起到了推動的作用。20世紀30年代初期,摩爾的一次展覽給他帶來了莫名的汙衊和攻擊,他的頂頭上司利用這些流言迫使摩爾離開了皇家藝術學院,後來摩爾去了切爾西藝術學院重新開始雕塑教育一直到1940年。摩爾於1986年逝世。在摩爾長壽的一生中,創造了大量的雕塑作品,母與子群像和斜倚的人物是他創作的基本主題。就形式和材料而言,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在摩爾早期的藝術生涯中,他從大英博物館、國家藝術館等藝術寶藏中吸收大量的養分,受到米開朗琪羅、喬託、馬薩西喬等大師作品的深刻影響。1926年至1930年之間,他的作品明顯受到前哥倫比亞雕塑的影響。1929年至1930年摩爾創作的《斜倚的人物》是他最早的雕塑傑作之一,其原始的靈感應源於後古典時期墨西哥瑪雅文化與托爾特克文化相融合的雨神洽克摩爾像。在這件作品中以及其他的斜倚的人物、軀幹包括1920年代後期摩爾所創作的母子群像中,基本確立了他作品的程式、風格和基本主題。

  他在繼承古代文化原始風格的同時更多地給他自己的作品注入了力量和精神,在這一時期的創作中,摩爾對於石頭的厚重感的熱愛體現了他對於材料的真實追求,這也是他一生的目標。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是藝術的首要原則之一……藝術家必須具有一種本能,充分理解材料的特性,正確地使用它,並儘量地發揮材料的可能性。”他對石頭、木頭等這些硬質材料懷有濃厚的興趣,並且充分發揮這些材料的原始形狀,以保持它們的完整性,最終和他的創作初衷相融合。

  20世紀的前50年裡,西方各種重要的現代藝術思潮和現代哲學流派紛紛登場。30年代裡摩爾同其中的超現實主義有一些短暫的來往,雖不能將這一時期的摩爾劃為超現實主義流派之中,但其創作思想還是受到了超現實主義的影響。比如變形,對於抽象形式的探索。這種抽象形式有別於野獸主義、立體主義、達達主義等怪誕的虛無的表達,而是對大自然界中有機物的概括和提煉。他在觀察大自然中有生命的或無生命的這些形態時,從中悟出空間、形體的虛實關係。

  在創作時,他吸收、提煉出這些自然形的精髓運用到他的雕塑之中,表現出一種超乎尋常的內在真實,這一時期他對於雕塑空間的研究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他大量地在他的作品中加入了空洞作為虛空間,和實體形成富有節奏、韻味無窮的變化,生動而微妙,有力而溫存。如作品1936年的《母與子》和《兩件形體》等。在摩爾專注空洞和實體的關係,用內部的形式來表現雕塑的個性語言的同時,又對他的雕塑形式進行了革新:用弦來連線雕塑的兩端使雕塑更具立體感。例如他的《弦臥像》《弦體》《母與子》。

  “二戰”爆發後,摩爾作為戰時藝術家出入火線,畫了幾千幅倫敦地方防空洞的素描。對戰爭的再一次認識讓摩爾更加堅定了人文主義的道路,他創作了一系列的充滿溫情的家庭群像和肅穆、尊嚴的基督教作品來表達他內心的感想。1943—1944年,《聖母瑪麗亞和孩子》誕生,這是一件帶有拜占庭和文藝復興藝術時期風格的作品,作品中聖母置於矮凳上,雙膝有角度地微微抬起,用大腿兜護住嬰兒,雙肩低垂,臉部微傾,優雅的氣質之中透出絲絲的悲涼。

  “二戰”後不久英國重建工作引起了民眾對雕塑的興趣,1950年左右摩爾製作了幾件雕塑,其中有《家庭群像》和《著衣臥像》,這兩件有著濃郁親情和反戰情緒的雕塑立於倫敦街頭,為英國民眾贏得了榮譽和光榮。同一時期,摩爾又進行了新的形式探索,1952—1953年創作了著名的《國王與王后》,這是他扁平造型的代表作,人物細薄,是簡練的平片狀,頭帶梭角,骨瘦如柴。儘管沒有寫實性雕塑的優美,但強烈的視覺衝擊、誇張的變形,對於空間形體的大膽表現把國王的尊嚴和王后的氣質表達得完美無缺。對於這件雕塑,摩爾說:“王的頭部是冠、鬍鬚和顏面的綜合體,象徵王權和動物性的潘神氣質的混合。”“國王看上去比王后更加輕鬆、自信,王后則直立表現出王后的風範,當我製作手和腳的時候,它們使我有機會通過更為現實的製作它們來表達我自己的思想——將人類的優雅和權威的概念進行對比。”1950年以後,摩爾受別人委託製作了大批直立的母體,同樣受到了極高而廣泛的讚美。

  20世紀50年代後,摩爾成為英國最著名的雕塑家,也成為享譽世界的藝術名士,由此他接到了大量為建築、博物館或商業公司做雕塑的任務,這種大型的藝術活動使摩爾的雕塑更多地走向了室外與環境融合在一起,作品也愈加成熟。

  他繼續著他斜倚人物和母與子主題的探索,把每一件作品昇華到與大自然相統一的境地。60年代的作品更加概括和簡練,從這些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出他對主題以及給予他靈感的骨形的迷戀,如1962—1965年的《刀刃兩件套》、1969年的《兩件套臥像:觸點》等。這些大型的室外雕刻在整體的效果上更加巨集偉,讓人聯想更加豐富。他所探求的實體與虛空間在這一時期更加成熟與老練,在這裡負空間起到了非常顯著的作用,他把遠處的風景吸納到雕塑之中來,達到了風景融於作品,作品融於風景的完美關係。

  和50年代以前的母與子主題雕塑相比較,50年代以後的這一主題作品摩爾做得更為大膽和簡潔,他去掉一切不必要的所謂的細節來突出主題的形象,讓母體這一形象深深地紮根於大地和風景之中,為了讓嬰兒更為舒適和安全,他把嬰兒置於更合適的位置,在粗放的同時更加細膩,既有人性的溫暖,又有探尋宇宙和生命奧祕的哲學意味。

  對於雕塑所依賴的材料的運用和探索,摩爾在早期曾強調和追求“原料的真實”,發揮原料最大限度的美感,這種思想基於他最初對於大自然之中具有生命力的物體上,如石頭、骨骼、貝類等,這種原始的自然的形是摩爾一生創作靈感的源泉,他把這些天然造型昇華到理性的高度,給人們精神的享受。在大多數摩爾後期的雕塑作品中,摩爾使用青銅作為他的材料,這樣看來似乎他早期所追求的堅持原料的真實不再是主要目的了,但青銅的鑄造過程所具有的特殊的可塑性和豐富的色澤變化同樣給他的作品注入了無窮的韻味和魅力。傳統意義上,青銅作為主要的媒介大量運用到雕塑上,但眾多的青銅雕塑和藝術家只是停留在材料的使用上,而摩爾把雕塑的形式、肌理、青銅鑄造後期所產生的色彩變化等因素統一到一起,尤其把色澤的變化發揮得淋漓盡致。

  亨利·摩爾是20世紀英國最著名的雕塑家,他的成功有著歷史的必然性,他在世界雕塑史上所做的貢獻是巨大的。他在創造保持他獨有的風格的同時,大量用線和空洞來探索新的雕塑空間,他對於現代環境中合理解決雕塑和環境的關係做了很多創造性的探索,極大地推動了現代藝術的發展。他的人文主義創作道路也給我們深深的啟示。

  參考文獻:

  [1]《繪畫·雕塑·建築·西方現代藝術史》 H.H. 阿納森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年第1版

  [2]《外國美術簡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版

  [3]《世界美術史》 第十卷山東美術出版社

  雕塑藝術研究論文篇二:《淺談中國古代雕塑的藝術特點》

  摘要:淺析中國古代雕塑和西方雕塑的差異性,看中國古代雕塑的特點。

  關鍵詞:中國古代雕塑;裝飾性;繪畫性;意象性

  中國古代較少有純粹的雕塑藝術品,這也使得一般人不重視中國古代雕塑。西方雕塑發源於古代希臘,古希臘人重視人體,將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們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戰士與運動家。為他們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紀念像。如此形成傳統,在西方世代相傳,成為一種純粹的雕塑藝術。

  中國古代社會的制度、文化、哲學與宗教,都不同於古代希臘。中國遠古時期重禮教,尊鬼神,藝術重心傾向於工藝美術,在禮器、祭器上發揮藝術天才,並且同樣也形成傳統,影響深遠。從陶器、青銅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藝品發展出以裝飾功能為主的實用性雕塑,在歷代都佔有主流地位。

  它們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純粹的工藝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擺設的小型工藝雕刻。一類為建築***包括陵墓***裝飾雕刻,例如一般欣賞教材中都會列舉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順陵石獅。實用性除反映在裝飾雕刻上以外,還反映在明器藝術與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隨葬用品,其中雕塑品佔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動物雕塑,一般教材都舉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馬俑和唐三彩俑、馬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動物雕塑也用來代替活體陪葬,它們的實用性很強,並非純粹的雕塑藝術品。

  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們是供信徒頂禮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賞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為例,因為這些時代的佛教造像藝術水平普遍較高。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

  出於上述原因,中國古代雕塑的裝飾性相當突出。這是它孕育於工藝美術所帶來的胎記,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也無論是明器藝術、宗教造像還是建築裝飾雕刻,都普遍反映著傳統悠久的裝飾趣味。最顯著的例子是欣賞教材中雲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獅。佛像的對稱式坐姿和圖案化的袈裟衣紋處理,使之顯出濃厚的裝飾性。

  中國古代雕塑具有明顯的繪畫性。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是一對同胞兄弟,都孕育於原始工藝美術。從彩陶時代起,塑繪便互相補充、緊密結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後,仍然“塑形繪質”,在雕塑上加彩***專業術語稱作“妝鑾”***以提高雕塑的表現能力。現存的歷代雕塑,有許多就是妝鑾過的泥塑、石刻和木雕。

  今天的雕塑藝術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間雕塑仍保持妝鑾傳統。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藝復興以後,除宗教神像為求逼真效果,大多繼續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國塑繪不分家,導致了雕塑與繪畫審美要求的一致性。中國雕塑從這一特點歷代相沿,至今民間匠師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線描草稿,像人物畫白描一般,再複製成雕塑。

  也有人直接在硬質材料上勾線描稿,再雕而刻之。這樣創作雕塑,帶有繪畫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國古代雕塑繪畫性強,自有一種東方趣味,符合中國古人的欣賞習慣,他們是從繪畫藝術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藝術的。今天我們欣賞古代雕塑,也需要借用中國畫的審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點。

  如果只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藝術標準來指摘中國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那無異於為適履而削足。 中國古代雕塑的另一個特點是意象性。西方雕塑從古希臘時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現自然,寫實性極強。中國雕塑和繪畫很遲才脫離工藝美術的母體而獨立門戶。在漫長的幾千年間,它們只是工藝美術品的兩種裝飾手段,這是塑繪不分的主要原因,也是線刻和平面性浮雕——畫刻高度結合的中國式造型方法特別發達與持久的主要原因。裝飾不求再現,只追求表現物象,因此發育出中國雕塑與繪畫的共同品格——不求肖似***高度寫實地再現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點。

  秦始皇陵兵馬俑雖然表現出高於其他時代的寫實性,但那也僅僅集中在俑的頭部刻劃上,而且形象也只是分為幾種型別,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身體部分則無一例外是十分寫意的。就是比較寫實的頭部,也不能和西方雕塑同日而語,它只是象中國畫有工筆一樣,比較深入細微而已,本質上依然屬於意象性造型。其他漢唐陶俑、霍去病墓石刻、歷代宗教造像無不顯示意象性特點。

  中國古代雕塑語言精練,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藝術特點。中國古代雕塑始終沒有發明西方雕塑的造型術來精確地塑造物象,而多從感覺和理解出發,像中國畫一般運用經濟的語言,簡練、明快,以少勝多而又耐人尋味,常常給人執行成風、一氣呵成、痛快爽利的藝術享受。例如,霍去病墓石獸採取“因勢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岩石,自然的令人聯想接近某種動物的形狀,只進行最低限度的藝術加工,使石獸的造形顯出空間的自由而不斤斤計較於形似。

  加工的語言有圓雕、有浮雕、也有線刻,是根據岩石形狀與動物形象的雙重需要加以多變性運用的。這種圓、浮、線雕並施的語言,在漢唐陶俑、歷代石獸以及佛教造像中均可見到。它們使中國雕塑在精練中塊面更整體,因而有時更具雕塑感甚至建築感,例如雲崗北魏露天坐佛和龍門奉先寺唐代大佛,就是傑出代表。

  中國古代雕塑既然是意象性的,注重“以形寫神”,必然也像中國繪畫一樣,注重頭部的刻劃。在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中,頭大身小逐漸變成一種習慣造型,一旦頭身關係處理不好,在視覺上便難免造成不舒服的特點,這是不必為古人護短的。然而優秀的作品常常把人們的注意力,從缺點中吸引轉移集中到刻劃精彩的頭部來。

  這些頭部看似沒有西方雕塑深入,可是結構十分嚴謹。搞過雕塑的人都有體會,臨摹西方雕塑易,臨摹中國古代雕塑的頭部卻相當困難。它們不如西方雕塑結構準確分明,卻另有一種完美性,神完氣足,很不易臨摹到那種境界。在頭部以外,又用充滿韻律的身體衣紋線條來發揮美感,使人受感染的不是比例結構的準確本事,而是傳神美化的功夫。龍門奉先寺大佛、服侍菩薩與天主力士像都嚴重頭大身小,但依然很美,非常典型地說明了中國古代雕塑的這一特點。

  上述各種特點,都不是孤立的,它們互相關連。我們在欣賞中國古代雕塑時,需要綜合各個特點來認識,才可能得出比較合理的結論,承認它們確實還有不少好處。特點不一定就是優點。但有了特點,一種藝術就有了它存在與發展的理由和價值。中國藝術,包括中國雕塑之所以能一枝獨秀地屹立在世界藝術之林,全在於它有著與眾不同的許多特點。這些特點是世界所承認和尊重的。

  雕塑藝術研究論文篇三:《淺談雕塑藝術如何體現公共環境設計理念》

  雕塑藝術的產生與發展同人類的生活緊密相聯,同時又受到各個時代宗教、哲學、社會體制等意識形態的直接影響。雕塑藝術是一種永久性的藝術,古今中外的許多事物經歷史長河的洗禮下已蕩然無存,通過對歷代雕塑遺產的研究能充分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和形態。雕塑藝術越來越強烈的證明它是時代、思想、感情、審美觀念的結晶,是社會發展形象化的“甲骨文”,是一代一代人嚮往追求的體現,這也同樣需要我們一代代人去保護和發揚。

  公共性是指在社會條件下的一種公開與認同,它具有社會的普遍意義,而公共藝術這個概念是它的派生。這個詞彙的定義在歐美文化圈中也存在著相似的不夠明確的問題。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涵蓋了部分傳統和現代的藝術形式,這些藝術形式成為公共藝術的首要條件是它所具有的公共性。公共藝術是一種思想態度,而不是某種具體的形態和風格。公共雕塑的定義已經超出了傳統意義上的雕塑概念,它是在廣義上的造型藝術中來探討的。傳統公共雕塑的發展,為現代造型藝術開拓了廣闊的空間,也為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提供了重要的創作思想。雕塑藝術在傳統公共藝術中特別是在社會公共環境中起到了視覺焦點和標誌的作用,它是環境藝術設計中重要的表達方式,公共雕塑以它獨有的空間語言、材質和造型結構,能讓人們感受到它的形式美感和審美內涵。公共雕塑能夠讓觀眾真正融入到一種心曠神怡的公共關係中,所以公共雕塑才能成為構成整體環境藝術有機的一部分。

  一、雕塑藝術與公共環境的和諧統一

  1.雕塑藝術與公共環境的和諧統一

  雕塑藝術與公共環境的和諧統一是雕塑藝術成功的關鍵,有利於最大限度地發揮公共藝術的魅力,使雕塑的公共性、環境性、藝術性得以體現。雕塑藝術與公共環境的結合,是公共藝術發展的一大表現,所謂的公共藝術,是指藝術家以藝術服務於社會公眾為前提,通過一定的方式來創作於特定公共環境相融合的藝術作品,並豐富人們的審美體驗。雕塑與環境的和諧統一,是雕塑公共性、環境性、藝術性的完美體現。這就意味著雕塑已不再只是藝術家單單為藝術而創作的藝術品,同時在本質上雕塑已經日益發展為公眾行為,雕塑是整體環境的一組成要素,處理好雕塑藝術與公共環境的關係,雕塑作品的設計才能成功,兩者才能相互依存、彼此受益。

  2.雕塑藝術與公共環境的和諧統一

  有利於美化和改善環境,提高公共環境的質量。雕塑以公共環境作為載體,以其獨特的藝術形象和深厚的人文內涵,為公共環境增添了美感,給觀賞者帶來了極高的視覺美感。相反,如果雕塑設計者不考慮環境因素,甚至還會造成公共環境的視覺破壞。城市雕塑通過在不同的環境中放置獨特的城市雕塑,來營造美景,點綴城市景觀,平衡廣場等偏實用性建築的審美功能,美化環境。

  3.雕塑藝術與公共環境的和諧統一

  有利於實現藝術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增強人文氣息,提高審美情趣。雕塑藝術與公共環境互為主體,空間環境為雕塑提供了展示空間,而雕塑又為空間環境增光添彩,具有藝術性的雕塑藝術記錄著歷史事件,承載著這一大背景的歷史文化底蘊,對人們的思想及審美情趣有著極大的影響。與環境相結合的雕塑藝術,通過表達特定的空間意境與氛圍,以鮮明的視覺形象給觀賞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發情感共鳴。

  二、雕塑藝術與公共環境的相互協調

  1.雕塑的形式風格設計應與環境相協調

  雕塑具有豐富的藝術形式,其形式結構和風格也是複雜多變,環境的差異性,決定了藝術作品必須呈現出相應不同的風格與形式。形體美是雕塑形式結構與風格出彩的靈魂,同樣的材料及工藝,卻能創作出與環境和諧交融的不同優秀雕塑作品,優秀的雕塑藝術通過自身的形式結構及風格特徵,與周圍空間環境相呼應,以空間為依託,同時雕塑以其獨特的審美影響力來維繫空間環境,最終達到雕塑形式結構與風格設計與環境相融合。

  比如中國傳統的石獅造型的雕塑,應該放置在帶有中國傳統格調和莊嚴肅穆的建築環境中,這樣才能最好地凸顯出兩者威武巨集偉的特點;而園林雕塑則應結合園林恬靜閒適的特點,如義大利的《木雕群》,以其獨特的藝術形象給人以輕鬆愉悅之感;再比如丹麥哥本哈根海濱公園裡的《美人魚》便是與環境完美融合的典範,美人魚雕像倚坐在海邊的礁石上,與礁石、天光、海水和迷濛的倒影交相輝映,營造出美好恬淡的氛圍。

  2.雕塑的尺度大小設計應與環境相協調

  雕塑的尺度體積大小也是雕塑作品設計中的關鍵,如何將雕塑作品的魅力完美表現出來,同時又與周圍的空間環境達到和諧的視覺效果,是雕塑藝術家必須考慮的問題。其中,紀念性雕塑和主題性雕塑在尺度與體積的設計上都較為龐大,裝飾性雕塑的形式則較為自由靈活,並無尺度和體積的限制。在設計雕塑的尺度與體積時,應與周圍的建築、地面實際空間以及觀賞者的審美心理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最高水平的美感。

  四川的《樂山大佛》體積極其龐大,陝西《秦始皇兵馬俑》規模超前,數量眾多,美國的《科羅拉多大峽谷的瀑布》雄偉寬廣,這些雕塑作品都以恰當的尺度與體積,加之與周圍環境的和諧交融,給人以迫人的氣勢和巨集大無比的氣魄,鮮明地表達了作品的主題;而如無錫的雕塑《小阿福》則以小巧的體積給人以可愛玲瓏的審美感受。

  3.雕塑的材質選擇應與環境相協調

  構成實體的物質材料也是設計雕塑作品時需要考慮的關鍵,雕塑本身的材質所具有的審美感受經由它的質感、色彩及肌理作用於觀賞者的視覺,從而產生審美感受,如今現代工業的進步使得製作雕塑的材料更加多元化,為雕塑與環境的完美契合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雕塑藝術的材質,一方面要與雕塑的主題相融合,此外,雕塑的材質也受到所處環境的制約,通過合理運用材質來與環境更好地交流與溝通,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奧運精神》這一雕塑採用不鏽鋼加工成具有強烈動感的彩色線條,不鏽鋼的材質與充滿現代氣息的北京體育場環境和諧交融,表達了體育運動的多姿多彩和生命的活力。西漢名將霍去病墓前的石雕採用天然砂岩,這一材質不僅突出大寫意風格,還與雄偉連綿的山脈和肅穆壯觀的陵寢和諧交融,與環境充分結合的雕塑理念可見一斑。

  4.雕塑的主題內涵應與人文環境相協調

  雕塑並非獨立的藝術品,將雕塑放置於特定的環境中,必定有其人文價值。不同的環境,承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不同環境下的雕塑,也承載著不同的人文內涵,人們對雕塑的欣賞,不僅僅在於雕塑優美的外觀和技藝的精湛,更應該從雕塑中瞭解當地獨特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氛圍。

  雕塑《五月的風》放置在東海路五四廣場,它是五四運動精神的象徵,弘揚著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五月的風、鋼鐵的風,其火紅的顏色和螺旋上升的造型襯托著周圍的人文環境,與五四廣場的環境和諧統一。

  三、結束語

  黑格爾說:“雕刻則把精神本身表現於在本質上適宜於表現精神個性的肉體眼前……憑它自己而獨立地站在那裡。”雕塑是三維立體的造型藝術,人們不僅可以多角度獲得審美享受,還可以與周圍的環境相結合,體現更多的內容和意義。處理好雕塑藝術與空間環境的關係,實現兩者的相互襯托相互交融,是雕塑藝術的生命力所在。將雕塑的形式、尺度、材質、顏色與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有機結合,是推動雕塑藝術深入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