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當代大學生的就業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內容提要】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視角入手,分析了將大學生就業納入和諧社會構建的必要性,剖析了大學生就業的總體形勢及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指出了大學生就業問題對構建和諧社會可能造成的影響,提出了大學生就業和諧健康發展的政策建議。

【摘 要 題】青少年成長與社會發展

【英文摘要】 This papers analyzes the necessity to integrate graduates employment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expound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and the existing difficulties in graduates employment, and points out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end it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strategies o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關 鍵 詞】大學生就業/和諧社會/就業形勢/政策建議
    graduates employment/harmonious society/employment situation/strategies and proposals

【正 文】
    黨的十六屆四中會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命題,並且把和諧社會建設放在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並列的突出位置,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我們黨執政能力的主要任務之一,這不但對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黨的執政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就業工作指明瞭新的方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實踐過程,也是一個理論探索過程。站在和諧社會的高度審視大學生就業問題,使我們有了新的思考和認識。

        一、大學生就業納入社會和諧發展的必要性

    將大學生就業納入社會和諧發展範疇,是由二者的本質和內涵決定的。從根本意義上講,和諧社會是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諧發展的社會。在這三對和諧關係中,人自身和諧是社會和諧發展的根本前提,同時又是自然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產物。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產品,首先應該是一個自身和諧發展的人體,即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合理地處理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錯綜複雜的關係,能夠融入自然、融入社會。同時,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是個體的工作需求和社會工作崗位供給之間的供需關係,是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問題。大學生就業作為一個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元素。因此,從本質上講,大學生就業與社會和諧發展的本質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大學生的自身和諧發展與充分就業是完全一致的,大學生的自身和諧發展和充分就業是整個社會和諧發展一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環節。
    1.大學生就業是以社會需求與導向的系統工程,歸根結底就是服務於和諧社會的建設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新背景下,我們應當把服務和諧社會建設作為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重要目標,將之納入大學生就業的工作體系,深入開展科學發展觀教育,深入開展和諧社會教育,並引導畢業生樹立科學發展與和諧發展的思想觀念,促進大學生生全面和諧發展,為建設和諧社會增添新力量。教育部賙濟部長在2005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網路視訊會議的講話中指出,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向著“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改革方向邁出了堅實步伐,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政策框架、有效的管理體制、服務體系和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唱響了畢業生到西部、到基層就業的主旋律,確立了大學生就業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改革思路。這就充分肯定了大學生就業工作對推動高等教育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意義,肯定了大學生就業工作對於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貢獻。
    2.大學生就業是堅持以人為本的育人工程,其最終輸出的產品——大學畢業生將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中堅和骨幹力量 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對於大學生就業來說,就是從大學生的實際出發,滿足他們的需要,相信學生、依靠學生,去學習、去實踐,文明生活、健康成才。從“以人為本”這一理念出發,有助於教育事業滿足大學生不同層次的精神需求,進而提高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助於發揮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從而為社會培養出有用武之地的合格人才,這些人才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又為構建和諧社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3.大學生就業是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的動態工程,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對於促進和諧社會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是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徵,大學生就業工作非常依賴於校園先進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強大學生就業工作又會極大地促進校園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從校園文化概念本身來看,它屬於文化建設的一部分,是大學生學習、工作和生活和諧相融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文化因此成為促進大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載體,而且由於文化本身的特性,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對於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大學生就業是一個政府、學校、用人單位通力協作的綜合工程,其本身的協調發展對於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一個和諧的社會裡,並不是說沒有矛盾,沒有問題,而是說構成社會的各要素處於富有生面和活力的狀態中,會互相包容、協調動作、良性轉化。大學生就業工作所涉及的政府、學校以及社會各界用人單位無一不是構成社會的要素,大學生就業工作要得以健康和諧的發展,離不開各級政府、職能部門的巨集觀調控、政策支援和制度保障;離不開學校教職員工的教育、管理和服務;離不開社會各界用人單位的支援和配合。而且,也只有社會各界的通力協作,協調好大學生就業與社會需求的矛盾,使畢業生順利、充分的就業,寶貴的人力資源得以充分的利用,社會才能和諧、有序的進步和發展。

        二、大學生就業的總體形勢及就業難的成因剖析

    (一)大學生就業總體形勢嚴峻
    當前,在我國勞動力市場上的求職者中,青年佔了七成,青年已成為我國失業人群的主體。面對我國青年嚴峻的就業形勢,有兩個問題特別值得關注:一是農村存在大量的富餘青年勞動力;二是大學生畢業人數逐年增加,就業難。
    自1999年我國高校擴招以來,高等教育發展以跨越式步伐,進入國際公認的大眾化時代。這無論從滿足人民大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方面看,還是從適應國家現代化建設及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需要方面看,都是一項戰略性和歷史性的成就。因為大學畢業生是社會人力資源中最寶貴的一部分,更是促進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最珍貴的人力資源。但與此同時,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帶來了高校畢業生的大幅度攀升。據教育部統計:200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總數為145.11萬,比2001年的117.85萬淨增27.26萬,增幅為 23%;2003年畢業生人數212.24萬,比2002年增加67.13萬,增幅達46%。2004年畢業生人數為280萬,比2003年增加 67.76萬,增幅為32%。調查顯示,200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逾380萬,再加上歷年來未就業沉積下來的畢業生,實際需要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將突破 400萬。因此,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逐年吃緊,無論是政府、社會,還是家庭、學生都感到就業市場形勢的嚴峻。大學生普遍感到找工作難,找理想的工作更難。
    (二)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
    1.高校擴招與就業崗位的矛盾影響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了知識的價值,更明確地認識到科學技術是中華民族實現騰飛的鑰匙。人們爭先恐後地利用各種途徑“充電”,以適應當今社會的飛速發展,於是,出現了人們對高等教育前所未有的強烈需求。高等教育大眾化順應了社會發展,促進了全民素質的提高,解決了長期以來束縛我國發展的沉重人口負擔,使之逐步成為人力資源的優勢,這有利於我國實現趕上或超過發達國家的目標。
    2.學校專業設定與社會需求的矛盾影響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大學畢業生作為勞動力資源的構成部分和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其就業同其他勞動力一樣應當通過市場機制進行配置。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結構的變化,那些不適應產業結構要求的大學畢業生必然很難馬上對口找到工作,同時對那些已經獲得就業崗位的畢業生來講,由於不能適應新的專業技術要求,還必然被從工作崗位上“剝離”出來,需要重新尋找工作。這兩種情況被稱為“非自願失業”,再從大學畢業生選擇市場的角度看,一些畢業生認為就業崗位不適應“自我實現”的要求,以及認為報酬低或感覺就定崗位與文憑“價值”不相符,也會放棄馬上就業而選擇“自願失業”。還有,社會時行經濟結構調整,而大學畢業生就學於3年或4年前,所學專業滯後於經濟結構調整的要求,又必然產生“摩擦失業”。
    高校肩負著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才的重任,高校培養的人才是否適銷對路,人才市場是檢驗的標準。但是,由於高校培養需要一個過程,當時社會上所需要的專業,一個培養週期後是否仍然需要只能是一種預測。這就形成了招生的“超前性”與社會需求“滯後性”的矛盾。近幾年來高校的專業設定與社會需求間的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其主要原因是,隨著經濟全球化、國際化步伐的加快,我國需要大量的金融、資訊科技等方面專門人才,許多高校瞄準這一市場,紛紛進行專業改造、增設新的專業,以滿足市場的需求,由於大家一哄而上,又導致了這類專業人才的供過於求。

3.大學生的就業觀念與就業方式的矛盾影響 我們正處在一個發生深刻變革和巨大變化的時代,這一時代形成了社會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多樣化,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多樣化,社會組織結構與形式多樣化,社會生活多樣化。這些多樣化影響著人們的認知方式和價值判斷,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道德判斷,也影響著大學生的職業理想和就業觀念。雖然用人單位與大學生之間採取“供需見面”、“雙向選擇”的市場就業方式已走過了十多個年頭,但是,有不少學生及其家長仍然停留在過去傳統的就業觀念上,認為就業是一輩子的大事,一次就業會給自己定下終身,希望自己的就業能一步到位。大學生們的就業觀念還沒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腦子裡的“計劃”影子還較深刻,總惦記著去所謂正規部門工作,他們的這些就業觀念與新形勢下的就業方式是極不相稱的,容易導致一部分人找不到相應的工作崗位。
    4.大學生自身素質與社會期望的矛盾影響 現在,企業對所招聘的物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希望所招收的大學畢業生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即不僅具有紮實的專業知識,還應具有更廣泛的科學知識;不僅具有豐富的知識,還應具有良好的科學思維;不僅具有科學精神,還應具有良好的修養;不僅具有研究能力,還應具有實踐能力,與此同時,還要有健康的身體,吃苦耐勞的精神。學生自身的這些素質與社會所期望的要求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社會期望學生成為一名具有較強綜合能力的“通才”,而大學生卻只是知識較為單一的“專才”。社會的期望與大學生自身素質的這一差距影響著大學生的順利就業。
    5.就業模式的轉變與就業市場不完善的矛盾影響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與完善,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方式也由過去的政府“ 統包”、“統分”“包當幹部”的計劃模式向用人單位與學生之間“供需見面”、“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市場模式轉變。但就目前來看,大學生就業市場還不夠完善、不夠成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一個公平、公正、競爭、擇優、有序的就業市場尚未形成,資訊、網路、服務、保障體系尚未建立,地域、學校歧視依然存在。所有這些現象與現行的市場就業方式是極不相稱的,它們之間的矛盾衝突,影響著大學生健康就業心理的形成,影響著大學生就業目標的實現。

        三、大學生就業問題對構建和諧社會可能造成的影響

    1.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質量,容易導致心理挫傷和過激行為 大學生大多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初步形成階段,對自身能力和發展前景有著美好的憧憬和嚮往。然而,當他們臨近畢業,甚至一入校,就開始面臨逐漸嚴峻的就業形勢,一些心理素質低的學生較容易在頭腦中蒙上一層難以抹去的陰影。而當這種陰影成為一種“情結”時,無疑會不同程度地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質量。調查表明,當前高校校園中有5%大學生情緒不穩定,他們急需“心理救助 ”。當大學文憑和能力不足以成為他們找到合適的工作、安身立命的保證時,期望於現實的巨大反差,可能會造成一些心理本身就存在一定缺陷的學生強烈的失落感和挫折感,一旦受消極外力的觸動和激發,難免會作出一些不理智的過激行為。
    2.衝擊公眾的教育投資心理和消費心理 據調查,在我國家庭消費的排序中,68.8%的家庭將教育消費排在第一位或第二位;希望子女能夠接受高等教育的家長佔被調查者的 89.8%。這種心理在下崗職工家庭中更為強烈。77.6%的父母要求子女達到大專以上學歷,而這其中,56.6%要求子女達到本科或碩士學歷。而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現象的出現可能會對廣大家庭的教育投資和消費產生兩種不利影響,一些經濟寬裕的家庭不斷加大教育投資,一味追求子女的高學歷,而忽視其實用性;一些經濟相對較差或比較困難的家庭,尤其是廣大農村家庭,可能因不堪日益沉重的教育投資使子女失學。
    3.可能引發新一輪道德失範和社會不公 在“供不應求”的職場槓桿作用下,為了儘早找到好的工作,一些社會活動“能力”較強的學生極易使用非正常的方法,如跑關係、找熟人,而一些“能力”較差的學生,去做一些討好招聘者等人的不良行為。同時,由於政策性、制度性的限制安排,如職場的“經驗准入”等,人為提高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門檻,可能產生新的“社會隔離”和社會不公,破壞勞動力市場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理念和氛圍,進一步則可能導致部分學生和家長的權益被剝奪感,引發反社會的心理與行為。

        四、大學生就業和諧發展的政策建議

    1.大學生就業的和諧發展需要各級政府政策的支援和落實 近幾年,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制定了相關的政策,採取了很多措施,推動、促進了大學生就業工作。但是許多地方和高校存在著政策不到位、落實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的情況,因此教育部將2005年定位為政策落實年,足以反映出政策對於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重要性。同樣,高等院校也應將就業工作列入到學校的中心工作、常規工作中,把就業工作和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結合起來,要以就業為導向開展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建立起聯動機制。只有認真地研究大學生就業內涵和規律,探索其特色,求創新、求改革,才能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整體水平,才能促進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和諧發展。
    2.大學生就業的和諧發展需要進一步拓展就業渠道,引導畢業生多元化就業 賙濟部長指出,解決大學生就業的大渠道在基層。這就需要學校要利用各種資金和辦法鼓勵、支援大學生到基層去,到艱苦的地方去,鼓勵畢業生積極參與“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和地方誌願者服務專案;要加大力度,建設大學生就業基地,開拓就業市場,要將就業基地的建設和學生實驗實習基地的建設結合起來,要儘可能的挖掘社會力量,充分發揮校友和畢業生潛能,最大限度地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
    3.大學生就業和諧發展需要加強思想教育,幫助大學生確立正確的擇業觀 當代大學畢業生中有不少人的擇業觀念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這些同學的擇業標準、職業價值觀趨向功利化,他們重地位、重名譽、輕事業、輕奉獻,不願到邊遠、艱苦地區工作,不願去艱苦行業工作,不願到基層或鄉鎮企業工作。有些同學不考慮自己今後的長遠發展,擇業時,先選地點,再選單位,在與用人單位洽談時,往往把薪水放在第一位考慮。由於這些同學高不成、低不就,再加上用人單位對這些同學擇業觀的看法,從而導致了不少同學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單位。因此,高等學校應切實加強對大學生職業思想教育,引導他們自覺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幫助他們確立正確的擇業觀,促使他們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職業理想。要讓當代大學生明白,祖國的需要和民族振興的責任仍然是當代青年知識分子人生職業選擇的第一主題。當今我國並不富裕,國家的綜合國力還不強,地域間、行業間的發展不夠平衡,邊遠、落後地區艱苦行業急需人才去建設。我們要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勇於到這些地區、行業去發展,去搏擊人生。因此,切實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有助於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有利於大學生的擇業與就業。
    4.大學生就業和諧發展需要完善教育體制,調整辦學思路,培養特色人才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影響是深層次的、多方面的。傳統教育體制的封閉性、保守性等急待轉變,作為學校的管理者包括廣大教職工必須樹立強烈的競爭意識、“規則”意識,在境內、外開展合法而有序的競爭。通過樹立教育服務意識、教育產業意識和優質教育的意識,調整辦學思路,一方面幫助學生取得寬厚紮實的基礎知識,廣博精深的專業知識,形成既廣且新的知識儲備,具有理論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另一方面在培養學生時,應更多地關注經濟轉型和企業轉型中所需的人才,更多地關注“新經濟、新企業”,具有超前意識和戰略發展眼光。通過產學研有機結合,培養學生自主創業意識和能力及其良好的適應社會能力,促進學生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培養不同層次特色人才,從而把不同的畢業生經過篩選輸送到不同等級的工作崗位上去,增大學生就業的成功率。
    5.大學生就業和諧發展需要加強就業指導,提高就業競爭力 “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已成為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形式,大學生就業離不開良好的就業指導。縱觀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與我們就業指導沒有及時跟上有很大關係。就業指導是一門學問,它不僅能讓學生熟悉就業的程式與途徑,做好心理準備,大膽步入市場,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就業技巧,提高學生的競爭力,達到就業成功的目的。為此,高校應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1)轉變觀念,儘快完成職能的轉換。學校已從原來協助政府職能部門直接進行就業分配,轉向為畢業生擇業和用人單位錄用人才提供必要的支援和服務。因此,高校應及時轉變觀念,加強服務功能,努力做到用人單位、畢業生和學校三方滿意。(2)設立以服務為宗旨的就業指導工作機構。儘快建立一個能夠獨立開展工作,可以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資訊諮詢、指導、培訓等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服務的機構,配備專門化、專業化、專家化素質的就業指導工作隊伍。(3)多種形式、多種途徑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如印發就業指導材料、舉辦就業指導講座等。另外,要充分利用計算機和網路技術開拓畢業生就業市場,為畢業生提供雙向選擇機會。
    總之,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髮展,我們必須不斷完善大學生就業的制度、體系和理念,通過社會各界的不斷努力,協調好大學生就業與社會需求的矛盾,使大學畢業生順利、充分就業,使我國的人力資源得到更為有效的開發和利用,也使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之路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