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教育論文

  當前,中小學群眾性的教育科研活動,已經成為推動基礎教育發展、促進教育科學繁榮的重要支柱。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中小學教師在職教育研究

  【摘 要】教師教育是教育事業的基礎,是基礎教育質量的保證,教師的質量和水平決定了我國教育事業是否能良好地發展。教師教育是師範生教育、教師崗前培訓與教師在職教育三者的結合,體現了教師培養的整體性、專業性、開放性和終身性,體現了教師連續性、一體化與可持續發展的特徵。教師在職教育是教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重視教師的在職教育是保證教育發展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在職教育 教師教育一、教師在職教育的必要性

  1.終身教育的要求

  終身教育思潮是20世紀60年代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國際教育思想,“終身教育”是1965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人教育局局長保羅·朗格朗提出的。終身教育在時間上是指人的一生,在空間上不僅僅是指學校教育,還有家庭教育、成人教育等。它主張學習者不僅要學習已經掌握了的文化,而且還要培養個人適應環境的變化,並隨著環境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改變。終身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新型的和完善的人,教師的責任是傳道、授業、解惑,在當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資訊爆炸的時代,教師更應該是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的實踐者。教師在他的一生中必須學會充分地利用各種各樣的教育資源,使自己能緊跟時代的步伐。教師的在職教育能彌補職前教育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充學習。

  2.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

  教師作為一種職業,也要經歷一個由不成熟到相對成熟的專業人員的發展歷程。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有求生期、鞏固期、更新期和成熟期。教師的專業發展不僅僅是時間上的延續,還包括專業素養的提升,專業素養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情感。教師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提升其專業水平,使其儘快從一個不成熟到相對成熟的過程。在教師的一生中,剛參加工作時遇到問題可以向指導教師請教,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資訊量的猛增,指導教師對很多問題也是愛莫能助,因此,教師在在職過程中應該接受繼續教育,以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和提高專業技能。

  3.教育資訊化發展的要求

  教育資訊化是基於電腦和網際網路的教育內容更新和教育形式變革的過程,教育資訊化將促進教育從固定的人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學習固定內容向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學習任何內容的徹底轉變。[1] 隨著資訊化水平的不斷髮展,知識的更新速度更是日新月異,教師僅靠在校時所接受的知識已遠遠不能滿足工作的需要,而且一個成熟的教師的絕大部分教學技能來自工作經歷。社會、科技發展如此迅速,知識更新速度如此之快,教師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如知識的劇增、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學生資訊來源渠道增多等,迫使教師不得不繼續學習,只有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更新已有的知識,不斷掌握新的技能和手段,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

  二、我國教師在職教育的現狀

  1.忽視教師的主體性

  我國教師的在職培訓模式主要有:校本模式和高等學校組織的研修班、輔導班等;從時間上分,教師在職教育的培訓形式可分為脫產培訓、半脫產培訓和不脫產培訓;從空間上分,可以分為校本培訓和“走出去”。絕大部分都是以講習班的形式進行培訓,學習內容的安排上比較重視系統性,靈活性不夠,學習方式以培訓教師主講為主,忽視了教師的主體性與個體差異性。

  2.教師的在職教育意識淡薄

  教師的在職教育意識淡薄包括培訓時功利性意識比較濃厚和接受培訓意識淡薄。有研究表明,受訓教師培訓時功利性意識比較濃厚:49.3%的教師的職業規劃行為是源於“自身興趣或發展需要使然”,50.7%的教師職業規劃行為是源於外在的誘因——“晉升職稱的需要”“迫於社會或學校的要求”“獲得上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學校或同行的認可”。[2] 接受在職培訓意識淡薄包括不主動找學習機會以提高教學技能和擴大知識面,而是被動地接受培訓,將進修認為是學校提供的福利,甚至有的在職培訓僅僅只是走過場,教師認為參加培訓是出去旅遊。

  3.經費不足

  教師在職教育經費不足,特別是農村教師的在職教育的經費更是捉襟見肘。2012年中央財政按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4%編制預算。教育經費包括了用於小學、中學、大學等學校的經費,也包括人員經費、公用經費等各種用於教育上的費用。有資料顯示:江西省修水縣2005年財政總支出為55360萬元,其中用於教育支出為15182萬元,其中用於培訓的費用僅為28萬元,僅佔公用經費的0.84%。 [3]由此可見,教師在職教育經費不足問題是教師在職培訓最大的問題之一。

  4.輕視操作性知識的講授

  當前,針對教師在職教育所辦的培訓班、講座等,普遍重視系統理論知識的傳授,如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和師德修養、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教育科學研究、現代科技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這是無毋庸置疑的,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重視系統理論知識而輕視教育教學技能訓練、現代教育技術、專業知識的更新與擴充套件方面的知識。教師在職教育屬於教師繼續教育的範疇,教師在崗前就已經接受了比較完整的教學系統知識,隨著社會發展,在職培訓時應重點講授增進教師教學技能方面的知識,應幫助教師擴寬知識面與專業知識的更新,應重點教授教師如何將學習到的系統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

  5.培訓效果不明顯

  教師在職培訓的質量和效果是教育事業普遍關注的問題,特別是在新課程改革之後,教師培訓的效果問題更是教育人士關注的重大問題。教師在職培訓的效果一直以來都不是很理想,培訓內容陳舊、脫離實踐需求,培訓方式單一、枯燥,這是教師在職培訓效果深受影響的原因之一。教師在職培訓是成人教育,講授型不能是唯一的模式,應提倡案例教學、問題探究、討論式教學;培訓內容應是當前參加培訓的教師所需要的或者是感興趣的,受訓教師是主體,應該充分發揮受訓教師的主體性。

  三、教師在職教育的對策

  1.根據需要選擇培訓內容

  1999年9月13日教育部頒佈《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 》中規定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要以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為重點。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師德修養;專業知識及更新與擴充套件;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教育科學研究;教育教學技能訓練和現代教育技術;現代科技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等。”[4] 在職培訓的目的是擴充知識、增長技能、開發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培養教師積極信念,應教給教師在他們職業發展過程中所要解決問題的應該有的態度、知識和技能技巧,應該在培訓前調查教師應該加強和需要加強的地方,瞭解教師需要學習的內容,從而使培訓目標更加明確和具體,具有針對性。此外,還要根據教師的需要制訂培訓計劃和培訓方案。進行培訓時應不斷地優化培訓內容,應該針對不同類別、不同層次、不同崗位的教師的需求,以問題、案例的形式設計培訓課程,豐富和優化培訓內容,不斷提高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篇二

  淺析農村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

  【摘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的精神風貌、學識水平、素質能力如何,直接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學生,乃至全社會、全民族的未來。目前,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正在全國全面推進,這是黨中央和國務院為加快實施生產者興國戰略作出的又一重大決策,是當前教育工作的一項緊迫任務,是21世紀教育改革與發展戰略重點。

  【關鍵詞】教師 繼續教育

  培養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人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是校長和教師。實施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程,是全面提高教師素質的一項戰略性措施,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順利推進的根本保證。

  一、農村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參訓學校領導和教師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強

  首先,參訓學校領導對繼續教育的認識還不到位,不能以長遠眼光認識教師的繼續教育,不能很好地組織相關人員深入學習、領會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關於繼續教育方面的檔案精神,沒有真正明確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目的要求。領導總是敷衍應付,走走過場,有時以種種藉口阻礙教師進修學習。

  其次,受訓教師對繼續教育持消極態度。他們參加繼續教育是“為學分而學,為過關而戰”,只看重證書和學分,而不重視學習的過程和效果,把繼續教育看成上級的硬性規定,礙於評職稱需要不得不參加學習。

  ***二***培訓單位的培訓實效性不強

  首先,教育內容現實性不強,缺乏針對性。大部分教師反映繼續教育培訓的內容理論與實踐相脫離。表現為:內容陳舊,不切合教育教學實際;實施性弱,與實際教學無法相符;學非所用,與學校教材相脫節;缺乏新意,與國內外先進教育理論無法接軌。另外培訓缺乏針對性。不少教師進修院校 ,為了省事、省錢 ,往往採用“一刀切”、“齊步走”的方式 ,把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齡、不同專業、不同職稱的教師編在同一班級 ,學同樣的課程。

  其次, 培訓課程設定隨意性大 ,缺乏科學性。繼續教育與學歷教育相比 ,課程建設尚不規範 ,各地因地制宜設定 ,容易造成課程開設的隨意性 。教材質量比較粗糙,急功近利,大多數為職前學習內容的再版,新瓶裝舊酒之作較多;自我封閉、地方保護主義現象比較嚴重,不少地方只用本地教材,而不用教育部推薦的教材,難以引進繼續教育的“活水”。這種做法的弊端是課程的科學性不夠。

  第三,施訓教師數量少 ,素質有待提高。目前 ,從事繼續教育的進修院校 ,已有一部分師資基本適應繼續教育的培訓任務 ,成為繼續教育的骨幹教師,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從總體上看 ,這支隊伍的數量還太少。同時個別培訓教師業務素質不很過硬,體現在培訓中只顧按綱講解,不瞭解廣大中小學校的教育現狀和教師的實際問題,本人的教育行為與其宣講的教育改革思想不一致,素質有待提高。

  ***三***繼續教育的管理機制不健全,培訓經費不足

  首先,管理部門疏於管理,監督不力。教育行政部門對教師的繼續教育工作沒有給予足夠的支援和指導 ,只管傳達上級精神 ,而沒有采取過硬的措施輸送和保證本轄區中小學教師按時按量參加培訓。某些教育行政部門雖然十分重視師訓工作 ,但沒有具體的政策法規 ,控制力度較差。制約機制也不太健全,沒有把教師的繼續教育工作納入法制軌道,缺乏規範性。無形中使其成為政府部門可有可無的軟任務,使繼續教育工作流於形式。

  其次, 經費落實不到位 ,農村教師費用負擔沉重。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指出:“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經費以政府財政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在地方教育事業費中專項列支。”但很多農村地區難以落實。教師只能出錢買單。多數教師反映經濟壓力大,個人負擔沉重。

  針對當前中小學繼續教育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 ,必須積極採取有效的措施 ,使繼續教育工作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二、完善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對策

  ***一*** 更新觀念,強化宣傳、提高認識,建立激勵機制 ,確保繼續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對中小學教師進行觀念教育,促進繼續教育的深入開展,使之內化為教師的自覺行為。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 ,組織廣大教師深入學習第三次全教會和基礎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 ,切實提高對繼續教育工作的認識 ,使廣大教師樂於參加師資培訓 ,努力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和過硬的政策措施 ,把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列入各基層教育行政部門、學校領導班子總體目標和政績考核指標。

  ***二***改進繼續教育模式,注重辦班形式的多樣化

  根據中小學教師特別是農村中小學教師經費緊缺、交通不便、工學矛盾突出等實際情況,開展繼續教育可採用以下辦班形式:1***培訓院校舉辦骨幹教師培訓班。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應認真組織,積極配合,選派那些年富力強、綜合素質較高的教師進行短期脫產培訓。2***培訓院校送教上門。也就是說,培訓院校把培訓班辦到鄉鎮。這樣可以避免工學矛盾,節省參訓教師的開支,使更多的農村中小學教師有機會接受培訓。3***必須突出“校本培訓”。校本培訓是中小學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最現實途徑。它既可以提高在職教師的業務水平 ,又可保證正常的教學秩序不受影響 ,還可以節省費用 ,多樣兼顧、事半功倍。

  ***三***加強繼續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切實提高培訓質量

  針對部分培訓者的業務和思想素質不高的現象,對一些培訓者應進行相關內容的培訓。在培訓者之間應建立一種競爭上崗的制度,對沒有經過正規培訓或培訓不合格的教師禁止參與對學員的培訓活動。受訓學員對其意見較大的培訓者應立即停止教學活動,由更加優秀的教師來兼任。

  ***四***加強領導,健全法制,確保培訓經費

  經費是繼續教育發展必須解決的基本問題。

  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應充分認識教師繼續教育是一項勢在必行 ,必須抓好的重要工作 ,要積極想辦法 ,開拓集資途徑 ,地方政府財政經費預算中應有培訓的專項經費 ,按人口與教師的實際比例數設立且專款專用 ,以保障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大面積、深層次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建華. 關於中小學繼續教育的思考[J] . 教育評論,1998 , ***5*** :28.

  [2]李風英. 教師繼續教育工作的難點及解決辦法[J]. 中國成人教育,1997 , ***8*** :25.

  [3]楊昆,于傑. 當前基層繼續教育工作存在問題及對策[J] . 繼續工程教育,2000 .

  [4]浙江大學教育學院 吳民祥“略論我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新課程資源網.

  篇三

  中小學教師在職教育研究

  摘 要 教師教育是教育事業的基礎,是基礎教育的質量的保證。教師教育是師範生教育、教師崗前培訓與教師在職教育三者的結合,體現了教師培養的整體性、專業性、開放性和終身性,體現了教師連續性、一體化與可持續發展的特徵。教師在職教育是教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重視教師在職教育是保證教育發展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 教師 在職教育 教師教育 中小學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1 教師在職教育的必要性

  1.1 終身教育的要求

  “終身教育”是1965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人教育局局長保羅·朗格朗提出的。終身教育在時間上是指人的一生,在空間上不僅僅是指學校教育,還有家庭教育、成人教育等。它主張學習者不僅要學習已經掌握了的文化,而且還要培養個人適應壞境的變化,並隨著環境的變化而做出的相應的改變。在當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資訊爆炸的時代,教師更應該是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的實踐者。

  1.2 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

  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有求生期、鞏固期、更新期和成熟期。教師的專業發展不僅僅是時間上的延續,還包括專業素養的提升,專業素養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情感。教師在在職過程中應該接受繼續教育,以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和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

  1.3 教育資訊化發展的要求

  教育資訊化是基於電腦和網際網路的教育內容更新和教育形式變革的過程。隨著資訊化水平的不斷髮展,只有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知識,不斷掌握新的技能和手段,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

  2 我國教師在職教育的現狀

  2.1 忽視教師主體性

  我國教師的在職培訓模式主要有:校本模式,高校組織的研修班、輔導班等;從時間上分,教師在職教育的培訓形式可分為脫產培訓、半脫產培訓和不脫產培訓;從空間上分,可以分為校本培訓和“走出去”。絕大部分都是以講習班的形式進行培訓;學習方式以培訓教師主講為主,忽視了教師的主體性與個體差異性。

  2.2 教師在職教育意識淡薄

  教師在職教育意識淡薄包括培訓時功利性意識比較濃厚和接受培訓意識淡薄。49.3%的教師的職業規劃行為是源於“自身興趣或發展需要使然”,50.7%的教師職業規劃行為是源於外在的誘因——“晉升職稱的需要”、“迫於社會或學校的要求”、“獲得上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學校或同行的認可”。

  2.3 經費不足

  今年中央財政按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4%編制預算。但這其中用於教師在職培訓的到底又佔了多少?江西省修水縣2005年財政總支出為55,360萬元,其中用於教育支出為15,182萬元,其中用於培訓的費用僅為28萬元,僅佔公用經費的0.84%。

  2.4 輕視操作性知識的講授

  當前針對教師在職教育所辦的培訓班、講座等,普遍重視系統理論知識的傳授,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重視系統理論知識而輕視教育教學技能訓練、現代教育技術知識。隨著社會發展,在職培訓時應重點講授增進教師教學技能方面的知識,應重點教授教師如何將學習到的系統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

  2.5 培訓效果不明顯

  培訓知識陳舊、脫離實踐需求,培訓方式單一、枯燥也是教師在職培訓效果深受影響的原因之一。教師在職培訓是成人教育,應該更多的是案例教學、問題探究、討論式教學。培訓內容必須是當前參加培訓的教師所需要的或者是感興趣的,應該充分發揮受訓教師的主體性。

  3 教師在職教育的對策

  3.1 根據需要選擇培訓內容

  1999年9月13日教育部頒佈了《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規定: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師德修養;專業知識及更新與擴充套件;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教育科學研究;教育教學技能訓練和現代教育技術;現代科技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等。”在培訓前應調查教師需要加強的地方,根據教師的需要制定培訓計劃、培訓方案,不斷提高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2 走向校本培訓

  校本為“以學校為本”、“以學校為基礎”,鄭金洲先生認為校本它包含三方面的含義:一是為了學校,二是在學校中,三是基於學校。由於校本培訓的質量普遍不高,培訓形式單一,主要採取聽專家作報告的形式,培訓之間缺乏溝通;因此我們在進行校本培訓時應根據存在的問題,以教師為中心進行有效的改進。校本培訓必須體現本校的特色,根據教師的要求、需要制定有效的培訓計劃並給予實施。

  3.3 轉變觀念

  廣大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師首先要意識到在職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應明白教師在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進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我們應該充分激發教師學習的熱情,使他們對於培訓有正確的認識,用先進的在職教育觀念來指導行動,才會最終會提高培訓質量。

  3.4 根據不同的培訓物件採取不同的培訓方式

  培訓物件可以分為剛參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師、骨幹教師、老教師等。不同的培訓物件有各自的特徵,在制定培訓計劃時應根據培訓物件的特徵作針對性的培訓。在進行教師的在職培訓時應記住:教師是培訓的主體,一切活動應以教師為中心。在培訓時我們也可以請優秀校長、優秀教師講授經驗。

  3.5 重視資訊科技的重要作用

  資訊科技是利用資訊科學的原理和方法來實現資訊的採集、儲存、傳輸、處理、使用等功能一類技術;它主要包括用於資訊採集的感測技術、用於資訊傳遞的通訊技術、用於資訊處理的計算機技術和用於資訊使用的控制技術。利用資訊科技反思和研究自己的教學實踐,它可以幫助教師充分有效地利用時間進行學習,可以隨時隨地請教專家、學者、同行。

  綜上,我們應該從終身教育、教師專業發展和教育資訊化發展來考慮和安排教師在職培訓,更應該立足於教師的需求不同的培訓物件等選擇培訓內容進行教師在職培訓,另外,轉變教師和教育管理者的觀念是促成培訓有效的關鍵因素,因為資金和精力,我們可以藉助資訊科技促進教師在職培訓工作的完善。

  參考文獻

  [1] 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修訂版.

  [2]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EB/OL]. 2012.3.12

  [3] 師書恩,王慧芳,武法提.資訊科技教學應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