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可持續發展視域下的道路交通工程

  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使用頻率相當高的一個詞彙,其基本定義可以表述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思想,意味著觀念的轉變;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方向,意味著規劃和目標的修正;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宣言,意味著具體行動中的計劃和貫徹。在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下,道路交通現代化建設需要進行觀念的調整、目標的調整,以及系統結構的調整。

  1.觀念的調整,支撐著可持續發展的交通設施體系

  早期在有限的建設能力和資金能力基礎上,其構成只包含了最基本的部分—道路、鐵道的本體;當交通安全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之上以後,交通標誌和標記、交通監控系統等成為交通設施體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當交通環境問題提上議事日程,隔音牆、交通環境監控裝置等成為交通設施體系中的新成員;與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適應,支援與土地利用規劃相結合的交通規劃決策支援系統和資訊採集管理系統、更加充分發揮交通設施能力的交通誘導系統等成為交通設施體系中的重要成員。在這種硬體設施構成內容變化的背後,設計觀念的更新,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目標的變化等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與基礎設施建設緊密關聯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與基礎設施建設緊密關聯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是:改善人類居住區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改善居民的居住工作環境和生活質量。這一目標需要通過多種途徑的努力才能有效地實現,作為基礎設施重要組成部分的交通建設對這一目標產生多方面的作用:引導作用,對區域社會經濟空間形態發展的引導;支援作用,提供區域空間的基本支撐框架;保障作用,對於地震等災害的救援來說,交通網路是最基本的生命線。

  3.結構的變化,道路交通綜合系統的構成

  在可持續發展戰略指導下建立道路交通綜合系統是一個包括“政府調控行為、科學技術能力建設和社會公眾參與”的複雜系統工程,採用巨集工程的觀點看待這一問題,需要分析系統外部環境對道路交通系統所提出的功能要求,根據這種功能要求確定系統的結構,支撐這一結構的科學技術體系。

  根據執行可持續戰略的要求,道路交通系統將與其它系統之間形成如下介面關係:與自然系統的直接介面,包括從自然界的索取、向自然界的排放、對自然界的干預等。與社會系統的介面,與城市化程序的協調,對國土發展均衡程度的調節,對消費模式的影響等。與經濟系統的介面,包括與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協調,與能源利用政策的協調,對產業結構與佈局的影響等。

  這種介面關係要求道路交通系統滿足如下功能:基本交通功能,保證交通運輸通暢、安全、快速、舒適、便捷;環境保護功能,提高單位土地的利用效率,減少對自然界的索取和排放;促進社會進步功能,通過有效的規劃手段促進城市體系、區域佈局的健康發展,正確引導社會消費方式,促使社群健康發展;支援經濟發展的功能,保障經濟發展戰略的實現,促進經濟結構和經濟佈局的調整。

  4.科學研究結構的變化,值得關注的研究領域

  具有遠見的規劃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因而交通規劃研究領域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交通規劃從以基本依靠經驗的定性分析為主階段,到調查研究基礎上的定量分析為主階段,在向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新階段,呈現了一種螺旋式上升發展的過程。這首先是由於對於交通系統的要求變化,不僅需要滿足交通需求,而且需要對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支撐條件。要求的變化造成研究範圍的擴大變化,使得我們更加難以對研究物件的長期發展作出準確的預測。因此,交通規劃的研究範圍進一步擴大,更加註重與社會經濟系統之間的協調配合,更加註重解決戰略規劃層面的問題,同時更加註意在長期交通需求預測不可能準確的前提下交通規劃方法的研究。作為理論基礎,巨集工程理論和從定性到定量綜合整合技術正在引起研究者的關注。

  從規劃研究內容來看,發展城市公共交通,促進合理交通模式的建立,正在引起人們的重視。有限的自然資源不可能承擔迅速發展的私人交通,必須採用政策、稅收、建設、管理等多方面手段促使大量的人員利用公共交通系統。我國的城市交通規劃多年來一直強調公共交通優先,但真正落實下來的情況並不好,如何以有力的分析論證說服政府及公眾,在城市的空間資源利用、政府財政預算、技術進步支援等方面確實實施公共交通優先戰略,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交通需求管理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需要給予關注的問題,人類應該較為自覺地調整自己的消費觀念,其中交通消費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交通需求管理通過停車管理、稅收管理等多種手段實現對交通方式的調節,鼓勵減少交通出行的模式及較少資源消耗的模式。

  作為資訊科技實現載體,交通誘導系統、交通資訊系統、交通控制系統在現代道路交通體系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將交通主體—人或物、交通工具、交通基礎設施、交通管理部門聯絡為有機的整體,減少了由於系統內部不相協調造成的效率下降。

  5.地震災害情況下保障道路交通的措施

  在災害情況下,特別是在救援工作初期,人們往往失去有效的組織性,這種分散無組織的行動有可能造成交通網路總體機能的喪失,因而對於城市救災保障交通系統設計中需要考慮這種特殊情況下的供需關係,以及對應的交通保障方法。類似的研究需求在抵禦火災、水災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意義。

  6.交通環境關注的對策與手段

  道路交通的環境汙染主要分為交通噪聲、大氣汙染、交通振動三個主要方面。道路交通噪聲是由通過道路的汽車群發生、並傳播到道路沿線的隨機噪聲,其特點是大小不規則,且變動幅度大。降低道路交通噪聲的主要措施有改善車輛結構、改善行駛狀態、控制交通量等。

  汽車是大氣汙染的移動發生源,由汽車排放的汙染物質有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氫化合物、鉛化物、顆粒物質等。為減少汽車的排放汙染,最重要的控制發生源,首先可以採取較少汽車排出的汙染物質數量***例如採用無鉛汽油***;第二,可以以強化排出氣體管理規章為中心,促進汽車結構的改善;第三,利用交通控制系統保持交通流的暢通,通過交通規則改善行駛狀態;第四,促使私人汽車交通轉向公共交通系統,以及促進貨運方式的合理化等交通總量控制手段;第五,改善道路結構,確保環境設施帶、綠化等緩衝區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