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素質教育論文

  切實推行素質教育,讓素質教育滲透進學校教育的每一個環節,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從方方面面影響每一位學生。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素質教育》

  摘 要:作為教育工作者要轉變觀念,從娃娃抓起,從我做起。切實推行素質教育,讓素質教育滲透進學校教育的每一個環節,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從方方面面影響每一位學生。從基礎教育階段努力創造對社會有用的學生,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人才,為中華民族之崛起添磚加瓦。

  關鍵詞:素質教育;應試教育;德育

  亂丟垃圾,坐公交車搶座,排隊加塞,大庭廣眾赤膊袒胸,吃自助餐多拿多佔,遇有糾紛惡語相向……2006年中央文明辦和國家旅遊局公佈了從網上徵集的10類“中國公民旅遊常見不文明行為”,以上行為全部榜上有名。

  在08年湖北省素質教育研究組的籌備大會上,素質教育的呼聲愈演愈烈,針對學校素質教育,我淺談幾點看法。

  一、形成的因素:

  在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素質的高低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家長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素質和教育對學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家長過分誇大學校的教育效果和力度,而把教育學生的責任全部推給學校是對學生不負責任的行為。有新聞報道大巴上在有兒童的情況下,公然播放凶殺暴力色情錄影,引起家長的投訴。社會忽視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導,也是對未來不負責任的行為。在新聞裡,我們會經常會看到有關大學生這樣的報道。“繼吉林導遊徐敏超狂砍20名路人之後,古城麗江最近再次發生惡性事件。雲南大學旅遊文化學院19歲大二女生張超,和她的男朋友等人,將包養她的當地大款殺害、分屍,並用DV全程拍攝下來。有人稱之為“雲南大學女馬加爵”。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中國籍博士生朱海洋,因求愛未遂把女同學殺害斬首,本週一被當地法院法官裁定一級謀殺罪名成立,被判處終身監禁,不得假釋。處於社會轉型期的大學生,其心理狀況值得關注。朱海洋這樣的惡性事件讓我們不得不再次審視留學生的心理問題,在我們震驚,感嘆,悲傷的同時,也是時候想想怎麼讓留學生們塑造出健全的人格在他們瀕臨邊緣時,如何才能拯救他們的心靈?素質教育的基礎就是成人教育,是成為人的教育,而不是成年人的教育。成人教育原應在嬰兒教育、幼兒教育和義務教育階段完成。但目前中國的現狀是:部分已經走上社會的經過高中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畢業生仍缺少人的基本素質,已影響到中華民族的素質;雖然學校教育不是萬能的,學校教育學校教育作為主要的教育機構,在培養人的綜合素質上面擔負著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鄭州教育局副局長田保華說過:“有什麼樣的觀念,就有什麼樣的教育,有什麼樣的教育,就有什麼樣的民族。”

  二、素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近年來哈佛對中國來的學生排斥,認為高分低能的現象嚴重。因此有必要立即加強嬰兒教育、幼兒教育和義務教育階段的“成人教育”,對現階段高中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學生,有必要補充“成人教育”。成人包括心理成人,也包括能力成人。

  三、學校如何發展素質教育

  在學校推行素質教育是必然的卻是複雜的過程。我認為至少要做到以下四點:

  1、素質教育從“我”做起。在最近當紅的《非誠勿擾》娛樂節目中,有位女嘉賓對不喜歡的男嘉賓的評價是“我感覺你長得像政治老師。”這句話對我印象很深刻。言外之意就是他很教條古板。“學高為師,德高為範”在教育工作者的隊伍裡,從傳授知識的角度上來說,基本上都可以勝任,但是從綜合素質方面,不得不否認還存在很大差異。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從校長到教職工都要擔當起素質教育者,不斷提高自我的素質修養,不能僅僅把自己看作一個“教書匠”。把素質教育滲透在每一節課、每一次集體活動、以及教師的每一個生活細節。我們擔負著創造祖國未來的重要的使命,要用我們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每一位學生。這不僅僅是喊口號,不僅僅是追求課堂的呈現形式,而是從教育工作者的根本思想上、實際行動上做一個“有素質的人”。從而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從方方面面影響到學生。比如教師在學校食堂吃飯,飯後主動把餐盤收拾乾淨;每一次開完會,把水杯帶走,把凳子歸位;每一次上完課,把多媒體收好。每一次學區學校之間學術交流,或者集體備課改卷的時候,互幫互助,不大聲喧譁。面對學生的錯誤,絕不生硬的批評和體罰,而是注重思想引導。善待每一位學生,和他們交朋友。

  2、讓素質教育融入課堂教學

  實際上,在基礎教育階段課堂教學,在不同的學科:素質教育的呈現形式,以及評價標準是不一樣的。比如語文、歷史、政治等人文學科,在課堂教學中可側重於學生語言表達、文化修養,以及人生觀價值觀,道德品質培養和考察;在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學科中,其中物理,化學更側重於動手操作,實驗觀察等學習能力的培養和考察;而數學學科側重於數、形、邏輯推理等數學思維方法培養與的考察。等等在不同學段:對於七年級學生重視習慣的養成,對於八年級學生側重於探索發現能力的培養,對於九年級的學生,面臨學業考試,更側重於歸納總結學習能力的培養。所以對於學生能力素質的評價標準也不能一概而論。不能把學科和學段孤立起來看。應該把整個學科和學段綜合起來看作一個整體。在課堂教學上,要多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合作交流和語言表達能力。多聯絡實際,從解決實際問題中滲透德育,在合作交流中注重人格的培養。

  3、學校的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

  在九年級學段,有的人片面地認為中招考試的考前複習就是應試教育,不是素質教育,我並不這麼認為。在我國目前在考試製度選拔機制下,進入臨考前的備考狀態,應該是對整個初中階段的總結複習。這種考前複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拋棄老師的功利心,充分相信學生,變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學習,這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體現。這種教學方式摒棄了教師的填鴨式教學。我們畢業班的這種教育方式,就是素質教育在特殊階段的一種呈現形式。

  4、教師不以分數作為檢驗學生的唯一標準。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素質教育的重要職能是發展人的個性。基礎教育面對全體的學生,我們培養的是要在社會上成為“有用”之材。每個人的特質都不同,從姓別到性格,到意志力都有差異。以分數評價學生的優劣已不能成為評價的唯一標準,教師需要挖掘每個有用的人,從而為社會的良性發展不斷提供最大的創新動力。“今天我們怎麼對待我們的學生,這些學生明天就會怎麼對待這個社會。”教師的責任重於泰山。當我們抱怨現今社會上種種的不良現象的時候,不妨想一想,我們或許不能改變現在,但是我們能改變未來。我們能從基礎教育階段努力創造對社會有用的學生,為祖國的未來輸送高素質的人才,為中華民族之崛起添磚加瓦。

  作者單位:鄭州市第四十五中學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