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怎樣啟用小學音樂課堂論文

  音樂課堂教學是師生的多邊活動,具有預設性。要想在課堂上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就需要根據學生的反饋資訊對教學方法進行必要和恰當的把握和調整,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的課堂過程中,通過情境自學、合作互學、展示激學、提升領學,把音樂課堂真正變成學生主動求知的課堂,讓音樂課堂真正被啟用。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淺談怎樣啟用小學音樂課堂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淺談怎樣啟用小學音樂課堂全文如下:

  摘 要: 在音樂課中,生動活潑的音樂欣賞、表現和創造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表現慾望和創造衝動,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是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才能得到充分發展。新課程改革要求啟用我們的音樂課堂,呼喚充滿活力的一位位教師,呼喚閃現創新意識的一名名學生,呼喚迸發著智慧火花的一節節音樂課堂。

  關鍵詞: 音樂課堂 生活化活動 情感性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音樂教育不應只侷限在“知識”、“學科”等狹窄的範疇內理解,而是要把“讓每一個學生個性獲得充分發展”的價值觀視為根本。使音樂真正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將培養素質全面、個性鮮明且具有一定文化藝術修養的完整人作為主要任務,併為學生終生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為學生營造輕鬆愉悅、開放自由的環境氛圍

  在孩子們的眼中,音樂教師是“愉快”的代名詞,是他們的“歡樂天使”,所以,我們必須用良好的行為營造一種自由、寬鬆的能使學生心靈感化的環境和氛圍[1]。如:學生自由選擇座位,採用朋友式的交談組織形式以縮小師生的空間距離,使學生為走進音樂課堂而歡欣雀躍,讓他們在音樂藝術的海洋裡自由自在地遨遊。又如:在進行律動遊戲時,讓學生離開座位,與同伴自由交流;離開教室,到操場盡情發揮,使他們像一隻只自由的小鳥在無拘無束的氛圍中展示各自的才華。

  二、給予學生更多放飛自我的自由時空

  音樂的自由性、模糊性為學生理解與演繹音樂提供了想象、聯想的廣闊空間[2]。要讓學生在這個廣闊天地裡盡情地翱翔,我們必須做到把時間還給學生,把空間還給學生。我的做法是“悠著點”。欣賞音樂時學生會不由自主地站起來手舞足蹈甚至離開座位,這時,請且慢呵斥他的隨意,不妨以讚許的眼神欣賞他的表演,待他心滿意足後自會上座位。遇上喜歡唱的歌,總有學生激動得控制不住自己的音量,儘管喊唱有損聲帶且不好聽,但一味強調“輕點再輕點”只會令學生情緒受到抑制,演唱變得無精打采了。我除在唱歌前提醒學生用自然的聲音讀唱外,演唱過程中絕不做“掃興”的事,唱後的評價也總先肯定學生的唱歌熱情,然後再引導學生比較唱得特別響***喊唱***與自然的響亮哪種更好聽,學生不難發現,唱得太響感覺刺耳,是不可取的。在教學中發現,一年級新生對歌聲好聽的評價標準首先是響亮,對掌握正確的演唱方法我們老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引導與等待,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改變與適應。只有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學生才會把音樂課看做是無拘無束、放飛自我的地方,才會由衷地喜歡音樂課。

  三、讓活動貫穿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動中學,動中樂

  活動化的教學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動的天性,開放課堂教學,為學生創造寬鬆的教學氛圍,讓活動貫穿課堂教學,在“動中學,動中樂”。教師“動”***談話、範唱、跳舞、彈琴等***,學生“動”***聽賞,學唱,跳舞、彈琴等***、師生互動***討論、交流、練習、問答等***教學不離開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合作意識。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就能進行情感體驗。活動化的課堂教學,使學生在時間、空間上有靈活性,組織形式多樣化,從而達到學生思維上的活躍性,在親身體驗中學會創新。

  四、精心設計生活化的活動內容,讓學生置身於音樂的美好境界中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讓學生在愉快的音樂實踐活動中,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作音樂,在濃郁的藝術氣氛中培養學生良好的素質和能力。採用聽、想、視、畫、動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置身於音樂的美好境界中。下面列舉幾個例子。

  1.為歌曲創編動作。

  如果說歌曲易於用動作表現的話,則應儘量啟發學生結合生活,發揮想象,自編動作來表現歌曲。如欣賞《我是草原小騎兵》時,讓學生隨音樂進行表演,當聽到歡快的旋律時,學蒙古少年做騎馬的動作,當聽到優美抒情的旋律時,模仿蒙古人做應肩、聳肩、擠奶等的動作。聽到暴風雨來的時候表現出騎馬飛速奔跑時的樣子。通過表演,樂曲的情緒、速度很容易被學生掌握。

  2.為歌曲改編歌詞。

  在教學中,啟發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給熟悉的歌曲創編新的歌詞或改編部分歌詞,既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又能提高學生演唱新歌的興趣,同時還能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唱著自己改編的歌曲,創造力頓時被激發出來。一個同學唱完自編歌詞的歌曲後,其他同學都爭先恐後地要把自己創編的歌詞唱給老師和同學們聽。

  3.為歌曲創編伴奏。

  採用聽、想、視、畫、動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置身於音樂的美好境界中。如《小雨沙沙》這首歌曲,宛如一幅畫,繪聲繪色地再現了春雨的場面。在教唱時,先準備好打擊樂器,一部分學生邊唱邊做下雨和麥苗的動作,另一部分學生按歌曲節奏敲擊沙捶、三角鐵進行伴奏。學生邊做動作、邊唱歌曲、邊伴奏。這樣生動地表現了歌曲的場面和意境,活躍了課堂氣氛,在歌曲中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五、挖掘音樂課的情感性,以情感人,以情激情

  在音樂活動過程中,情感始終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最活躍的因素。音樂教育中倘若沒有了情感這一重要因素,就會喪失震撼力。小學音樂教育如何突出其情感性,達到以情感人,以情激情,以情塑造和改造學生的人格,這是值得重視和探究的問題。

  1.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的情感,以情激情。

  小學音樂教材,每一個教學內容本身都隱含著不同的情感因素,教師必須充分挖掘、提煉、展示教材內在的情感內容,來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產生情感共鳴[3]。例如:在教學《歌唱二小放牛郎》時,教師可在音樂的伴奏下,用抑揚頓挫的語言講述故事,讓學生在反覆聆聽歌曲、表現歌曲中體驗情感。

  2.關注學生主體性體驗,以情育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情感教學中,絕不能包辦學生的想法與做法。另外,小學生由於年齡小,他們想問題,處理問題都以“我”的角度來進行,不會從“你”或“他”的角度來進行思考,因此,在學生主體性體驗時,教師可採用“角色表演法”與“換位思考法”等將學生帶入情境,使他們進入角色“設身處地”地體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這樣既可豐富學生的角色情感和情境情感,又對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極為有利。其次,要重視和利用學生的個人經驗。因為經驗是體驗的基礎,體驗是情感形成的方式與手段。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就應注意喚起,並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和情感體驗,啟發和誘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情感。

  3.加強學生過程性體驗,以情冶情。

  任何學習本身就是一個過程,教師要注重教學過程的展開和學生的全程參與,通過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每個步驟的全部展現與揭示,使學生之間感知和參與體驗,不能只注重結果而忽視過程。在音樂教學中,許多教師對於情感的教學,都習慣於在學完歌曲之後,讓學生總結並說說“這首歌曲教會了你什麼”,就像習慣於歌曲學成之後再來處理歌曲一樣,而沒有重視學習歌曲的過程性體驗。注重學生在從“不會”到“會”、從“不知道”到“知道”的過程性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領悟情感、體驗情感從而陶冶情感,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諧、自由地發展。

  總之,通過啟用我們的音樂課堂教學,喚醒了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了學生封存的記憶,開啟了學生幽閉的心智,放飛了學生囚禁的情感,使新課標下的音樂課堂成為師生共同發展的嶄新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