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課堂師生有效互動的策略研究

【內容摘要】小學音樂課堂師生互動是指在小學課堂情境下,發生在教師與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對話及與其相關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課堂教學的互動方式很多,較為基本的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等幾種。本文作者通過對新課程理念下師生互動概念的理解,剖析了當前音樂課堂師生互動的幾個誤區,客觀分析了影響師生有效互動的四個因素,探索提出了小學音樂課堂師生有效互動的幾點策略,這對於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關鍵詞:  師生互動    音樂教學
 
一、對新課程理念下師生互動概念的理解
 
“師生互動”這一課堂教學理念並不是新一代產物,是自古就有的。無論是中國古代孔子與弟子的座談,還是古羅馬教育家昆體良提出的“教是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地在形式和內容上成為“師生互動”的先導。發展到現在新的課堂理念,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過程,它應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教師的角色正發生著很大的變化,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高高在上"者轉化為"平等中的首席"。《音樂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是溝通學生與音樂的橋樑”,“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互動關係”。師生互動能促進整個教學過程的發展,是促使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良好的師生互動,尤其是小學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不僅有利於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更有利於小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

 
二、音樂課堂師生互動的環節出現的幾個誤區
 
1、誤以為熱鬧的活動就是互動
 
在課堂上,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提出學生跟著老師一起學做音樂律動,這時學生們馬上會出現異常“熱鬧”的現象,待音樂聲起,一部分學生開始喧鬧嬉笑, 一部分同學開始默默地發呆,一部分開始相互推辭,覺得不好意思,乾脆去做別的事情。我認為這主要是缺乏互動學習的規則,正是通常講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2、誤以為簡單的無價值問答就是互動
 
我們說教學的環節是環環相扣的,包括問題的設計也一樣,言語的巧妙問答,能夠起到“承上啟下” 的作用。在課堂中,一些無價值的問答,不但會拖延上課時間,而且對教學沒有任何意義。
 
3、誤以為低效的學生參與就是互動
 
在我們的課堂生活中,教師處於中心位置,分別與每個學生進行交往,這樣有利於建立良好與穩定組織,一切以方便教師教學活動為主要考慮因素,也很有利於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控制,便於掌握課堂的進度和局勢,但由於互動的量和麵有限,不能充分與學生進行互動,很多學生交流的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某些學生可能由於不善於和教師溝通而喪失應有的學習機會。有的教師就會想:學生在課間追逐嬉戲,相互做遊戲,玩得不亦樂乎,可是一到上課,教師邀請學生一起遊戲時,為什麼只有三三倆倆的參與?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共同沉浸在音樂的海洋裡,喚起情感上的共鳴,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音樂的動人心魄,都能表達出心中的感受。在這樣氛圍中,教師再適時加以引導,調動起學生情緒,與學生積極地溝通交流,一起分享心中感受,課堂氣氛自然就調動起來,學生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能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師生之間的互動輕鬆活躍,學生也能在良好的互動中取得更多的收穫,教學效果的顯著就是不言而喻。
 
4、誤以為齊全的電教手段就是互動
 
在電子教育流行的今天,許多教師也“趕時髦”,經常通過電腦等多媒體教學來與學生進行互動。運用人機互動式學習方式,幫助學生解答各種問題,判斷學生的學習水平的現狀,做到有針對性地教學和輔導,實現因材施教。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互動式學習方式,是以往任何傳統教學模式所無法實現的,它可以使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需求控制學習進展,而且不會因為某個內容的沒聽懂就錯過了,或不得不放棄,以至於產生自卑感,影響學習的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質的發展。但是電教裝置再齊全,比如在欣賞音樂童話《彼得與狼》前,我把多媒體的圖片開啟,要求學生用“音樂的耳朵”聆聽,“看誰的眼睛會說話,請同學們用眼睛把你想到的,看到的告訴大家……”。這時“愉快”、“危險”、“緊張”、“喜悅 ”……一切都盡顯於孩子們真誠的眼眸之中,那麼地投入,那麼地逼真,彷彿真地看到了高興的鴨子、愉快的小鳥、狡猾的大黑貓、凶狠的大灰狼、聰明勇敢的彼得……如果在上課的環節中,不能很好的進行課堂教學環節組織,既是再漂亮的多媒體圖片也是多此一舉,不能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良好工具。 
 
三、影響師生有效互動的因素分析
 
有效的合作學習是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從人與人之間情感碰撞,交融所產生的,音樂課所吸引孩子們的正是一些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互動活動。那麼,如何來提高音樂課師生有效互動?我做了以下分析:
 
1、輕鬆和諧的課堂氣氛
 
在音樂教學中,學生喜歡輕鬆、愉快、平等的課堂氛圍,學生的心情舒暢了,思維也活躍起來了,學習的積極性就這樣一次次地被調動起來,興趣濃厚了,學什麼都那麼有滋有味。“源頭活則流泉清,根本固則葉寬鬆。”課堂教學蘊含著鮮活的生命力,只有師生互動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發揮,學生的生命潛能才能釋放出熠熠生輝的火花。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還學生自由的空間。教師就得營造民主、平等、寬鬆、自由的課堂氛圍和學習環境,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張揚。我在教《小蜜蜂》一課時,在穿著上,我把衣服設計成與蜜蜂外形接近的顏色;在角色上,整堂課以蜜蜂為主角,我也就裝扮起這個角色,這樣讓學生們思維一下就活躍起來,在之後的教學環節,他們的學習的很開心,我也教得很輕鬆。
 
2、巧妙的課堂提問
 
音樂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邊互動活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就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問是一門藝術,要運用得好,讓它受益於課堂教學,關鍵就是教師要在課前精心設計問題,課堂上靈活運用。我們常說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有多種方式組織與引導學生學習,其中,最常見的方式就是用語言引導。那麼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對問題的目的要明確,意圖要清楚。    比如在上《野蜂飛舞》一課時,讓學生們邊聽音樂,邊積極動腦想想會有哪位小動物到來,它們有什麼樣的特點呢?學生們的思想一下子就打開了,有的說:“是蜜蜂,它們飛得時候會發出嗡嗡的聲響”;有的說:“它身體後邊有刺”;……於是,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想法,設計自己想象的場景,在輕快的歌聲中表演起來了。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聆聽”習慣;又使得對歌曲的深入欣賞、學唱和表演更加順理成章。

3、音樂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
 
    在音樂課堂中,不少教師仍然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一些教師還是未能放下自己的“尊嚴”,對於一些有獨立見解的學生,並不能以平等的態度進行對話。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和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有些教師表面上是在積極引導學生,但實際是一問一答的牽引式教學,目的是將學生牽引到自己教學預設的答案中。如此的引導決非新課程所倡導的引導,也不可能促進學生音樂欣賞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也沒有在學生真正有疑問的地方進行引導與促進,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語態要和藹,讓學生能親近,並能大方地傾訴自己的見解。
 
4、有效的課堂討論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以小組或全班方式經常開展一些討論,不但可以提高教學質量,而且有助於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實踐證明,合理有效的討論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能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學生通過討論、爭辯、思索,掌握的知識會更深刻、更準確,對問題的思考會更全面,對結論的表達會更系統、條理。
 
   四、小學音樂課堂師生有效互動的策略
 
  (一)創設民主和諧的互動氛圍,促成師生有效互動
 
    心理學家認為:人在心情舒暢的時候學習,工作,思路才會開闊;而在情緒低落的時候,思路就會狹隘。在課堂上,學生只有在輕鬆和諧的環境中,才會勇於舉手發言,發表自己觀點,才會勇於表現自我,標新立異。在音樂課上,最明顯的就是能大膽自信的唱,表演。通過設計遊戲情境,營造活躍的氣氛,讓學生取長補短,達到優勢互補,使學生知道了,同學之間相互合作帶來的好處。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和自由、愉快的教學氛圍是促成互動的動力之一。教師在課堂中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援性的、寬容的課堂氛圍,能給予學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滿足學生的社會接納、決策、親和等各種交往需要,使學生愉悅、積極地參與互動。
    運用情感交流,教師應該通過語言、微笑、眼神、手勢等媒介與學生產生表情互動,相互感染。如:歌曲《可愛的羊群》是一首描寫遼闊、美麗的蒙古大草原的優美、抒情的歌曲。在演唱時,教師眉毛上揚,面帶微笑,臉部與眼神流露讚美、嚮往之情,向學生傳遞著對歌曲的感受。學生受到感染,有的舒展雙臂、有的身體輕輕搖動,臉上帶著喜悅的笑容,表達內心的體驗。
在音樂教學中,師生、生生之間的情感在和諧氣氛中,相互感染、相互碰撞、相互激發,創造了良好的學習和探索的氣氛,不但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又可以幫助一些學習困難的同學,起到互助的作用,通過音樂將彼此間的情感進行了充分而有效的交流,無形中形成了交流合作的良好氣氛。
 
  (二)圍繞音樂學科審美特徵,促成師生有效互動   
 
    音樂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獨特的審美特徵具有意象的流動性、感知過程的聽覺性、內在情感的直接性、審美創造的再現性,藝術欣賞的理解性,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首先要激發他們的審美興趣,並進一步提高學生感覺音樂、理解音樂的能力,最終使學生能自如地運用適合的表演手段,通過音樂表演表現內心的情感。在音樂課上,我們不但要提高學生審美能力,而且還要好好的利用這一特徵促成師生間的有效互動。
   學生們往往對本民族、本國家的音樂作品感到親切,因而感到興趣。然而,世界上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優秀音樂作品,這就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音樂風格和式樣。人們常說:“音樂是沒有國界的。”這正是音樂教學比較其他學科的優勢所在。另一方面,從審美規律來看,人們本來就是有尋求新穎、向多元化發展的審美傾向。教師的作用在於引導學生的審美趣味向多元化發展。我們不僅要教好本民族、本國的歌曲、樂曲,還要讓孩子們欣賞外國歌曲和樂曲,喜愛外國歌曲和樂曲。我在教唱美國歌曲《祝你生日快樂》時,作了這樣的匯入嘗試:①創設生日情景:在一個生日蛋糕上點燃蠟燭,②教師手持賀卡,聲情並茂地表演《祝你生日快樂》,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歌聲喚起學生強烈的共鳴,學生情不自禁地拍著手跟著我唱起來,同時我也拍著手鼓勵學生用情演唱這首歌。在學生充分體驗歌曲歡快的情緒和因為成功演唱而獲得創造美的喜悅時,我向學生介紹了《祝你生日快樂》是兩位美國老師在1893年創作的歌曲,不少學生感到意外,教師抓住時機發問:為什麼一首歌曲能超越時空飛過萬水千山,飛遍全世界?為什麼在100多年後的今天,男女老少在過生日的時候還會常常唱起它?學生回答:“它有意義”,“它有感情”,“它好聽”。教師總結:“對,同學們說得好,一首好的歌曲不受時間的限制,它永遠不會老;一首好的歌曲不受國界的限止,可以傳到世界的每個角落!讓大家都喜愛它!”    
這個匯入設計非常淺近,非常生動,非常煽情,視覺、聽覺獲得的美感,情感想象獲得的審美喜悅,師生之間默契的互動達到了,學生們也深刻理解了音樂無國界的道理。
 
  (三)進行科學的深入預設,促成師生有效互動
 
    兒童的天性“活潑、好動、天真、好玩”,他們注意力的不穩定不持久和興趣有密切聯絡。有了興趣,他們就會感知清晰,思維活躍,想象豐富,學生們就會積極參與,課堂氣氛也活躍了。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式、聲音、色彩和感覺去思維的。”在音樂欣賞教學中,運用電教媒體,使美妙的旋律、生動的形象、感人的情景、絢麗的畫面融為一體,自然地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自然地抒發內心的情感,展開想象的空間。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按照音樂教學的審美規律,精心科學的預設音樂審美情境是音樂欣賞教學得以成功和優化的保證。
如在管絃樂曲《快樂的小熊貓》時,為了達到上述效果,課前教師可以精心佈置教室,在牆上,窗上都貼上“小兔”、“小猴”、“小象”等動物的圖片,讓小朋友一進音樂教室,就感覺好象進入了動物園,其次,精心製作多媒體畫面,畫面中描繪了勤勞的小熊貓和其他小動物們生活在美麗的大森林,他們快樂而和睦地相處。接著教師在優美的音樂的伴奏下,結合投影片演示,生動而富於情感地導言:一天,太陽僅僅又象往常一樣,早早地露出了笑臉,美麗的大森林醒來了,小動物們也都醒來了,這時小鳥揉揉小眼睛,轉動著小腦袋,唱著歌,拍打著翅膀飛出了窩,半路上小鳥碰了兩隻起很早的小熊貓正搖搖晃晃地抬著一桶水並且唱著歌往回走呢,“熊貓姐姐,你們怎麼起得這麼早呀?”小鳥問。“小鳥妹妹,因為我們打完水還要到百貨店做生意呢。”熊貓回答……老師的語言和演示都隨著音樂的發展而同步進行。此時,繪聲繪色的講述,栩栩如生的畫面,活潑詼諧的音樂,視聽結合,把學生帶入起伏跌宕的故事情景之中,流瀉出一個個天真稚氣的小故事,使學生們完全沉浸在老師所創設的情境之中,拓寬了學生思維想象的空間。
這種教學氛圍的創設,課堂教學的匯入,猶如樂曲的“引子”,戲曲的“序幕”,給學生較強、較有吸引力的刺激,抓住學生的心絃,讓學生的注意力迅速指向課題,促成學生情緒高漲,步入求知的振奮狀態,全神貫注地等待下一個環節,能改變學生的無意注意為有意注意,變空洞呆板的說教為生動活潑、充滿樂趣的知識傳授,變抽象的教學內容為鮮明、生動的藝術感染過程,豐富教學手段,優化教學內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幾種策略的有效實施,真正促成了音樂課堂上師生的有效互動,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當然,促成師生有效互動的策略還有很多,比如設計有價值的問題;提供豐富的內容、實在的形式等,都能促成師生有效互動。音樂教師應該從更深的層次和更廣的角度去審視師生有效互動的問題,力求在完成中探索、總結出更多促成師生有效互動的實施策略。
 
五、結論與思考
 
我在教《櫻花》一課中,便採用了讓學生參與教學互動的方式。先進行聽音樂律動讓學生模仿教師的舞蹈動作,引出本課主題日本國花——櫻花,通過一邊聆聽伴奏一邊畫櫻花,感受音樂的旋律,感受櫻花的美,之後學唱櫻花,在拓展環節中,我組織讓學生賞櫻花、贊櫻花、演櫻花,在最後這個環節中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分組創編舞蹈;最後分小組進行展示。一節課中,學生的參與佔了很大的比例。帶領學生走進音樂世界,讓學生在舒適寬鬆的教學環境中學習,時刻給學生參與的機會,這本身就是一種感受音樂的樂趣。師生互動是一個雙向建構的過程,不僅使學生能從活動中感受到自己的主體位置以及自主、自由的進行學***,同樣教師也可以從師生互動中反思自己的教學。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可見,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儘可能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在師生互動當中,一同分享掌握知識的無窮樂趣是多麼的重要。在新課程標準下,充分認識師生互動的優勢與特點,發揮出師生互動的優勢,並將其轉化為教學優勢,優化互動情境,營造輕鬆歡快的學習氣氛,使學生樂於參與,是學習的動力之一。通過師生的有效互動,讓每一個學生和老師一起“動”起來,讓每一堂音樂課都煥發活力,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