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在戰略高度上深度探索群眾文化隊伍建設

  近年來,文化部提出的群眾文化四基建設——基本陣地、基本隊伍、基本活動內容、基本活動方式——這一科學命題,是新時期群眾文化新的歷史任務。“基本陣地建設”旨在解決群眾文化的物質基礎,“基本隊伍建設”力圖在人員素質等構成因素方面實現突破,“基本活動內容建設”則強調了群眾文化的主體性質,“基本活動方式建設”揭示出了群眾文化的創新問題。很顯然,“四基建設”這一巨集大命題突出了群眾文化內部各要素的突變。這一突變是符合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的,因為它強調了對群眾文化本質需求的滿足,把人民群眾對文化權利的實現作為了最基本的任務,這就為人民群眾實現文化小康提供了條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主題,對建設群眾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群眾文化四基建設的內涵和戰略意義也必將更加凸顯出來。基本陣地建設通過地方財政可以得到解決,基本活動內容和基本活動方式的創新,很大程度上還得依賴於基本隊伍建設的成效。因此,群眾文化的人員隊伍建設就顯現出相當的份量。本文現就群眾文化基本隊伍建設的相關問題談些粗淺的看法。

  目前基層文化建設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莫過於“社群文化”,其政策依據是“城市發展社群文化,農村發展鄉鎮文化”。社群文化作為城市化戰略在文化層面的內容,往往被提得很響,社群文化的隊伍建設也就相應受到關注。而農村的文化隊伍建設似乎遠沒有社群那樣迫切,還處在自在階段。至少在認識和建設理念上與社群相比還存在一定距離。很明顯,這種城鄉文化差別不符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

  社會學觀點告訴我們,社群按人口密度、經濟活動性質等標準分為農村社群和城市社群兩大範疇。沿著這樣的思路,社群文化也可分為農村社群文化和城市社群文化。具體而言,就是把城市社群隊伍建設的要求和內容延伸到農村,模糊城市與農村的差別,在農村實行與城市一樣的社群隊伍建設,即農村社群隊伍建設。這種認識和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因為抓住了城鄉文化基本隊伍建設的同一性,就為破解“城鄉文化二元對立”找到了新的思路。我們知道,社群文化有這樣的特點:以社群為依託,以群眾文化為主體內容,它的各要素在群眾文化的影響下向社會主義的主文化認同。也就是說,社群文化在極短的時間內,已從原來社會學意義的亞文化性質的“社群文化”,實現了向具有主文化性質的新型的“社群文化”的轉變。這一本質性轉變,意味著社群文化的價值體系是符合人民群眾的本質需要的,其隊伍建設也符合群眾文化隊伍建設的價值取向。因此,就群眾文化基本隊伍建設而言,不應存在城市社群和農村鄉鎮的區別,就其範圍而言,應將農村和城市的文化隊伍建設統一在“群眾文化隊伍建設”的題義之中。

  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關鍵在人。在隊伍建設上,加強後備力量的培養和各層次在職人員的培訓已經成為群眾文化事業發展中非常迫切的問題。因此,建議文化部、教育部對文化院校有關資源進行整合、重組,在相關院校開設群眾文化或文化管理專業的高等教育和研究生班。在群眾文化高層次人才培養上,也應拓寬思路、創新方式,如借鑑中國戲曲學院優秀青年京劇演員研究生班的經驗,由相關學校承辦,面向群眾文化以及文博、圖書館系統的優秀青年專業人員舉辦長期性的文化管理研究生班。另外,對文藝人才的評價不應僅以職稱、學歷為標準,而應結合業務技能和業績綜合評價,營造不拘一格評價和使用人才的行業規範和社會氛圍,這也是隊伍建設尤其是文藝人才脫穎而出的一個重要保證。 30年滄桑,30年鉅變,一度單調沉悶的群眾文化生活如今逐漸變得豐富多彩,各級政府為此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了相當的財力、物力和人力,一直處於邊緣的群眾文化活動逐漸重歸它應有的位置。針對基層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提高認識,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必須要把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與落實人民群眾經濟權益、政治權益相協調、相統籌,要更加自覺、主動地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充分調動社會力量,逐步建立國家、集體、個人、企業相結合的農村文化建設的多渠道投入體系;採取政府投資、文化幫扶、社會捐助、農民自辦等多種方式,逐步形成基層文化設施網路化的格局。各級財政給予群文活動的經費要做到按財政收入的增長比例逐年同步遞增,為農村文化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上級文化部門要把為農村培訓文化業務骨幹作為自己的工作內容列入計劃之中,鼓勵和扶持農民自發組建文化社團和演出團隊,並加強業務指導。要通過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幫助農村搞好文化隊伍建設和業務交流。建立農村文化發展的長效機制,開展城市社群與農村結對子,繼續大力開展“三下鄉”等活動,支援農村文化建設。 注重創新,不斷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讓先進文化佔領農村文化陣地,還要注意文化活動的知識性和趣味性,深化文化特色村建立活動,滿足群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