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治理研究本科畢業論文

  在大多數全球治理支持者看來,全球環境治理是全球治理的一項重要內容,聯合國則被視為國際環境治理體系中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京津冀生態環境治理方向研究 》

  摘要:生態環境保護是我們國家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所需重視的問題,然而,近年來,隨著京津冀地區工業化、城鎮化程序的加快,經濟發展取得成績的同時也面臨著愈發嚴峻的生態環境形勢,京津冀地區已成為我國東部地區人與自然關係最緊張、資源環境超載矛盾最為尖銳的區域。本文從京津冀生態環境的現狀出發,對其生態困局的成因進行反思,探索出京津冀地區在進行生態環境治理時所應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京津冀;生態困局;現狀;成因;方向

  為使京津冀地區的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適應,2015年4月出臺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改善京津冀地區的生態環境,提高人們的居住環境以及對我們國家的產業佈局和能源結構進行優化,轉移非首都功能,實現京津冀協同治理環境一體化。

  一、京津冀地區的生態困局

  ***一***京津冀地區生態環境的發展現狀

  京津冀地區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由於不注重經濟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自然資源被過度的使用,造成整個地區的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損害,區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下降,主要體現在:京津冀地區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資源環境承載力明顯不足,京津冀地區成為了大氣汙染、水汙染、資源環境與發展矛盾最為尖銳的地方;城鎮化的發展導致地區矛盾進一步加深,京津冀地區存在明顯的異地城鎮化現象,主要表現在人口由河北的落後城市湧向京津地區,使京津兩地的環境承載力面臨著極大的挑戰;不合理的產業轉移進一步破壞生態環境,比如,2013年出現的霧霾現象就是由於把重工業轉移到河北地區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不能單純的利用產業協作發展把汙染源轉移,只讓北京一片天空藍,應該讓京津冀區域共同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生態困局原因

  隨著京津冀地區經濟的發展以及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京津冀地區實施了一系列政策,但由於京津冀三地的汙染源及環境汙染情況的不同,在聯合治理區域環境方面存在著很大的限制,因此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京津冀地區的生態環境,主要的原因有:

  1.資源管理體制系統性的缺失,城鄉分割和部門分割嚴重環境、資源、生態和產業間有著不可忽視的內在聯絡,而仍存在依據行業、產業管理自然資源的現象,一定程度上割裂了產業、環境和資源管理之間的協調。具體而言,資源過度開發的現象較嚴重,不利於地區的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資源管理與產業管理之間的協調較差同時,由於資源管理上屬地管理與部門管理尚未理順,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地方政府資源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而面對京津冀跨區域的資源管理問題,更是難上加難。

  2.京津冀三地利益的不一致性導致環境的分割化治理河北承德、張家口從西、北方向環繞京津,形成了天然的防風固沙屏障,三地在地理位置上屬於完整的自然單元,一旦河北地區遭受嚴重的環境汙染,勢必會造成京津兩地的環境質量下降,而如今京津冀地方政府間尚未建立起統一的協同機制時,各政府的生態治理仍處於“各自為政”的狀態。

  3.環境治理具有公共性和外部性以及收益與成本的不對稱性使得公眾、企業、政府具有依賴性我們國家沒有對生態環境實行產權管理,它是屬於公共所有的,這會造成公民對環境保護沒有責任感。同時地方政府如果為治理環境投入高成本,而國家又沒有相應的補償機制去激勵企業和政府,則導致收益與成本的不對稱性,政府對環境治理的積極性下降。所以,京津冀地區可以應通過實施相應的補償機制,破除“搭便車”的思想積極地進行環境治理。

  二、京津冀地區生態環境治理的方向

  ***一***實現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的綠色化

  實現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的綠色化首先要摒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經濟發展方式,採用迴圈經濟的增長理念發展京津冀地區的傳統產業和提升傳統產業;其次根據京津冀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及功能定位,採用政策扶持發展一批能夠改善環境及提供生態服務產品的產業;最後堅決落實改善大氣環境的重大工程的建設,將低碳經濟、迴圈經濟作為京津冀地區的新的增長點。

  ***二***利用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經濟政策,將其納入國家基本經濟制度和財稅、金融等巨集觀調控體系中

  把生態環境作為一項可以交易的產品,以市場機制去定價,約束企業高耗能、低產出的發展模式,促進京津冀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利用國家的價格、補貼、稅收等引導和激勵政策,探索新的產品及發展模式,鼓勵社會資本進入節能環保產業;鼓勵發展環境保險,增加治理環境汙染的參與主體。

  ***三***對京津冀生態環境治理走法治化的道路

  推動立法緊跟環境發展需要,增強環境治理的制度基礎,加速推進環境重點領域的保護立法;大力推進嚴格執法,強化政府治理環境的主導責任,建立“綠色”政績考核機制政府的政績考核機制;實現環境司法公正,完善公益訴訟制度,破除地方主義的保護制度,建立環境保護的司法保障;增強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發揮公眾在環境保護與監督中的作用,創新居民的消費模式。

  [參考文獻]

  [1]吳殿廷.京津冀一體化中的生態環境問題[J].領導之友,2004.05.

  [2]張藏領.京津冀之間,既要講大局也要講公平[J].環境經濟,2014.08.

  [3]崔冬初,宋之傑.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縱橫,2012.05.

  篇二

  《 地質環境治理工作改進策略 》

  摘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方案是礦山企業實施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作的依據,在編制過程中需結合礦山實際情況設計合理可行的治理措施,本文結合某工程例項,對礦山治理工作進行了改進,並分析了改進後的優勢和經濟效益。

  關鍵詞:地質環境;治理工作;改進

  1專案概況

  為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有效預防和治理礦山開發造成的礦山地質環境破壞,落實礦山企業治理主體責任,建立完善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責任機制,國土資源部於2009年2月2日頒發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國土資源部令第44號***,要求新建礦山、改***擴***建礦山必須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方案是礦山企業實施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作的依據,要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因地制宜,邊開採邊治理”的原則,明確防治目標和重點,有針對性地提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措施。在礦山治理方案編制過程中,除了要嚴格按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範》***國土資源部DZ/T0223-2011***的要求對破壞後的礦山地質環境提出合理可行的治理工程和措施外,治理工程的設計還需結合當地和礦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才能設計出科學、合理、適宜的治理措施。以山東省某露天礦山治理工程為例,該礦山位於市中區,礦山終採後,礦區東北角有一部分資源剩餘未開採,形成一處露天邊坡,邊坡南側在+105m標高上形成一處面積較大的礦坑平臺。礦山開採破壞了原來的地表形態,對地形地貌景觀影響嚴重,同時形成的露天邊坡有潛在崩塌地質災害的存在。

  2常規治理措施

  根據對本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及預測評估結果,礦山開採範圍為地質環境影響嚴重區,礦山生產活動引發或加劇崩塌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小,可能遭受崩塌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小;對含水層影響較輕;對地形地貌景觀影響嚴重;對土地資源影響嚴重。依據評估結果,方案劃分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區域,將礦山開採範圍劃為礦山地質環境重點防治區。按照常規的治理方案編制思路,礦山開採範圍的治理措施為:礦山開採期間對開採邊坡進行定期監測巡查,礦山終採後,對礦區東北角形成的露天邊坡,在安全平臺外側修建一面擋土牆,牆內覆設一定厚度的客土後栽種一排耐旱的側柏等樹種進行綠化,將安全平臺部分改造為林地。考慮該區地理位置、灌溉困難及周邊地形地貌環境條件,南側+105m標高處的礦坑平臺直接撒草籽改造為草地。同時,對終採後形成的露天邊坡,安排專人針對可能發生崩塌地質災害的範圍進行地質環境監測,預防和控制地質災害的發生。按照此治理措施,礦山恢復治理費用大約為74萬元。

  3治理工作改進

  依據礦山終採後的實際情況,結合礦區所在市中區的位置,本文對該礦山的地質環境治理工作進行了改進。礦山終採後礦區周邊的地勢均低於+105m標高,僅在礦區東北角形成露天邊坡,既容易引發崩塌地質災害,也不利於地形地貌景觀的恢復治理。本此治理方案創新性地設計將終採後露天邊坡的岩石採用爆破、二次破碎等方式進行清理,運出礦區。在礦區範圍內+105m標高處形成一處完整的、開放式的礦坑平臺。該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便利,礦區周邊均有建築物,土地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最終的礦坑平臺可考慮改造為建設用地,其經濟價值較高,對於解決土地缺乏、招商引資和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有著主要意義。並且,根據現有水泥生產技術工藝水平,清理出的該部分岩石可搭配到水泥加工原料中加以利用,還可為礦山企業增加一部分收益。

  4改進後的優勢與經濟效益

  該方案改進後優勢與經濟效益體現在:

  ***1***將礦山終採後有潛在崩塌地質災害發生的露天邊坡進行了清理,從根本上消除了礦山潛在地質災害的發生,對周邊人員和建築物密集複雜的礦區來說,消除了一大安全隱患。

  ***2***礦山位於市中區,地理位置優越,周邊有較多的商業建築群體,交通條件便利,將露天邊坡清理後形成一個完整的礦坑平臺,便於後期進行綜合利用,對於解決當地土地缺乏、招商引資和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有著主要意義。

  ***3***礦山開採破壞了原來山體的地表形態,對原生地形地貌景觀影響破壞較大,礦山終採後形成露天邊坡,即便經過覆土綠化的治理措施,對裸露山體的遮擋效果也一般,並且綠化後樹木的灌溉養護難度較大,所形成的新的地形地貌景觀效果較為一般。將該處露天山坡清理後,形成了一處完整的礦坑平臺,該處可以用來招商引資,規劃新的建築群體,與周邊建築協調一致,不論視覺效果還是地形地貌景觀效果,都好於綠化後的露天山坡。

  ***4***按照常規恢復治理方案的編制思路,對露天邊坡的安全平臺進行修建擋土牆後覆土綠化的措施,共需要客土5萬多方,需求量較大。礦山所在地的土地資源匱乏,就近購買如此大量的客土難度較大。因此按照常規的恢復治理方案,解決客土購買問題難度較大,治理效果難以保證。通過改進治理方案,避免了客土購買問題,確保了治理效果。

  ***5***將露天邊坡清理所得岩石,按照目前現有的技術工藝水平,可搭配到水泥加工原料中加以利用,每噸岩石可收益約10元,去掉該部分收益後,露天邊坡相應的治理費用僅為22萬元,相比以往傳統的治理方案費用74萬元,可節約費用約52萬元,大大降低了治理成本,為礦山企業減輕了治理工作的負擔。

  5結束語

  本恢復治理方案改進了治理工作思路,創新性地將礦區內未開採的露天邊坡進行了清理,解決了潛在地災災害危害、地形地貌景觀效果差、客土購買難度大等一系列的問題,大大降低了恢復治理的費用。同時合理地結合了當地實際情況,設計將整個礦坑平臺用於招商引資,既解決了恢復治理的問題,又改進了治理的思路,提高了礦山治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論對礦山企業還是當地國土主管部門、規劃部門,都大有裨益,同時為今後治理同類礦山提供了參考資料和決策依據。

  參考文獻:

  [1]王海濤,邸勇,王森.棗莊市嶧城區礦山開採現狀與地質環境治理探討[J].山東國土資源.2011***02***.

  [2]胡凱,李海芬.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研究現狀及展望[J].科技與企業,2015***24***.

  [3]劉斌.礦山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J].江西建材,2016***02***.

  作者:周昌菊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