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公共景觀藝術中場所感的建立論文

  人們對室內環境的要求不斷更新和發展,不斷渴望在工作閒暇之餘能隨處看見生機盎然的植物,以娛身心。把大自然的景觀加工提煉引入室內,以及應用花卉植物,為人工的生硬的建築環境增添生機和活力,使室內空間自然化和人性化,不僅成為室內裝飾設計和裝飾的一種新要求,而且在提倡建立和諧社會的今天,將花卉應用於室內裝飾設計也是一種需要,一種時尚,代表了現代室內裝飾設計的發展方向。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淺談公共景觀藝術中場所感的建立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淺談公共景觀藝術中場所感的建立全文如下:

  摘要:公共藝術作品終究是要存在和發生於特定的地域環境之中的,無論它所反映的是對自然環境的熱愛還是對社會歷史文化問題的思考。所以他的整個創作都應該對特定的地域及其文化給予足夠的關懷。成都的立交橋文化作為公共藝術在城市再生中場所感建立的典型,是立交橋文化建設的成功之作。成溫立交橋的川劇臉譜以及人南立交橋的成都民俗公園等都得到了市民的接受與喜歡,對發揚地域民俗文化,傳承其地域特色文化,延續其文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公共藝術是存在於公共空間中的藝術,是我們城市公共環境的一部分,它除了向人們傳遞作品本身的表現結構、符號內容、表達方式及形式風格等,更多的是向人們傳遞各種資訊,包括城市的地域性文化、民族民俗活動等一些當地的風土人情、社會以及文化學方面的內容。公共藝術在城市再生中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場所感是形式、情感、意味的聯絡,使空間環境帶有一定氛圍,是為當地人民服務的。場所感給人一種親切感、熟悉感以及歸屬感。最簡單的感受形式就是“地方特色”,也就是一個場所感,區別才能喚起地方記憶

  近年來,我國經濟的大幅度發展,尤其城鎮化的發展最為顯著,城鎮化的發展使我國的城市公共景觀藝術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城鎮化的高速發展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便利,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千城一面”的尷尬局面,還有一些高科技、新材料等等給我們帶來的前所未有的困難與挑戰。所以在城市景觀設計之中,只有充分地注重地域性關懷才能避免“千城一面”、“大樹進城”等尷尬境遇。才能使作品展現出不同城市所獨有的文化韻味,才能使公共景觀藝術作品散發公共藝術的獨特魅力。

  立交橋是我們現代城市發展的產物,也是一個城市現代性的象徵。但是這些鋼筋水泥構築的龐然大物與溫馨和諧的城市景象毫不相搭,它色彩單調沉悶,看上去僵硬刻板,並且每個城市的立交橋都一個樣,幾乎無差,立交橋“千城一面”問題令人苦惱。然而,在我們成都市的城市中,立交橋卻令人賞心悅目。近些前來,成都市在立交橋的美化上花了很大的功夫,把成都市的立交橋通過一個個藝術主題展現在市民面前,從而去塑造橋樑景觀,展現成都市的區域民俗文化。這些藝術主題都源於一些歷史典故或者立交橋所在路口的一些歷史淵源,使立交橋藝術與城市聯絡起來,融為一體,也使得這些冰冷的鋼筋水泥構築物有了生命力。如今,立交橋在成都已成為一個特殊的公共景觀藝術,形成了成都市自己獨特的橋樑景觀文化。

  現在成都市已經建成且對外開放的立交橋文化藝術景觀有很多,比如成溫立交橋、人南立交橋、磨子橋立交橋、玉雙跨線橋、羊西立交橋、沙灣立交橋、營門口立交橋等等。同時二環路立交橋景觀工程也即將實施的川藏立交、雙楠立交、交大立交、紅牌樓立交等成都二環路立交橋文化景觀工程方案設計已全面展開,這些立交橋將通過浮雕、壁刻、牆體繪畫、植物綠化和光彩工程等多種手段,突出所在區域的特色。

  首先城西三環路成溫立交橋的川劇臉譜裝飾就很有特色。川劇是我國戲曲非常重要的一大戲種,也是四川人民引以為傲的民間藝術,川劇代表著四川的戲曲文化,而這戲曲文化中又處處展現著當地的民俗、地域文化。它是四川的人民所喜見樂聞的民族民間藝術。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川劇及其臉譜帶給四川人民的文化歸屬感非常深厚。昔日那些冷冰冰,粗獷、沉悶的水泥橋墩,被設計成五顏六色的川劇大臉譜。這些雲集的臉譜薈萃與周邊的花草,綠樹和諧統一,構成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更值得稱讚的是它直抵成都市民的心中,是成都市民對自身文化歸屬感的認同。

  這些民俗文化的記憶與傳播給了成都市民很大的歸屬感和親切感。那些民俗記憶的景觀總能深入人心的去感動和安撫它的市民,使他們經受成都幾千年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薰陶。不忘過去,尊重過去的城市才能發展的更好,那樣它才不是空洞的,才能讓歷史文脈不斷地延續下去。

  磨子橋立交橋是在橋側利用浮雕壁畫的形式裝飾橋身,浮雕壁畫的內容描述了磨子橋名稱的來歷。玉雙跨線橋――橋下文化景觀以反映成都資訊文化的變遷為題材。沙灣立交橋景觀則以“富饒天府、蜀錦盛世”為題材。整個橋體裝飾以暗紅色為主,橋身上8個口銜門環的獅頭浮雕非常大氣,橋欄外側美麗的蜀錦圖案充滿濃郁的老成都味道。四個引橋牆面的浮雕則表現了天府金牛壩。

  營門口立交橋是將立交橋打造成一座巨大的“古今之門”。將整個立交橋通過“門”元素的設計,突出穿越時空的“古今之門”的韻味。

  成都市立交橋公共藝術景觀的成功就在於它滿足了市民們場所感的精神需求。它使成都的文脈得以延續,喚醒了人們的文化記憶,它令它的市民感到親切,找到了歸屬感。經過對以上成都多個立交橋公共藝術景觀的分析研究,說明了在城市公共景觀的設計和實施活動中,一定要尊重這個城市的地域文化特性,展現其當地的民俗、地域文化,延續其文脈,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深受當地民眾喜愛的公共景觀藝術。

  關於地域性的關懷以及場所感的建立應該從兩個方面去體現,一個是物質層面的――地方地理環境的關懷,一個是精神層面的――地方民俗及文化關懷。

  首先應是地方地理環境的關懷。一個地方地理環境的特色也就是其地域性特色的重要體現。我們國家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不同地區的地形、氣候環境特徵非常明顯,不同的地理環境也成為一個地域的特色所在。所以地理環境對一個地方環境景觀的設計十分重要。正如人南立交橋下成都民俗公園裡的水景花園休閒區一樣。它就是利用成都現有植被,也就是當地地域性的植被去表現,形成獨特的園藝景觀。沒有引進“名花異草”,沒有“大樹進城”,全部採用當地現有的植被。這種地域性的植被,是市民們常見的,習以為常的,這與他們的日常是融為一體的。所以對於這種地域性植被的運用,他們是從心底裡去接受的,這些植物讓他們感到親切,感到地域的歸屬感。公共景觀作品如果都能像這樣處處注意地域性的關懷,自然就會得到市民大眾的認同和喜愛。

  然後是地方民俗及文化的關懷。中國民族眾多,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民俗文化。這一系列包含物質及精神的文化現象正是每個民族所獨有的民俗文化,是自己民族的象徵,也是凝聚一個民族的力量所在。所以它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具有普遍性及傳承性。民俗的傳承也是文脈的延續。城市公共景觀的設計,也只有融入當地民俗文化,才能被大眾所喜愛,才能發揮其服務大眾,娛樂大眾,潛移默化的傳承地域文化,延續其文脈的最大作用。正如人南立交橋成都民俗公園裡的設計一樣,處處體現著老成都的城市文化、民俗文化及生活方式等的演變過程。喚起了大人們的記憶,同時也給了孩子們一個輕鬆愉悅的瞭解成都歷史人文的氛圍。這樣才能更好地延續歷史文脈,才能使市民們對這個城市有親切感,願意接受且更好地去發展它,去延續他的城市文脈,發揚它民俗文化的光彩。只有很好的去建立這種場所感,才能使市民們產生精神上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