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滿分作文勵志素材

  弱者普遍易怒如虎,而且容易暴怒。強者通常平靜如水,並且相對平和。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我覺得自己的人生好像中了一種“天才的魔咒”。

  天才的並不是我,而是身邊的同學和朋友。自從小學開始,我身邊都包圍著一些閃閃發光的天才。那個喜歡濱崎步的男生,長大後去卡耐基音樂廳開了音樂會;隔壁班的前輩,奪得了克萊本鋼琴比賽冠軍;我的師弟,還沒有上中學就已經跟倫敦某知名樂團合作;如今與我關係最好的閨蜜,她12歲的時候就上高中,是個擅長理科的小能手。

  站在這樣的天才身旁,我不是沒有焦慮。他們少年時代所獲得的成就,已經是許多人奮鬥幾十年後仍然無法觸碰的高點,大部分人無論如何努力都夠不著他們的一半。而我,就是這些“許多人”中的一份子:你苦苦練習一個月的技巧難題,他只需要幾個小時就能彈得順暢自然;你需要花費大工夫背下的整部協奏曲,他可能聽著唱片翻著樂譜就能背個三五成。

  天才是世界上最美妙的生物,他們為熱愛為藝術傾其所有天賦,為世人創造美好。在天才的光芒之下,我們被時時刻刻地提醒著自己究竟有多麼的平庸。他們經常讓我感到挫敗,逐漸地挫敗變成愧疚,愧疚自己佔用資源,卻無法創造美好。在這樣的愧疚之下,我變成不太敢輕易放棄的人。對我這樣的人來說,放棄就是意味著更徹底的失敗。幸與不幸,似乎同時發生在我身上。我的挫敗,是源自身處於天才之中,又無法成為他們其中的一員;我的幸運則是,被賦予了相對應的機會以及師長們的教導,得以讓我習得如何為小小的興趣而努力。

  有時候,我真的很感激那些善良的天才。他們才能視野都遠遠高於我,卻從未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對待我,相反還經常對我指教一番。他們通過自身的善意,深深地影響著我;當我看見他們為自己喜愛的學科、信念奮不顧身之時,漸漸也萌生一種“要對生命負責任”的信念——雖然平庸無奇,但也要讓自己不受時代和天賦的侷限,儘可能地追尋自己所渴望的生活。之所以選擇寫作,大概也源於此。當然,寫作的動機還有很多很多,有渴望記錄時代的願望,有希望帶給他人溫柔的想法,還有想要嘗試新鮮事物的好奇心……總而言之,這件事情就這樣發生了。

  剛剛開始練習寫作的時候,我根本不敢抱有成為作家,或者出版文字的奢望。當時的我,既沒有好好寫過文章,也沒有相熟的編輯可以請教,更別談天生的好文筆。稍微有點點交情的一位作者是在FanFiction裡寫東西的一個女生。她專門寫硬科幻的題材,具有非凡的想象力,能夠通過文字搭建起故事所需的邏輯、人物、衝突,長篇和短篇都寫得相當出色。我卻完全沒有這種能力。為此,我唯一的方法仍然是多練習,多琢磨。

  至於練習的方式,也完全是基於個人的摸索,無非是多讀書,多看寫作理論的書籍,每天也堅持寫個幾千字。總而言之,天資平庸的人成長的方式無非是通過高壓大量的練習,以此尋求量變的可能性。從苦苦思索著筆點,到逐步在題材,結構上都稍微摸索到些許門道,寫作效率伴隨著恰當的練習漸漸提升。神明並未賜予我超越凡人的藝術天賦,但是讓我懷著無法成為天才的愧疚感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說得具體些,愧疚是堅持和勤奮的源泉;也是這些複雜的情感,支撐著我寫完豆瓣專欄,也由此獲得兩本圖書的出版合約。

  寫書的過程中,自然會遇到懷疑自我,寫不出來想拖稿之類的心情。我總是在做校對的時候覺得自己寫得不好,然後又刪掉重來,反反覆覆的折騰,難免讓人覺得心力交瘁。也許再有多點天賦,再多些才能,情況會變得更好?不過,人又怎麼能因為天資不夠出色,就放棄自己所熱愛的東西呢?我雖平庸,可我亦有不忍捨棄的夢想,我亦渴望能得以記錄自身所處的時代;我雖愚笨,但通過不斷地實踐與修正,同樣能獲得些許成績。

  我小時候有過很多夢想,當科學家,當音樂家,最終都漸漸越來越遠。不過,我們會在實踐中找到新的夢想,新的道路。但是無論我們選擇以什麼方式去追逐夢想,路上必然存在各種荊棘。你又可能與我一樣,都曾直視天才之光,為此而震撼,為此信念碎成玻璃渣。但是,如果只因為不是天才就乾脆什麼都不做,那未免過分消極。鴻溝無法超越,但努力本身對於個體還是具有意義的。雖說自怨自艾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情感;不過,太早放棄,總是在放棄,或者從不願意為目標奮不顧身,終究是對自己的人生不太負責任,不是嗎?

  前兩天,在你的站看到SK-II為日本芭蕾舞者倉永美沙拍的視訊。在這段視訊中,她講述自己是如何被生理條件所限制,但依然改變了自己作為舞者的命運。她作為亞洲人,天生註定她無法擁有修長優雅的雙腿,因為身材嬌小無法在人群中脫穎而出;但是身體上的侷限也引領她成為“註定不向命運低頭”的人。最後她在舞臺上大放光彩,成為波士頓芭蕾舞團首位亞洲籍首席舞者。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夠改寫自己的命運。或者說,改變命運到底需要多大的運氣,又有多少女效能夠如同倉永美沙一樣,從平凡的起點一直走到世界級的舞臺。從努力、堅持到真正的改變命運,這一路必然少不了運氣,教育資源,前輩的指引等外在因素。但是,從個體的角度來說,改變自身的命運大概需要“不瘋魔不成活”的熱愛;還需要對智識,對德行,對超越功利的目標擁有高標準的渴望與追求。

  註定無法成為天才的我們,同樣有資格以普通的天賦,選擇為命運和理想而戰,以努力和渴望,開啟智識的大門。深知自身的平庸,卻不能也不願意妥協於此,哪怕最後未能走到巔峰,但光是這份堅守也足矣讓我們度過充實有意義的人生。

  ***二***

  弱者普遍易怒如虎,而且容易暴怒。強者通常平靜如水,並且相對平和。

  一個內心不強大的人,自然內心不夠平靜。內心不平靜的人,處處是風浪。再小的事,都會被無限放大。一個內心不強大的人,心中永遠缺乏安全感。

  不夠強大,意味著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通常表現為:要麼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要麼活在他人的眼目口舌之中。從而失去獨立的判斷能力,變得搖擺不定和坐立不安。

  要想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需要具備至少以下六大品質特徵:高度自律和自黑;必須經歷絕望;培養獨處的能力;不設限的思考;需要一個信仰;BEYOURSELF。

  高度自律和自黑

  為什麼不說自信呢?不自信的人,普遍內心比較脆弱。一個自信的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做事往往帶著積極向上的力量,並時刻充滿激情。

  所有的盲目自信,和空腹自信,都是自以為是。心中要有真才實學,哪怕在不斷的試錯,但終究能到達攀登高峰的那一天。

  人的自信到底從何而來?以及如何培養自己的自信?高度的自信,從高度的自律而來。自律又是什麼?自律就是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約束自己。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

  先學會剋制自己,用嚴格的日程表來控制生活,才能在這種自律中不斷磨練出自信。自信也代表著對事情的控制能力,連最基本的時間都控制不了,談何自信?

  除了自律以外,自黑的能力也相當重要。世界之大,什麼鳥都有。等你哪一天稍微做出點成績,很多認識或不認識的人便在背後,唧唧歪歪的議論是非。從最開始的吐槽,到斷章取義的論斷甚至無趣的黑你。

  自黑就是自己嘲笑自己,自己黑色幽默自己。自黑是一種溝通方式,也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另類的修養。

  自黑不是等到有人說你時才出現,而是從頭到尾都需要有的能力。你必須看透那些無聊惡俗的人,要比他們還會擅長黑自己,待他們自知無趣後,便會羞愧的退場而去。

  必須經歷絕望

  經歷絕望的意思,就是已經走過這段歲月。也許你還未曾絕望過,並不意味著你不堅強,但一定沒有經歷過絕望的人堅強。

  未絕望過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絕望可能是情感、事業抑或無法面對的孤獨等等。

  “必須”是一個字首詞,一個重要的狀態。“必須”並非主動選擇,而是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當絕望來臨時,坦然無懼的接受它,即使當下極其痛苦,甚至失去了自我。在絕望中尋找希望,才是值得體驗的一種人生。

  強大的人不是征服什麼,而是能承受什麼。一些事情,只有經歷過了,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和懂得人生的真諦。

  絕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勇氣和激情。經歷絕望,但不要被絕望吞噬。相反你要勝過它,如同戰勝黑暗,迎接光明一樣。

  培養獨處的能力

  孤獨和獨處並不是一件事,是兩碼事,而且經常會被混淆。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並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為重要的一種能力。如果說不擅交際是一種性格的弱點,那麼,不耐孤獨就簡直是一種靈魂的缺陷了。

  要耐得住寂寞,不隨波逐流。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所謂的成熟,就是你越長大,越能學會一個人適應一切。

  在獨處的時光中,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並培養自己獨立的判斷能力。

  人只有先學會愛自己,才有能力愛他人。如果你不學著與自己對話,便更難和別人交流。

  越能獨處的人,越能面對和理解困境,也越能與他人相處。因為能瞬間換位思考,更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

  不設限的思考

  你的眼光要比別人遠,你的心胸要比他人寬廣。天天算計的人生,未來遲早也會被人生算計。除此以外,還活在各種小心眼和小格局之中。

  人生如同開車一樣,當你比別人快30碼,你體會到的感受別人無法感知。人生又如同開飛機,當你比別人高30000英尺,你看到的視野自然不同於他人。

  意思就是,當你在追求更高更遠的美景時,也就不必在意他人短視的眼目。一切自然雲淡風輕,不再受影響。

  寬闊之後,就不會受狹隘主義的捆綁。自由之後,就不會受形式主義的限制。

  需要一個信仰

  人實在太有限,不論你信仰什麼,總歸要有一個信仰,否則和動物無任何區別。

  在這個時代,幾乎人人都有信仰,只是各自的信仰不同而已。有人信仰權力,有人信仰金錢,有人信仰自我,有人信仰愛情,有人信仰幸福,有人信仰美食,有人信仰黨派,有人信仰制度,有人信仰無神,有人信仰有神,有人信仰多神,有人篤信基督...

  不管什麼樣的信仰,都令人值得尊重,而且任何信仰都需要深入瞭解並相信,才能稱之為信仰。

  任何一種信仰,如果是稀裡糊塗的信,都稱不上信仰,屬於迷信,包括基督教在內的所有宗教信仰。

  智慧和真理,有著天與地的距離。學會渴慕真理勝過追求智慧。真理能使人更有智慧的來看待世間萬物,寬容的態度面對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無比堅定的信念奔走人生之路,從容淡定的直麵人性的黑暗和世間的悲劇。

  不要試圖取悅所有人,現在做不到,未來也做不到。

  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每個人應該會有自己最在乎的人,他們才是你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倘若他們對你所做的事有誤解或質疑,值得你花時間去迴應和解釋。

  不必迴應那些熟悉的陌生人,他們並不一定真正關心你,更多的只是好奇寶寶。時間如此寶貴,無暇顧及這些,也不在解釋的義務範疇。你的人生並不需要活在他人的言語中,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等著去做。

  內心強大的人,很少在意他人的看法,包括熟悉的陌生人。就像積極的人很少關注消極的資訊,即便看到,也自動瞬間被遮蔽或消化。他們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和追求。

  遇到了障礙,會想盡一切辦法剷除。遇到了挫折,也不輕易放棄倒下。克服了困難,便擁有了力量。解決了問題,便擁有了智慧。走出了黑暗,便擁有了希望。對他們而言,這些僅僅是人生的必經之路。

  真正內心強大的人,一定有一顆平靜的內心,有一顆溫柔的心腸,有一顆智慧的頭腦。一定經歷過狂風暴雨,體驗過高山低谷,也見識過人生百態。惟願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論何種境遇都能充滿智慧的剛強壯膽,成為內心強大的人。

  ***三***

  家裡開的淨水器店一直想招個女業務員,工作挺簡單,大部分時間留在店裡做下內勤,招待上門的客戶,只有店裡出去做大型活動時偶爾需要幫下忙。我們給出的底薪不算低,加上最低的業務提成,也比當地平均水平高一些,每天工作八小時,時間比較彈性,相對自由。但是快一年了,一個都沒招上。中間有幾個女孩來試過一兩天,很快就表示勝任不了。

  一個在本地一家食品公司負責招聘的朋友告訴我,他們公司的車間工人工作時間長,每天三班倒,很多時候還要上夜班,工資也就是當地的平均水平,但是前來應聘的女生應接不暇,我百思不得其解。

  朋友微微一笑:做你們這行業的需要學習一些專業的理論知識並且需要不斷學習,每月有最低的銷售任務,現在有些人寧願選擇工資低點、很機械的工作,也不願做需要很多腦力和能力不斷去學習的工作。

  我想了想,好像有那麼點道理。

  哪個工作是事少錢多離家近?幾乎任何一個工作要想做出一點成績,都需要付出一番努力。

  你說老師們清閒,那是你沒看到他們早讀晚自習的辛苦;你說老闆們有錢瀟灑,你是沒看到他們創業打拼時的壓力;你說很多銷售行業薪水高,你是沒看到他們來回奔波的各種艱辛。

  待在公司前臺只能接個電話的姑娘,只能拿其相對應的薪水,如果想要突破,必須打破你所設定的“舒適區”,找到目標,讓自己為難,讓自己沒那麼舒服,讓自己堅持下去。

  同學L和M讀書時都是胖子,一米八幾的個子,200斤左右的體重,被譽為班裡“左右兩大護法”。臨畢業時,看到L的新QQ簽名:“打破舒適的狀態,要麼瘦,要麼死。”大家為此還起鬨,打賭他肯定像之前的無數次一樣在減肥的道路上當一個“逃兵”。

  畢業後的第三年,我們幾個留在本省的同學有一個小聚會。那天因為堵車,我到聚會地點的時間有點晚,剛推門進去,好友格子將一個高高瘦瘦的帥哥推到我面前。我仔細端詳一番,哇哦,是那個左護法L,目測現在的他最多也就140斤左右,以前圓圓的胖臉現在變得線條清晰,輪廓分明。

  那天的L自帶光環,儼然是聚會的核心人物。酒過三巡後,他說出了自己堅持減肥健身的動力。

  打破舒適度是件很難的事。當初的L擔心自己會半途而廢,直接應聘去了健身房工作,做年卡推銷員。他每天跟著那些健身教練們一起練,拒絕數不清的美食誘惑,流了數不清的汗水,終於在兩年後迎來了自己的完美逆襲。

  但舒適區也就那麼一回事,以前覺得離開那些琳琅滿目的美食會死,結果依然活得很健康。以前信奉能坐著絕對不站著、能躺著絕對不坐著,結果現在依然過得很痛快。身體的適應能力遠比自己想象的要強得多。

  L那天說的話我深有體會。健身是條不舒適的路,相比風雨無阻去健身房報到,待在家裡隨心所欲該吃吃該喝喝容易得多。但當舒適成為一種習慣,再打破習慣推倒重來會更加困難,不如試著不讓身體處於“舒適”的狀態,也許你會發現,離開舒適區沒有你想象的那麼難。

  人類本身就是一種趨利避害的生物,經常聽說“懶癌晚期”、“拖延症”等名詞,說白了就是懶和拖延可以讓我們身心愉悅,我們暫時不想打破目前的境況。就像一個衣食無憂的富家女突然被要求週末去勤工儉學,像一個天天窩在宿舍打遊戲的宅男被要求不分晝夜地去學習考試,還像一個天天必須按時上下班的人被要求連軸加班很多天。

  朋友A這麼多年來最喜歡的一件事就是週末在家睡覺追劇,天王老子叫她也不出去。但是當她換了喜歡的記者工作後,週末不是在採訪的路上就是在沒日沒夜寫稿子,每次見她還總是一副打了雞血的樣子。我問她原因,她說走出固定的模式,戰勝自己的感覺真的是精彩絕倫。她發現自己好像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弱,能力那麼差,長久舒適的生活讓本該朝氣蓬勃的她逐漸在“溫水煮青蛙”式的生活方式裡迷失了自己。

  所以,你還準備待在你設定的“舒適區”裡巍然不動嗎?也許當你下決心走出“舒適區”,去做你早想做卻遲遲沒做的事情,未來的那個你會感謝今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