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作文競賽優秀作品

  很多同學在高二就已經展示了非凡的寫作能力,文章已經可以媲美大師級。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的相關資料,一起來欣賞和學習吧。

  一

  仁愛,使人獲得擁戴

  中國千年歷史,無數人物與事件在其中沉浮漂盪。同樣被載入史冊,有人功垂千古,被人讚頌;有人臭名昭著,為後世所唾罵。而那些被人稱頌的人,無一例外都擁有一顆充滿仁愛的心。

  若是身為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就應明白仁愛的重要性。“水能載船,亦能覆舟”,舟是統治者,水便是被統治的百姓。若統治得當,便可得天下擁戴;若不得當,遲早會改朝換代。“以人為本”的道理便是如此。擁有一顆仁愛之心,善待百姓,不違農時,減輕賦稅,真正讓百姓得到溫飽,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這樣人民自然會擁護他的統治者,一個國家便被治理得井井有條,這位英明的統治者也會被人民傳頌讚美。

  若是身為一個公司的領導人,擁有仁愛之心也非常的重要。關愛下屬,即使他們是花錢僱來的,也應善待他們。若員工得到並理解了領導的仁愛 ,工作中便會毫無怨言,會努力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領導對於下屬不能平等對待,不能做到仁愛關心,大家心中都會有股久久不散的怨氣,久而久之,做事沒有精力,沒有上進心,整個公司的利益都會受到影響。

  若是身為一名普通人,擁有一顆仁愛的心,同樣顯得十分重要。不論是對待身邊的人,還是家中養的小動物,都應該關照和憐愛。以前有個養鳥的老爺爺,他養鳥從不會把它們關進籠子裡,小鳥也從來不會飛走。許多人都覺得十分驚奇,而老爺爺只是說這鳥被他養出了感情。想必這位老爺爺對小鳥也是十分照顧和關愛的,老爺爺也一定是擁有一顆仁愛之心的人。“善人者,人亦善之。”平時與同學相處,若仁愛地對待他人,他人也會用愛來對待你,大家就能成為真心的好朋友。擁有仁愛的人,他不會做違反社會道德的事,他一定是一個受人愛戴的人。仁愛使我們不平凡,仁愛使我們被人擁戴。

  人與人之間擁有一個龐大的社會關係,在這個社會中,你若擁有一顆仁愛之心,能善良地對待身邊的人和事,便是為自己積下了一份福,周圍的人也將會善待你,甚至擁戴你。

  二

  融情之愛可撼天

  融情之愛,暖心之情,使人間暖如四月,枯木逢春,草長鶯飛。如同材料中牧羊人所說,“拴住羊的不是繩索,而是你對羊的關照和憐愛。”愛帶給我們的力量,往往超出我們的想象。小小暖心窩的愛可以撼天,亦可動地。

  在現代社會中,戀人提及“愛”,想到的會是怦然心動;朋友提及“愛”,想到的是相識相知;而親人提及“愛”,想到的則是矯情羞澀。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獲得者羅蘭曾說:“愛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將變成黑夜。”那麼,愛究竟應是什麼呢?

  近幾年,高考一度被推上輿論的巔峰。在家長們的眼中,高考是決定孩子人生的分水嶺;而在學生眼中,高考意味著的是數不清的試卷和練習,是拿命去拼的黑暗高三,是在家長的殷切期盼中理想的浮沉。學生在家長“愛”的名義下,奔波於學校和補習班,為的是自己都看不清的未來。每當有人想要逃出這監獄時,卻被父母的殷切眼神嚇得只能撲稜兩下翅膀。在我看來,這不是愛,是束縛,是枷鎖,是皮鞭。愛是什麼,應是放飛與自由!

  相較於西方國家的開放與熱情,中國人的愛便如隱在輕紗下的少女的臉,神祕而羞澀。西方國家的孩子可以用一句“ I love you”來輕鬆表達他們對父母的愛與感謝。而對於中國來說,說“愛”是羞澀的,越是親密的人,越無法說出那個字。那我們又應怎樣表達我們的愛呢?從不會做家務的你,可以學著為父母洗一次衣服,做一頓飯,即使是用洗衣機操控,即使是最簡單的鹹菜饅頭。但當父母看到風中飄揚的衣物,看到桌上冒著騰騰熱氣的食物時,眼裡迸發的光一定是欣喜的,幸福的。那樣的光,未入畫,已醉人。表達愛,不是隨便動動嘴皮子,而是應付諸行動的。

  電影裡父母總是可以因為愛將失憶走失的孩子找回,電視劇裡男主角總是可以因為愛將出車禍成為植物人的女主角喚醒。人們稱這為“狗血”。姑且不談這樣的事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機率是零點零零幾,但愛的力量卻是我們有目共睹過的。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下午兩點二十八分,中國汶川遭遇八級地震,它震動了大半個中國,也震動了世界人民的心。在這樣的災難中,中國人民眾志成城。是什麼把互不相識的人連在了一起?是愛。是什麼讓解放軍翻越層層障礙營救,累了便以天為被地為床?是愛。是什麼讓母親用柔軟的身軀擋下鋼筋泥土,臨死前還不忘用手機編寫“我愛你,寶貝”的簡訊?是愛。愛的力量有多大?你我心中已明。

  愛之深,情之切,所以只願對方安好。所以牧羊人不願用繩索牽制山羊。因為愛你,所以只希望你一切都好,在不在我身邊,已不重要。

  三

  靈魂的枷鎖

  每個個體都有自己孤傲的靈魂世界,在這個世界深處希求的不是牢籠與枷鎖,而是無盡的晴朗。 ——題記

  人是很敏感的動物,其內心原應比其他動物更加柔軟。但在現世,隨著時代的發展,人的靈魂卻在退化。靈魂彷彿被套上某種枷鎖,人們常在有意無意間禁錮著他人。

  對於禁錮,在我的生活中就有一個活脫脫的例子。

  我的表弟有一個不會教育孩子的爸爸,從小如果不按照他爸爸的要求做,他就會捱打。他要出去,他爸爸不準;他要上網,他爸爸不準。長時間的不準,讓表弟完全厭惡他爸爸。隨著他漸漸長大,表弟開始反抗,開始排斥他爸爸,甚至都不願承認他有個爸爸。

  “爸爸”這個偉大的角色最後在兒子眼裡顯得不堪,到底是誰的錯,我也無法妄下定論。我只知道:每個人都有小時候,都有愛我們的爸爸媽媽。有的父母選擇尊重孩子,用最簡單最易讓人接受的方式愛孩子;而有的父母選擇困住孩子,用他們自以為愛孩子的方式愛孩子。也許他們沒錯,但在孩子眼裡看見的卻不是愛,而是讓人壓抑的牢籠與枷鎖。

  人的靈魂是困不住的。曾經看到一本漫畫:一個圓缺了一角,他跋山涉水尋找自己的一角,一路上唱著歌,看著風景。終有一天,他找到了,但他卻不開心:因為他沒有機會再唱歌了——那一角堵住了他的嘴;因為他沒有時間再停下看風景——他跑得實在太快了。

  仔細一想,這與父母孩子之間微妙的關係是有相通之處的:那一角就是父母硬塞給孩子的錯誤的愛。它讓孩子童年不快樂,少年不自由。

  給予自由並不等於放縱,真正的愛是讓孩子可以高歌,可以駐足看風景。如果他想進入危險的沼澤地,讓他去吧!如果他想踏上荒無人煙的隔壁,讓他去吧!如果他想登上險峻的山峰,讓他去吧!你做他的探照燈,做他的指南針,做他的安全繩——在他迷失落寞的時候,幫他發現陽光,尋找天堂。

  我從小就是被放養長大的。父母從不要求我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他們放心我,不放縱,也不嬌寵。一次,我問他們:“你們怎麼好像從不擔心我,我出去也不打一個電話問問。”他們愣了兩秒:“你希望我們這樣嗎?”“當然不!”“我們只希望你能自己保護好自己。”

  我覺得開心又感動。我的父母或許不是教育家,但我卻認為他們是最好的父母。

  過於愛護,只像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小王子》被稱作是兒童文學,但我卻覺得它或許有許多孩子理解不了的深意:小王子認為全世界只存在他擁有的唯一一朵玫瑰,他愛護她——為她罩上玻璃罩,為她澆灌清醇的水;他緊緊地愛著她,最後才發現玫瑰不屬於他,而屬於她自己。

  真正的愛,應發自我們的內心,深沉而無私,——而不應成為禁錮他人心靈的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