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數學上冊有理數教學設計

  七年級數學教師研製教學設計,是為了加強課堂教學的目的性和計劃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你們喜歡。

  七年級數學上有理數教學設計

  課題: 1.3.2有理數的減法***1***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有理數減法法則的過程;

  2,理解有理數減法法則,滲透化歸思想;

  3,能較為熟練地進行兩個有理數減法的運算;

  4,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

  教學難點 1,通過例項引人有理數減法的法則;

  2,轉化過程中兩類符號的改變.

  知識重點 有理數的減法法則,減法轉化為加法的條件,把減數變為它的相反數。

  教學過程***師生活動*** 設計理念

  設定情境

  引入課題 同學們,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知道生活中有許多地方需要用到有理數的加法,那麼請同學們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需要用減法的呢?

  ***學生思考,舉例***小明同學前段時間就碰到過這樣一個問題:某地一天的氣溫是一3~4℃,求這天的溫差,可是他不會算,同學們能幫助他解決

  這個問題嗎?—提出課題. 創設一個小明需要解決的問題情境,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思考與探索。

  分析問題

  探究新知 多媒體顯示溫度計及以下案例:

  小紅說:“我知道-3 ~ 4℃這一天的溫差是多少度,

  但我不知道4-***-3***該怎麼算.”

  問題1:你能從溫度計上看出4℃比-3℃高多少攝

  氏度嗎?

  先請同桌兩位同學相互討論交流,然後請2~3個學

  生髮言.

  問題2:如何計算4-***-3***呢?

  先引導學生回憶:被減數、減數、差之間的關係,被減數-減數=差,再利用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引導學生得出:差+減數=被減數•

  如:計算4-3就是求一個數“x”,使它加上3等於4,同樣的,要計算4-***-3***就是求一個數“x”,使x與-3相加等於4.、

  即X+***-3*** =4,因為7+***-3*** =4,所以4-***-3*** =7

  ***板書上述幾個步驟,最後一步用彩色粉筆寫出***

  這時,教師可適時小結:

  剛才,我們用多種方法得出了4- ***-3*** =7,可是,如果每次進行減法運算都要這樣做的話,太麻煩了;看來我們還要繼續努力,爭取找到更簡潔的方法.

  問題3:請同學們想一想,4十?=7?

  請學生回答,教師板書:4+***+3*** = 7,用彩色粉筆在4-***-3***與4十***+3***處畫出著重號.引導學生觀察4+***+3***=7與4-***-3***=7,從而提出猜想“減去一個數與加上這個數的相反數是相等的”:

  4***-3***=4+***+3***.

  這時教師問:你發現這個等式有什麼特點?

  學生回答後,示意再換幾個數試一試,並請學生分組合作計算、交流:

  1,把4換成0,-1,-5,得0-***-3***,***-5***-***-3***,***-5***一***-3***,這些數減***-3***的結果與它們加***+3***的結果相同嗎?

  2,計算9-8,9+***一8***,15一7,15+***一7***,你發現了什麼?

  請小組代表全班彙報,教師在此基礎上歸納:

  有理數減法法則:減去一個數,等於加上這個數的相反數.

  問題4:你能夠用字母把法則表示出來嗎?

  [a-b=a+***-b***]

  允許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得出溫差為7℃,如

  採用溫度計從4℃數到零下3℃等,只要學生的方法合理,都應效勵.

  此處先讓學生回顧加法與減法互為逆運算關

  系,有助於學生理解4-***-3***=7.

  通過學生的合作探討,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交流的習慣與意識,改變他們的學習方式,爭取讓他們的學習方式,爭取讓每個學生都在同伴的交流中獲益。

  此處也是讓學生驗證前面所提的猜想的正確性,用字母把減法法則表示出來,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解決問題 例1 即教科書第27頁例5.

  先請學生思考並嘗試解決,然後教師板書規範解答

  之後引導學生反思:“通過這幾道題目的計算,你能發現什麼?”

  ***1,有理數的減法可以轉化為加法;2,減正數即加負數,減負數即加正數。***

  例2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瑪峰,其海拔高度大約為是8848米,吐魯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大約是-155米,兩處高度相差多少米?

  請學生思考後,解決此問題***可請一名學生板演***

  想一想:8848米有多少層樓高? 滲透化歸的思想:讓學生歸納一些運算的規律、特徵,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補充例題的作用在於讓學生體會減法在實際生活的應用。

  讓學生感受8848米這個高度,培養學生的數感。

  課堂練習 引導學生思考並討論教科書第28頁的“思考”

  教科書第27頁的練習

  小結與作業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本課作業 教科書第31頁習題1.3第11題

  本課教育評註***課堂設計理念,實際教學效果及改進設想***

  1,本節在引入有理數減法時花了較多的時間,目的是讓學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間與時間進行探索,法則的得出,是在經歷從實際例子***溫度計上的溫差***到抽象的過程中形成種,減法法則的歸納得出是本節課的難點,在這個過程中,設計了師生的交流對話,教師適時、適度的引導,也體現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夥伴的新型師生關係.

  2,在教學設計中,除了考慮學生探索新知的需要,還考慮學生對法則的理解和掌握是建立在一定量的練習基礎之上的,因此,在例題中增加了一道實際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實際間題過程中培養運算能力.另外教師引導***提倡***學生進行解題後的反思,意在逐步培養學生思維的全面性、系統性.在反思的基礎上又讓學生***或教師啟發引導***去尋找一些***如減正數即加負數;減負數即加正數***規律,目的是讓學生順利地掌握法則,並達到熟練運用的程度。

  初中數學情境教學論文

  一、初中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原則

  第一,生動性原則。初中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應當遵循生動性的原則。用直觀形象的情景設定來詮釋理論性較強的數學原理,從不同的感覺渠道向學生大腦傳輸數學資訊,有利於學生對數學結論的理解和掌握;第二,實踐性原則。初中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應當遵循實踐性的原則。初中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放在生活上的,對教學情境的創設應當結合生活中學生經常接觸到的知識或者將數學故事的講述落腳在學生實際問題的解決上,讓學生學會用用掌握的數學知識去處理實際問題;第三,懸念性原則。初中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應當遵循懸念性的原則。情境創設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興趣,讓他們產生求知的慾望。所以,情境的創設就離不開學生的興趣,懸念性比較強的情境才可以讓學生身心投入到數學問題的學習和探究之中。

  二、初中數學教學情境滲透與融合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導致學生課堂參與性低下。

  受傳統灌輸式教學方式的影響,有些情況下,雖然教師進行了比較生動的教學情境創設,但是卻很難激發起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問題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導致出現成績比價差的學生沒有興趣去學習數學,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也日益低下,逐漸失去了對初中數學的學習興趣。

  2.教學情境創設千篇一律,缺乏新意。

  新課表對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要求,給教師教學情境的設定提出了新的挑戰。但是,部分教師創設教學情境的創新能力卻比較有限,導致部分數學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的情境大致相同。久而久之,就越來越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奇心,不利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掌握。

  3.教學情境的創設一味追求新意,卻不具有實用性。

  與教學情境創設千篇一律問題相對應的就是教師一味追求教學情境創設的新穎性,而脫離了初中學生的生活實際,不具有實用性。這種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雖然具有新穎性的特點,但是,由於受限於自身的理解能力,大多數學生並不能真正理會老師進行教學情境創設的真正目的,起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甚至有適得其反的不良影響。

  三、完善初中數學教學情境滲透與融合應當遵循的策略

  1.通過數學故事、數學典故來創設教學情境。

  數學故事和數學典故在教學情境的創設中具有獨特的作用,尤其是用熟知人物,但不知曉人物具體事蹟的數學故事、典故,更能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致,保持學生對數學學習熱情的積極作用。例如,講述勾股定理時,可以引用古典數學鉅著《九章算術》的知識,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博大精深。

  2.通過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現象來進行情境創設。

  初中學生認知中最熟悉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經常接觸和用到的知識,甚至有些知識已經在他們頭腦中產生根深蒂固的影響。所以,在進行教學情境創設中,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更容易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更有利於數學知識的教授。

  3.教學情境的創設要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

  新課標要求進行互動性強的教學,在初中數學的教學情境創設,要求老師轉變自身高高在上的思想觀念,與學生建立人格平等的關係,老師要與學生一起進行數學理論的學習和探討,要從學生認知狀況和生活實際進行考慮,更多的讓學生髮揮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實現師生的良性互動。

  4.情境創設應當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在現實初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比較重視在教授之前利用創設情境進行知識的引入,而忽略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教學情境進行教學輔助。教學情境的創設應當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根據不同的教學階段和學生不同階段的理解能力創設內容各異、難易有別的教學情境更有利於學生學習熱情的保持和對數學知識的掌握。

  四、結束語

  成功的初中數學教學不在於讓學生硬性的掌握多少數學知識,而是讓學生形成數學知識探索和求知的習慣和方法。教學情境的滲透與融合要更多地服從於教學內容,服務於教學牧鞭,服務於教學重點,服務於學生學習能力的養成和自身素質的全面提高,讓學生開心的學習數學,開心的鍛鍊能力,開心的全面發展,成長為知識、能力、情感和諧共進的有用之才。

  作者:陳翔 單位:赤峰市寧城縣大城子蒙古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