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數學論文範文

  數學是作為衡量一個人能力的一門重要學科,高中數學是初中數學的提高和深化,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是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即複習新課-講授新課-練習鞏固。即使在學習環節中注重了“預習”,也是為了更好地“講授新課”,為了更好、更快地讓學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觀上導致了學生思維的依賴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談不上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以致於喪失了創造力。上課基本採用滿堂灌的方法,不管學生聽不聽得懂,反正講了,學生就該仔細聽,就應該會,課上作筆記,課後大量作業做鞏固。但是,事實上有些學生根本聽不懂,不知道教師講了些什麼,課下只能抄作業,結果學生疲勞厭學,教師疲勞厭教。長此以往,學生一旦習慣了這種被動的學習,學習的主動性就會漸漸喪失。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以“講”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早已經過時的,從學生的潛能開發、思維拓展、身心 發展 、自主健全的角度來看,是非常不利的。

  高中數學課程應提倡利用資訊科技來呈現以往教學中難以呈現的課程內容,鼓勵學生運用計算機、計算器等進行探索和發現。社會的進步對教學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為教學提供新的技術手段,為學習提供新的學習方式。將資訊科技運用於數學教學,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資訊科技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般來說,高中學生要探究出某個數學問題或者定理,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而這絕不是能在短短的幾十分鐘內就得到解決,高中學生的主要任務還是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方法,任何脫離知識基礎的探究都是盲目的。應該承認,講授式教學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但是,它不能和“填鴨式”教學簡單地劃上等號。

  從小學到高中絕大多數同學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然而並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許多小學、初中數學學科成績的佼佼者,進入高中階段,第一個跟頭就栽在數學上。高中數學學習是中學階段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不少學生升入高中後,能否適應高中數學的學習,是擺在高中新生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除了學習環境、教學內容和教學因素等外部因素外,同學們還應該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和改進學法。

  面對眾多初中學習的成功者淪為高中學習的失敗者,我對他們的學習狀態進行了研究,調查表明,造成成績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的興趣。要在教學中真正做到學生願意主動的學習知識,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自此變得更加的重要。數學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重要的一環,從教學心理學角度上講,如果抓住了學生的某些心理特徵,對教學將有一個巨大的推動作用。興趣的培養就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興趣能激發大腦組織加工,有利於發現事物的新線索,並進行探索創造,興趣是學習的最佳營養劑和催化劑,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對學習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維活動是最積極最有效,學習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1***.學習不主動。許多同學進入高中後,還像初中那樣,有很強的依賴心理,跟隨老師慣性運轉,沒有掌握學習主動權。表現在不定計劃,坐等上課,課前沒有預習,對老師要上課的內容不瞭解,上課忙於記筆記,沒聽到“門道”。 ***2***學法不得當。老師上課一般都要講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剖析概念的內涵,分析重點難點,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學上課沒能專心聽課,對要點沒聽到或聽不全,筆記記了一大本,問題也有一大堆,課後又不能及時鞏固、 總結 、尋找知識間的聯絡,只是趕做作業,亂套題型,對概念、法則、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機械模仿,死記硬背。

  3。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的創新意識主要是指對自然界和社會中的數學現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斷追求新知,獨立思考,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和提出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而現在的大部分學生都缺乏創新意識,照搬教科書和老師的方法學習,致使學習呆板,乏味。

  教師應從數學創新意識的培養上入手,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真正把提高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落到實處,激發學生潛能。著名美籍華人學者楊振寧教授曾指出,中外學生的主要差距在於,中國學生缺乏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有待於加強;而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將是21世紀最具競爭力,最受歡迎的人才。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因此,新的數學課程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堅持貫徹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創設生活情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滲透應用意識,促進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和發揮作用,突出實踐性,有利於培養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新型人才。

  而現在,數學教育依舊任重而道遠。

  篇二

  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以學為先的習慣

  在學生的心目中,學習是最重要的事情,家長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習上的要求,就是為了孩子能學習好。因此,學生要一心向學,把娛樂活動放在後邊,氣定神閒,心無旁貸,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2.做好筆記的習慣

  學生在課上聽講,一定要做筆記,邊聽課邊記重點,防止課下遺忘。俗話說:“好記性不如個爛筆頭。”就是這個道理。當然,筆記不是越多越好,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事無鉅細地記。否則讓記的時間阻礙了思考的過程,很多知識不能當堂理解,是學習的損失。每個學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把自己認為理解不透徹的記下來,課下再慢慢揣摩;把教師講的重點和難點記下來;課本上沒有提到的,教師補充的東西記下來;把解題的過程、思維方法、思路記下來。記了筆記,要隨時翻閱,這也是鞏固記憶,深化理解的過程,防止遺忘。還要及時地整理比較,讓知識形成一條線索,建立一個網路系統化,自己學習起來會更加條理。

  3.善於思考的習慣

  “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學習過程就是探究思考的過程,沒有思考的學習是無效的。有的學生在學習時,只是按圖索驥,把例題套進課後作業中,死記硬背,認為學習非常省事。這就是不加思考,機械地學習。如果是這樣的話,每個人都能考上北大、清華了。現在的教育培養的是有創新能力、學習能力的學生,考試製度的改革,更側重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了。如果學生平時不對知識刨根問底,就無法應對現在的考試。因此,在平時的學習中,一定要養成思考的好習慣。認真閱讀課本,掌握基礎知識,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前後聯絡。在做題時,要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不滿足於現成的思路和結論,善於從多側面、多方位思考問題,挖掘問題的實質,勇於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思考貫穿在學習的始終,無論在聽課、作業、複習時,都要思考反思。

  4.善於預習的習慣

  預習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有的學生沒有重視起來,平時也沒有預習的習慣,認為是浪費時間。相反,一些習慣預習的學生認為預習對自己的課上聽講非常有幫助。從這兩種學生的學習成績比較可以看出,有預習習慣的學生學習成績要好於沒有預習習慣的學生。古語有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也說明了不管做什麼事,要事先有充分的準備。預習的效果和聽課的效果是成正比的。預習的越充分,聽課效率就越高。由於課上講解的知識內容多,對學生思維理解的要求就高,教師講課不可能一個知識點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這就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能跟上教師講課的思路。在預習中找到重點、難點和疑點,課上聽講能夠有針對性。為了讓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教師可以給出學生預習提綱,課上檢查、督促學生,讓學生學會預習,也防止無效預習。

  二、根據中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教學

  根據認知發展的理論,兒童進入青年前期和青年初期,認知功能漸漸由具體、直覺水平佔優勢過渡到抽象水平佔優勢。中學數學教師面對著抽象思維能力漸漸佔優勢的學生,採用的教學方法要適應他們認知的新發展。認知發展進入形式運算階段的學生,在學習抽象概念及其關係時,可以省去具體的實際經驗這根柺杖而直接理解語言或其他符號陳述的抽象概念及其關係,唯一的必要條件是,學生對於構成這些概念或原理的概念已經掌握。在某些情況下,教師在講授教學中也會使用一些具體例子,但這裡使用具體例子不是為了讓學生獲得直覺的意義,而是為了講清真正的抽象意義,或是使講解鮮明、生動。

  雖然在這一發展階段,學生可以省去具體的實際經驗而直接理解新的抽象概念,但並不是說,具體的實際經驗、發現或問題解決的經驗,在他們今後的學習中不再必要了。如前所述,當他們遇到新的學科,尤其是遇到困難部分時,他們往往還會回到具體、直覺的水平。但是,由於學生在這種具體學科的學習中,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過渡非常迅速,所以,利用具體的實際經驗或發現經驗以便產生或提高直覺的意義,只應用在這門學科教學的早期階段。另外,運用發現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技能,鑑別科學方法和檢驗對知識的理解,還是必要的。

  三、轉變教師是角色

  教師不是學生的主宰,也不能包辦學生的學習,要當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幫助者和引路人。我們要把學習的舞臺盡情地讓學生自己來發揮,做學習的主人,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現今在許多數學課堂上,教師的角色變成了“演員”:精彩的亮相、妙語連珠、鮮活的講解、多彩的媒體……看似熱鬧非常,精彩紛呈,卻將學生置於看客,成了配合教師主演的龍套,這樣的教學“效之有何”啊?忘卻了教學的本質是“交往互動”。新課標告訴我們:只有學生才有資格當“演員”,當“主角”,也只有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悟出“劇本”中的內涵,才能有更深刻的認識,才能真正生成自己的知識,我們的教學才有效。此外,教師要走到學生中去,拉近和學生的情感距離,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真誠、平等地面對學生,多給予他們關心、愛護,願意傾聽學生的心聲,給予學生髮表不同意見的權利,理解和尊重學生;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支援著,及時鼓勵、表揚學生,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還要合理地批評學生,嚴格要求他們。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能讓學生髮現自己的不足之處。

  總而言之,教學效果如何是由教師來決定的,在高中數學教學中,要用得法的教學思想、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等,從數學學科特點來組織教學,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找到教學的切入點。教師要針對自身的實際情況,把質量放在心中,用行動來體現自己對工作的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