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運動的意義

  新文化運動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對中國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新文化運動在大陸的影響一直及於1949年左右,其主要成果有三:在文化氛圍上,打破了封建舊文化的統治地位,以改良過的歐美新文化替代了舊文化,進一步啟迪了民智,溝通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國對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個層次;在思想上,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專制思想,傳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國現代文人自由主義思想,並使自由主義和三民主義、共產主義並列為現代中國三大思潮,其在高階知識分子中更是主導;在政治上,為中華民族培養了一大批關心國事、圖存圖強的現代人才,同時也形成了以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為主體的“第三條道路”政治勢力,對鉗制當政者專制衝動,推動中國政治民主做出了重大貢獻。

  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進行了一次猛烈的掃蕩,促進了中國人民特別是知識青年的覺醒,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也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做了思想準備。

  進步性

  ***1***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維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闢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

  ***3***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準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4***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於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侷限性

  新文化運動是由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發動的。它有偉大的功勞,也有嚴重的缺點。

  ***1***他們把改造國民性置於優先的地位。但是,離開改造產生封建思想的社會環境的革命實踐,僅僅依靠少數人的吶喊,依靠有限的宣傳手段,要根本改造由這種社會環境產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國民性,是不可能的。 他們沒有把新文化運動同工農運動結合,使文化運動侷限在知識分子的圈子裡。

  ***2*** 他們還回避當時對軍閥政府的實際鬥爭,也沒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務。

  ***3*** 以當時的文學革命而論,雖然提出建設“國民文學”,但當時的文學活動也只限於一部分知識分子中,還沒有可能普及到工農群眾中去。對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味批判以及對西學的全盤肯定具有片面性,最終導致了西方文學不徹底,東方文學被否定,是中華古典文化走向沒落的開端。

  ***4***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批判孔學,是為了給中國發展資本主義掃清障礙。但是,由於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行不通,所以從根本上說,提倡資產階級民主主義,並不能為人們提供一種思想武器去認識中國,去有效地對中國社會進行改造。

  ***5***那時的許多領導人物,還沒有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他們使用的方法,一般地還是資產階級的方法。他們中有的人看問題很片面,壞就是絕對的壞,好就是絕對的好。這種形式主義地看問題的方法,影響了這個運動後來的發展。

  意義

  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4] ,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給專制主義以空前沉重的打擊,動搖了傳統禮教的思想統治地位,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開闢了道路。 “五四”以後的新文化運動,更是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及各種社會主義流派的思想運動,使舊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轉變為由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的新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在“五四”以後,全國各地的進步報刊和進步社團,如雨後春筍,脫穎而出。“五四”以前,倡導新文化的刊物,只有《新青年》、《每週評論》和《新潮》等少數幾種。“五四”後的一年裡,全國新出版的期刊猛增至400餘種。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上海的《星期評論》、《建設》、《民國日報》副刊《覺悟》;北京的《少年中國》、《曙光》、《新社會》;天津的《天津學生聯合會報》、《覺悟》;湖南的《湘江評論》;成都的《星期日》;武漢的《武漢星期評論》;浙江的《浙江新潮》,等等。“五四”前的進步社團較著名的有:北京的“少年中國學會”、“國民雜誌社”、“新潮社”、“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湖南的“新民學會”;湖北的“互助社”等。“五四”以後一年中出現的進步社團,約有三四百個,較著名的有:北京的“工讀互助團”;湖南的“文化書社”、“俄羅斯研究會”;湖北的“利群書社”、“共存社”;廣東的“新學生社”;天津的“覺悟社”,以及各地建立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這些報刊和社團的活動,傳播了馬克思主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新文化運動從內容到形式的深刻變化,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重要標誌之一。

  新文化運動的性質

  新文化運動是指20世紀初反對封建文化的思想啟蒙運動。由一部分激進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發起,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義的束縛,力爭實現名符其實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傳播了馬克思主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新文化運動從內容到形式的深刻變化,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重要標誌之一。

  意義:新文化運動激發了廣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熱情,促使人們衝破封建思想的羅網,探索救國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國掀起了一場思想解放的風暴.

  性質:新文化運動是指20世紀初反對封建文化的思想啟蒙運動。由一部分激進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發起,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義的束縛,力爭實現名符其實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傳播了馬克思主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新文化運動從內容到形式的深刻變化,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重要標誌之一。

  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

  陳獨秀

  他創辦了《新青年》,並在第一卷第一號上發表了《敬告青年》一文,以愛國主義激情,啟示必須樹立變革現實的思想,以順應歷史的發展。

  早年留學日本,曾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及反對袁世凱復闢帝制的鬥爭。和李大釗等人舉行了五四運動。1915年,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後改為《新青年》***,高舉“民主”和“科學”這兩面旗幟。發表抨擊尊孔復古的文章,提出“打倒孔家店”全面否定儒家學說。陳獨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經濟民主、社會民主和倫理民主的主張,號召人們拿起民主這個武器和舊的意識形態進行鬥爭。陳獨秀舉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新文化運動的序幕。《新青年》和北大成為宣傳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

  陳獨秀在《文學革命論》中明確提出,必須把封建文學和“滿紙的之乎者也矣焉哉”的老八股,徹底打倒。

  李大釗

  李大釗指出:孔子是“歷代專制之護符”。

  11918年,李大釗接連發表了《庶民的勝利》、《布林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他指出,俄國革命“是立於社會主義上之革命”,是“二十世紀中世界革命的先聲”,是“世界人類全體的新曙光。”中國人民應“翹首以迎其世界新文明之曙光”。他號召人民向俄國學習,為在中國實現“勞工社會”而奮鬥。在中國大地上,李大釗第一次舉起了社會主義的大旗。

  胡適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學名洪頎,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徽州績溪人。曾任北京大學校長、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中華民國駐美大使等職。從美國留學回國後任北大教授,後任文學院院長。他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運動,是文學革命和初期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代表人物。胡適因提倡文學改良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話文、新詩的學者,致力於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雖與陳獨秀政見不合,但與其同為五四運動的軸心人物,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