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亞健康狀態養生

  亞健康狀態是中醫養生文化關注和發揮作用的重要領域,中醫可採用順時養生、調神養生、飲食養生、傳統健身術等多種養生方法,逐漸改善人體的內環境,使人體內環境、外環境以及內外環境達到平衡、和諧,向更有利於人體健康的方向轉化。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亞健康狀態養生的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亞健康狀態的認識

  一、什麼是健康

  健康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沒人有絕對健康。有時候,無法給健康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但是,為了描述,及為了和疾病相對照,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病痛,二是軀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處於完好狀態。

  二、什麼是疾病

  一般而言,疾病是指機體在一定條件下由病因與機體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個損傷與抗損傷鬥爭的有規律過程,體內有一系列功能、代謝和形態的改變,臨床出現許多不同的症狀與體徵,機體與外環境間的協調發生障礙。舉例,病毒性感冒,主體是發生感冒的人,發病條件是人在疲勞、受涼等,病因是病毒,人和病毒的相互作用時,病毒對人造成損害,同時,人體出現免疫反應加強等抗損傷作用,在彼此的鬥爭中,臨床出現咽痛、發熱、流涕、咳嗽等一系列表現,最後,機體疲勞,勞動能力下降。

  三、什麼是亞健康

  亞健康***sub-health***狀態是指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狀態,此時機體處於非病、非健康並有可能趨向疾病的狀態。亞健康者在一般情況下,能正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但生活質量不高,工作效率減低,容易疲勞,失眠健忘,精神萎靡等。

  亞健康狀態養生

  “和”為精魂的養生文化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養生的內涵是延長生命的時限和提高生活的質量。中醫養生文化以達“和”為精魂,即茫茫宇宙,渾然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鬥則俱損,和則兩利。故人類與自然應“和”,人類本身應“和”,每個人的身心也應“和”。

  “灌其根”——做好產前養生

  中醫學認為,先天稟賦和體質因素與亞健康的發生密切相關。體質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體的健康狀況。一項全國調查發現,氣虛體質與亞健康的關係最為密切,特別是由於推動人體生長髮育的元氣不足而導致亞健康狀態的更為多見。

  中醫養生學早在夏商周時期,就開始重視性與生育的衛生。首先,避免近親結婚。其次,反對早婚早育。再次,重視胎教。最後,現代社會由於受自然、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為增強新生兒的體質,預防亞健康狀態的出現,提倡多角度注意養生。

  “培其本”——後天的調養

  人生活在天地之間,六合之中,是整個世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環境是一個整體。首先要做到順時養生,順應氣候與陰陽的變化規律,從精神、起居、飲食等各方面綜合調養;其次注重調神養生,尤其在現代社會,社會壓力大、資訊量廣,更要保持心理平衡,不過度悲喜,適度緩解心理壓力,以達“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再次,性養生是養生之本,其重大意義在於協調人體的陰陽平衡,惜精護腎,顧護人體生命之本;此外,重視飲食調養,利用食物的屬性合理膳食,可有效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保持健康;最後,傳統健身養生、藥物養生、鍼灸推拿養生等,也在現代社會發揮著積極作用。

  “善其後”——對屍體的妥善處理

  現今屍體的處理以火化為主,但在廣大農村和偏遠山區還有不少地方存在土葬。腐爛的屍體會對周圍的空氣、水源和土壤造成汙染,進而影響居民的生產生活與身體健康。這種環境汙染因素對亞健康的產生有加速作用,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養生類纂》曰:“積水沉之可生病,溝渠通浚,屋宇清潔無穢氣,不生瘟疫病。”

  健康不僅屬於個人,也屬於家庭和社會。因此,“善其後”,妥善處理死者的屍體,體現了中醫學所特有的整體思想,體現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主動和諧,亦是中醫養生文化的重要內容。

  亞健康狀態的防治方法

  1、亞健康的預防:中醫主張飲食有節,起居有節,情志調暢及勞逸適度。綜觀中醫對亞健康的調理理念是“整體理念,辨證施治”。在防治中應發揮中醫辨證施治,針炙,心理療法的綜合作用。

  2、亞健康的調養:儘量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作息時間有規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使體重始終保持在正常***生理***範圍之內,淡化或迴避不良情緒,宣洩心理壓力,不斷提高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精神調養也很重要,要保持心態的平衡,放鬆精神可使氣血平和,臟腑功能趨於正常,則有利於亞健康的恢復。

  3、飲食強調多樣化:合理的安排膳食結構,忌暴飲暴食,對體重超重者,控制主食、動物脂肪及含糖製品的攝入量,多食豆類及其製品。多食蔬菜水果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的各種維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