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有哪些故事

  張騫,傑出的外交家、探險家與旅行家。作為歷史上著名的外交官,張騫開闢絲綢之路的故事聞名遐邇。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張騫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張騫的故事

  漢武帝時期,張騫奉命一共出使西域兩次。第一次出使西域,張騫帶著胡人堂邑父等一百多號人出使大月氏,堂邑父在途中剛好做張騫的翻譯。但是在去大月氏的途中不幸被匈奴發現,隨後被擄去軟禁起來。匈奴單于為了拉攏張騫,進行了各種誘惑,還給張騫娶妻生子,但是依然沒有動搖張騫出使大月氏之心,他不改漢節,堅定忠臣之心,就這樣在匈奴部落生活了十年。

  終有一日,張騫趁敵人監視有所鬆懈,便趁其不備逃離匈奴的魔爪。但是沒有帶上妻兒便離開了,這裡就說明大漢之命在張騫心中的地位是不能撼動的。逃亡的道路十分艱難,但是張騫等人畢竟在匈奴的地盤生活了十餘年,這為他的逃難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因而他們非常順利的避開了匈奴的監視。他們一直向西逃難,路上飢寒交迫,物資缺乏,人煙稀少,困難重重,就這樣張騫等人來到了大宛國。大宛國的國君聽聞張騫的經歷後,派人將他們送到康居,康居王又派人將其送到大月氏。

  事後,張騫動身回漢。在回去的途中不巧有遇到了匈奴,匈奴再次將他們帶了回去,就這樣又被扣留了一年多。在匈奴內亂的時候,張騫趁亂又成功逃出了匈奴的地盤,回到了漢,這便是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在公元前一一九年,這次出使西域帶了三百多人,帶了絲織品以及牛羊等牲畜,這一次出使烏孫王國很是順利,因為匈奴那時候已經投降漢朝,所以路上已沒有了障礙。

  張騫乘槎的故事

  張騫作為漢代著名的外交官,兩次出使西域,,為中原與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出使大月氏的時候,更是被匈奴抓去做俘虜長達十年之久,最後逃脫出來,找到了大月氏。雖然他最終沒有勸服大月氏一起攻打匈奴,但是回漢後的張騫仍舊被漢武帝讚賞。

  於是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為人講求信義,心胸寬廣,為人和善,於是深受西域人民的喜歡。那麼這下有就人問了,西域大部分都是陸地,應該乘坐馬車,為什麼稱張騫是坐著竹筏去的呢?

  傳說在西漢時期,劉徹派掌權乘坐著槎去尋找黃河的源頭,於是張騫乘槎逆流而上,到了一個人口眾多的地方,那裡男耕女織猶如世外桃源。他走進一戶人家詢問這是什麼地方,男主人說是天河。後來女主人吧一塊石頭送給張騫,張騫帶回來之後便被東方朔認出,說是天河織女的仙石。更有人說他乘坐的是通往天河之間的神槎。當然一定會有人將這個說法否定了。仍為乘槎是出使的意思,表面意思是乘坐竹筏,實際上就是指張騫出使西域這件事情本身。

  也有人自然而然的將張騫乘槎與鄭和下西洋結合在一起。說鄭和才是歷史上真的有乘槎的歷史人物。鄭和下西洋時帶著多名水手,乘船下海。這些船都是木質船做改制的,也可稱作槎,所以有人說張騫乘槎實際是暗喻鄭和,這個說法似乎也行得通。

  對張騫的評價

  梁啟超曾經這樣評價張騫:堅韌磊落奇男子。沒錯,張騫的堅韌在他開創絲綢之路的過程當中顯然已經體現出來了。漢武帝當時招募有勇之士前去大月氏,張騫在完全沒有了解西域之路的前提下毅然報名前去,這樣的膽識在歷史中也是絕無僅有的。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為大漢帶回來眾多物資並且產生了各國使者紛紛前來朝拜的外交影響。張騫在促進民族融合的關係上成了功臣。

  他開闢的絲綢之路成了中西方商業貿易的重要渠道,為各國地區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商業利益,可以說沒有張騫絲綢之路的開闢,大漢之後的經濟就不會那麼快發展起來。他從西域諸國引進的汗血馬,葡萄等為人們的生活和飲食增添了新的有趣的元素。

  張騫也是個對大漢忠心不二的人。在被匈奴擄去當了十年的奴役,依舊大漢氣節不變,也正是其氣節依舊贏得了匈奴的讚賞,匈奴花了十年的時間籠絡大漢使節張騫,然而張騫心中依舊秉持那個未完成的使命----出使大月氏國家。就這樣,他趁匈奴不備,偷偷逃走了。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時,心胸寬大,文人信義,西南蠻夷都很愛戴他。因為這些品質才能營造大漢與各個地區之間的友好聯絡。

  張騫用自己親身實踐的經歷告訴我們,做人要敢為天下先,心中秉持那份堅定與勇氣,將開拓精神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