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太乙五行拳的介紹

  武當山乃武當武術的發源地。武當武術則以內家拳為代表。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武當太乙五行拳源流

  武當山乃武當武術的發源地。武當武術則以內家拳為代表。而《武當太乙五行拳》***原名全稱為武當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三式***,系武當武術的主要拳種之一。此拳系明弘治***孝宗朱佑樘年間***1488-1504******,由武當山道教龍門第八代宗師張守性,根據武當丹士張三丰《太極十三式》,並上溯漢末名醫華陀《五禽戲》,及道門流派中吐納、導引、技擊等融煉而成。

  1929年,時年24歲的愛新覺邏.溥環***漢名金子弢***,遊歷名山大川,秋到武當山小憩,居紫霄宮七月餘。無意間窺道李合林道長演練太乙五行拳,並欲學之,由於道規戒律,李道長斷然不允。但金子弢先生心誠意真,焚香拜師,並跪於玄武真帝塑像前發誓學成後永不傳人。終於感動了紫霄道長李合林,方才學得此拳,並練拳一生,悟得真諦。

  1980年和1981年,全國武術觀摩大會上,浙江代表隊金子弢先生兩度演練此拳術於太原和潘陽,始公諸於眾,引起武術界廣泛注意,深得好評。為了挖掘整理、研究和普及此項套路,武漢市體委成立了整理小組,並請金子弢先生到漢講學。在此期間,由丹江口市體委特邀金老幾度上武當山,拜訪王教化道長,闊論武當拳並辦班傳授,由楊群力和趙劍英等人學得此拳。金老興奮之餘感概萬千,並賦詩一首“重登玄嶽紫霄宮,回憶往事如朦朧,五十二年滄桑淚,今日已成殘朽翁,太乙五行歸貢獻,後繼有人繼前宗,重振武當健身術,勝似黃山不老鬆”。從此《武當太乙五行拳》在武當山乃至全國推廣開來。
 

  武當太乙五行拳功理

  中國古代先哲們從物質世界中抽象出水、火、木、金、土五種性能不同的物質,作為構成萬物的元素,稱為“五行”。進而,以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來說明事物間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規律。相生意味著相互資生、助長,即: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剋意味著相互制約、阻抑,即: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

  太乙者,元氣也,人之性命全憑其真氣聚體。武當武術前輩們,正是以傳統文化理論為基礎。以陰陽、五行、八卦、九宮之類的理念,以五行結合拳式、結合人體以解說其拳理和鍛鍊法則。

  其一,以五行的形態、效能、方位為基準,將基本拳式組成五行系統,作為拳種各拳式的基本元素:如五行分佈五方為南言方火,北方水,東方木,西方金,中央土。恰如人體的前、後、左、右、中五個方位。將“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為五行。太乙五行拳從動作編排和動作路線上,緊扣五行之理,井井有序的穿行於九宮中。

  其二,以五行結合人體。常用的有以五行配五臟,即: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以五行配五體即筋屬木,脈屬火,肌肉屬土,皮毛屬金,骨屬水。以五行配五官,即目屬木,舌屬火,口屬土,鼻屬金,耳屬水。以五行配五臟屬“內五行”,以五行配五體和五官屬“外五行”。內外五行相互聯絡,又與技擊聯絡。“內五行要合,外五行要順”。“心息相依,任其自然”,依其五行相生相剋之數,調節陰陽平衡。正是人有陰陽,成於五行,以道理為指導,以養生為宗旨,以技擊為末學。體現了道家“天人合一”的觀點,意在追求自然,返樸歸真。“以靜為基,以柔為形”,養生與技擊的有機結合就是太乙五行拳的基本指導思想。

  其三,以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規範拳術。太乙五行拳碾轉繞環,環顧八方,道是多變,分陰陽定五行,踩八卦,穿九宮,“使氣力之所到,架勢即隨之;架勢之所至,而氣力即注之”。一招一勢陰陽相滲,在八卦陣中千變萬化,在太極圈和四方四隅變化,形成九宮穿遊的格局,手是環抱式,腳走括弧式,腰隨胯轉,肩胯相對,旋胯擰膀,在方丈之地行雲流水,勁勢無窮,暢流不息,而元氣按人體五行***迴圈***遍佈之意,使內氣流暢和聚集,有助於內功的形成。這種內外合一,天人合一的提煉和昇華。此乃一曰養身健體,二曰禦敵防身,是修煉之宗旨。

  武當太乙五行拳基本技法

  以靜為基,以柔為形,神足而意遠

  以靜制動,以柔剋剛,尚意不尚力

  意氣勁形,心息相隨,重意不重形

  手腿並用,指穴擒拿,貴化不硬抗

  辨位於尺寸毫釐,制敵於擒撲封閉

  武當太乙五行拳基本特點

  樁式沉穩,架勢緊湊

  腰隨胯轉,肩胯相對

  兩手環抱,腳走弧線

  綿軟纏繞,走圓化柔

  動如蛇之行,柔似蠶作繭

  武當太乙五行拳養身特點

  呼吸自然,周身放鬆;心靜意專,神態精神;

  內外三合,節節貫通;任憑陰陽,身法中正;

  意到氣到,氣隨意行;內外合一,神形兼備;

  奇經八脈,暢流全身;太乙五行,旨在養生。

  武當太乙五行拳

  武當太乙五行拳動作名稱

  起勢:混元一氣 旋轉乾坤

  第 一 式:白猿出洞 雙峰拜日

  第 二 式:懸崖勒馬 海底頂雲

  第 三 式:蛟龍溟濛 雷劈山洪

  第 四 式:犀牛望月 轉身託天

  第 五 式:青獅抱球 閃耀金庭

  第 六 式:豹子含美 仰頸驚林

  第 七 式:大鵬展翅 群獸震驚

  第 八 式:花鹿採芝 俯飲清泉

  第 九 式:黃蟒含津 戲引眾猛

  第 十 式:鯉魚打挺 波浪滔天

  第十一式:雄鷹探山 雙擒雞群

  第十二式:仙鶴騰空 飛舞風雲

  第十三式:金猴竊丹 爐火皆平

  第十四式:鯨鱷探月 波平浪靜

  第十五式:黑熊反掌 威震森林

  第十六式:金蟬脫殼 醉臥瑤池

  第十七式:喜鵲登枝 寒立梅蔭

  第十八式:蒼龍入海 意守心寧

  第十九式:野馬抖鬃 烈性飛騰

  第二十式:神猿入洞 性歸心田

  第廿一式:綵鳳凌空 百鳥齊鳴

  第廿二式:伏虎靈臺 永守黃庭

  第廿三式:抱元守一 正氣長存

  收勢:動靜結合 反轉乾坤

  相關閱讀:

  太極對身體的相關研究

  武當武術強調身心合修,認為練氣是身心合修的基本條件,有氣則生,無氣則死,氣盛則生命力強,氣虧則生命力弱,要健身養性,必須修練人的生命根源—氣。

  武當武術各種動作拘需由丹田帶動而運轉全身,此種動功內修程式一方面可激發防身禦敵的潛力,另一方面又從形體活動中去調和氣血、疏通經酪,使武術訓練與養生健身相結合。

  張三丰的太極拳

  張三丰創立了以太極拳為主的武當內家拳派,是太極拳功的集大成者和中興者。然而,說張老三豐創造了武當拳,實際上應該僅是以張三丰為代表的武當山道佛兩家高人創立了有別於當時少林寺盛行的武術的武當內家拳功體系。

  張三丰的不朽功績有二:第一是,雖然以前已有多家太極拳功流傳於世,但它們源於老子這條線而傳,往下傳去,由於學者的各方面差異,逐漸分了岔,甚或將老子原始的太極拳功精妙搞得與練丹宗旨相違背。張三丰針對這種情況,就下了一番苦功進行研究。總的原則是:順其自然之理。要領是:心、形、息三者協調統一。功用是:養生健身、防身禦敵三者兼顧。而在技擊上,最大的戰術特點是: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慢勝快、以寡敵眾。戰略原則是:必定儲存住自己,而不做出任何犧牲。道德意義體觀為:後發制人。計謀為:彼不動,我不動;彼欲動,我先動,後發先至。公理效應為:抗兵相加哀者勝。兩軍對壘,被侵略的弱方最容易激發反抗精神。也容易受到輿論的同情與支援,所以,最後的勝者往往是當初的弱者得到多助。第二是,張三丰以道家哲學為基礎原則,吸引儒家之長,店奠定了以太極拳為主,兼及形意、八卦、乃至乾坤、兩儀、清虛天罡、太乙諸門的包括眾多的武術器械在內的武當內家派武功體育基礎。正因為如此原因,後人才公認張三丰創造了武當內家拳***譚大江,1997***

  武當養生內家拳

  武當武功理論極為重視人體精、氣、神的修煉和相互依存的關係,認為〝精〞是根,是構成人體和促成生長髮育的基本物質。〝氣〞又是〝精〞的載體,〝精〞以〝氣〞的形式分佈全身,不斷供給人體生理活動的能量。

  〝神〞是〝氣〞作用的表現和結果,源源不斷的〝氣〞的作用,使人的神─思維、意識及其它活動得以產生和維持。

  武當武術總結這種精、氣、神學說,提出了〝內外兼修〞的練功原則,進而產生〝外練手眼身法步,內練精神氣力功〞、〝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動中求靜,靜中求動〞、〝柔中有剛,剛而不僵〞等練功要求,此種動功內修程式一方面可激發人體防身禦敵的潛力,另一方面又運用人體攻防動作和禦敵形式去調和氣血,疏通經酪,使武術訓練與養生健身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