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長的鐵索橋

  鐵索橋是主要承重構件為鐵索的橋 。橋面鋪設或懸吊在鐵索上。那麼你知道世界上最長的鐵索橋是那一條呢?下面就讓小編為你介紹一下吧。

  :湖南矮寨鐵索橋

  據央視新聞訊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鐵索橋--湖南矮寨鐵索橋於2012年03月31日通車,他從位於山谷底的夯寨鎮上空400多米處的垂直高空橫跨而過,建成後將再次成為一處公路奇觀。該橋跨徑1176米,跨高達330米,橋面淨寬23.6米,橋樑兩端分別與隧道連線,真可謂是“天塹變通途”。據橋樑專家介紹矮寨大橋的建設創造了“4個世界第一”。一

  是大橋主跨1176米,跨峽谷懸索橋創世界第一;二是首次採用塔、樑完全分離的結構設計方案,創世界第一;三是首次採用巖錨吊索結構,並用碳纖維作為預應力筋材,創世界第一;四是首次採用“軌索滑移法”架設鋼桁樑,創世界第一。國內十幾位頂級橋樑專家對“軌索滑移法”施工法給予高度評價,一致認為,這是一項由中國自主研發的、在國際橋樑界極具分量的原創型科技成果。

  :著名鐵索橋 瀘定橋

  瀘定橋***又稱鐵索橋***,位於中國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懸索橋。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途中“飛奪瀘定橋”,使之成為中國共產黨重要的歷史紀念地。1961年,瀘定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瀘定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臺落井裡,9根作底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鐵件重40餘噸。瀘定橋兩岸的橋頭古堡為漢族木結構古建築,為中國獨有。

  :發展

  瀘定橋兩岸的橋頭古堡為漢族木結構古建築,為中國獨有。該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1705年***,建成於康熙45年***1706年***。

  康熙御筆題寫"瀘定橋",並立御碑於橋頭,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臺落井裡,9根作底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鐵件重40餘噸。

  兩岸橋頭堡為木結構古建築,風貌獨特系國內獨有。自清以來,此橋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裡,以22位勇士為先導的突擊隊,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鐵索橋上匍匐前進,一舉消滅橋頭守衛。

  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途中“飛奪瀘定橋”,使之成為中國共產黨重要的歷史紀念地。

  1961年,瀘定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左右兩邊各2根,是橋欄,底下並排9根,鋪上木板,就是橋面。每根鐵鏈由862至997個熟鐵手工打造的鐵環相扣,總重量達21噸。底鏈上鋪滿木板,扶手與底鏈之間用小鐵鏈相連線,這樣就13根鏈為一個整體。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修築原因

  清朝康熙時期,藏族和漢族的物質交流到了大渡河全靠渡船或溜索轉渡。有時不能及時渡河,大渡河兩岸經常貨物堆集如山,一些鮮活食品***比如說野味、肉菜等***因無法過河而腐爛,而軍隊的頻繁調動在這裡也成了梗阻。公元1705年,康熙皇帝為了國家統一,解決漢區通往藏區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橋樑,經過一年的修建,大橋於1706年建成,康熙皇帝取“瀘水”***即大渡河舊稱“沫水”,康熙錯以為“瀘水”***、“平定”***平定西藏準噶爾之亂***之意,御筆親書“瀘定橋”三個大字,並立御碑於橋頭,碑文正文為“瀘定橋”,而橫批為“一統河山”。從此瀘定橋便成為連線藏漢交通的紐帶,瀘定縣也因此而得名。

  :傳說故事

  滬定橋西有噶達廟。相傳修橋的時候,13根鐵鏈無法牽到對岸,用了許多方法都失敗了。有一天,來了一位自稱噶達的藏族大力士,兩腋各夾1根鐵鏈乘船渡過西岸安裝,當他運完13根鐵鏈後,因過於勞累不幸死去。當地人修建此廟,以紀念這位修橋的英雄。

  當然,傳說終歸是傳說,實際上,在修建此橋時,榮經、漢源、天全等縣的能工巧匠雲集於此,共商牽鏈渡江之計,最後採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繫於兩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個短竹筒,再把鐵鏈系在竹筒上,然後從對岸拉動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繩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連帶鐵鏈拉到了對岸。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是勞動人民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