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音樂鑑賞的論文

  音樂鑑賞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是欣賞者對音樂作品的一種審美活動,通過音樂鑑賞可以為學生提供非常動聽的音樂,還可以通過音樂鑑賞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音樂鑑賞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聯性

  摘要:採取問卷測量、統計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和深度訪談、文獻查閱等定性研究方法來揭示出音樂鑑賞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顯示:音樂鑑賞主動性行為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程度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係,音樂鑑賞主動性行為能夠預測心理健康程度。進而提出了完善大學生的音樂鑑賞主動性行為,以促進心理健康的措施。

  關鍵詞:音樂鑑賞;心理健康;關係;主動性行為;大學生

  一、問題提出

  1.問題的緣起

  大學生心理健康程度如何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何有效開展,眾說紛紜。其中,音樂鑑賞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經被許多人關注。對於音樂鑑賞與大學生心理健康關係,在國內研究中有許多研究者用理論闡述的方式進行研究。周善美***2011***認為,音樂欣賞在大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可提高審美能力和趣味,提升審美標準和情趣,使學生更好地正確認識自己;通過“遊戲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和創造性潛能;培養感情,調控情緒,提高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1]詹薇***2004***理論闡述了音樂欣賞對培養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作用———文化作用、教化作用、審美作用、心理作用,並指出了音樂欣賞培養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途徑———通過對錶達各種情感音樂的欣賞,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世界,使學生的情感獲到調節,心理得到和諧;通過音樂會的欣賞方式、以電聲為傳媒的欣賞方式等課外輔助式的多種欣賞途徑進行調適。[2]柯錦泉***2002***從音樂欣賞的特點談到其對培養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音樂欣賞培養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途徑和手段。[3]還有徐威、鄭玉香***2005***、王婷***2007***、符彥虹***2005***等人也進行了理論研究。他們在各自論文中都看到了音樂欣賞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並有一些學者提到了在實踐中運用音樂欣賞的有效方式與方法。但國內學者都是從理論探討的方式來研究的。在國外研究中,JoelW.Krueger***2011***指出一邊聽著音樂一邊做事情,將有助於控制情緒[4];JaakkoErkkil等人***2008***從音樂治療的角度探討了音樂治療對負性情緒的積極作用[5]。但目前國外研究中,並沒有系統地直接研究音樂鑑賞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更沒有研究音樂鑑賞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係。從以上文獻可以看出,以往研究只是從理論上探討了音樂鑑賞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而沒有采用實證研究***問卷、訪談等***的方式來研究音樂鑑賞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係。因此,這需要對此進行深入的實證研究。

  2.研究思路與內容

  本研究主要通過定量研究***問卷測量、統計分析等***的方式結合深度訪談、文獻查閱等定性研究的方法來揭示出音樂鑑賞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係,並通過問卷、訪談、文獻查閱、理論總結等方法研究出如何改善大學生的音樂鑑賞行為,以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從而將理論最有效地運用於實踐。

  3.研究意義

  本研究將音樂鑑賞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係作為研究目標,是以往研究所未有的,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豐富了音樂的作用、心理健康塑造的途徑等相關理論知識以及優化了該研究領域中所採用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合***。同時,本研究也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可以更好地為改善高校通識課程設定、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綜合素質以及踐行教育目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奠定理論基礎,並提出具體良策。

  二、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

  通過研究來揭示出音樂鑑賞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係,並在此基礎上揭示出如何改善大學生的音樂鑑賞行為,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2.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有量表SCL-90***測量心理健康水平***和自編的《大學生音樂鑑賞行為的問卷》***測量音樂鑑賞行為***。SCL-90是國內外廣泛採用的成熟問卷,它的分值越高則心理健康程度越差。《大學生音樂鑑賞行為的問卷》共11題,其中測謊題為2題,經過專家評定,是有效問卷;整個問卷的Alpha係數為.743,分半信度為.769。因此,本問卷是基本符合要求的。

  3.施測與資料處理

  研究取樣物件為130名大學生,取樣時兼顧性別、年齡、專業等因素,均為隨機取樣。施測主要採用問卷法,由主試清晰地宣讀指導語,並提醒注意事項。問卷做答完畢由主試收回。研究者將無效答卷剔除,再依據研究的具體問題,通過統計軟體Spss17.0,採取合適的統計方法對有效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4.研究物件

  實驗組研究物件隨機抽取了130名大學生***注:由於問卷是在3月份發放的,大四年級學生已經不集中上課了,故在被試樣本中缺失大四年級學生***。由樣本的基本人口資料統計表***見表1***可以看出,此次測量所取樣本是比較合理的。

  三、結果

  1.心理健康程度與音樂鑑賞行為的相關性

  如表2,通過心理健康程度與音樂鑑賞行為的相關分析,a7***音樂鑑賞主動性行為***與心理健康程度的相關係數p值等於.015,p<.05,可得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與音樂鑑賞主動性行為正相關的關係具有顯著性。如表3,進一步研究得出,抑鬱、敵對、恐懼與音樂鑑賞主動性行為的相關係數p值分別等於.038、.033、.041,p<.05,相關關係均呈顯著性。

  2.音樂鑑賞行為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程度的預測情況

  通過音樂鑑賞各種行為對心理健康程度的多元迴歸分析***採用Stepwise法***,從表4中可知a7***音樂鑑賞主動性行為***對心理健康程度的迴歸係數t檢驗所對應的p值為.015,p<.05。因此,音樂鑑賞主動性行為可以預測心理健康程度。從表5可知,決定係數R2=.045,亦即a7***音樂鑑賞主動性行為***能預測心理健康程度4.5%的變異量。

  四、分析與討論

  1.音樂鑑賞與大學生心理健康關係

  前文得知,音樂鑑賞主動性行為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程度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係。進一步研究揭示,音樂鑑賞主動性行為能夠預測心理健康程度。鑑賞音樂可以使人的情感強度、情感產生髮展的時間延續得到調節平衡,使之身心愉快、精神協調、心境良好。優美的音樂、動人的旋律、輕鬆的節奏、悅耳的和聲、豐富的音色可以使人興奮與抑制得到調節,情感強度適中,時間延續適度,精神能量消耗減少,疲倦的身心恢復精力,不平衡的心理趨於平衡。[6]同時,個體通過對思想、精神境界較好的音樂作品的鑑賞,可以更好地培養自己良好的思想情操。另外,音樂作品會表達出作者的自我意識,個體通過音樂鑑賞促進了對“自我”的探索,從而強化了自己的自我意識,並對自己的心理及行為進行調整,從而減少了心理問題產生的概率。故一個主動進行音樂鑑賞的人,心情抑鬱時能更及時地宣洩自己的不良情緒,高興時能更適時地表達自己,能更好地理解音樂中的美,豐富自己的情感,有利於提高自我意識,淨化自己的心靈,調控自己的行為,必然有助於促進自己的心理健康。因此,音樂鑑賞主動性行為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程度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係,音樂鑑賞主動性行為能夠預測心理健康程度。前文進一步研究得出,抑鬱、敵對、恐懼與音樂鑑賞主動性行為的相關係數p值分別等於.038、.033、.041,p<.05,相關關係均呈顯著性。這其實是因為如果一個人越主動地鑑賞音樂,那麼他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有效消除或緩解抑鬱、敵對、恐懼等負面心理。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研究中,音樂鑑賞主動性行為能預測個體心理健康4.5%的變異量,但畢竟是有限的。心理健康變數還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因此,這要求大學生應該通過多個方面途徑來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

  2.對策

  既然音樂鑑賞主動性行為能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產生促進作用,那麼大學生如何提高或完善自己的音樂鑑賞主動性行為,以促進心理健康?根據問卷調查,特對大學生提出以下建議:***1***樹立對音樂鑑賞正確的認識音樂鑑賞不僅可以娛樂消遣、打發時間、排解寂寞、孤獨、悲傷等情緒,還可以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培養情趣,陶冶情操,促進心理健康。因此,大學生只有對此樹立正確的認識,才能主動將音樂鑑賞行為落實在長期實踐中,以有效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2***主動、合理地進行音樂鑑賞,促進自己的心理健康第一,主動拓寬音樂基礎知識和學習音樂欣賞的方法,努力提高音樂修養。我們音樂鑑賞時若不懂音樂基礎知識,那麼鑑賞音樂的效果會大打折扣。因此,我們在聽音樂的同時要學習一些有關的音樂基礎知識,並把理性的知識融匯於感性的體驗之中,這樣才能使我們逐漸具備一雙能聽懂音樂的耳朵。[7]大學生可通過上課、上網、書本學習等渠道深入瞭解有關音樂基礎知識。只有對音樂基礎知識有充分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感受音樂的內涵,陶醉在其中。同時只有學習音樂鑑賞的方法,才能更有效地改善對音樂的理解,陶冶人身心。可見,這些有助於大學生心理素養的提高。第二,多聽音樂、專心地聽。多看音樂鑑賞節目或視訊,多聽經典曲目;試著去欣賞不同型別的音樂;認真用心欣賞音樂,尤其是多聽一些有文化背景的音樂,感受其內涵。這些均有助於培養自己良好的注意力和意志力。第三,與他人一起欣賞、交流,深化對作品的認識,培養自己寬容、豁達的心理。每個人對音樂作品的認識會有所不同,通過交流知己不足,知人之長,長期以往,可培養自己寬容、豁達的心理。第四,積極主動利用音樂的力量來改變自己。首先,多聽一些有內涵的音樂、積極向上型別的音樂,塑造自己積極向上、不斷進取的胸懷;其次,加強對音樂的瞭解,結合自身的感情、經歷,昇華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文和心理素養;最後,善於通過音樂來調節情緒。例如,當自己情緒低落時,可以通過一些情調歡樂、節奏明快、風格悠揚的音樂來提升情緒。這時,自己可欣賞熱情奔放的《西班牙鬥牛曲》、旋律呈螺旋式上升的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表現鴿子自由飛翔的手風琴曲《白蘭鴿》。[8]第五,要長期堅持良好的音樂鑑賞行為。這種長期的良好音樂鑑賞行為可以使心理不斷優化。提高自己的音樂鑑賞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通過音樂鑑賞行為來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大學生要長期堅持良好的音樂鑑賞行為,要將之變成一種習慣。

  五、結論

  音樂鑑賞主動性行為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程度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係,音樂鑑賞主動性行為能夠預測心理健康程度。

  參考文獻:

  [1]周善美.音樂欣賞在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淮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2***3***:192-193.

  [2]詹薇.音樂欣賞與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9***:401-402.

  [3]柯錦泉.淺談音樂欣賞與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J].高等農業教育,2002,***9***:63-65.

  [4]Krueger,W.Doingthingswithmusic[J].PhenomCognSci,2011,***10***:1–22.

  [5]Erkkil,J.Gold,C.etal.Theeffectofimprovisationalmusictherapyonthetreatmentofdepression:protocolforaran-domisedcontrolledtrial[J].BMCPsychiatry,2008,***8***:50.

  [6]李華東.欣賞音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和個性塑造的正面影響[J].楚雄師範學院學報,2007,***8***:88-91.

  [7]齊易,張文川.音樂藝術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1.

  [8]樑豔,覃賢珊.音樂鑑賞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1,20***8***:138-140.

  範文二:高職音樂教育中音樂鑑賞探析

  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以及網際網路網路的普及,音樂類節目層出不窮,人們開始關注到音樂的發展,並對此有了全新的認識。不同年齡層的人們或多或少都會隨口唱出幾句歌詞來,尤其是以大學生朋友們為主要群體的青年學生們,他們多追逐潮流和時髦。但是他們的音樂基礎卻相對較弱,很容易有盲從心理,跟隨大眾,被大多數人的觀點所影響。因此,高職院校必須注重對高職學生音樂鑑賞方面的引導教育,力求讓所有學生領悟到音樂的真正內涵,從而提高鑑賞與審美能力,最終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一、高職院校學生音樂基礎現狀分析

  高職學生多為高考中成績較低的,學習能力較弱群體中的學生個體。他們學習音樂的途徑較少,以致於樂理知識較弱,識五線譜、簡譜、瞭解節拍的學生也非常少。他們高中階段就養成不愛學習或者不善於學習的習慣,很多學生都是通過網路、電視或廣播進行音樂方面的學習,並未做到對音樂作品進行深入的剖析,沒有投入感情地理解音樂,缺乏實質的音樂感悟。許多同學只是將音樂作為消遣和排壓的一種方式,並沒有投入精力的作為興趣去深入學習,這也是高職學生音樂素養不能迅速實現提高的原因之一。在我國,一些歌詞簡單,曲風單一,易於傳唱的歌曲比較受到青年人的歡迎,這樣的歌曲唱起來,學起來相對簡單,再加上他們音樂鑑賞水平和辨識能力相對較弱,同時又想講時髦、跟潮流,受此影響,也使高職學生音樂鑑賞力很難得到提高。

  二、培養學生音樂素養,提高鑑賞能力

  提高高職學生的音樂鑑賞力,是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重要途徑。學生對音樂的鑑賞能力可以體現學生的價值觀和藝術審美感。這對學生今後接受全面素質教育有重要影響,學生如果能夠將專注學習音樂的興趣投入到學習其他學科當中,就可以提高其他方面的素質。

  1.對音樂作品的鑑定和欣賞,以個人情感體驗去評價音樂,是人們鑑賞音樂的基本方式。

  不同欣賞者在感受要素上會有不同的認識和感受,儘管感官大致相同,但是憑藉不同的社會閱歷、個人修養以及審美觀點等,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評價。因此,音樂教師在教授學生欣賞音樂時要注意學生的個性和特長,使學生既領會樂曲風格,又進入情境之中感受音樂節奏,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整體素質。俗語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依據學生個性特點教學就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興趣。

  2.在教育改革發展的今天,各種教育方法和措施不斷更新。

  欣賞音樂包含了對其旋律,速度,及其包含的情感以及人生體驗的欣賞。教師在教學過程應進情境構建,用一幅幅優美的畫面,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渴望和學習興趣。有時候利用詩詞與樂曲結合的形式,能夠給學生營造一種美好的音樂情境,更給學生提供了聯想與思考的空間。還可以藉助多媒體教學,通過生動的畫面結合優美音樂,讓學生感受音樂的無窮魅力。

  3.由於音樂具有不同型別與風格,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選擇不同類別風格的音樂給學生加以欣賞。

  音樂中無論是豪放的,婉約的,還是悠揚的,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迷人之處,常常是越有情節、越耐人尋味的樂曲才越有迷人,令人神往。如今,單一的音樂型別已經無法滿足學生鑑賞能力培養的需要,只有採取多種風格音樂共同鑑賞學習,才能提高學生音樂鑑賞力,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素養,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嘗試鑑賞多種風格的音樂作品可以鍛鍊學生品鑑音樂的鑑賞能力,發掘在音樂方面的靈感及天賦。

  4.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鑑賞能力,是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審美教育的目的。

  審美教育是為了將學生培養成一個個性完美,情感豐富的人,使學生具有較好的審美觀和價值觀。音樂鑑賞中,要培養學生的敏銳的感知能力,豐富的聯想能力以及較好的對音樂辨識能力。有好的感知力,才能捕捉到好的音樂旋律及內涵,才能用音樂的思維思考。教師在選擇鑑賞作品時一定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讓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感知音樂的美,將音樂與生活經驗相聯絡,培養起聯想想象能力。欣賞者對音樂的想象可以促進其自有思維,對音樂要素進行學習理解,不斷豐富自身的想象力,領悟音樂藝術中所蘊含的的藝術價值,提高學生的鑑賞力。

  5.豐富的內心情感世界是一個音樂欣賞者所必備的。

  只有具備豐富的內心世界,才能更好地理解音樂和音樂本身的內涵。學生的個性存在差異,有的內向,有的外向,音樂具有感染人,激勵人的功能,還可以從某種程度上感化人。一個人的情感體驗可以提高審美能力,音樂可以直達人的內心,陶冶人的情操。好的音樂有使人心曠神怡的功效,並且有益於的人身心健康。高職院校認識到音樂教育對職業教育以及對提高學生審美觀,價值觀培養的作用,有利於豐富高職學生課餘生活,幫助學生學習其他專業知識。提高學生音樂鑑賞能力對高職學生今後學習、生活、工作等都有十分鐘奧的意義,教學改革也對教師提出新要求,音樂教師要深入探究創新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模式,努力提高教學水平。同時,音樂教師要不斷提高個人音樂素養和鑑賞能力,以適應新形勢下教育教學的需要,更好地為國家培養出全面發展的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