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書法家行書作品欣賞

  古代著名的行書書法家何其之多,他們的行書書法作品有是何其的精美燦爛,他們的行書書法作品又有怎麼樣的行書之美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古代書法家行書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古代書法家行書作品圖片1

  古代書法家行書作品圖片2

  古代書法家行書作品圖片3

  古代書法家行書作品圖片4

  行書毛筆書法學習

  行毛筆書法學習,掌握一定的筆法技巧是首要任務!書法收藏網專家稱,毛筆書法學習的筆法技巧主要有提按和結字兩種。提按方能使書法變幻多姿,從而煥發獨特魅力。而結字就是要把握字型間的結構,使得整體章法行氣穩定和諧。

  毛筆書法的筆按下去寫,筆劃就粗,提起來就細。就像人走路的兩隻腳,一隻落下,一隻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樣,筆在寫字的過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惟其如此,才能產生出粗細絕不相同的線條來。毛筆書法書寫,都有入筆、行筆、收筆三個過程。入筆有“露鋒”法,順筆而入,使筆畫開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鋒法”,逆鋒入筆,橫畫欲右先左,豎畫欲下先上,使筆鋒藏在筆畫中,筆畫開端基本呈圓形。行筆要學會“中鋒用筆”,使鋒尖常在點劃中間執行。為使筆畫有力度,還要學會澀勢用筆,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華。收筆有“露鋒”***把筆逐漸提出紙面,畫呈尖形,如懸針豎、撇、捺、鉤***,有“藏鋒”***將筆尖收回畫中,如垂露豎,筆畫尾端呈圓形***。

  毛筆書法學習之結字,又叫結體或間架結構。啟功先生曾指出,寫毛筆字一要把握間架結構,二要練好筆畫特點。間架結構比點畫特點重要。間架好的字,筆畫特點不突出,也還順眼;反過來就不行了。因此,認真研究並把握好字的結體規律十分重要。所謂“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毛筆書法學習應先從楷書或隸書入手。掌握各種筆法後再學其它書體就有了基礎。臨帖是練好字的必需手段。不臨帖,全憑自己想法隨意寫,是上不了路子的。學寫毛筆字一定要有恆心與毅力,要持之以恆,戒驕戒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說:“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只要按學習規律堅持臨池不輟,必然學有所成。

  行書歷史代表作

  行書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行書歷史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虎臥鳳闕”形容其字雄強俊秀,讚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唐代顏真卿所書《祭侄稿》,寫得勁挺奔放,古人評之為“天下第二行書”。然而蘇軾的《黃州寒食帖》則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暢達而腴潤。

  還有如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的趙孟頫、鮮于樞、康裡巎巎,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鐸,清代的劉墉、何紹基等,都擅長行書或行草,有不少作品傳世。

  天下三大行書,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讚譽,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還有人將“天下三大行書”作對比說:《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格,《祭侄稿》是聖哲賢達的風格,《寒食帖》是學士才子的風格。它們先後媲美,各領風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