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

  在我國的各大高校中都普遍開設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可以說,漢語言文學專業成為了我國高等學校中設立最多、設立時間最長的專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範文一:漢語言文學大學生人文素質優化策略

  【摘要】本文在分析漢語言文學課程教育與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培養關係的基礎上,探討了目前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優化人文素質教育的策略:加強教學內容的篩選;積極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建立良好的人文環境。

  【關鍵詞】高校;漢語言文學;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優化策略

  漢語言文學教學不僅僅是文學知識點的學習與掌握,更多的是對民族文化精髓的感悟。有利於提升大學生的內涵與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提升綜合素質致力於建設中國特色的經濟建設、文化繁榮。本文就以漢語言文學與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為基礎展開了討論。

  一、重視高校漢語言文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的意義

  1、有利於綜合素質的提升

  高校漢語言文學課程的開設,一方面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系統的漢語言文學知識體系,紮實的理論基礎,而更重要的是為了培養新時期大學生文學素養與人文情懷。在大學生日益增多,畢業生就業形勢與壓力日益嚴峻的情況下,用人單位需求人才的標準已不僅僅是要求理論知識的掌握,文學知識點的熟悉,而更多地是綜合素質的要求,尤其是實際操作能力,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漢語文學的課堂上,積極發言、表達自己內心的思考與意見,培養自己良好的口才與人文素養;撰寫優秀的文章予以發表,鍛鍊自己堅實的文字功底;在參與辯論賽、模擬招聘會的過程中,積極參與、充分準備,不斷培養自己的思辨能力。為將來走向社會奠定基礎,做好充分的準備。

  2、有利於人文情懷的培養,情操的陶冶

  較高的審美能力、高尚的道德與人文情懷,是一個人高雅情操、優質生活品質的重要體現。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可以感受到歷史的更替與興衰,在滾滾歷史長河中諸多英雄人物為了民族的興旺、國家的強盛死而後已,在燦爛的文化裡永垂不朽。還有一些感人的文學作品,作者通過描述自己的人生經歷,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情況。高尚的人文情懷有利於培養人們對生活的熱愛之情,鼓勵人們用愛、用心、用熱情去生活與工作。尤其在一些理工院校,更應該在漢語言文學教育過程中,注重理工院校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因為理工科學生的專業往往偏重於技術性與專業性,具有容易枯燥、難度大等特點。除了漢語言文學課堂的時間,課外很少去了解、閱讀文學作品。導致了部分理工院校學生的情商較低,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往往只顧自己的感受,不能換位思考去理解他人的心情與想法。

  二、漢語言文學教育中人文素質培養存在的問題

  1、部分大學生缺乏健全人格,理想信念迷茫

  部分大學生在步入大學校園後,由於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逐漸產生了攀比、奢華的心理。還有些同學由於自律意識較弱,自制力不強,整天沉迷於網路遊戲、網路交友、網路商城等各種虛擬的環境中,無法自拔。久而久之,有些大學生產生了心理障礙,不願與別人溝通交流,迷失了自己進入大學校園的遠大理想與信念。有時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在各種利益的驅使下,不擇手段,觸犯了法律,從而誤入了人生歧途,這些都是大學生人文素質存在問題的重要體現。

  2、重理論知識,忽視人文素質的培養

  在新時期的今天,傳統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新的教學環境與內容。傳統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方式仍然體現出了只重視理論知識、課本知識,缺乏課堂互動與實踐性不強等特點,忽視了人文素質的培養。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閱讀習慣與漢語言思維習慣由於受到多媒體的影響,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與改變。在網路時代的今天,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漢語言與新媒體之間的融合,加強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效果,注重新時期大學生正確漢語言文學思維方式與習慣的形成與培養。同時,培養學生系統理論知識的同時,注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踐能力的培養,將漢語言文學的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從而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與綜合素質.

  3、知識結構更新速度不適應市場需求

  一是課程的設定方面。如今大部分的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定仍然沿用傳統的單一模式,未將豐富的漢語言知識與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有機的融合,單純的漢語言知識不利於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制約了符合社會發展所需要複合型人才的培養。二是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的不足。實踐能力是大學生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其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主要是指較強的文字功底與公文寫作能力,敏捷的思辨能力,良好的與人溝通與表達的能力,也是人文素養,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然而,實踐中所培養出的大學生只重視文學常識的記憶,理論知識的掌握,工作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強。因此,漢語言文學有必要完善漢語言文學的課程設定,優化學科建設,不斷提升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人文素養與綜合素質。

  三、漢語言文學教育中優化人文素質培養策略

  1、加強教學內容的篩選

  教學內容是教學目標的主要體現,教學內容的合理篩選,將能夠確保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實際作用,促進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漢語言文學是大學語言文學教育中的重要科目,漢語言文學範圍較廣,涵蓋內容較為全面,為保證實際教學效果,必須要有針對性的進行篩選和增添。首先,漢語言文學教學內容應該儘量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按照學生興趣和愛好進行教學內容的篩選,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積極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健全人格

  目前大學生人格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對於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起到一定的影響,對於學生的未來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對教學活動的制定,為學生培養健全的人格。為此,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可以多組織一些教學活動,比如演講比賽、詩詞比賽以及場景教學等等,讓學生主動去開展相關交流活動,在學習和知識鞏固的過程中去交流和溝通,消除學生不良心理問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3、建立良好的人文環境

  學校是大熔爐,學生能不能成為一塊好鋼,環境很重要。漢語言文學的教育不應該只是在課堂中,還應該在課堂外。要鼓勵和支援學生自發地成立學生社團、漢語言文學組織、詩歌文學社等方式,對漢語言文學進行探討和運用。還可以組織一些詩歌朗誦、文學創造比賽等方式,讓學生愛上漢語言文學的魅力。在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注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有利於提升漢語言文學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其應有的人生與社會價值。漢語言文學的畢業生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與挑戰,首先自己要認識到自身的優點與不足之處,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抓住一切鍛鍊的機會,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與綜合素質,其次,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漢語言文學授課體系,加強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個性培養、人文情懷的提升,在高校漢語言教學過程中,展開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效性的引導。

  【參考文獻】

  [1]施華,趙玉志,金慧,王豐敏,李書紅.素質教育背景下高校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與建設[J].科技資訊,2011***29***.

  [2]李莉.談我國漢語言文學與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J].語文建設,2014***04***147-149.3.

  [3]高嶺,土寧寧,馬駿鷹,《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實踐性教學的研究》課題研究報告[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02***.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範文二:高校思政教育中漢語言藝術的作用

  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其思想政治素質的不斷提高,對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教育領域的不斷改革以及大學生思想意識狀況的不斷變化,要求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要注重漢語言藝術的使用,以期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促進高校大學生的正確培養。

  1什麼是高校思政教育漢語言藝術

  漢語言,即漢民族共同語言,是當前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而對於語言,在當前的國內外學者中都有不同的定義,但是各種不同的定義都有著一個共同點,即認為語言具有交流功能。國內外學者對於語言的研究,給漢語言藝術的運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論支撐,這樣給當前高校思政教育中漢語言的運用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在當前的高校思政教育中,漢語言藝術的運用能夠極大的促進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如何運用好漢語言藝術的作用,促進教育效果的提升,首先要在表述的內容和形式上達到精準的地步,使整個語言更加的順暢,在不違背語言規範的基礎上,遵循正常的語言邏輯,盡力使漢語言的表達更加的生動形象,真正的貼近大學生的生活以及內心,從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水平及質量。並且漢語言藝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運用的最終歸宿就是要實現大學生思想意識狀況的提升,因此需要教育者將深奧的道理通過通俗易懂的、形象生動的語言向學生們傳達,從而促進高校學生對深層次的思想的進一步理解[1]。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漢語言藝術,就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運用講座、一對一談心和動員大會等多種形式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通過生動、形象以及精確的語言,將深層次的思想道理通俗的表達出來,從而走進大學生的內心,在情感上引起他們的共鳴,從而在思想上得到一定的昇華。

  2高校思政教育中漢語言藝術的特徵

  ***1***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漢語言藝術所具有的首要特徵就是科學性,即在進行高校思政教育時,必須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進理論為導向,深入貫徹從實際出發的原則。科學性這一特徵,首先體現在內容選擇的科學性,教育者在語言運用的準確性的基礎上,需要做到科學性,在通常情況下,教育會採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以理服人,對在思政教育中遇到的問題要依據實際的情況進行相關的處理,必須堅持用詞的準確性,從而使高校學生更加準確的理解相關的思想教育知識。

  ***2***其次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漢語言運用必須要具有貼近性,因為在當前的高校大學生進行思政工作教育中,會出現一定的阻礙,例如枯燥的思想講座以及單調的理論分析,極大的脫離了當前大學生生活的實際狀況。但是當前的大學生群體已明顯不同於以往的大學生,在他們的身上具有更加濃厚的時代氣息,他們更加傾向於對時代潮流的發展方向,對社會上的思想變化有著極度的求知慾,他們的思維更加敏捷,在單調枯燥的說教面前,他們有著極度的牴觸心理,傳統的教育方式方法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亟需進行創新,特別是在其中的漢語言的應用方式和藝術手法進行改革創新。因此教育者在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在漢語言的應用上,要增強自身的教育觀念,在語言的表達形式上進行創新,從當前學生髮展的需求出發,通過通俗易懂、來源於生活的時代語言,不斷提升大學生在社會主義理論知識中的學習積極性,使廣大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真實的感受到真實的思想教育,使當前的社會主義理論真正的影響到當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狀況。

  ***3***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漢語言運用的藝術必須要具有一定的啟發性。語言是高校思政教育進行的重要媒介,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運用語言藝術,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著更為突出的收效。所以,教育者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需要運用好啟發性語言,使高校學生自覺自願的學習先進的思想理論,提高在思想理論上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正確的引導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的良性發展。

  ***4***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運用的語言還需要帶有一定的藝術性。對於藝術性這一特徵,不僅要求教育者在實際的工作中使用的語言內容具有一定的藝術性,並且在語言的表達形式上還要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即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只是照本宣科的進行,適當的應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語言,同時在形式的選擇上要注重語調的適當變化和修辭的運用,貼近大學生語言運用的習慣,使他們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時能更好的接受這些深奧的道理。比如對於理工科學生的思想教育,要多使用通俗易懂、幽默的語言,引起他們的關注,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高校思政教育漢語言藝術的分類

  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按照教育的最終目的,可以將其中的漢語言藝術分為啟發性、引導性、鼓勵性以及批評教育性的四種類型的語言藝術。

  3.1啟發性的語言藝術

  啟發性的語言藝術,主要是指進行思政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啟發大學生對自身思想狀況進行思考,分辨自己當前的思想狀況中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從而使大學生對於正確的思想意識和錯誤的思想意識有一個辨別能力。這類語言藝術能夠促進大學生參與到思政教育工作中來,從而有效的提升他們的思想修養,促進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例如在進行對學生進行“堅定遠大的理想信念”的思政教育時,一味的說教只會引起學生的牴觸心理,教育者可以通過當前鸚哥嶺的大學生對自己遠大的理想信念勇敢堅持的例項來對學生進行啟發,從而能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3.2引導性的語言藝術

  引導性的語言藝術,是對在思想意識上出現偏離的學生,運用較為委婉的語言對他們進行啟發引導,使他們自身認識到自己思想上的偏離,使其進行自我反省,從而完成思政教育的最終目的。這類語言藝術的運用,對於大學生的內心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容易引起他們的感激心理,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能夠有效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改正,及時的糾正自身思想意識上的偏離,最終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例如在發現學生在考試作弊這一狀況出現時,如果教育者依舊使用以往的批評教育會使大學生的自尊心受挫,對這一思想教育產生牴觸心理,最終與思政教育的出發點發生偏離,教育者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換位思考,理解他們急於求勝的心理,引導性的進行勸誡,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3.3鼓勵性的語言藝術

  鼓勵性的語言藝術,是教育者在進行思政教育時,運用讚揚、鼓勵式的語言對學生進行鼓勵的一種語言表現形式。每個人都不喜歡被批評,喜歡接受讚美與鼓勵。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育者適當的運用鼓勵性的語言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鼓勵性語言的運用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內在的潛力,給予他們一定的自信心,從而達到高校思政教育的最終目的,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於一個學習較為落後的學生的一句不經意的鼓勵性的話語,可能會給這位學生的一生帶來重要的影響。

  3.4批評教育性的語言藝術

  批評教育性的語言藝術,是在對學生所犯的錯誤的評價,運用批評教育性的語言,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引導其發現導致錯誤發生的根源,引起學生的注意,從而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避免同類錯誤的再次出現。但是在運用批評教育性語言時,教育者必須要事先要了解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儘量防止對學生產生誤會,從而影響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並且在進行批評教育時,教育者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包容的心態進行批評教育,以真誠的語言、寬容的心情,引導學生認識到自身的錯誤,進行反省。並且在運用批評教育性語言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實際出發,避免戳中學生的軟肋,從而引起不必要的矛盾,比如對於單親家庭的學生,教育者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就不能用到“你家裡是怎麼教育你的”等等語言。

  4漢語言藝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漢語言藝術的合理有效應用,對於高校思政教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能夠促進高校思政教育目的的實現,從實際的教學中,可以發現,教師在課堂上對語言藝術的運用,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興趣,從而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思政教育工作也不例外,漢語言藝術的運用情況對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的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這是由於,語言是教育者向學生傳遞思想理論的主要手段,語言藝術的有效使用能夠極大的引起學生的關注,實現教育者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從而促進思想教育工作的開展。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合理的運用漢語言藝術,不僅展現了教育者的學識水平,更能引起學生的關注,從而促進思政教育工作最終目的的實現。其次,能夠促進學生進行自身的反省認知,現代的大學生思想觀念疊形成,受到了多種文化觀念的影響[2],這可以表現在他們對於師生關係的認同上,在現代的大多數學生眼裡,教師與學生之間是平等的,大家完全是可以建立一種亦師亦友的關係。他們對於單調枯燥的語言沒有任何的興趣,更加傾向於生動、有趣的語言形式。這樣在當前的高校思政教育中,漢語言藝術的運用就顯現更加重要了。最後,漢語言藝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合理應用,能夠改變大學生對於思政工作的印象和態度,從而促進思政教育工作良好形象的樹立。在以往的高校思政工作中,通常都會使用講座的形式進行,教育者在上面說教式的講,學生在下面昏昏欲睡,這就是當前大部分高校學生對於思政教育工作的印象,從思想上就不重視思政教育工作,而在進行思政教育時,教育者注意運用漢語言藝術,使語言更加的生動有趣,不僅可以引起學生對於思政教育工作的興趣,更能改變學生對於思政教育工作的態度,為思政教育工作樹立了全新的形象,從而有利於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