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鑑賞論文

  文學語言是文學形式的承載體,它對文學形式的創作形式有著天然的影響力。文學語言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呈現出相應的變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中國現代文學語言變革發展影響

  摘要:本文首先通過以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的簡要概述為切入點,引申出語言變革在中國現代文學形勢發展下的地位,進一步分析困境下中國現代文學形式的雙重構建,探討語言變革對現代文學形式的影響。

  關鍵詞:語言變革;現代文學;文學形式

  前言

  :語言不僅是人類的交際工具和交流載體,更是人們進行思想傳遞與昇華的重要媒介。而文學作為人類歷代思想藝術的結晶體,通過以語言文字為工具的形式,表達出每個文學作家內心的聲音,並且客觀的反映出了寫作現實。文學的型別有很多,不論是散文、小說、詩歌還是劇本等,都用不同形式的表現手法傳遞出作者的真實情感和心靈深處最想要說出的話。我國的現代文學家認為在現代文學語言中,既包括了加工後的書面語言形式的民族共同語,也包括在藝術層面上的文藝作品的語言。在這種理解中,現代文學是順應著民族發展歷史而共同前進的,二者是緊密聯絡的,對現代我國民族整體構建中發揮著共同語建設的積極意義。語言會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一定程度的改變,那麼就會對文學形式的轉變產生影響,語言變革為我國文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扮演著助推者的角色同中國文學一起進步。語言變革為文學實現跨越出改變做出了生命跡象二次重現的關鍵影響,為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尋找出了更加具有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的啟示。

  一、關於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的簡述

  中國現代文學史是一個漫長而又曲折的過程,中國現代文學的形成就是中國文學逐漸現代化的整體過程的成果。中文現代文學史的醞釀期在1840年至1898年,該期間段是近代先進的中國人發揚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高度展現,積極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和技術,積極走在探索“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道路上。近代先進的中國人在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積極轉變陳舊的中國傳統思想並努力尋找變革的各種渠道,發揚中國獨立自強和民主富強的主題,體現了主張變革人們的內心渴望獨立自強的願望,反映出了強烈的反封建主義和反對帝國侵略的思想。在醞釀期中為中國文學的現代化程序發展滋生了萌芽,提供了先進的、優良的思想前提。接著是發生期,該階段在1898年到1917年之間。在這段時期中式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的發展歷程,該表了中國有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第一步,也是文學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中,語言文字進行了很大程度的變化,文學語言的框架構建也進行了細緻的研究與梳理,這對中國文學的現代化、為中國現代文學語言的生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保障,為中國現代文學歷史演進增添了更多的價值與歷史意義。最後是發展期,時間段在1917年至1949年。首先,發展期中的第一部分是在1917年“五四”運動爆發之後到1927年國民大革命失敗的這一期間段;第二部分是1927年之後到1937年我國全面掀起抗日熱潮,抗日戰爭徹底爆發這一期間段;第三部分就是1937年之後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建立中國人民共和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期間段[1]。

  二、語言變革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形勢發展的載體

  ***一***文學語言發展的豐富性

  從中國文學的發展歷程來看,每個時期的文學發展都具有不同的特點和秉性,反映出的社會現實程度亦不盡相同,但是都共同體現出了文學語言的豐富性,都具有不同語言形式的表達方法和寫作手法。在二十世紀初期,我國的語言形式特點多偏向口語化,“五四”運動之後追求白話文形式的文學表達手法,體現的文學性質更加精準,對畫面和人物的描述也更加詳細,體現出很大程度的豐富性。同傳統文學語言表達方式的模糊性對比而言,文學語言的發展多傾向於意義層次鮮明、寓意深厚、象徵性突出、功能特徵強化等特點,而這些特點都統一的表達出了文學語言發展向豐富性轉變的性質。“五四”運動發生在民族危機沉重、社會危機不斷擴張的大背景下,很多哲學家、藝術家會更加追求西方民主制度的優越性,從而大量的引進外來思潮,帶來了國內的哲學思潮湧動,進而推動了文學論壇發生了藝術思想的更替與轉變。五四新文學的質變早已經蘊藏在文學的量變之中,每個層次的文學發生狀態上的激進都是由於藝術家的內心追求發生了昇華,在大背景的轉變之下語言發生了豐富多樣的變革,而語言的變革就使得中國文學發生了質的改變[2]。

  ***二***人物語言的地方性

  在文學發展的過程中會由於地域的不同發生文學作品的語言地方性特徵。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現代文學中體現出來的“地方性”不僅僅體現在了語言內容上,在文學中的地域文化、地方思想以及風土人情上都有很多地方區域的劃分表現,使得每個文學作品都有自身的個性與本真性。文學語言是文學家進行文學創作的重要工具,是文學作品得到展現的根本載體和構成基礎。隨著“五四”運動之後對白話文的普及,為現代文學使用標準普通話的形式打下了堅實的語言基礎。在普通話文學語言的時代中,在文學中的人物語言更加體現了“地方性”的特徵,文學語言更加成為了人物語言的地域性表現。中國現代文學的整體特徵表現都是建立在普通話的標準之上的,但是很多具有深厚地域色彩以及人情風俗的人物肢體語言的描寫中還是要依賴對地方語言的運用,這樣通過地方性語言的口語化特點,突出了文學作品中應要表現出來的情感與人物刻畫特徵等,都能進一步增強了作品的中心思想表述,昇華了文學要義[3]。

  ***三***五四之後的現代漢語

  “五四”運動之後,在新時期的文學發展更加註重對小說的寫作,各個藝術家也更加推崇小說的發表,不論是針對作品中人物語言的描寫還是對社會現實的批判,都是對白話文的語言方式加以發揚。總的來說,在五四運動爆發之後,從客觀上推動了小說這種文學形式從邊緣化向中心化發展,也更加推動了語言變革的步伐,使白話語言方式得到進一步的普及與推廣。另外,從文學形式的獨特性來思考,小說這種文學形式也具有著自身的文體要求,並且以小說和童話這種文學型別來說,使用白話文的普通話形式與文言文相比,會更加通俗易懂,不論是想象空間還是情感表達都更加豐富直接,也更加感性和具有體驗性。五四運動的爆發使得國內思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我國整體思想陣容中注入了新鮮學習,發對舊思想、就道德,追求民主制度,提倡新思想、新道德觀念,這些先進的思想進一步推動了語言變革,是現代漢語產生的助推之手[4]。

  三、困境下中國現代文學形式的雙重構建

  ***一***民族背景下現代文學發展的順應

  法國的語言學家索緒爾的主要觀點認為,文學語言不僅指的是文學作品中的語言形式,更是一般意義上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語言。在二十世紀中期,我國的現代文學家認為在現代文學語言中,文學語言包含雙重概念,既包括了加工後的書面語言形式的民族共同語,也包括在藝術層面上的文藝作品的語言。在這種理解中,現代文學是順應著民族發展歷史而共同前進的,二者是緊密聯絡的,對現代我國民族整體構建中發揮著共同語建設的積極意義。現代文學發展在民族情感的背景下,涵蓋了豐富的國家大義和民族之情,不論是“美學”、“文學”還是“語言學”,都是民族共同語下的產物,更是中國現代歷史發展和文學書寫進行雙重結構的相互作用。

  ***二***民族背景下現代文學發展的偏離

  在民族發展的背景下,現代文學的演變會由於叛離思想的衝突而發生文學變革的偏離。從文學語言的發展規律來看,民族共同語同文學發展之間會產生於同一性相背離的發展方向,雖然都是語言變革的產物,但是同正面的、積極的、順應大環境發展的思想浪潮來說,是不利於社會發展和更替的。在時代進步的同時,會有順應時代發展的部分,就會有相悖的部分,二者共同作用、交接,促進時代的進一步發展[5]。

  四、語言變革對現代文學形式的影響

  ***一***促使現代文學更加具有人文主義

  中國文學現代化的步伐產生於五四運動,五四運動的各個主要人物都受到西方先進思想的啟發,對人文主義的追求程度更加高漲,提倡使用白話文作為寫作語言,摒棄了文言文的寫作手法,從而產生了語言變革。而語言變革的步伐對現代文學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其中強調發揚人的情感以及個性的發散,同時對文學人物的塑造也更加突出個性化趨向。隨著啟蒙思想對我國文學浪潮影響的不斷深入,從各個方面都更加提倡人文主義,進一步促進了新文學題材的創新和設計,極大了發揚了以人文主義藝術為中心的藝術描寫手法。

  ***二***促進現代文學向唯物主義形式發展

  在五四運動的浪潮中,語言變革逐漸深入使得中國現代文學從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形式發展,各個主要人物主張的中心思想同過去一代的哲學家相比,從“為了藝術而形成藝術”、“主張內心的追求”發展到了“時代的發展推動了思想的發展”、“把握住社會的前進腳步,發揚唯物主義觀念”。同時,由於受西方思想浪潮的影響較重,現代文學的發展形式雖然對傳統文化較為重視,但是更加講求傳統的突破和轉變,在文學的創作手法上更加提倡新穎和雜感,並從側面進行現實主義的批判和揭露[6]。

  ***三***促進現代文學手法多樣化

  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受語言變革的影響,在寫作形式上更加多樣和多變。總的來說,現代文學的手法在不斷加工的道路上逐漸構建出了屬於中國獨有的現代文學體系,其中語言形式的轉變在以獨特的方式影響著現代普通話語言形式的前進步伐。在現代文學整體框架中,文學手法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其中小說作為現代文學的熱門文學形式發展的最為高漲,還有散文、劇本、論述文、戲劇、詩歌、傳記、寓言等各種型別的文學手法紛紛出現,使得現代文學浪潮洶湧澎湃。那麼總結來說,語言變革引起了現代文學的發展,而現代文學的茁壯成長也進一步推動了語言變革的步伐。

  五、結論

  綜上所述,文學作為人類歷代思想藝術的結晶體,通過以語言文字為工具的形式,表達出每個文學作家內心的聲音,並且客觀的反映出了寫作現實。中國現代文學是在“五四”運動爆發之後興起而出,產生於“五四”運動中提倡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的改革浪潮之中,也正是因為正常語言變革,成就了中國現代文學的蓬勃發展,乃至達到了日新月異的高漲表現。“五四”運動中大量的引進外來思潮,帶來了國內的哲學思潮湧動,進而推動了文學論壇發生了藝術思想的更替與轉變,為中國文學的現代化程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先進的、優良的思想前提保障。優秀的文學作品是基於文字的運用、時代的背景和個人的思想追求等很多因素綜合作用的成果,而語言變革為文學實現跨越出改變做出了生命跡象二次重現的關鍵影響,為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尋找出了更加具有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的啟示。

  參考文獻:

  [1]朱曉進,李瑋.語言變革對中國現代文學形式發展的深度影響[J].中國社會科學,2015,01:138-160,205.

  [2]周棉,李新亮.辛亥革命時期白話文學的興起與發展[J].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4:37-43.

  [3]徐時儀.略論漢語文白的轉型[J].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2:62-73.

  [4]朱曉進,何平.論文學語言的變遷與中國現代文學形式的發展[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5:120-129.

  [5]李瑋.從“詩文合一”到“詩文劃界”———論文學革命發生後新詩語言調整與文體發展的互動[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5:130-136.

  [6]泓峻.現代漢語與現代文學關係的複雜性及現代文學觀念在其中的作用[J].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5:87-92.

  範文二:現代文學作品中有關典妻習俗揭示

  文學研究會是新文學運動中影響最大的文學社團之一,它主張文學應該“為人生”,揭露社會問題。其中,典妻這一婚俗出現在現代作品裡。作家雖然對其主人翁“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更多的則是對封建婚俗的控訴。我現在從以下五方面來揭示典妻這一婚俗。

  一、典妻

  典妻,又稱典婚,一般指“借妻生子”,是丈夫把妻子以一定的價格在一定時期內典當給別人。它是我國曆史上最野蠻的婚俗之一。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典婚就已存在。到了唐代中期,典妻的現象已經蔚然成風。韓愈和柳宗元等作品中都有記載:“逐相典貼,漸以成風”。宋代以後,典妻之風更加普遍。到了元代,典妻之風在南方各省盛行,浙江尤盛,當時在浙江任職的官員王朝曾向朝廷奏請嚴行禁止典妻婚俗。因此,元代使用法律對之予以明令禁止。明清時期,典妻在法律上也有具體規定,處罰也更加嚴厲。到了民國時期,現行頒行的法律中,也有關於“禁止典僱妻女”的條文。但典妻這一風俗卻是屢禁不絕,不僅在南方盛行,而且蔓延到北方各省。如遼寧的“搭夥”和甘肅的“僦妻”都是類似於“典妻”之風俗。

  二、典妻風俗產生的原因

  典妻風俗之所以屢禁不止,是因為有多方面的社會原因。首先,典妻是受傳宗接代思想的影響,僱主無子,靠典租他人之妻生子以傳香火。其次,在災害區域。最後,戰亂頻發區域。這些區域經濟蕭條,貧困所迫的家庭較多。這些家庭為了獲取經濟來源,不得不典賣妻女。由此觀之,典妻婚俗的存在主要是中國婦女社會地位低所致。女性可以被隨意典賣,當地的人司空見慣,並不認為這種行為是違法。因此民不告,官不究。即使有知道律例者,也會知情不報,甚至相互隱瞞。官府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會真正嚴查。這是風俗與法律的衝突,這種衝突致使婦女法律權利得不到落實。

  三、關於典妻風俗的關注

  典妻之所以被現代文學作家關注,是因為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歷史的潮流所致,婦女的地位長期低下,不得不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思考。明清時期就出現一些思想家,他們同情女性,以著書立說來表達對女權地位的不滿。到了近代,如太平天國、戊戌維新和辛亥革命時期,曾經先後興起過幾次女權運動。他們戒除纏足、興辦女學、創辦婦女報刊、爭取女性參政等等措施都取得了一些進展,同時也促使女性意識的覺醒;二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婦女問題成為這次運動的重要內容之一。“五四”新文化運動強調對國民思想的啟蒙,喚醒“人”的意識,都涉及婦女問題。如《新青年》開設《女子問題》專欄,《民國日報》也開設“婦女問題”專欄,隨之《晨報》、《星期評論》等也開設婦女問題專欄,還有一些刊物上刊登關於婦女問題的文章。而且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以報刊為陣地來關注女性命運,為她們鳴不平;三是在現代思潮的影響下,現代作家們熱衷於鄉土題材和女性題材文學創作,典妻之風自然地走入了現代作家們的創作視野。

  四、以典妻為主題的作品

  由於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關注女性問題,因而出現了大量的以典妻為題材的作品。它們是柔石的《為奴隸的母親》、許傑的《賭徒吉順》、沈從文的《丈夫》、羅淑的《生人妻》、含沙的《租妻》、潘漠華的《冷泉巖》、臺靜農的《蚯蚓們》等。這些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再現典妻的特定“場景”,引發我們對女性生存狀態的多角度思考。柔石的《為奴隸的母親》,所寫的是浙東地區的典妻風俗。小說以現實主義的手法描寫了一個農村婦女被典三年的悲慘生活。三年中這位女性為秀才生了一個兒子。三年期滿,她承受骨肉分離的巨大痛苦回到已闊別了三年的家中,兒子“春寶”卻已認不出她來,家裡窮得也揭不開鍋。小說深刻地寫出了“典妻”婚俗對女性身心的摧殘:“典妻”沒有給這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帶來經濟上的改善,但卻將女性置入一個更加苦痛的深淵。羅淑的《生人妻》,也是一部描寫典妻風俗的現代小說。所寫的是四川沱江上游的山區,因家貧典妻。女人被典,受盡屈辱。她連夜逃出,等到天亮趕回家時,丈夫卻以撞騙的罪名而被保甲抓走了。《生人妻》中的女主角有一定的抗爭意識,這一點是難能可貴。臺靜農的《蚯蚓們》也是一部描寫典妻風俗的現代小說。所寫的是李小因為“年歲欠收”,遂將妻子和兒子賣與他人。這位女性默默地承受自己和兒子同時被賣的苦痛。許傑的《賭徒吉順》所寫的是吉順因貪念紙醉金迷的生活,將妻子作為賭注。賭輸了,妻子就典租他人。“女人非人”,是幾千年來中國廣大勞動婦女命運的寫照。這些作品中的女性都是一位善良、勤勞的勞動婦女,有的因家庭貧寒,充當起改變家庭困境的角色------被典;有的因丈夫的喜好而被典。她們忍辱負重、逆來順受,從不與命運抗爭。她們的不幸,容易引起民眾的震撼。也是作家對主人翁“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寫作態度,卻有力地控訴了封建“典妻”的風俗。

  五、結語

  現代文學第一個十年和第二個十年作者都創作了以“典妻”為題材的作品,而第三個十年與當代更多的作者則以新女性為創作物件。她們或為追求幸福生活而大膽與封建勢力作鬥爭,如《王貴與李香香》、《漳河水》等;或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參加革命,如《青春之歌》、《紅豆》、《紅巖》等;或為了夢想而奮鬥,如《李雙雙小傳》等。由此可見,“典妻”婚俗終將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