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論文範文

  我國現代作家是現代文學的見證者和創作者,他們不僅給現代文學創作了很多作品,而且以研究學者的角色對現代文學提出可建設性建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現代文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一:村上春樹與日本現代文學傳統分析

  摘要:儘管村上春樹在多次公開場合中談及自己對日本文學傳統的迴避,但其小說中的主人公無不展現了:歷史、戰爭將人掏成空殼,能為人帶來死一般的寧寂與消亡的巨大力量。這些故事都將現實與歷史巧妙勾連,打通了異質空間與現實世界之間原有的阻隔。顯然,村上繼承了以夏目漱石為代表的日本現代文學的主題傳統,帶著自《源氏物語》就有的細膩與悠長在文學長廊中執意營造了獨屬於自己的意識世界。

  關鍵詞:村上春樹;日本現代文學傳統;尋找

  村上春樹的作品融入了他對自身生命歷程的眾多感知,青春裡龐大的無根與實在感、人生的漂泊與身份的不確定,死亡的逼近和生命本身的浮幻,儘管他時常將“自身”、“存在”掛在嘴邊,但又並未對其作出任何或準確或詳實的解說,甚至可以說他從沒有直接或直白地對這三重意義上的“自我”進行書寫,但又從來沒有放棄過對堅強的內心,執著的追求。在他對於日本現代文學的極大否定和迴避中,我們能否就此否認村上春樹與日本現代文學傳統的關係呢?

  日本作家向來善於用自身先天的感知神經探覺美感,哪怕是最纖細最轉瞬即逝的,也能為他們敏感的捕捉。從八世紀的《萬葉集》到十一世紀的《源氏物語》,日本傳統美學的最重要特徵“物哀”與“幽玄”積澱形成,儘管平安後的鎌倉時代,武家當權、戰亂不休,文學傳統一度被迫由唯美纖細轉向凜冽的現實描述,但唯美的文學脈絡並未因此而徹底消亡,反由於戰爭的無情與冷酷,讓人們對理想與信念的追求更加執著動人,唯美的主題因此更加深刻甚至繁榮。當然誕生於這個時期的武士道精神以其強大的勇武精神和自律核心贏得了觀念上的尊重。德川家族盟主地位確立、日本獲得統一後,儘管而後和平時期中的武術傳統漸漸從戰場轉移到舞臺,但仍未能給日本民族留下心靈的印記,打上身份的標籤。

  結束漫長的幕府統治後,明治維新隨著政治改革,迎來日本歷史上的第二次文化大變革,佛教和儒學已經無法適應社會迅速變革的迫切要求,許多知識分子不甘沉淪,但又陷入似乎徒勞無益的困厄之中。像所有國家歷史上的文學引進與變革一樣,迎來第一個文學高潮的技藝總是照搬和模仿。一戰之後,西方各式思潮湧入東瀛,尼采、克爾凱郭爾、海德格爾的名字為日本知識界逐漸熟悉,在日本近代歷史上先後出現的西田幾多郎、田邊元、三木清等哲學家,在吸收西方存在主義哲學成果的基礎上又加深了本土化的闡發,著重於闡述一種新的以個人意志為動力的新的人生哲學,將日本武士道精神中的充滿著黑暗、鮮血、森林的死亡哲學與海德格爾的“向死而生”相結合。二戰後,日本作為戰敗國的身份使其所謂“大帝國”榮耀、“不可戰勝的神話”紛紛宣告破產,龐大的精神落差使日本知識分子剎那間被屈辱消沉、頹廢苦澀的情緒籠罩,放蕩而又玩世不恭的生活格調蔚然成風,人與人之間的陌生感、人與社會之間的隔閡進一步強化了人們對孤獨的體認。就在社會文化與生活全面西化的同時,此時的文學重心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相應的轉向。

  王向遠在《中日現代文學比較論》中認為:如何描寫自我,如何表達自我,取決於如何處理自我與時代、自我與社會的關係。日本現代文學中對自我的求證是一重要主題,往往有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一種是以私小說為代表的,脫離社會、封閉自我的表現;一種是以夏目漱石為代表,在自我與時代、自我與社會的動態關係中尋求自己的表現。

  新感覺派作為重要代表將表現主義和達達派取代了私小說中的日本傳統和冷靜。包括三島由紀夫在內的很多作家都認為:自從美國佔領日本後,本土的文化藝術中表現女性柔美一面的插花、茶道甚至俳句被有意地強調。但這並非原初的日本文化狀態,在武士的態度中需要用劍來平衡菊。故而,在帶有強烈西方色彩的現代寓言和傳統唯美的景物故事融匯的河流中開始漸漸萌生出強烈的精神自律。於是,一直在努力調和兩種不同的,甚至是根本就無法調和的日本文化在現代的狂野中開始試圖建立起一個真正的自我核心。讓這個矛盾的“自我”根植於傳統的本土文化和難以駕馭的外來文化之上。

  同樣感到現實黑暗重壓的夏目漱石一派,在同樣面臨喘不過氣的現實中,既感到無限憤慨,又覺得無能為力。現實與理想的矛盾和衝突,是所有作家創作過程中產生種種曲折的原因。縱觀夏目一生的作品,其雖然曾被一部分人認為是“餘裕派”、“高蹈派”,但更多是關心社會現實、思索人生意義與價值,無論是批判社會的內容的力量或是將關注點集中在對人們的內心世界的剖析上,批判人們的私心,以及由此產生的苦悶、孤獨和絕望,他都代表了在這個時期眾多作家作品中出現的強烈尋找意識:尋找解決這樣矛盾與衝突的路徑,尋找個體與社會相交匯的最恰當接點。

  困惑的漩渦幾乎捲入了此時日本的所有作家,甚至整個社會都被裹挾著沉淪、迷茫。安部公房作為日本戰後的存在主義大家,“極力要把日本戰後文學和明治維新以前文學切斷聯絡和極力把日本戰後文學和西方現代派文學緊密聯絡起來的作家。”[1]比之更甚的大江健三郎,直接將薩特作為其精神領袖,在其創作年譜中明確指出,正是薩特給予了他思考文學的各種社會功能性的方法與種種。人生的荒謬、人性的虛偽與無奈、無可逃脫的責任、成為了其文學的主題。

  縱然曾經討厭在學校唸書,甚至常常挨老師打,村上春樹卻在國中時代就將中央公論社出版的《世界歷史》讀個滾瓜爛熟。縱然固執的叛逆因子在進入神戶高中之後並未消退,村上卻在不聽任何人規勸毫不學習的日子裡始終維持閱讀歐美原著小說的熱情,甚至開始學著研習翻譯,繼而保持了相當好的高中成績。縱然對於日本文學本身,從來未有過某種摯愛或忠於的表白,但作為純種關西漢子的村上又不可避免的浸淫了日本最傳統的文學之美與武士之魂,裹挾著又溫柔又執著的核心一躍而進西方迷惘、孤獨的存在主義漩渦。村上春樹正像整個日本一樣,選擇了在被迷惑的公眾目光中開始尋找同樣不解、困惑的自我。同樣將歷史記憶中的戰爭寫進小說,讓無奈的痛苦回憶重新喚醒本就空洞洞的心靈,然後像夸父盡情痛飲江河湖海的水般吸收遺失的過去,然後將其與生命一起拋掉在黑暗死亡火焰燃燒的世界。

  村上春樹在他的小說中塑造了一位位內心孤獨、彷徨在社會邊緣的主人公來顯示社會痼疾,尋找人類的命運,確證自己的人生;糅合了東方奇幻靜謐之美和西方的寓言動態之說,置主人公於荒誕的境地展示個人與社會、主體與國家、意念與現實的聯絡。因而,在村上的小說中儘管他為我們編織了仿如夢幻般的寓言童話,構建了一座座高聳在迷霧中終年被黑暗或大雪籠罩的小鎮與圖書館,塑造了既迷茫揣測又堅信無疑、孑然一身又極富魅力的主人公,然而這些作品中的自我主題從始至終貫穿前後,並且從未封閉在脫離社會的絕對空間,小說中經常出現嚴肅的歷史關注,讓人想起數年前村上對於中國的到訪從未被任何媒體報道或知曉,一行未對任何地方政府或組織作拜會,僅僅為了去看那一塊作為1939年哈拉哈河戰爭爭端的“不毛之地”。從間宮中尉到中田先生都展現了:歷史、戰爭將人掏成空殼,能為人帶來死一般的寧寂與消亡的巨大力量。這些故事都將現實與歷史巧妙勾連,打通了異質空間與現實世界之間原有的阻隔。顯然,村上繼承了以夏目漱石為代表的日本現代文學的主題傳統,帶著自《源氏物語》就有的細膩與悠長在文學長廊中執意營造了獨屬於自己的意識世界。

  二: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學的關係

  [摘要]傳統文化是指民族在歷史發展中沉澱下來的文化精華,是民族文化中哲學、美學和藝術的結晶。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發展歷史,也形成了獨特的哲學、美學體系。這些傳統文化以詩歌、戲劇、小說和散文等文學形式傳承下來。在上世紀五四運動之後,一些傳統文化被當做阻礙歷史發展的精神枷鎖拋棄,因此,我國的傳統文化一度出現與現代文學隔離的現狀。在21世紀的今天,發揚傳統文化是國力的體現,在現代文學中體現傳統文化是現代文學發展的新目標。

  [關鍵詞]傳統文化;現代文學;批判;繼承

  一、傳統文化的內涵

  傳統文化是民族特色和民族風貌的集中體現。目前,儘管世界的發展正朝著全球化邁進,但東方人和西方人還是有明顯的區別,東方人的內斂含蓄和西方人的外向粗獷並沒有隨著全球化發展而改變。儘管同為東方人的民族特徵,但表現在不同的民族和國家也明顯不同,像中華民族和鄰近的日本、韓國、泰國等國家民族相比,雖然都具有內斂含蓄的相同點,但民族區別還是存在的,這就是不同的傳統文化在不同民族體現出來的不同印記。提到中國的傳統文化,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但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全部,中國傳統文化除了儒家思想,還包括佛教、道教思想,這我還是廣義的傳統文化,如果細分起來,傳統文化在表現形式上可以分為古詩、古文、詩詞、國畫、醫學、戲劇、民族音樂。在時間上可以分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現代文化;從社會層面上可分為宮廷文化、官方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間文化;從社會功用來分,還可以分為名號文化、服飾文化和禮儀文化等。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僅是限於漢民族文化,由於中國是多民族國家,因而中國傳統文化也吸收了其他少數民族文化。就是在當前,我國的少數民族文化還有自己的特色,這些文化特色和不同民族的信仰有關。從信仰來看,我國漢族人民和大多數民族信仰佛教和道教,這樣就形成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但我國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像西藏地區藏族人民信仰的喇嘛教、回族人民信仰的伊斯蘭教以及部分民族信仰的薩滿教、基督教,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它們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傳統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被人們一代一代繼承下來,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全球化程序的加快,一些傳統文化正在經受著外來文化的衝擊,有的正逐步退出人們的生活。像我國傳統禮儀文化中的關於婚姻方面的“問名、納彩”等文化形式,以及結婚典禮中的拜天地儀式,在當前的社會中逐步被西方神父證婚儀式所代替。而一些傳統的文化遊戲,像充滿文化氣息的對對聯、猜燈謎等高雅活動也成為一去不復返的歷史。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要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除了在生活中體現,最主要的還是通過文學藝術形式加以傳承。

  二、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學中的體現

  我國的傳統文化能流傳至今,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廣泛利用之外,更多的則是通過文學作品的形式傳承下來的。我國的文學作品是以詩歌開始,然後發展到散文、戲劇、小說這些形式。在我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記載了我國奴隸社會時期人們的勞動、生活、祭祀等活動。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哲學得到了告訴發展,“諸子百家”用他們的散文記錄了自己的思想,使後人瞭解到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思想內涵。到了漢朝,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在漫長的封建時代,我國的文人都是用儒家思想來作為行事標準。這種文化思想在我國曆代文學作品中都有體現。儒家思想對人的要求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品德的要求是“仁義禮智信”。儒家思想影響下的中國人追求的最高目標是“治國平天下”,天下太平是每個人的最終理想,因此“文死諫,武死戰”成為一種最偉大的獻身。一些有抱負的文人就將憂國憂民的思想寫進了他們的詩歌中,這些詩歌在《樂府詩》和“建安七子”的詩歌中體現為對戰爭的不滿;在太平年間,詩人們希望人們安居樂業,所以對於國家用人制度、賦稅政策造成的內亂憂心忡忡,這種思想從魏晉時代的鮑照、左思一直延續到唐宋時期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宋朝的范成大、范仲淹的詩歌中。他們用自己的詩歌表達對國家對人民的關心。因為儒家思想的最高準則是“平天下”,因此對於國家完整看得高過自己的生命,對於維護國家的尊嚴也超出了自己的生命的愛惜。因此才有蘇武北海牧羊十八年不變節,辛棄疾的“欄杆拍遍”的憤慨,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牽掛,才有南厓海戰後的十萬軍民跳海為宋帝殉葬的壯舉,才有後來鄭思肖的“寧可枝頭抱香死”的不屈。進入元朝之後,我國的戲劇得到了高度發展,一些生活趣事,歷史典故被編成戲劇廣為流傳,這種老少皆宜的文化形式不斷傳承了歷史文化,還將人們生活中的一些禮儀文化進行了傳播。進入明朝以後,小說又得到了空前發展,當時的小說種類繁多,不同題材的小說都宣傳了不同的文化,像才子佳人小說中,大量的詩詞唱和,表現了封建時代男女相愛的含蓄委婉;而流傳後世的《三國演義》不僅宣傳了儒家的忠君思想,還將我國的古代軍事文化做了細緻的描寫;《水滸》宣揚的是我國的俠義文化;《西遊記》則是描寫了我國的佛教文化。我國明清時期的戲劇對傳統文化的傳播,都是以儒家思想為準則的。像戲劇中對於愛情的描寫都是突出忠貞不移,在極端情況下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傾向,像《桃花扇》,將個人情感和國家民族氣節結合在一起;而《清忠譜》則是為正義,為尊嚴不惜犧牲個人性命。這個時期流行的小說也是以宣傳儒家思想的忠恕、信義、仁義為主,除了四大名著,像《兒女英雄傳》《三俠五義》這些在民間廣受歡迎的通俗小說,宣傳的是朋友之間的仁義,為了正義而奮鬥的主題。《金瓶梅》和《紅樓夢》雖然描寫的是家庭生活,沒有直接歌頌仁義,但對於兩個大家族走向衰敗時,那些落井下石的背義之人還是進行了諷刺。

  三、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學的關係

  現代文學是從五四運動之後開始的,以現代白話文寫成的詩歌和戲劇、小說,它們和古代文學相比,無論是形式還是表現手法都有較大的區別。現代文學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播有個從隔離到傳承的過程。

  1、現代文學與傳統文化的隔離

  五四運動的爆發是在我國民族處在落後、衰微的狀態之下,一代熱心青年在為民族為國家的落後深感痛心的同時,在積極尋找落後的思想根源,認為中國的落後主要是幾千年來思想體系建立在以儒家思想為準繩的體系之上造成。因此,五四運動在文化上對我國的儒家思想進行的徹底否定,將西方的個性解放思想引進到中國。五四運動之後的現代文學對傳統文化的隔離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形式上,用白話文代替了八股文,用現代詩代替了律詩。另一個是在表現內容上,現代文學受西方影響,表現的是人物個性和命運,對於傳統文化中的忠孝和節操對人性的壓抑進行了批判。與此同時,現代文學擯棄了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引進了西方一些思想家的哲學思潮,像叔本華、尼采等人的哲學。這種隔離在上世紀前半葉表現得還不明顯,在新中國建國之後,尤其是時期,現代文學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隔離現狀發展到了徹底否定的地步,不僅否定了儒家文化,也否定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好在這種狀態隨著的結束得到了改善。

  2、傳統文化在現代文學中的體現

  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我國的現代文學雖然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出現了隔離狀態,但由於作家的思想觀念不同,一部分人認為傳統文化落後,但也有一部分作家在作品中用現代的文學眼光來傳承傳統文化。沈從文在他的小說中以反映湘西地域文化為主,他的代表作《邊城》就將我國傳統的道教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的“和”“仁”“信”等思想通過小說反映出來。巴金的《家》《春》《秋》是用批判的態度來描寫封建家族,但對於封建家族方面的文化也有所涉及。在張恨水的系列小說中,通過對生活在下層的民間藝人生活的描寫,將我國的民間曲藝和家族文化都做了比較細緻的描寫。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寫的是抗戰時期一個大家族的遭遇,其中對於國家興亡的關心和我國古代作品中對於國家興亡的看法是一致的。豐子愷的散文集《緣緣堂隨筆》通篇都充滿了傳統的佛教思想,將愛護生靈,體現童真作為表現主題。葉聖陶等人的作品也同樣反映了當時下層勞動人民的疾苦,和我國古代詩人對民生的關注相似。解放後,趙樹理寫的一系列“山藥蛋”派作品,像《李有才板話》《小二黑結婚》等反映農村生活題材的作品,其中也蘊含著深厚的傳統文化。結束後,我國的文學創作在思想上得到了徹底解放,文學作品出現了異彩紛呈的局面,出現了大批既有現代文學特點又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文學作品。像莫言的《紅高粱》,內容是反映國家興亡與個人的關係,但表現方式上又綜合了西方的文學表現手法。阿來的《塵埃落定》,表現的是我國藏族土司文化小說中有大量的佛教文化的表現;而陳忠實的《白鹿原》反映的是“民族的祕史”,涉及到了我國傳統的儒家精髓,而白鹿兩家秉承的“耕讀傳家”的治家傳統以及家傳的“修身齊家”的人格理想都對儒家思想做了詮釋。在當代現代文學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黑龍江籍作家遲子建,她的長篇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反映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人生活,其中對於鄂溫克的歷史、生活現狀以及他們信奉的薩滿教都做了詳細描寫。《偽滿洲國》則是將偽滿時期的下層百姓作為表現物件,表現了東北地區特有的傳統文化。在她的所有作品中,都是以表現東北地區的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為主,向世人展示了東北黑土地上的特色文化。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一些著名作家都將工作重點轉移到對傳統文化的研究上來,像王蒙對老子的研究,劉心武對《紅樓夢》的研究。可見,隨著時代的發展,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傳統文學對現代文學發展的主要作用,離開了傳統文化,文學也失去了民族特性。

  [參考文獻]

  [1]駱素青,劉義婧,趙秀忠.中國傳統文化的實用理性[J].中國宗教.201107.

  [2]翟文鋮,楊新剛.“傳統文化與20世紀中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文學評論.201001.

  [3]朱德發.重探60年五四文學革命研究的誤區———質疑“徹底反傳統文學”論[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