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方面的論文

  中國現代文學凝聚著現代中國豐富的歷史體驗,是現代中國人文環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中國現代文學經典闡釋研究

  摘要:中國現代文學經典蘊含著深厚的人文情懷,對於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本文在人文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淺談中國現代文學經典闡釋與高職人文教育之間的關係、兩者融合的有機途徑,以及兩者結合產生的教育價值。

  關鍵詞:中國現代文學;經典闡釋;高職;人文教育

  面對新一輪的教育改革,高職語文教學實施人文教育勢在必行,中國現代文學經典作品在高職語文教學中所佔的比例較大,然而學生對中國現代文學經典缺乏興趣,難以對其進行闡釋,導致其教學流於形式,為提升高職語文教學水平增加了障礙,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基於此,本文簡單闡述了人文教育的內涵,且對中國現代文學經典闡釋與高職人文教育結合產生的教學價值以及兩者結合的途徑展開闡述,期望能夠為高職語文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一、人文教育的內涵

  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的體現,因此,人文精神的內涵就是人文教育的內涵。人文教育是對人價值的肯定及尊重,而且人文教育凸顯了人的精神追求***包括情感、審美、道德、認知、創新與創造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總的來說,人文精神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生活之根。人文教育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主旨在於:在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學生自主發揮聰明才智,創造獨具特色的學習聯絡,形成良好的學習體系,從而全面提升學習質量。人文精神著重強調人的興趣愛好,尊重人的自由追求與發展,強調人的創造力、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以及自我完善,因此,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強化人文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中國現代文學經典闡釋與高職人文教育的融合途徑

  ***一***在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基礎上,注重中國現代文學經典闡釋的與時俱進

  中國現代文學經典是經過時間的淘洗,被廣大人民群眾認同且讚美的文質兼美精品,承載了人類高尚的思想情感、高貴的理想判斷,是對豐富人生的記載,囊括了知識、能力、意志、觀念等等,涵蓋了多種人文素養,是優秀精神文化的整合品。但是,由於經典誕生的時間較為久遠,空間、時代背景、文化環境等均與如今的資訊化時代具有較大的距離,大部分學生對於這種“距離”難以理解,同時也缺乏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挖掘文學經典的現代意義及其深刻內涵,做到立足於“傳統”,著眼於“現實”,積極尋找切合點,消除經典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好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且保留經典特色。如在講解《家》時,教師可以以家庭背景為切入點,通過家族中人物關係,引導學生對家的理解與思考,且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絡,與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可以融合學生的就業,對經典進行解讀,幫助學生更加深刻掌握經典的內涵。再如《狂人日記》講解時,傳統的闡釋往往重在揭示異化現象,也就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聯絡,而且該小說的人物、時空、時代背景、文化背景等與現代社會有較大的“距離”,若單純進行說教,學生難以吃透,難以轉化為自己的認知,而且該小說中的四種異化現象在現代社會具有較高的普遍性,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絡自己的實際生活,將現代社會中出現的“影子”與《狂人日記》對應,如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生活或者工作壓力、親情的淡化、自然環境的破壞、人格扭曲等,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文化批判能力。

  ***二***優化教學內容,制定科學教學目標

  中國現代文學經典蘊藏著深厚的教育資源,因此,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高職語文的教育物件全是中文專業學生,其語文水平低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裡,太多的急功近利案例嚴重影響著學生的判斷,使得學生忽視經典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對文學經典教學具有明確的認識,制定科學而操作性比較強的教學目標,即培養高素質的複合型、創新性專業人才,並且不奢望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掌握文化經典的學習技巧,可以量化文言文知識,鼓勵支援學生根據興趣愛好,多涉獵經典,讓學生自主學習。另外,要有專業與非專業的明確劃分,對待專業的學生,經典闡釋需要從時代背景、作家生平、社會思潮等多個領域入手,並且與現代社會發展相比較,引發學生對經典作品的思考;針對非專業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閱讀的內心感受。總之,文學經典作品的闡釋不能停留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語境,需要與現代社會相結合,系統進行剖析解讀。除此之外,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內在發展需求,需要因材施教,不得將教學目標設定過高,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也要儘可能徵求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內容設定要適宜,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構建中國現代文學經典闡釋體系,進行文字整合

  根據中國現代文學經典涉及領域的不同,將經典進行分類歸納,形成良好的文學經典作品闡述管理體系,從而實現其教學的有序性。如處世待人,可以將《荷塘月色》《阿長與〈山海經〉》分為一類。在《荷塘月色》的講解中,可以將其觀點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聯絡,如其中包含的品德修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緒,專門設定一個學習專題或者話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感受到經典的魅力,從而轉化為學習行動力。再如在《阿長與〈山海經〉》的講解中,可以將令人討厭卻富有愛心、人情味的保姆——阿長的形象與學生實際生活中遇到的人相聯絡,如環衛工人等,讓學生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寬容、欣賞等,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價值觀,督促學生自主能動性的提升。

  三、中國現代文學經典闡釋與高職人文教育結合所產生的教學價值

  ***一***有利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且高尚的三觀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複合型創新型人才已經成為各個學科的重點任務,而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正確且高尚的三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指導,在語文教學中,強化中國現代文學經典闡釋與高職人文教育的融合,即:在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的基礎上,注重中國現代文學經典闡釋的與時俱進,優化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內在發展需求進行調整***,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構建中國現代文學經典闡釋體系,進行文字整合,並且積極鼓勵支援學生多實踐,學生可以自主建立中國現代文學經典興趣學習小組,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課堂教學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感受到中國現代文學經典作品的魅力,而且學生還要不斷強化對文學經典的學習興趣,強化科學認知,自主涉獵不同性質的經典,開闊自己的眼界,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將興趣、感悟等轉化為學習行動力,在全面提升高職語文教學水平的條件下,及時糾正學生三觀的認知偏差,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且高尚的三觀,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二***有利於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強化中國現代文學經典闡釋與高職人文教育結合,可以通過利用先進的網際網路技術***視訊、音效、動漫等功能***,幫助學生更加直觀、真切地感受中國現代文學經典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感受其魅力,從而有效的幫助學生更加深刻理解經典,激發學生對文學經典的學習興趣,將興趣轉化為學習的行動,從而對學生起到情操陶冶的作用,同時有效、全面、深刻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另外,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中國現代文學經典學習實踐活動,鼓勵支援學生自主組建中國現代文學經典興趣學習小組,學生在實踐學習的過程中,彼此交流溝通,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全身心投入到經典作品的賞析之中,感受經典作品的魅力,便會潛移默化將從經典作品中感悟出來的思想情感與自身經歷結合起來,將學習到的知識轉化為自身素養,教師起到輔助的作用,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有利於人文教育的順利開展。總之,中國現代文學經典闡釋與高職人文教育結合產生的教學價值不僅僅體現在有利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且高尚的三觀,也在於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為培養高素質的複合型、創新型中文人才打好基礎。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中國現代文學經典闡釋與高職人文教育是提升高職語文教學水平的兩大內容,兩者的結合,對提升高職語文教學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需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整合兩者的優勢,取長補短,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具備高素質複合型、創新性中文專業人才,同時,為高職語文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白春超.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新思路——以《嬗變》、《現代文學經典:症候式分析》為例[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41***6***.

  [2]劉洋.現代曲劇對文學經典的立體闡釋——試論曲劇《阿Q與孔乙己》的藝術創新[J].南腔北調•河南戲劇,2012,***2***.

  [3]趙黎明.闡釋•想象•創造——從《雷雨》的蘇州評彈改編看現代文學經典教學[J].群文天地,2011,***12***.

  [4]WangHaitao.RenjianCihuacanonizationprocedureofreflection,theformationmechanismofthediscussiononliteraryclassicsandlivingcircumstances[J].NanyangNormalUniversityJournal,2013,***1***.

  [5]李曉璐.被文學史書寫的經典——論現代文學史中的文學經典變遷[D].天津師範大學,2009.

  [6]張立群.後現代視野中的當代中國文學經典——從文字到權力[J].社會科學研究,2008,***6***.

  範文二:師範生對現代文學作品的研究

  當前師範生在現代文學作品的學習中存在著不少問題,最突出的問題就是他們對文字失去了興趣,甚至有些反感情緒,由此給教學帶來了一定困難。出現這種情形的主要原因是現代師範生的心離課本越來越遠,這與大環境有關,也與課本選文有關。大環境中卡通漫畫代替了經典名著,看電視上網代替了讀書,學生的閱讀物件、閱讀性質和閱讀心理期待與以往有了許多不同,他們中的不少人習慣於讀圖、聽碟,遊走於網際網路,常常追求時尚,拒絕傳統,他們眼中的現代文學作品單調乏味,內容古板落後,缺少時尚,缺少生氣和趣味。另外他們還自認為所學的知識教小孩子已綽綽有餘了,再多學點少學點都無關緊要。只是因為學校的硬性要求,他們才被迫留在了課堂上。如何從現代文學中挖掘出學生的興趣點,讓他們發現其中的可愛之處併產生共鳴,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如何解決這問題,可能有許多方式方法。現就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做法。

  1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體會作家的心靈感受,把握作品的主旨

  文學作品是作家用自己的情感和語言構建起來的個性化的精神世界,是創作者用自己的語言在藝術地描寫生活,反映生活,表現個性化人生。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我”旗幟,其作品風格都與作家獨特的生活經歷分不開。引導學生了解作家的情感經歷,可以大大縮短作家和學生的心理距離,讓學生走近作家心靈,理解作家創作的主旨,真正理解作者在作品裡表達的思想情感。魯迅是現代文學史上的文學大師,曾經影響了幾代人的精神生活。他的作品在課本中所佔的比例較大,但學生卻普遍反映說看不懂。這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師方面的原因。以往我們總是仰頭去看魯迅,把他當做神一樣對待,卻沒有把他當做活生生的現實人來看待。有人說,魯迅的作品三十歲以後閱讀才有滋味,這說明師範生的水平在理解魯迅的作品時的確存在一定的難度,因為他們對當時的社會背景瞭解甚少,自己的社會閱歷也不是多麼豐富,這阻礙了他們的閱讀理解,削弱了他們的閱讀期待。這時候教師要做的就是引導他們改變自己的閱讀結構圖式,擴大他們的閱讀經驗視野,幫助他們去理解作品,使之產生共鳴。作者的心理路程就成了一個很好的切***。魯迅的作品是充滿時代精神,充滿理性的,他寫人間的愛,寫世道風情,與任何一個傳統的作家都是不同的,他的作品似乎帶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憂鬱和冷酷的情感方式,他把世間的一切都悲劇化了。這種風格的形成與當時缺少愛的社會有關,與他的哲學觀念有關,更與他悲苦的情感生活有重要關係。過去學習魯迅作品一般只介紹作者少年時的家庭變故對他的影響,極少提及他的情感經歷,好像這些會有損於他作為偉大旗幟的人物形象,但實際上魯迅對中國幾千年封建禮教吃人的深刻思考,很重要的還緣於他早年不幸的婚姻生活。由於封建思想嚴重的魯母使孝順的魯迅套上了沒有愛情的婚姻枷鎖,也造成了朱安悲苦寂寞不幸的一生,她的幸福、她的精神都被那個冷酷無情的封建社會吞噬掉了。對世人都充滿寬容憐愛的魯迅,面對命運多舛的女性總是深表同情的,對同樣作為女人的朱安悲慘的一生不可能無動於衷,事實上他同樣遭受著心靈的煎熬,朱安的不幸更加重了他的痛苦。正是由於命運的冷酷和莫測,使得魯迅很早就認識到了生活的真實和人性的本質,面對以後的人生才少了一些幻想、多了一些從容。後來他雖然與徐廣平結婚,但內心那種透入骨髓的陰影永遠無法排除。由於愛情生活的不順,他有更多的精力去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從理性上去觀察分析社會人生。《狂人日記》就是基於作者的這種強烈感受、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當教師把這些相關內容介紹給學生後,學生很快就把握住了《狂人日記》的主旨,並理解了作者作品的風格特點。

  2拓展聯想,看作品的背景流向,把握人物性格特徵

  作品的背景包括作品本身呈現給讀者的人物活動的環境,當地的風土人情,也包括作品所反映的那個大的區域的風土人情,還包括作者寫作的原始衝動,帶有“自我”深深的烙印,瞭解這些內容對幫助學生產生共鳴點同樣有很好的效果。如學習《邊城》,我們會看到“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汙染”的善良人:溫柔文靜、純樸可愛、情竇初開的翠翠;安於清貧、恪守職責的外公;豪爽仗義、平易近人的船總順順;還有能幹和氣、痴情謙讓的儺送和天保,甚至連那河邊吊腳樓上的***都值得信任,都輕利重義……他們個個熱情誠實,人人均有古代君子遺風,在風景秀麗的小鎮邊城生活著。有著清幽的自然風光、純樸的民風的邊城成了作者心中浪漫的世外桃源。作品中“自我”無處不在。作者早年抱著對人生、新世界的熱烈嚮往與追求,從荒僻、落後、封閉的湘西趕到大都市北京,可戰亂的北京使作者看到了愚蠢、殘暴、自私,甚至是虛偽、卑鄙,現代文明的背後只是墮落,這讓作者懷戀自己的故土純樸的自然、善良悠閒的山民。十八年後,他趕回故鄉,卻看到過去那種正直樸實的人情美幾乎快要消失無餘,他不能讓這唯一的美流走,他要留住她,要讓美好的東西永恆存在,於是就有了美麗的湘西邊城;他要挖掘邊城山民身上那種優美、健康、自然的人性,他相信山民身上那種美好的東西,在過去有,在今天依然有,它是人類精神世界裡不滅的火種,人類就是靠著她不斷前行的。因而邊城是作者“理想的建築”的小廟,裡面供奉著自己的人生理想、愛與美完美的結合,人與人肝膽相照。所以沒有真實的湘西,就沒有邊城;沒有作者的親身經歷就沒有邊城,作者正是結合這些向我們展示出邊城人性的純美、民俗的純愛。教師向學生展示出作者最深刻最豐富最有個性的人生體驗,引導學生用心體驗、感悟作者的“自我”情愫,就會使學生了解作品的來龍去脈,有了一定的資料積累,對作品裡的人物零距離接觸,自然就容易產生共鳴,把好握人物的性格特徵。

  3挖掘作品具有現實意義的材料,加深作品的思想內涵

  目前的大學生普遍缺乏社會責任感,缺少獨立精神,他們不懂得關注社會、關注民生,一切以自己為中心。文學教學擔負著重大的育人任務,要對學生加強人文教育,培養他們的良好品質。文學作品要想讓學生產生共鳴,就要在加強語文能力培養的同時,聯絡學生的學習實際、現實生活,用文學指導生活。學生對課本不感興趣甚至冷漠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現在的閱讀文字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距離較遠,難以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教師應引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關注社會、關注生活,積極思考人生。拉近學生與文字之間距離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分析作品時聯絡學生身邊的人事或他們特別關注的現實問題,學生比較感興趣,也容易對作品的人物思想產生共鳴。如學習葉聖陶的作品時,教師把作者的教育小說中體現的一些教育思想結合學生在見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學生就非常感興趣,認同作品意旨,自己也產生了許多新的想法,應該說收穫頗豐。再如學習《籙竹山房》,作品中的二姑姑因為偷食禁果而付出了一生幸福的代價,她抱著丈夫的牌位結婚後,過著孤苦悽慘的生活,表面上心如死灰,但潛意識裡仍然表現出對異性的特別渴望,這些表現對於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來說是極其正常的,但吃人的封建禮教卻用種種繩索鉗制住了她的靈魂,使她只能過著一種非人性的生活。教師在引導學生把握作品意旨的同時,聯絡學生的早戀問題,從正面和反面引導學生如何正確對待這個問題,形成一種健康的觀念,利於他們以後的正確發展。同時教師還要結合作家作品引導學生理解時代精神。如現在國家倡導建立和諧社會,學生也較感興趣,教師就可適時加深學生對人物性格的理解。在學習戴望舒的作品時,介紹到他小時因為身體的缺陷而受到他人的譏諷嘲笑,從而形成了他內向、自卑、偏執的性格。我們就要就此教育學生應正確看待別人的不足,不能嘲笑,更不能打擊。嘲笑別人身體的不足正說明自己心理的不足。我們要做的是尊重他們,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如果生活中大家對那些“馬家爵”們,平時多些理解,少些諷刺,多些幫助,少些刺激,時間長了,他們內心的冷漠、積怨就會被徹底融解,那些慘劇的發生率也會大大降低,因此教育學生要與他人和諧相處。作為準老師們的師範生們不僅要學會理解自己的同學,更應該學會理解自己將來的學生,對那些性格內向的學生更該多些關注關心,要讓學生能夠在一個和諧的環境裡健康成長,這樣就實現了語文教育要培養學生知道人、瞭解人,最後達到熱愛人的這一目的。

  4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使其感到成功的樂趣,擴大共鳴處

  由於經驗、遺傳等因素不僅造就個體生理特點差異,也表現出個體能力、氣質、性格思維等差異,其差異決定了作家作品風格的不同;同樣,個體差異也使學生具有了不同的心理結構和知識結構,不同的學生喜歡不同的作品,就是相同的作品不同的學生也有著不同的認識和感悟。學生對自己喜歡的作品由於自己的心理或知識結構與作者的相同或相近,作品就比較對“口味”,容易產生共鳴,所以文學教學要追求共性,更需要張揚學生個性,這也符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珍視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要求,因而文學課應採用開放性的課堂形式,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些課以採用師生共同討論為主,巧妙利用學生的探究意識,把課堂演繹為激揚個性,彰顯精神的搖籃,在師生思想的不斷碰撞中,使學生不時閃現出來的智慧火花,照亮課堂。教師對學生的獨特感悟要及時肯定,這樣既能促進他們思考的積極性,還會大大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因為教師的肯定代表著一種“權威”的認可,學生得到承認就有了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就會使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自信心得到極大地增強。另外,同學之間的心理和知識結構有很多相同之處,彼此間的感悟也很容易被理解和認同,這又能很好地促進同學之間的互動。如在學習《遲桂花》時,討論中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從翁則蓮在鬱先生面前的表現可以看出她是位單純善良的女性,但是有位平時發言並不積極的學生卻發表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已婚的則蓮面對異性的凝視和碰觸而“無動於衷”顯得不可信,這不符合人性,並說出了自己的理由,教師及時給予表揚,她顯得很得意興奮,此後再上討論課時她總是踴躍發言。她的表現也帶動了其他同學的積極參與,很好地活躍了課堂,提高了學習效率。總之,要增多師範生對現代作品的共鳴點,教師不論採用什麼方式方法,總的原則都要從學生的心理規律、學習規律出發,把文學的知識性、時代性、趣味性、現實性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欣賞能力。能力提高了,他們就能很好地把所學知識納入自己的知識系統進行自我建構,因而容易悟到文字之旨,從而使自我價值得到體現,個性得到張揚。由於他們能真切地體味作品,所以就容易從作品中找到共鳴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