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統一六國關鍵戰役

  戰國時期,秦滅六國的關鍵之戰是什麼?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說是周赧王五十五年農曆四月至九月間,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戰爭中,趙王在戰爭指導上,昧於秦強趙弱的基本形勢,錯誤地堅持進攻戰略。中秦國離間之計,棄用名將廉頗,而起用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

  秦國暗中換帥名將白起,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見戰國曆史分期***。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長平之戰戰爭起因

  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年***,秦軍越過韓國進攻趙國,被趙將趙奢大敗於閼與***今山西和順西北***[8] 。這時,魏人范雎入秦,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秦昭王根據"遠交近攻"的策略,首先攻魏,然後轉向韓國。[9]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攻打併佔領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把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絡完全截斷。[10]

  於是,韓國的國君韓桓惠王讓上黨郡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11] 。馮亭不願降秦,同上黨郡的百姓謀劃之後決定利用趙國力量抗秦,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於是,馮亭便派遣使者通報趙國。

  趙國的國君趙孝成王和平陽君趙豹商議此事,平陽君主張不接受上黨郡,他認為馮亭不將上黨交給秦國,是想嫁禍給趙國,接受它帶來的災禍要比得到的好處大的多。

  趙孝成王又召見平原君趙勝和趙禹商議,二人勸趙孝成王接受馮亭的上黨郡,他們說:“發動百萬大軍作戰,經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這是大利,不能失去這個機會。”

  趙孝成王說:“好。”

  趙孝成王又問平原君:“接受上黨的土地,秦國必定派武安君白起來進攻,誰能來抵擋?”平原君回答說:“別人難與白起爭鋒。廉頗勇猛善戰、愛惜將士,野戰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勝任。”

  於是,趙孝成王聽從了平原君計趙勝的計謀,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平原君去上黨接收土地,同時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以防備秦軍來攻。[12-14]

  趙國接受上黨,引起秦國的不滿,秦國決定出兵攻趙。

  長平之戰影響

  長平之戰,秦軍取得了巨大勝利,大大地削弱了趙國,為秦完成統一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長平之戰勝利後,白起又分秦軍為三路,擴張戰果:命王齕率一軍攻佔趙國的皮牢***地名***;命司馬梗率一軍北上,奪取太原***今山西中部地區***;白起親帥大軍準備攻打趙國首都邯鄲,想一舉滅亡趙國。[26]

  秦軍東取武安、西取皮牢、北佔太原的時候,韓國、趙國都異常恐懼。趙國與韓國合謀,派使者攜帶重金赴秦,遊說范雎。范雎被趙國使者說服,便向秦王建議接受議和,秦王採納了范雎的意見,允許韓國割垣雍,趙國割六城,達成和議,於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一月下令罷兵。白起得知此事後與范雎產生矛盾。[27-28]

  秦昭襄王沒聽白起的建議,在失去時機的情況下攻打邯鄲,結果在後來的邯鄲之戰中,秦國戰敗。[29]

  長平之戰結果,趙軍固全軍覆沒,秦亦死傷過半,即雙方傷亡百萬左右。此役成為春秋戰國時代一次持續最久、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爭,誠如古人論及東周500年的戰爭時,唯推晉陽、長平兩役,所謂“晉陽之圍,懸釜而炊;長平之戰,血流漂滷”。

  長平之戰中,秦軍前後共殲滅趙軍45萬人,從根本上削弱了當時關東六國中最為強勁的對手趙國,也給其他關東諸侯國以極大的震懾。這場戰爭由於秦取得全勝,由其統一的形勢已成不可逆轉,從此急轉直下。長平之役,標誌著以列國林立、兼併戰爭頻仍為時代特徵的戰國一代行將終結,一個史無前例的中央集權大帝國即將臨降。

  長平一役,為戰國時代乃至整個封建史上最大的戰爭,其慘烈程度在世界冷兵器時代也是罕見的。不僅僅有著列國中最主要國家最高決策層戰略成敗得失值得研究,也集中了戰國一代最優秀最傑出的軍事戰略家——廉頗、白起等將領的參與,包含著這群千古名將指揮如神的運籌幃幄,因此凝聚著中國古代悠久的發達的軍事科學理論和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