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三次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又稱產業革命。每一次工業革命都對產業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類的文明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並且每一次工業革命的時期都在縮短,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三次工業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裡的又一次重大飛躍。它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誌,涉及資訊科技、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資訊控制技術革命。這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容忽視的一個重大事件

  評論

  裡夫金對本報記者這樣描述第三次工業革命背景下的中小企業:在新經濟模式下,基礎設施已具備生產邊際成本為零的綠色能源的功能。無數中小企業家將在自己家裡、辦公室裡、工廠裡利用免費能源生產產品,並憑藉邊際成本為零的網際網路搭建行業合作平臺,如目前網路商店平臺,從而進行零成本或低成本營銷。對於資源短板的中小企業而言,第三次工業革命描述的畫面無疑是激動人心的。美國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技術創新中心主任艾倫·弗裡德曼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裡夫金提出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理念實質上是建立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呈現了一種新興前景,即源源不斷的創新力、廉價的新能源、低成本的生產模式等等創造出其他新興社會組織。即使我們不把它定義為第三次工業革命,這種前景也讓我們受益匪淺。第三次工業革命提出的非集約化生產模式和傳播模式具有顛覆性。

  裡夫金以歐盟“低碳經濟”計劃為例,闡述了支撐第三次工業革命藍圖的五大支柱:第一、新能源的利用。第二、新型基礎設施具備清潔能源自給自足的能力。第三、能源綠色儲備方式。第四,建立可實現新能源分享的“能源網際網路”或稱之為“智慧電網”“綠色電網”。第五,綠色運輸和物流。他強調,這五大支柱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只有五大支柱融為一體,整體發展,才能成功完成第三次工業革命。裡夫金同時指出,第三次工業革命將從根本上重塑社會經濟關係,深刻地影響我們的商業行為,社會管理體系,教育體系和生活方式。

  美國要當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領導者

  作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領導者美國,能否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再執牛耳?據報道,奧巴馬在其第二任期就提出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保持美國在科技研發領域的領導力,以科技創新振興美國經濟。美國已經在可能產生變革的新興領域積極佈局,大力投入:一是創新技術、出臺政策,搶灘新能源。奧巴馬簽署《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計劃通過“綠色能源”恢復美國的工業,以培育一個超過二三十萬億美元的新能源大產業;二是積極佈局,搶佔資訊科技產業制高點。奧巴馬政府把大資料定義為“未來的新石油”。2012年奧巴馬政府啟動“大資料的研究和發展計劃”,投資2億美元將大資料研發上升為國家意志和國家戰略層面。為維持美國在全球的領先地位,美國發布《美國網路與資訊科技研發計劃》,重點加強人機互動與計算、資訊保安及培養網路技能人才等三方面的能力建設。三是,重構製造業產業鏈,以期繼續保持在製造業價值鏈上的高階位置。在先進製造領域,美國製定了《重振美國製造業框架》,通過了《製造業促進法案》,啟動了《先進製造夥伴計劃》,投入超過5億美元加強官產研合作。四是高度重視生物經濟的巨大潛力,採取措施加快發展。例如美國發布了《國家生物經濟藍圖》。五是高度重視對新材料的研究應用。以奈米技術為例,自2001年實施國家奈米計劃***NNI***以來,美國已累計投入超過155億美元,成為全球在奈米技術領域投入最多的國家;六是,加大“智慧電網”標準的研究與制訂,儘快推出全國標準甚至國際標準,以搶佔國際“智慧電網”標準設定的先機。甚至在國際貿易談判中,美國也提出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某些理念。由此可見,美國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與第三次工業革命息息相關的變革與投入。

  然而,一些美國專家和智庫卻對美國是否能領導第三次工業革命頗具微詞。布魯金斯研究院的艾倫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指出,即使美國進入了第三次工業革命,那也是處於最初始階段。美國的“智慧電網”目前僅限小範圍應用,相應的標準尚在調研階段;3D列印技術起步非常緩慢;部分民商建築僅僅實現了節能,離“綠色建築”標準還有一段距離。美國進行第三次工業革命面臨著許多挑戰。比如,第三次工業革命下的非集約化生產模式要求建立新的市場體制和政府管理職能。而美國現有的市場機制和政府管理體系無法滿足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需求。又比如3D列印涉及智慧財產權保護,而美國沒有制訂關於3D列印產業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法。裡夫金認為,雖然美國大力投入科技創新領域,但他已經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喪失了先機,落後於德國,甚至在某些產業領域,如3D列印產業,落後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