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旅遊政策的論文

  旅遊政策是政府實現旅遊業發展目標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對旅遊政策的研究還相對薄弱,研究成果的理論性、實踐性、系統性和全面性亟待加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婚俗文化旅遊開發的現狀與政策

  【摘要】文章對汴梁婚俗大觀園主要展品及其開發價值進行介紹,並分析了我國婚俗文化旅遊的開發現狀,以及對我省相關婚俗文化旅遊的政策,以期對我市汴梁婚俗大觀園開發提供政策支援。

  【關鍵詞】婚俗 文化旅遊 汴梁

  一、汴梁婚俗大觀園主要展品及其開發價值

  ***一***主要展品

  汴梁婚俗大觀園的主要展品是收藏家張洪軍從民間蒐集的各種婚書,內容涉及訂婚、聘禮、結婚、離婚、復婚及家產分割等各個方面,其中也有體現不同時代特徵的婚書、檔案。例如,清朝的合巹婚書、童養媳婚書、貞節婦建立牌坊批文、鸞鳳婚書等,民國時的帶稅票的婚書、賣身契約婚書、民國集團結婚證書等,解放初期的雙文字婚書、婚姻判決書、婚姻申請書以及婚姻介紹信等。這些婚書所屬地域以開封市為主,涉及全國二十幾個地區,總計逾千種,是中國200多年來民間婚俗的真實物質見證。

  ***二***開發價值

  1.收藏品自身的文化價值

  園中的每一件藏品都展現了不同時代的婚俗特色,體現了那個時代的文化特徵。這些婚俗收藏品展現了從清朝到現代的一些婚姻制度的發展變化,詮釋了我國婚俗文化的傳承和變遷,不僅促進了我國婚俗文化的傳播,也展現了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2.與開封市其他專案互補,擴大古都文化旅遊產業規模

  開封市目前已經有翰園碑林、清明上河園、相國寺、開封府以及宋都御街等一大批具有區域品牌的文化旅遊景觀,主要體現婚俗文化的汴梁婚俗文化大觀園的開發建設,能夠增加開封市文化旅遊種類,擴大文化旅遊產業規模,為開封市打造“國際文化旅遊名城”貢獻力量。

  3.能夠作為開封市舊城改造的重要專案,充分利用市區空房空地

  目前開封市正在進行舊城改造,從2012開始,4年內老城區大約580萬平方米的棚戶區將拆遷完畢。在拆遷完畢後,將會有大片空地,汴梁婚俗文化大觀園的建設能夠充分利用這些空地;同時在拆遷過程中,如果有可利用的空房,可以直接通過改造裝修加以利用,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

  二、婚俗文化旅遊開發的現狀

  民俗旅遊是少數民族地區旅遊開發中最能吸引旅遊者的旅遊專案之一,而婚俗旅遊又是民俗旅遊的核心部分。

  民族婚俗作為本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有其嚴肅性,即都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按照傳統的方式舉行。就保護民族文化的角度而言,這些傳統是不能隨便改變的,它的形式內容一旦隨便變更,就會從根本上失去其文化內涵。但是我國很多旅遊區在開發婚俗旅遊的過程中,出現不分場合與內容、只顧眼前的利益、一味討好旅遊者的現象,忽視了旅遊者身上的異質文化對旅遊地民族文化可能產生的同化與侵蝕,導致以婚俗為代表,一部分民族傳統文化向表演化、商業化傾向的發展。例如,畲族婚俗是景寧民俗旅遊開發的重點專案。但是,這種傳統的畲族婚俗已經被過度商業化了:***1***婚俗表演的人員基本上不是原住民,大多數是從縣畲族民間藝術團、職業高中等聘用的其他人員;***2***這些演員在日復一日的表演中表現出態度冷淡、缺乏互動性等現象,大大降低了畲族婚俗的真正內涵;***3***畲族婚俗表演是截取了娛樂性、商業性較強的橋段,比如迎賓、拜堂、攔路等有商機可圖的環節。此外,還有海南三亞黎苗村、廣西桂林、貴州凱里、雲南的西雙版納等民族村寨中的一些的婚俗表演,也都存在著這樣的問題。

  我國以婚俗文化為核心進行的旅遊專案開發,大多數實行重利益輕保護的開發模式,使婚俗文化的發展陷入低俗化、庸俗化的桎梏中。汴梁婚俗大觀園在保護婚俗文化內涵,傳承經典文化的前提下,以獨特的開發模式實現“文化經濟化”。

  三、汴梁婚俗大觀園開發的政策支援

  ***一***省級文化發展專項資金

  省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是省財政按照省委省政府文化強省要求,自2006年起建立的支援文化產業發展的專項資金。2006年、2007年資金規模為每年2000萬元,2008年增至3000萬元。專項資金的使用分為補助資金、貼息資金和獎勵資金,補助資金專項用於規定的文化產業專案支出;貼息資金用於專案單位支付規定專案貸款的銀行利息;獎勵資金用於獲獎單位的文化產業發展。

  ***二***河南省委、省政府相關政策

  2008年12月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政府釋出《關於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在要求加快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方面,提出依託古都、功夫、名勝古蹟等文化旅遊資源,加大文化與旅遊的融合,提升鄭、汴、洛文化旅遊線路的品味和檔次,擴大河南文化旅遊品牌的影響力。

  2012年12月中共河南省委釋出《關於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實施意見》,提出積極打造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區,著力提升中原文化軟實力。立足中原文化資源優勢,積極構建以鄭州、開封、洛陽、安陽等四大古都為中心,以黃河文化帶為主幹,以中原城市群為依託的文化傳承創新格局。

  ***三***開封市文化產業政策

  開封市“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堅持以開封市文化旅遊資源為依託,以建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為載體,充分發揮文化旅遊投資集團的融資平臺作用,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大力培育具有開封特色的文化品牌和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加快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園區,把文化旅遊產業培育成我市重要的支柱產業。

  參考文獻

  [1]王志標.文化產業概論[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2.

  [2]王志標,張崢嶸,譯.David Throsby.經濟學與文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厲無畏.創意產業導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

  [4]顏澄,王真慧. 論婚俗文化在民俗旅遊開發中的利用[J]. 經濟論壇,2011***07***.

  [5]王志標.傳統文化資源產業化的路徑分析[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2***.

  範文二:關於重慶旅遊產業發展政策的思考

  論文 關鍵詞:重慶 旅遊 產業 政策

  論文摘要:加入WTO後,旅遊業將進一步對外開放,重慶旅遊業既有重大的 發展 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旅遊業是重慶國民 經濟 產業鏈條中重要的一環,其發展必然要在同其它行業的積極互動中實現。因此,實現旅遊產業發展關鍵依賴旅遊產業戰略 管理,本文從不同方面深入探討如何建立和完善旅遊產業發展政策。

  一.重慶旅遊產業發展現狀

  重慶直轄以來,全市旅遊產業的資源條件、產業地位、發展規模與格局都發生了突破性的變化,各項旅遊指標均創 歷史 新高。旅遊業已成為重慶市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

  據 統計,2001年重慶市旅遊總收入達177.60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全市GDP的10.15%;與直轄前比較,年均遞增率為30%,五年間GDP比重上升了6.59個百分點。其中,接待海外旅遊者31.33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達1.63億美元,與直轄前的1996年相比,年遞增率分別為14.l%和18.l%;接待國內遊客3950萬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164.07億元人民幣,與直轄前的1996年相比,年遞增率分別為23.l%和31.3%。伴隨著國際旅遊穩健發展,國內旅遊也異常火爆,假日旅遊異軍突起。前年三個“黃金週”共接待國內遊客1038.49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31.96%;國內旅遊收入27.8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同期增長23.4%。在2001年期間,重慶市實施的旅遊廁所、旅遊商品、旅遊景區質量管理、導遊管理和農家樂管理等五大工程,已初步取得成果。

  八年來,重慶市在積極實施“政府主導型”旅遊發展戰略,不斷加大對旅遊業的投入,產業規模逐年擴大。在政府累計投入1.5億元旅遊結構調整資金的引導下,帶動 社會投資12.17億元,其拉動比例為1∶10,累計開發旅遊專案99個。截止到2001年底,全市有國內、國際旅行社203家;一至五星級飯店111座;國家4A至1A級旅遊區18個;海外遊船41艘,國內定點遊船48艘;旅遊定點車輛575臺,開闢了10條郊外旅遊專線和4條“魅力重慶一日遊”專線;旅遊商品定點生產 企業 52家,定點餐廳、商店151家:有12個區縣***市***獲得“全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初步統計,全市現在旅遊直接從業人員12萬餘人。

  目前,重慶旅遊業已經具備一定的產業規模和發展水平,旅遊業在全市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作用不斷提升,重慶旅遊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加大,旅遊發展勢頭強勁。但是,面對西部開發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以及周邊省市競相發展旅遊的激勵競爭形勢,結合旅遊強市的目標,重慶旅遊產業依然存在著管理機制不完善,資源開發程度低,產品單一,旅遊精品不多,品牌不夠突出,市場執行機制不活等問題。因此,為了保持和加強重慶市旅遊產業的競爭力,應以強烈責任感、危機感、使命感,與時俱進,勇於開拓,不斷創新,發展重慶旅遊業。

  二.重慶市旅遊產業政策的重點

  在旅遊業“十五”規劃的基礎上,從爭創最佳旅遊城市入手,以機制革新、旅遊資源整合、培育品牌、增強競爭力為線索,進一步在全市構築大旅遊的格局。市政府及旅遊管理機構應重點突破八個方面:1.提高對外開放程度,進行旅遊發展機制和管理機制革新與建立;2.努力建設和培育“三峽旅遊線路”,使這個旅遊區更具特色和規模;3.進一步打造世界級、國家級的旅遊精品景區;4.各級開發度假旅遊產品,規範“農家樂”旅遊市場;5.開發 文化品位高、地方特色突出的旅遊商品;6.培育具有競爭力的旅遊企業集團;7.培育重慶旅遊名品;8.營造整潔、優美、優質宜人的旅遊 環境。

  重慶市政府在考慮以上旅遊產業發展重點時,必須立足重慶旅遊的現實條件,借鑑國際 經驗,堅持走重慶特色的旅遊產業道路,即堅持先發展以“三峽旅遊”路線為主的入境旅遊,逐步發展區域旅遊,隨後發展國內旅遊,最終形成以國內旅遊為基礎,入境旅遊、國內旅遊和出境旅遊三位一體的旅遊大格局。三.重慶旅遊產業政策的主要框架和具體對策

  ***一***構築重慶旅遊發展藍圖,完善旅遊發展規劃

  以建成國內外著名的旅遊地為目標,依託重慶市 自然 山水資源、人文歷史資源、區位優勢和西部大開發的契機,重點優化旅遊產業結構,培育特色,塑造品牌,堅持高起點開發,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不斷完善重慶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努力發展旅遊產業,為全市的經濟建設服務。

  ***二***廣開渠道,加大資金投入

  首先,加強政府對旅遊產業的導向型投入。在綜合平衡各類基建專案、制定年度技改 計劃時,應將旅遊專案單列或對重要旅遊專案開發給予重點政策傾斜。市政府應多用貼息手段,在努力爭取國家旅遊國債專案的同時,加大結構性的投資引導力度。如每年可在全市旅遊企業地方 稅收超過上年的新增部分的20%增加為旅遊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慶市各區縣要根據自身財力狀況,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對區域旅遊重點建設專案和基礎設施建設實行導向性投入。其次,按照“誰投資,誰收益”的原則,打破所有制界限,實施多元化旅遊投資,鼓勵各種經濟成分大力參與發展重慶旅遊業。鼓勵旅遊企業聯合、改制上市,積極運作大型旅遊股份公司,多渠道吸引社會資金髮展旅遊業,努力爭取年終獎發行旅遊產業建設債券或彩票。再次,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政府應把旅遊業的重點專案納入招商引資庫,積極吸引外資發展旅遊產業,允許採取合資、合作、拍賣、參股、 轉讓、租賃、承包等形式,拓展對外合作的深度和廣度。

  ***三***強化旅遊產業在重慶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旅遊產業已成為重慶市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第一,從產業關聯來看,重慶旅遊業是產業關聯性很強的,對國民經濟有強大的輻射和波及作用,可以帶動相關產業和部門的發展。第二,從產業地位來看,重慶旅遊產業是一個日趨增長的產業,在全國和重慶國民經濟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第三,從重慶市旅遊資源在國內外旅遊市場定位來看,重慶具有形成新經濟增長點的區域旅遊資源優勢,而且潛力極大。因而,在進行旅遊開發建設時,應著力培育旅遊精品,適應旅遊市場需要,提高重慶旅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現在旅遊業已被確立為重慶的支柱產業,應在進行勞動密集型專案開發時,加大旅遊產業優先開發力度。並且圍繞旅遊開發和產業發展要求,抓好旅遊 交通 建設和自然資源、歷史文化遺產的利用和保護,搞好城市景觀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努力促進文化、娛樂、餐飲業的發展。總之,在強化和實施產業政策時,必須有利於促進旅遊業發展,按照城市中心原則和可持續發展原則,主動調整完善產業政策和產業發展行為。

  ***四***深化旅遊企業改革

  在政府主導的基礎上,建立旅遊企業滾動發展、良性迴圈機制。按照市場經濟要求,改革旅遊企業體制,鼓勵以資本和旅遊資源經營權為聯結紐帶,通過相互參股、資產重組、兼併聯合、授權經營等形式組建跨地區、跨部門、跨所有制的旅遊企業集團,積極推進多種形式的產權制度改革,放開搞活中小旅遊企業。第一,走集約化經營道路,調整旅遊企業結構,實現跨地區、部門、行業的集團化大型企業、專業化中型企業、 網路 化小型企業的企業格局,積極發展區域合作,創新經營模式。第二,擴大開放程度,積極吸引國際資金、社會資本。民營資本進入旅遊行業,參與旅遊開發建設與經營,建立多元化投入市場運作機制。組建一批中外合資旅行社和外資控股、獨資經營的旅遊企業,並向國內開放市場,加大改革力度,積極推進重慶旅遊企業的資產重組。第三,根據比較優勢理論,加快培育旅遊企業競爭力,增強競爭意識。通過“關、停、並、轉、破、租、包”將劣勢企業淘汰,徹底改變重慶市旅遊企業“小、散、弱、差”的現狀。第四,國有資本逐步從旅遊企業中退出,人力推進旅遊景區***景點***、飯店經營權的“拍賣”;對新建重大旅遊專案推行股份制公司進行市場運作。

  ***五***提高城市旅遊功能,政府要經營城市

  把建立 中國 最佳旅遊城市的目標融入到城市規劃建設中,營造一流旅遊環境,提升旅遊城市功能。大力推進綠化型、美化型、淨化型、亮化型的生態旅遊環境建設,完善城市旅遊基礎設施,提供鮮明的旅遊導向和熱情友好的服務。加大保護力度,對廢氣廢水進行全面治理,建立重慶旅遊諮詢服務中心。作好重慶步行街、餐飲特色一條街建設,增強城市旅遊功能。

  旅遊發展中的政府主導地位要求重慶市政府在旅遊產業發展時更新觀念、轉變思想,從理念、方式、手段上進行全方位的城市營銷。在總體規劃和宣傳前提下,努力塑造“山城、江城、霧城、不夜城”和“紅巖革命精神”以及“抗戰文化”三大鮮明的城市主題,全面高質量地展示重慶旅遊的特色形象。

  ***六***培育 旅遊 景區精品,建設 文化旅遊名品,開發度假休閒新品

  整合旅遊資源,提高 組織程度,優化產業結構,注重規模特色,重點建設重慶特色旅遊產品,全面提高旅遊產品的質量。第一,深入開展旅遊景區等級評定 工作,改變小而亂、低水準的狀況,提升景區的水平和規模。把巫山、大足等4A級景區建設成為世界級著名景區。注重運用科技手段、裝置支撐旅遊,借三峽水庫建設之際,開發世界級的水體旅遊專案,提高旅遊產品科技含量。第二,將人文旅遊資源與 自然 旅遊資源的開發有機結合,憑藉西部大開發的契機,依託重慶豐富的人文 歷史 底蘊,培育一批文化旅遊名品,提高重慶旅遊的文化品位,增強城市魅力和旅遊競爭力。以巴文化為中心,以民風民情為主線建設特色旅遊區。例如,重慶弔腳樓街區、巴人遺址旅遊區等。第三,研究旅遊市場的變化,調整產品結構,提升產品內涵,實現重慶旅遊產品從觀光型向觀光旅遊和特殊 專題旅遊相結合的重要轉變。開發建設度假休閒旅遊區、 農業旅遊區和 工業 旅遊區;積極 發展 會議旅遊、商務旅遊、修養旅遊、保健旅遊:在培育高星級高檔次飯店時,開發一批假日飯店、鄉村客棧、農民飯店和營地式度假村。

  ***七***加快旅遊 管理體制改革

  隨著 經濟 體制改革的推進,跨地區、跨部門的旅遊資源配置活動日益增多。旅遊經濟活動的公平性、有效性均依靠現行旅遊管理體制的健全,旅遊業高效持續發展必須有賴於一個具有權威的管理部門對其進行規劃、規範、指導和控制。筆者認為,重慶市政府應建立有效的旅遊產業巨集觀管理體制,這樣有利於政府職能的轉換,促進旅遊產業的有序化,更有利於旅遊產業的發展。因而,實現重慶旅遊產業發展創新,必須進行旅遊產業管理體制創新。第一,強化旅遊行政部門的權力,以市長為統帥,建立旅遊產業領導小組。第二,明確旅遊產業的管理主體、管理許可權,從而有利於防止管理混亂,令出多頭的現象。第三,由旅遊部門牽頭,會同 計劃、 工商、稅務、公安、 交通 、城建等有關管理部門,實行“一廳式辦公”,形成產業調控能力,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旅遊產業的發展。第四,改變旅遊行政管理部門習慣通過直接的所有關係、財產關係、人事關係來行使管理權力的現狀,調整旅遊資源的管理經營方式,確定所有權,明晰管理權,搞活經營權。第五,在旅遊資源開發利用中,將保護納入事業管理。

  ***八***樹立形象,加大宣傳力度

  重慶市在實施“旅遊外擴”戰略時,須整合各種宣傳力量,利用各種宣傳途徑,對重慶旅遊資源、旅遊產品、旅遊特色、旅遊品牌和旅遊口號進行整體策劃和包裝。應加大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長江三峽旅遊路線品牌的宣傳力度。加強對周邊省、市、自治區旅遊市場的宣傳促銷,提高市場佔有率;進一步加強國內遠端市場的宣傳促銷,提高市場覆蓋率;加強國際旅遊市場促銷工作,提高重慶的美譽度、知名度和吸引力。辦好特色節慶活動,搞好搞大“三峽國際旅遊節”,使其在國內、國際更具吸引力和影響力。

  ***九***加強行業立法,規範旅遊市場

  現代 市場經濟是一種法制經濟。依法治理是旅遊產業管理活動的最高層次,只有先用 法律 界定出制度,政府才能運用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對旅遊活動進行公平有效的調控。加強旅遊法律法規建設,可以為重慶旅遊產業提供以下保證:第一,確立旅遊業的產業地位,保證資源在產業間的合理配置和使用。第二,明確市場主體在旅遊活動中的權利與義務,有利於政府部門和司法部門對旅遊資源開發利用進行公正有效的約束。第三,有利於規範旅遊者的旅遊行為,減少低層次、缺乏資源保護意識的遊客對重慶旅遊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構成的極大威脅。例如,長江三峽漂浮的垃圾就是遊客造成的。

  重慶市政府在吸收國際先進管理方式和 經驗時,應積極推進旅遊法規、旅遊標準化建設,全面提高旅遊人才隊伍特別是導遊的素質,全面加強旅遊行業管理和 企業 管理,全面規範旅遊購物市場、規範旅遊企業行為、規範導遊人員行為、整頓治理旅遊市場秩序,提高旅遊業的服務質量,維護重慶旅遊形象。

  參考 文獻 :

  [l]重慶市旅遊局.重慶市旅遊業“十五”規劃[Z].2001.

  [2]唐留雄.現代旅遊產業經濟學[M].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2001,***1***.

  [3]陳實,倪路海.我國旅遊產業發展的障礙分析[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2,***8***.

  [4]《旅遊調研》2002年第2、3、4、5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