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股利政策的論文

  股利政策對公司的經營者和投資者至關重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碩士學位論文對中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選題研究

  摘 要:本文通過對中國知網刊登的碩士學位論文中對中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選題研究,分析股利政策在碩士論文中的選題走向,旨在為下一步該課題的研究方向提供借鑑。

  關鍵詞:碩士論文;論文選題;中國知網

  碩士教育是在本科教育的基礎上培養高階人才的教育,而碩士學位論文是繼學科課程教育和科學研究之後又一核心環節,並且被認為是最重要的環節、碩士專案的重點①。在撰寫碩士論文的過程中,如何選題也成為了重中之重。

  伴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進行,中國上市公司股權政策受到了更多學者的關注,碩士研究生是其研究的生力軍。本文通過對中國知網刊登的碩士學位論文中對中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選題分析,分析股利政策在碩士論文中的選題走向,旨在為下一步該課題的研究方向提供借鑑。

  一、樣本的選取和分析方法

  1.樣本的選取。本文以“中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為主題,在中國知網的碩博論文中進行了精確篩選,從而選出了2000年-2013年相關碩博論文55篇,考慮到碩博論文的選題差異,本文特剔除5篇博士論文,其餘50篇碩士論文均選作研究樣本。樣本所在的年份分佈如表1所示:

  2.分析方法。本文采用描述性統計的方法,以瞭解碩士學位論文針對我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選題方向。運用EXCEL軟體,對選題視角和研究方法兩個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最後在調查分析的情況下,得出對該研究課題下的碩士學位論文撰寫的相關建議。

  二、樣本的的資料分析

  1.選題視角分析。從搜尋的結果看到,碩士研究生對於上市公司股權政策的研究是從2000年以後開始的,而選題的視角也主要集中在政策研究、影響因素等,具體分佈見表2:

  從上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從2005年起,碩士論文對股利政策的研究視角開始呈現多元化發展,不再單純的侷限於股利政策研究和與相關傳統理論的關係研究,而更多地考慮到管理者及市場行為對股利政策的影響。同時,開始出現了將中美企業進行對比的分析研究。

  2.研究方法分析。通常,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實證研究和規範研究,但是經過對中國知網2000年-2013年的有關中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碩士論文的題目調查後發現,比較研究的方法在我國碩士學位論文中比較普遍。具體分佈如表3***有些論文不只使用一種研究方法***:

  在比例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到,儘管理論分析研究是研究的基礎,是最基本和最傳統的研究方式,但在當今碩士論文的題目中,單純的理論分析命題方式已逐漸退出範圍,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有創新亮點的比較研究和實證研究。當然,樣本研究作為一種新興研究方法,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三、評價及建議

  1.選題內容方面。從2000年到2013年14年的檢索資料來看,我國碩士圍繞《中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這一主題的論文選題呈現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但是,依舊集中在與相關經典理論的關係中。同時,與期刊論文相比,多元化的趨勢仍舊有待加強。

  2.研究方法方面。由於時間有限,本文探討的研究方法僅僅是從論文題目中看到的,並未深層探究文章內容。但就題目而言,能夠看出除了理論分析之外,許多論文采用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相關理論分析公司股利政策的選擇。比如“管理防禦對中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影響的實證研究”、“基於行為財務學的上市公司現金股利政策研究”、“管理層激勵對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響研究”等,在這些文章中,管理者對公司股利政策選擇的作用被放置在一個重要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樣本或者個案研究的研究方法在碩士論文中也有所體現,雖然所佔比例不高,但依舊可以反映出未來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的趨勢。

  3.建議。綜上所述,我國碩士論文在該課題的論文撰寫中呈現著選題較集中,且重複性強的特點,涉及面相比其他課題而言較窄。但是近幾年,碩士論文的選題範圍開始擴充套件、科學性不斷提高,研究方法也已經表現出實證研究、案例分析不斷增多。

  通過以上研究,本文建議:第一,中國的碩士論文選題應廣泛參考國外文獻資料,瞄準國際前沿,而不能僅僅把視角放在國內市場;第二,在選題方面,碩士論文應該注重研究具體的問題,避免大範圍的泛泛研究。同時,應鼓勵進行多學科交叉研究,特別是運用相關學科領域的原理、理論解決問題;最後在研究方法方面,碩士論文應考慮使用更多、更加創新的研究方法,如實證研究、經驗研究、案例研究、調查研究等,以便使我國碩士論文能夠與國際接軌。***作者單位:西藏民族學院***

  註解:

  ① 段洪波,張雙才,劉甜甜:《2001~2010年會計學碩士論文選題內容與方法分析》

  參考文獻:

  [1] 張俊瑞,李婉麗,王小榮.中美會計學博士學位論文選題的比較研究.會計論壇.2003.

  [2] 韓曉傑,段洪波,劉露露.會計專業碩士論文選題及方法的發展趨勢――基於CNKI的資料研究.財會通訊.2012.

  範文二:股利政策的代理分析

  摘 要:在對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進行 分析 解釋的眾多 理論 當中,代理理論具有較強的普遍性。股利政策的代理理論是基於美國高度發達的資本市場以及較為徹底的兩權分離的公司制而提出的,而在我國,無論是股權結構還是市場完善程度都與美國相差很遠,我國特有的市場 環境和公司環境加劇了各個利益集團的代理衝突,造成了特有的股利分配現狀。因此我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代理理論分析必須結合實際情況進行。

  關鍵詞:股利政策 代理理論 約束條件 代理 問題

  股利政策是公司財務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理財活動的必然結果,恰當的股利分配政策,不僅可以樹立良好的公司形象,而且可以激發投資者的熱情,因此股利政策是公司財務 管理者和廣大理論 研究 者所共同關注的焦點。而本文從代理理論方面來分析 中國 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

  一、 股利政策的代理理論

  股利政策的代理理論,強調內部人和外部股東之間的委託代理問題在先進股利上的作用,認為在存在代理問題的前提下,適當的股利政策有助於保證經理們按照股東的利益行事。而所謂適當的股利政策是指公司的利潤應當更多地支付給股東,否則,這些利潤就有可能被公司的內部人所濫用。較多地派發現金股利至少具有一下幾點好處:一是公司管理者要將公司的很大一部分盈利返還給投資者,於是他身可以支配的“閒餘現金流量”就相應減少了,而這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公司管理者為滿足個人成為“帝國營造者”的野心,過度地擴大投資或進行特權消費,進而保護了外部股東的利益;而是較多地派發現金股利,可能迫使公司重返資本市場進行新的融資,如再次發行股票。這一方面使得公司更容易收到市場參與者的廣泛監督;另一方面,再次發行股票不僅為外部投資者借股份結構的變化對“內部人”進行控制提供了可能,而且再次發行股票後,公司的每股稅後盈利被攤薄。公司要維持相同的股利水平,必須提高股利支付率,則需要更多的現金,經理們就得付出更大的努力。這些均有助於緩解代理問題,並降低代理成本。

  代理理論還認為一下兩點:一是股利分配是 法律 對股東實施保護的結果,即法律那使得小股東能夠從公司“內部人”那裡獲得股利。而是法律在不健全的情況下,股利分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法律保護。

  這種代理理論暗含這樣一個假設,即投資者難以對 企業 管理者實施有效的監督,而資本市場可以起到監督作用,這與美國高度分散的股權結構以及健全完善的市場體系相一致,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美國公司普遍採用穩定的現金股利政策的現象。

  二、 我國股利政策代理理論的分析的約束條件

  我國無論在股權結構還是市場健全程度方面都與美國相去甚遠。首先,我國上市公司多由原國有企業改制而成,國有股在上市公司中佔著絕對控股地位,從而造成高度集中的股權結構。按照代理理論,這種公司的兩權分離尚不徹底,因而代理衝突並不明顯。但是作為我國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是由政府部門成立的資產管理公司行使的,並不具有人格化代表,並非終極所有者,其本身也存在著代理問題,難以對上市公司的管理實施有效監督。而關係到切身利益的 社會 公眾股所佔比例小,且極為分散,沒有足夠的力量 影響 公司決策。即使公眾股能去監督上市公司的經營,他必須自己付出所有的監督成本,但僅能分到很小一部分由他的監督所增加的收益,因此公眾股不會有動力去監督國有上市公司的經營。在這種情況下,公司管理者擁有相當大的控制權,代理衝突非但沒有減輕反而加劇了。在制定股利政策時,管理者沒有動機為股東利益考慮而選擇穩定的現金股利政策,從而造成我國股利政策變化頻繁的現狀。其次,我國市場力量不足以解決公司中的代理問題。註冊 會計 師事務所,由於相互之間激烈的競爭、事務所 組織形式的缺陷、規模較小、責任追究機制不健全等原因,獨立性不強。我國的證監會在加強資本市場的監管方面,非常重視,也一再強調要加強監管,但是,總是“雷聲大,雨點小”,任何的監管方案都很難執行下去。投資者難以依靠證券市場對企業進行有效的監督。由此可見,利用股利政策建立自我約束機制的代理理論分析在我國尚不具備相應的條件。

  三、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代理 理論 分析

  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主要特徵,一是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過高,呈現出“一股獨大”的特點。二是國有股比例較高,一直處於控股地位;非流通股比例高,流通股比例低。我國上市公司的股份所有形式通常由國有股、法人股和公眾股構成,其 中國 有股和法人股是不能在股票市場流通的。而國有股又包括國家股和國有法人股。國家股主要由原國有 企業 在股份制改造時,將其國有資產折算成股份的那部分。國有法人股是指具有法人資格的國有企業、事業及其它單位以其依法佔有的法人資產向獨立於自己的股份公司出資形成或依法定程式取得的股份。這部分股份雖然形式上是法人股,但其所有權性質卻是屬於國有股權。但由於 目前 還沒有具體的資料說明法人股的產權性質,所以,法人股究竟是一般法人股還是國有法人股則不得而知,但從 經驗觀察和一些不規範的 統計看,法人股的產權性質為國有股比例依然很高。因此,有理由相信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性質國有股一直處於控股地位。再者,非流通股比例雖然總體上呈下降趨勢,但比例仍然很高,流通股比例仍然很低。

  我國國有上市公司的真正所有者是全國人民,全國人民委託由政府部門成立的資產 管理公司或其他代表作為國有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對管理者進行監督管理。這本身就存在一種代理 問題 。由於資產管理公司並非終極所有者,所以其監督管理的動機不足。另外,關係列個人切身利益的 社會 公眾股所佔比例低,分散程度高,其監督成本高,因此沒有足夠的能力 影響 公司決策。在這種情況下,公司管理者擁有相當大的控制權,造成代理衝突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加劇了。此外,我國債券市場不發達,負債形式單一,銀行借款一直是主流,而我國的商業銀行也是典型的國有企業,這當中也存在代理問題。同時,我國實行法定資本制,債權人利益受到嚴格的 法律 保護,因此,我國不能像美國那樣通過引入債權人解決原有代理問題,並且債權人與股東之間的代理衝突基本上可以忽略掉。這使得我國的不是以債權人→股東→管理者為中心,而是圍繞中小股東→國有股→管理者這種代理關係進行。

  對於管理者,管理者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極力降低企業風險和擴大企業規模。儲存企業內部利潤進行內部融資,既可以避免企業外部融資的風險,又可以增加管理者可支配的自由現金流量。同時,我國的市場監督機制效率低下,外部 環境對企業發放現金股利的壓力不大,因而管理者發放現金股利的動機不足,存在過度投資的傾向。另外,股票股利在我國一直是市場炒作的題材,而發放股票股利並不對企業財務造成直接影響,在市場監管有漏洞的環境下,管理者也可以通過內幕交易為己謀利。在這種情況下,不分配或分配非現金股利成為管理者的優先選擇。

  投資者持有股票有兩大動機,一是控制性目的,二是盈利性目的。投資股票的收益有資本性收益和現金股利收益。在我國目前資本市場環境下,對於中小股東來說,中小股東的持股比例相對太低,且極其分散,中小股東持股的目的一般不是控制性目的。在兩種收益形式當中,又由於我國上市公司長期以來現金股利發放率明顯低於西方發達國家,投資者獲得的現金股利收入微乎其微,因而,在市場的炒作之下,投資者只能追求高資本性收益,熱衷於股票股利,這又進一步加劇了資本市場的投機氣氛。

  我國國有企業改組上市一般有兩種形式,即整體改組和分拆上市。對於整體改組上市的上市公司,國有股權由國有資產管理局或 財政部門,或政府成立的投資控股公司或控股公司為代表行使。這種國有股的股東代表本身存在嚴重的代理問題,對公司的管理者缺乏監督管理動機。對於分拆改組上市的上市公司,由於在上市改組時,控股公司注入了優質資產,而其直接控制的劣質資產所產生的收益還不足以維持正常的經營活動,因此,上市公司的現金股利成了解決其資金來源的一種重要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出於控股公司自身的需要,即使上市公司存在有利的投資機會,母公司也需要以現金股利形式滿足自身開支,因而控股公司有動機選擇現金股利從上市公司轉移現金。

  四、 結論

  代理理論是基於美國高度發達的資本市場而提出的,在高度分散的股權結構下,股利政策有利於降低代理成本。由於我國資本市場不夠完善和特殊的股權結構,我國的股利政策代理分析有別於美國,應圍繞中小股東→國有股→管理者這種代理關係來分析。在我國,股利政策並沒有像美國那樣成為解決代理問題的有效途徑,反而加劇了企業相關利益者的衝突。

  參考 文獻 :

  ⑴李長青,股利政策理論與實證 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

  ⑵原紅旗,中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財經研究,2001,3

  ⑶何小連,股利政策的股權結構和代理理論分析, 經濟 論壇,2004,17

  ⑷賈燕,從代理理論看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江蘇商論,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