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湯藥方介紹

  小柴胡湯,是一種方劑,屬中藥類,源自《傷寒雜病論》。為治少陽病之主方。主要和解少陽,和胃降逆,扶正祛邪。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小柴胡湯功能主治

  和解少陽,兼和胃降逆。***1***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乾,目眩,舌苔薄白,脈弦者。***2***婦人傷寒,熱入血室,以及瘧疾、黃疸與內傷雜病而見少陽證者。

  小柴胡湯方解

  本方為和解少陽之主方。少陽為三陽之樞,一旦邪犯少陽,徘徊於半表半里之間,外與陽爭而為寒,內與陰爭而為熱,故往來寒熱。少陽經脈起於目銳眥,下耳後,入耳中,其支者,會缺盆,下胸中,貫膈循脅,絡肝屬膽,故邪在少陽,經氣不利,少陽相火鬱而為熱,所以日苦,咽乾,目眩而胸脅苦滿。膽熱犯胃胃失和降,故見心煩喜嘔,嘿嘿不欲飲食。舌苦薄白,是邪尚未入裡化熱之徵,脈弦是少陽經氣鬱而不得疏洩之故。本方之柴胡為少陽專藥,輕清升散,疏邪透表,為君藥。黃芩寒,善清少陽相火,故為臣配合柴胡,一散一清,共解少陽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結消痞,為佐藥為助君臣藥攻邪之用。人蔘、甘草為佐,生薑、大棗為使益胃氣,生津液,和營衛,既扶正以助祛邪,又實裡而防邪入。如此配合,以祛邪為主,兼顧正氣;以少陽為主,兼和胃氣,故可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戢然汗出而解”《傷寒論》。或治不如法,小柴胡湯證仍在者,服小柴胡湯後,“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少陽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間,未有定處,往來無常,故其見證多少不一,所以《傷寒論》第101條雲:“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然而,總以寒熱往來,苔白脈弦為主。

  化裁此外,若“胸中煩而不嘔者”,是熱聚於胸而氣不逆,可“去半夏、人蔘,加栝樓實一枚***18克***,開結散熱以除煩;“若渴”,是熱傷津液,可“去半夏,加人蔘合前成四兩半***8克***、栝蔞根四兩***12克***,清熱生津以解渴;“若腹中痛者”是膽病及肝,肝鬱乘牌之故,可“去黃芩,加芍藥”,洩木安土以止痛;“若脅下痞硬”,是經氣鬱而津聚為痰,可“去大棗,加牡蠣***12克***”,化痰軟堅以消痞;“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是水氣凌心,可”去黃芩,加茯苓***12克***,”淡滲去水以定悸;“若不渴,外有微熱者,”是兼表邪,可“去人蔘,加桂枝***6克***,溫覆取微汗”,解肌發表而不留邪;“若咳者”,是肺寒氣逆,可“去人蔘、大棗、生薑。加五味子***3克***、乾薑***3克***”,溫肺散寒以止咳。以上皆原書加減法,可供臨證時參考。至於熱入血室、瘧疾、黃疸,以及內傷雜病,而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苔白脈弦等小柴胡湯證時,亦可用小柴胡湯加減為治。

  小柴胡湯文獻

  方論程應施曰:“方以小柴胡名者,配乎少陽取義,至於制方之旨及加減法,則雲‘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盡之矣。何則?少陽脈循脅肋,在腹背陰陽兩歧間,在表之邪欲入裡為裡氣所拒;故寒往而熱來,表裡相拒,而留於歧分;故胸脅苦滿,神識以拒而昏困,故嘿嘿;木受邪則妨土故不欲食;膽為陽木而居清道,為邪所鬱,火無從洩,逼炎心分,故心煩;清氣鬱而為濁,則成痰滯,故喜嘔;嘔則木火兩舒,故喜之也。此則少陽定有之證。其餘或之雲者,以少陽在人身為遊部,凡表裡經絡之¥,皆能隨其虛而見之,不定之邪也。據證皆是太陽經中所有者,特以五六日上見,故屬之少陽。半表半里兼而有之,方是小柴胡證。方中柴胡以疏木,使半表之邪得從外宣;黃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從內徹;半夏能開結痰;豁濁氣以還清;人蔘能補久虛,滋肺全以融木;甘草和之;而更加姜棗助少陽生髮之氣,使邪無內向也。至若迫而不嘔者,火成燥實而逼胸,故土人蔘、半夏,加栝萎實。渴者燥已耗液而逼肺,故去半夏,加栝簍根。腹中痛,木氣散入土中,胃陽受困,故去黃芩以安土,加芍藥以戢木。脅下痞硬者,邪既留則木氣實;故去大棗之甘而緩;加牡蠣之鹹而¥也。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土被侵則木氣逆,故去黃芩之苦而伐,加茯苓之淡而滲也。不渴身有微熱者,半表之寒尚滯於肌,故去人蔘加枝枝以解之。咳者半表之寒湊於肺,故去參棗加五味子,易生薑為乾薑以溫之;雖肺寒不減黃芩,恐木寡畏也。總之邪在少陽,是表寒裡熱兩鬱不得升之故,小柴胡之治;所謂升降浮沉,則順之也。”***《名醫方論》***

  小柴胡湯方劑變化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小柴胡湯

  【處方】柴胡***三錢*** 人蔘***二錢*** 黃芩***二錢*** 半夏***一錢半*** 甘草***一錢***

  【功能主治】治傷寒,寒熱如瘧,胸膈滿痛,小便不利,大便澀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至一鍾,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小柴胡湯

  【處方】半夏***湯洗七次,焙乾***二兩半 柴胡***去蘆***半斤 人蔘、甘草***炙***、黃芩各三兩

  【炮製】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傷寒、溫熱病,身熱惡風,頸項強急,胸滿脅痛,嘔噦煩渴,寒熱往來,身面皆黃,小便不利,大便祕硬,或過經未解,或潮熱不除;及瘥後勞復,發熱疼痛;婦人傷風,頭痛煩熱;經血適斷,寒熱如瘧,發作有時;及產後傷風,頭痛煩熱,並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一個,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小兒分作二服,量大小加減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傷寒論》:小柴胡湯

  【處方】柴胡12克 黃芩9克 人蔘6克 半夏***洗***9克 甘草***炙***5克生薑***切***9克 大棗***擘***4枚

  【功能主治】和解少陽,治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乾,目眩;婦人傷寒,熱入血室;瘧疾、黃疸與內傷雜病而見少陽證者

  【用法用量】上藥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兩次溫服。

  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蔘,加栝樓實1枚;若渴,去半夏,人蔘加至9克,栝樓根12克;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9克;若脅下痞梗,去大棗,加牡蠣12克;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12克;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蔘,加桂枝6克,溫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蔘、大棗、生薑,加五味子5克,乾薑5克

  【備註】方中柴胡清透少陽半表之邪,從外而解為君;黃芩清洩少陽半里之熱為臣;人蔘、甘草益氣扶正,半夏降逆和中為佐;生薑助半夏和胃,大棗助參、草益氣,姜、棗合用,又可調和營衛為使。諸藥合用,共奏和解少陽之功

  【摘錄】《傷寒論》

  《女科切要》卷七:小柴胡湯

  【處方】人蔘4.5克,花粉6克,黃芩3克,柴胡3克,甘草3克,生薑3片

  【功能主治】清熱育陰。主邪在少陽,產後陰虛發熱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女科切要》

  小柴胡湯還具有抗肝纖維化作用

  葵花護肝片,其組方來源於中醫名著《傷寒論》中茵陳蒿湯與小柴胡湯的配伍原理,充分運用小柴胡湯抗肝細胞纖維化的作用,配合五味子等其他中藥材,其中五味子乙素可降低肝臟中的羥氨酸含量,說明肝臟中膠原含量減少,纖維化減輕。

  安徽醫科大學一項關於“護肝片對纖維化肝組織TGF-β11表達的抑制作用”的臨床研究表明,護肝片可減輕肝組織的損傷及其纖維化程度,它可能在蛋白及mRNA雙重水平上抑制TGF-β11的表達,從而發揮抗肝細胞纖維化的作用。

  葵花護肝片由傳統組方變化而來,經過不斷研製完善,功效更全面,且經過毒理試驗,無毒副作用,在抑制肝細胞纖維化方面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