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生時代歷史文化

  彌生時代中、後期的日本,在《後漢書·東夷傳》和《三國志·魏志·東夷傳》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彌生時代是使用彌生式陶器的時代。從日本開始種植水稻,使用鐵器、青銅器,到古墳出現時期,約當公元前二——三世紀到公元后三世紀。根據陶器型式的研究,可分為前、中、後三期。前期首先從九州擴充套件到近畿一帶***東日本尚處繩紋晚期之末***,中期波及東北地方。扁平片刃石斧等磨製石器、青銅器和前期北九州的支石墓等多與大陸文化相同。彌生文化從一開始就具有先進的農耕技術,一般認為它是在來自朝鮮的集團影響下才出現的。中期以後灌溉技術進步,農業生產漸趨穩定。後期,鐵製農具普及,石器大體消失。銅鐸、銅劍、銅矛、銅戈等青銅祭器發達,出現制鐵和製鹽等的社會分工,通過交易和戰爭等,共同體得到統一,形成政治性的地區集團。北海道尚不能種植水稻,仍處在繩紋文化階段。

  彌生時代的文化傳播

  自公元前2、3世紀至公元后3世紀末、4世紀初的這五六百年時間,在日本考古學上稱為彌生文化時代,是倭人脫離野蠻狀態、進入文明社會的轉折時期。如果說繩紋文化時代倭人社會發展緩慢,歷史前進的步伐以千年為單位,那麼進入彌生文化時代後,日本由於同中國漢朝和三國時期魏、吳的文化交流增加,倭人社會的發展步伐驟然加速,歷史前進的步伐不再以千年而是以百年為單位。

  始於公元前2、3世紀的這一次社會生產力的突然飛躍,結束了倭人社會以漁獵為主的採集經濟,發展出以種植水稻為主的農業經濟。不少學者認為,促成這一突變的主要因素是躲避秦苛政的中國移民逃至日本,帶來了大陸先進的生產技術。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建立了大漢帝國後開始實行休養生息政策。至漢武帝***公元前140年***時期,社會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對建於王險城的衛氏朝鮮發動戰爭並滅朝鮮,後在其地設玄菟、樂浪、真番、臨屯四郡。

  在四郡設定之前,中日兩國人民的往來非常不便。四郡設立之後,打通了漢與東方各國間的通路,倭人和漢族人民之間的交往不再受阻。關於這點,范曄在《後漢書·東夷傳》中寫道:“武帝滅之***指衛氏朝鮮***,於是東夷始通上京。”這一記載表明,當時的倭人、倭人國的使節以及漢族人民,大約都通過樂浪郡實現聯絡、辦事以及停留等等,進而有倭奴國王、面土國王等遣使漢都。及至邪馬臺國時,倭女王與魏王朝互派使節,交往更為頻繁,兩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也更加頻繁和暢通。這樣,通過正式的外交渠道,中國的文化和先進生產技術,就沿著這條要道傳入日本群島。

  大陸文化的傳入不僅是生產技術等單純的文化傳播,而且伴隨著人種集團的移動。人類學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存在移居者集團的佐證。日本學者測定了北九州和山口地方發現的彌生人骨,發現北九州、山口的彌生人具有長身、高額的特徵,既不同於繩紋人,也不同於古墳人。他們認為,這種特徵應該解釋為是由外來因素帶來的,可以認為這些彌生人是移居者或受其遺傳影響的人。而長身、高額的彌生人在日本的分佈與水稻種植傳入地基本一致,可見移居者集團在彌生文化形成中起到了主導作用。

  中國文化傳入的幾次浪潮與彌生時代的分期在時間上也是完全吻合的。彌生時代除早期外,一般以陶器編年和銅鏡年代為依據,劃分為前、中、後三期。前期,約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前100年;中期,約公元前100年至公元100年;後期,約公元100年至300年。倭人社會各方面發生巨大變化是在中期以後,與四郡設定後中國中原文化的直接傳入是密不可分的。

  彌生時代是日本民族和國家奠定基礎的時代,其基本特徵概括起來就是:***1***鐵器代替石器,由石器時代越過青銅器時代,直接進入鐵器時代;***2***普及以水稻種植為主的農業生產,由採集經濟越過牧畜階段,直接過渡到農業社會;***3***農村公社代替原始公社,由原始公社制向階級社會過渡,形成地區性早期奴隸制國家;***4***脫離孤立狀態,加入中國的冊封體制,成為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國際社會的一員。日本民族的許多特點和傳統,都可以從彌生時代追溯其淵源。例如,以種植水稻為主的農業生產形態;發端於農村公社首長權的天皇制統治形式;近代以前作為東亞國際社會一員的基本外交格局;以及由於公社關係長期存在而形成的集團主義和外來文化強烈影響造成的在吸收先進文化方面的寬容性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