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鑑賞論文範文

  美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儘管在論文管理以及畢業生學位授予的標準上有詳盡的規範與要求,但在教學實際中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美術鑑賞論文,供大家參考。

  一:對新課程小學美術課堂

  對新課程小學美術課堂“流行用語”的反思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從教師的教學方式到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學生是美術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些教學理念正在越來越充分地得以體現。美術課程是最尊重學生個性的課程之一,一線美術教師在新課程教學中越來越注重學生多元思考、自由表現方式來參與美術學習,由此產生了不少的新課程環境下的美術教育人本主義的急切迴歸和學習方式的拓寬,同時也是對學生個體和個性的尊重,但是細細品味其中的一些做法,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深深地反思。

  一、小學美術課堂“流行用語”片段與反思

  【流行語一】:“這些作品你想到什麼了呢?一起來小組交流一下吧!”

  現象:教師話音剛落,學生齊刷刷地舉手或四人小組,你一言我一語,人聲鼎沸,學生交流場面極為熱鬧,然後是小組彙報,一番熱情洋溢的教師點評,聽課者也覺得學生開展交流與合作,合作意識在教學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這樣的合作交流真的既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性又體現了合作的理念了嗎?合作交流在這裡體現了多大的價值呢?事實上合作學習這種教學方式在美術課堂教學中依然存在一些觀念上的誤區合作法上的偏失。

  反思一:教師開展課堂教學對培養獨立與倡導合作兩個觀念怎樣把握是合適的?

  獨立精神與合作精神都是良好的人際品質,獨立思考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學生想象能力的良好途徑,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並非所有內容都有合作學習的必要,在教學中我們必須做到既有“獨立”,又有“合作”,“獨立”中有

  “合作”,“合作”中體現“獨立”,在時間和空間的分配上做出正確的分配,一個對學生沒有什麼挑戰性可言、能獨立達成的教學目標,還有“合作交流”的必要嗎?

  反思二:課堂教學中教師怎樣把握關注學生整體和個體的關係是恰當的?

  合作學習確實增加了學生參與美術活動的機會,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思維方式的多元化,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但小學生由於受心理和生理髮展水平的限制,合作交流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往往流於形式,缺乏真合作,學困生大多成為聽眾,參與美術活動機會少,長此以往更令部分學困生失去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而教師在評價時也更注重對小組整體表現的評價,容易忽視對學生個體發展的評價。那麼,這種流於形式又忽視個體關注的合作學習在美術課堂教學中的真正價值又何在呢?

  為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美術教學活動時,既要對合作學習有正確的認識,更要加強合作技能技巧指導能力的培養,教師必須對學生實行異質分組,並確定有價值的合作內容,引導學生合作解決問題,在具體實施時更要加強監督引導,建立良好的教學反饋機制,唯有如此,學生參與美術活動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才會有積極的反映,合作學習才能發揮對美術活動的促進作用。

  【流行語二】:“看完這幅作品,你還能有更奇妙的想法現象:教師話音剛落,學生紛紛舉手發言,各種奇思妙嗎?” 想如泉而湧,教師連聲誇獎,對學生的設想不深究,聽之任之。

  反思一:學生的回答精彩而豐富,教師能不能多一些點睛之筆呢?

  仔細品評,不難發現,這一問題的提出,旨在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的回答呈現了不同層次、角度的思維水平,為美術活動的進一步開展起了推動作用,但是教師往往缺乏有針對性的語言表達對學生的思維點撥,缺乏點睛之筆,給人的感覺如蜻蜓點水,抓不住挖掘和進一步引導的切入點。

  反思二:學生想象力稍加激發,美術表現活動立即開展合適嗎?

  這種提問雖然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從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但是實際上並沒有成為挖掘的絕佳途徑,下一環節的教學並沒有緊跟而上,往往思維引導戛然而止,教師急切地讓學生進行美術表現活動,完成學生從語言到美術作品的轉化,教學環節之間缺乏自然和合理的銜接過渡。

  對此,教師應當對學生回答的內容進行恰當的處理,並抓住學生創新思維的閃光點,深入激發,使學生的形象能力既具有發散性又能體現出完整性和集中性,從而形成更為鮮明的思維影象,促進學生的美術表現慾望達到一定高度,從而有力地避免學生“奇思妙想一籮筐,動起手來全丟光”的局面,同時,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應有機地結合,節奏有快有慢、有收有放,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美術活動中釋放自己的情感,避免不必要的教學資源的浪費。

  【流行語三】:“你想用什麼材料表現就用什麼材料表現,你想用什麼方法表現就用什麼方法表現。”

  現象:教師在美術課堂設定了“學習超市”,學生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為了實現統一教學目標,或用繪畫方式,或用剪貼方式,或用撕紙方式等等,最後教師根據多數學生的選擇實施教學。

  反思:這種“學習超市”式的教學方式在新課程美術教

  材中可以隨意採用嗎?

  表面上看,教師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表現方式和媒材參與美術活動,十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但卻違背了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原則。新教材中對美術活動按照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領域,在教材內容的安排上各有側重點,形式和內容形成一種相互關聯、相互依存融為一體的教學體系,過分放手實施“學習超市”式教學,勢必造成學生在美術知識結構體系形成上時間和空間的錯位於重複。

  因此,要體現自主性,重要的不是形式上的主體性,而是教師觀念、內心深處的主體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凡事都有適用性,對學生提出的各種意見和設想,教師必須依據教學目標進行篩選。

  二、“流行用語”現象背後

  1、盲目創新

  小學美術教學提倡創新,但創新必須立足於美術學科的“本”之上,盲目創新導致課堂淪為“大雜燴”式的教學。

  2、學生忽視了對他人的欣賞

  在教師的表揚和激勵下,學生急於表現自己,以自我為中心,一味的想得到展示自我的機會,致使學生不能虛心接受他人的意見,不能學會欣賞他人,關心他人。

  總之,課改大潮紛繁複雜,一線美術教師面對新的教學理念,唯有努力實踐、吸取精髓,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在新課程美術教學的廣闊舞臺上大顯身手。

  二:20xx美術鑑賞論文

  摘要:抽象派作品與畫家簡介

  關鍵詞:抽象派 賞析 感受 抽象派歷史簡介

  亦稱“紐約畫派”。***Abstract Expressionism***。從20世紀40年代紐約的抽象畫派運動發展而來,獨立於歐洲畫派之外,具有影響力的第一個美國畫派。亦稱“紐約畫派”***The New York School***或“行動畫派”***Action Painting***。抽象表現一詞,原是德國批評家霍洛吉***Oswald Herog***,在19xx年時用來稱呼康丁斯基19xx年代所作的主觀表現繪畫。到19xx年,美國批評家詹尼士***Sidney Jamis***,首次以“抽象表現主義”稱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和戰後所崛起的一群美國年輕的抽象畫家。這群畫家包括:帕洛克***Jacbson Pollock 1912~1956***、杜庫寧***Willem de Kooning 1904~***、高爾基***Arshile Gorky 1904~1948***、馬查威爾***Robert Matherwell 1915~***、葛特萊布***Adoiph Gottlieb***、羅斯柯***Mark Rothko 1903~1970***、克萊因***Franz Kline 1911~1962***等人。後來,他們都成為抽象表現派代表畫家。美國批評家哈羅德·羅塞堡***Haold Rosenberg***認為這群美國畫家的創作,只是行動的結果,所以他把這種繪畫命名為“行動繪畫”。又因為他們都以紐約為活動的據點,而且在精神上也有共通的特點,因此又稱為“紐約畫派”。此派繪畫特點是使用巨大的畫布,畫面的任何部分都被認為同等重要,即構圖是沒有中心的滿篇幅;以線條、痕跡、斑點為符號去表現作者主觀的意識,展示出筆觸和質感,以及強烈的動作效果;利用作畫過程中的偶發事故,表現作者和作品間直接和意想不到的關係。這種注重內在心理表現的抽象藝術,促成美國現代繪畫第一次獲得世界繪畫領導權。

  橙紅黃

  在紐約佳士得的當代主題拍賣會上,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的油畫《橙、紅、黃》以8688萬美元***約5.47億人民幣***成交。這件描繪日落顏色的作品就此創下了當代藝術品的最高拍賣價格紀錄。它打破了弗朗西斯·培根的三聯畫在20xx年創造的8630萬美元的當代藝術拍賣紀錄,也打破了羅斯科之前作品《白色中心——玫瑰紅上的黃色、粉紅及淡紫》在20xx年創下的7284萬美元的拍賣紀錄。

  中國國家藝術網特別邀請中國抽象派代表藝術家馬一鷹先生解讀該件天價作品及馬克·羅斯科其人:羅斯科在繪畫中注入強烈的精神成分,以一種讓人縈繞心頭而不能忘懷的樸素聞名,欣賞他的作品會讓人感覺置身於他所營造的精神空間而不是陳列其作品的現實空間裡,羅斯科獨特的風格奠定了他抽象表現主義一代宗師的地位,在美國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影響了後世不少的建築與平面設計師。

  這張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常見的巨大的橙、紅、黃色方塊配以朦朧柔和的邊緣,簡潔單純地懸浮在畫布上,以此喚起人類潛藏的熱情、恐懼、悲哀以及對永恆和神祕的追求,他旨在超越一切理智跟感官認知,追尋人生的終極哲學──赤裸又神聖的宗教體驗與感情。

  馬克·羅斯科***1903—1970***生於俄國,十歲時移居美國。羅斯科注重精神內涵的表達,他的作品總是由巨大的色塊組合而成,神祕、簡潔、熱情、富有煽動力,意圖通過這樣的畫面喚起人們隱祕在心中的各種情緒和對永恆與神祕的追求。羅斯科說,“我對色彩與形式的關係以及其他的關係並沒有興趣……我唯一感興趣的是表達人的基本情緒,悲劇的,狂喜的,毀滅的,等等。如果你只是被畫上的色彩關係感動的話,你就沒有抓住我的藝

  術的核心。”

  19xx年2月,馬克·羅斯科自殺身亡。這件拍賣作品是他19xx年完成的。

  藝術的價值往往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越來越高,它的價格是最直接的表現。

  瓦西里·康定斯基

  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Kandinsky,Wassily 俄裔法國畫家,藝術理論家。1866年12月4日生於莫斯科,19xx年12月13日卒於法國塞納河畔的訥伊。早年在莫斯科學法律和政治經濟學,1896年移居慕尼黑開始拜師學習繪畫,作品參加過1906~19xx年的巴黎秋季沙龍展覽。19xx年發起建立新美術家協會並任該會主席,2年後又組織《青騎士》編輯部,而導致新美術家協會的分裂。19xx年回到俄國,十月革命後任莫斯科人民教育委員。但因其藝術主張與蘇維埃政策相牴觸,19xx年以接受德國魏瑪包豪斯學院邀請為理由離開蘇聯。19xx年定居法國訥伊。作品多采用印象主義技法,又受野獸主義影響,被認為是抽象主義的鼻祖,主要作品均採用音樂名稱,諸如《樂曲》、《即興曲》、《構圖2號》等。代表作組畫《秋》、《冬》均用抽象的線、色、形的動感、力感、韻律感和節奏感來表述季節的情緒和精神。19xx年以後因受至上主義和構成主義的影響,創作又由自由的、想象的抽象,轉向幾何的抽象,代表作如《白色的線》等。在以後的年代,他曾試圖把抒情的抽象和幾何的抽象有機結合起來,在幾何形的結構與造型中,配以光和色,既充滿幻想、幽默,也具有神祕色彩。著有《點、線、面》、《論藝術的精神》、《關於形式主義》、《論具體藝術》等,闡述抽象藝

  術的理論。

  康定斯基在 1910 年創作了第一幅抽象水彩畫作品,此畫被認為是抽象表現主義形式的第一例,標誌著抽象繪畫的誕生。在這幅畫中,我們看不到可以辨認的具體物象,畫家摒棄了繪畫中一切描繪性的因素,純粹以抽象的色彩和線條來表達內心的精神。 構成第七號這是康定斯基與其他畫家的不同之處,也是他用一種新的創作方法試驗的第一幅作品,不同於以往他所創作的任何作品,成為他創作的新起點。他認為藝術創作的目的不是捕捉物件的外形,而在於捕捉其內在精神。因此,他一直努力試驗擺脫外形的干擾,嘗試用水彩和鋼筆素描的效果來揭示物件的精神。這幅畫就是他試驗的結果。在畫面中,除了一團團大大小小的色斑和扭曲、激盪的線條以外,我們幾乎看不到其他東西。畫家還用淡淡的奶油色打底,造成了一種如同夢幻般的效果,而筆觸又是輕盈和快樂的,一切都沒有規則性,似乎是在精神世界中一閃而過的東西卻又無法清晰地辨認出來。

  在他的繪畫中,我們還能感覺到一種如同音符般的因素存在,有一種與音樂相通的氣質。他認為現有的繪畫方式無法表達他內心的感受,他需要一種純繪畫,看時應像聽音樂一樣具流動性。當繪畫從具象走向抽象,光靠繪畫本身是不能為大家接受的。新的畫風應該有新的欣賞標準。這時候理論與創作就起到同等重要的作用。他曾說過: “ 一張紙上蓋滿按照某種次序排列的色彩與線條,在不懂的人的眼裡,等於是一張白紙。 ” 他必須說出這麼一幅作品創作的緣由。他開始借音樂標題的方法來提示自己的潛在意圖,如 “ 構圖 ” 、 “ 即興 ” 、 “ 抒情 ” 等,即與音樂相類似。通過線條、色彩、空間和運動來傳達藝術家的感性意識,不再參照自然物。

  構成第七號

  康定斯基在 1913 年創作的《構成第七號》可以稱為是一支音樂狂想曲。這是他作品中畫幅最大的一幅,也是超越他以往其他作品的傑出成就的作品之一,因此用 “ 狂想 ” 來形容也不為過。初看這幅畫時,給人的感覺是異常迷亂,同時也可以感受到康定斯基構圖的技巧,因為畫面中有著無數的重疊和變化的佈置。並且每一個形體都有著自己的法則,每一個法則又在這個整體中發揮著強大的衝擊力,使畫面本身充滿著律動感,又如同一部偉大的交響樂。在畫面中較為突出的是,畫面中央出現的黑色的點和線,像旋風一樣牽動著整個畫面的色彩,具有強烈的傾向性。

  康定斯基的理論著作《藝術中的精神》

  《藝術中的精神》是康定斯基第一本系統闡發他的抽象藝術主張的理論著作。在這本書裡,他採取身心二元論的觀點,沿用通神學者的說法,認為精神***靈魂***是世界的本原,物質只是蒙在真實世界之上的一層面紗,人們只能透過面紗才能看到閃光的精神。康定斯基認為藝術家具備這種才能,是因為藝術是心靈的活動,是絕少有人覺察的“心靈震盪”,“是一種包藏在自然形式下的心靈的特殊狀態”。

  《康定斯基回憶錄》

  康定斯基,生於俄國,後去慕尼黑學畫,創立"青騎士"團體和躍動的純抽象風格,曾任教於包豪斯學院,有《論藝術中的精神》、《回憶錄》及《點、線、面》等著作出版,對發展現代藝術起了重要作用。他認為,藝術重要的是精神,內在的音響。客觀物象損害了繪畫,抽象繪畫是"無物象的"表達

  形式,它比有物象的畫更廣闊,更自由,更富內容。繪畫和音樂之間有著 密切的聯絡,你可以"聽"色彩和看"聲音"。

  個人看法

  雖然我對外國的畫派沒什麼認識,對它也不是太感興趣。但是,我對中國畫還是有很大興趣的。都是藝術,類似一下,還是能稍微理解他們的畫作。相對於中國的藝術,西方藝術的特點很明顯!中國是一個傳統國家,所以,藝術與文化也是比較含蓄委婉。而西方藝術則是大膽誇張,非常奔放。他們畫作中沒什麼不可能,只要能想到的東西,都會出現。抽象派的畫,顧名思義,抽象啊!有的畫我實在是無能為力,真看不出來它所表達的意思。但還是能體會到那種比較現實的東西,畫作中的東西也有一定的現實。在現實與抽象之間徘徊,能夠深切的體會到畫有一種能震撼心靈東西。那是一種很奇特的感覺,更多的是驚愕,原來畫還可以畫成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