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鼓樓的歷史傳說

  鼓樓是侗族村的一個標誌性建築物,融入了他們的民族特色。那你知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從有侗族村寨的時候起,就有鼓樓了。據清代雍正年間有關資料記載: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樓高數丈,歌者夜則緣宿其上……”。可見明末清初開始見於史冊了,距今約三個多世紀。侗族人民自古以來就有集中居住的特點,較大的侗寨上千戶人家,小者三、五十戶。侗寨鼓樓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個族姓一座鼓樓。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時有幾個鼓樓並立,上述紀堂侗寨的三座鼓樓即其一例,這在侗鄉是常見的了。

  鼓樓以杉木鑿榫銜接,頂樑柱撥地凌空,排枋縱橫交錯,上下吻合,採用槓桿原理,層層支撐而上。鼓樓通體全是本質結構,不用一釘一鉚,由於結構嚴密堅固,可達數百年不朽不斜。這充分表現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建築技藝的高超。

  建造鼓樓的主要大梁柱、照面坊,是經過族中長輩年高具有威望的老人選定,木材優良、粗大,高度均勻,樹齡古老,方可作為鼓樓建造用材。未優先標記,其他用材不得取用。可見打上標記的杉木,自然是“杉海”之王了。據傳說;鼓樓一詞含義,應該是侗寨古時放鼓之樓。因此,有鼓則有樓,有樓則置鼓,後來人民習慣,俗稱鼓樓。鼓以樺樹作身,名為“樺鼓”,安放於鼓樓高層。在侗族歷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議,起款定約,抵禦外來官兵騷擾,均擊鼓以號召群眾。由寨中“頭人”登樓擊鼓,咚咚鼓聲響徹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來。無事是不能隨便登樓擊鼓的。

  鼓樓下端呈方形,四周置有長凳,中間有一大火塘;樓門前為全寨逢年過節的娛樂場地。每當夏日炎炎,男女老少至此乘涼,寒冬臘月來這裡圍火,唱歌彈琵琶、講故事。侗寨有坐鼓樓的習俗。特別是春節期間,村村寨寨聚集鼓樓廣場,吹蘆笙,“哆耶”對歌作樂。或以侗族民間傳統故事為題材,自編自扮侗戲,登臺演唱。

  鼓樓是侗寨老年人教歌、青年人唱歌,幼年人學歌,民間老藝人傳歌編侗戲的集中場所。侗鄉被稱為“歌的海洋”,是名符其實的。侗族大歌不僅曲調優美動聽,而且在曲式上緊密完整。演唱形式活潑多樣,特別是合唱中自由和諧地出現多音部,在我國各民族的民歌中是罕見的。侗戲就是在大是本質結構,不用一釘一鉚,由於結構嚴密堅固,可達數百年不朽不斜。這充分表現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建築技藝的高超。

  建造鼓樓的主要大梁柱、照面坊,是經過族中長輩年高具有威望的老人選定,木材優良、粗大,高度均勻,樹齡古老,方可作為鼓樓建造用材。未優先標記,其他用材不得取用。可見打上標記的杉木,自然是“杉海”之王了。據傳說;鼓樓一詞含義,應該是侗寨古時放鼓之樓。因此,有鼓則有樓,有樓則置鼓,後來人民習慣,俗稱鼓樓。鼓以樺樹作身,名為“樺鼓”,安放於鼓樓高層。在侗族歷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議,起款定約,抵禦外來官兵騷擾,均擊鼓以號召群眾。由寨中“頭人”登樓擊鼓,咚咚鼓聲響徹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來。無事是不能隨便登樓擊鼓的。

  鼓樓下端呈方形,四周置有長凳,中間有一大火塘;樓門前為全寨逢年過節的娛樂場地。每當夏日炎炎,男女老少至此乘涼,寒冬臘月來這裡圍火,唱歌彈琵琶、講故事。侗寨有坐鼓樓的習俗。特別是春節期間,村村寨寨聚集鼓樓廣場,吹蘆笙,“哆耶”對歌作樂。或以侗族民間傳統故事為題材,自編自扮侗戲,登臺演唱。

  鼓樓是侗寨老年人教歌、青年人唱歌,幼年人學歌,民間老藝人傳歌編侗戲的集中場所。侗鄉被稱為“歌的海洋”,是名符其實的。侗族大歌不僅曲調優美動聽,而且在曲式上緊密完整。演唱形式活潑多樣,特別是合唱中自由和諧地出現多音部,在我國各民族的民歌中是罕見的。侗戲就是在大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為廣大侗族人民所喜聞樂見。

  侗族鼓樓的意義

  在侗族人民的心中,鼓樓是侗族的驕傲,是凝聚力,是親和力,同時也是侗族文化的一個標誌,是侗族民族的象徵。在侗族寨子裡,鼓樓被侗族人視為一座神聖的建築,它是鎮寨的靈魂。鼓樓的意義在於體現寨子裡的人丁興旺,也是寨民集體議事的場所。雖然歷經千百年的風風雨雨,人們把鼓樓已當作一種藝術了,但在侗族人民心中它的重要性依舊,它的意義依然存在,它是對侗族傳統民族精神的傳承。侗族鼓樓的建造在建築學上有符合科學道理的東西,建築結構到位,裝飾性強,適用性廣,它的神祕感也耐人尋味。每逢過年過節,侗寨的法師,都要帶著一群健壯的小夥子敲鑼打鼓祭祀祖先。或有人要出遠門,也要親自求拜,以期得到平安和福運。鼓樓是侗族人民社會情感的產物,且在心理層面上通過強烈的群體認同將這種情感維繫下去。鼓樓主要是作為群體團結、人口繁榮的象徵出現的,因而其認同儀式主要與群體成員之生死及群體重要社會活動有關。一方面,鼓樓作為侗族族姓的象徵,每個侗族村寨都盡最大努力建造、裝飾鼓樓,鼓樓在侗族人民的心裡有著強烈的家族認同感,因此,侗族傳統中的每件大事都是在鼓樓內進行,比如鼓樓取名。侗族傳統中個人命名制是隨著年齡、婚否的變化而變化的,嬰兒滿月去外婆家之前,主家邀請家族老人到鼓樓設宴為孩子取名,稱為取奶名;等長到11或13歲時還要到鼓樓來進行第二次取名,叫鼓樓名。每次命名都必須到鼓樓進行方被認可為有效。[1]侗族歷史上如果村寨中有村民死亡,必須先到鼓樓舉行儀式才可埋葬,非正常死亡或在村外死亡,則不能在鼓樓舉行儀式。這些對於村寨人民關係重大的儀式都需到鼓樓舉行,說明寨人對鼓樓的認同。另一方面,鼓樓作為侗民族的族徽,激發了侗族全民強烈的民族認同感,侗族人民以之為榮,鼓樓也激勵著侗族人民奮發向上,這是一種族群精神文化的標誌。